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豫商:大道无名

2013-01-25 16:24:19来源:中华东南王氏 - 福鼎王氏

打印 字号: T|T

   如今,豫商渐成气候,国内外的河南商会已经有六七十家,颇有些晋商当年纵横四海的味道了。

    晋商、徽商、洞庭等商帮纵横驰聘的明清时代,豫商却迟迟未能登场,哪怕是在一两个行业独领风骚都难以一见。
    商人始祖王亥、商圣范蠡之后的豫商。一直以若隐若现的状态断代地存亡于中国商业史上。直到明清出了一位杰出豫商代表康百万。

    康百万家族。只是在东西横向的区域里取得了一定地位,就是所谓的“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与晋商纵横四海的气概不可同日而语。有人习惯呜凍百万匣园与四川刘文彩庄园、山东牟二黑庄园,并称全国三大庄园。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将这三个庄园合称在一起,仅从规模来说,如果说康百万庄园比山西太谷遗存的曹家大院和祁县的乔家大院略大的话,与山西灵石的王家大院和榆次的常家大院相比,則是小巫让太巫了。
    其实,康曰万家族带有山西人的血统,因为这个家族就是在中国商帮萌芽的明朝,从山西人多地少,1393年,山西的人均田地数仅相当于北直隶、山东、河南、陕西等5个北方地区人均数的45。6%,比全国人均水平少27%。由于土地脊薄,人口稠密,生计不好维持,所以山西人只好外出,以谋求获得一种补救。
    山西人对于子嗣,“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对此,雍正曾批道:“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尤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光绪时,山西太谷人刘大鹏说:“近来吾乡风气大坏,视读书甚轻,视为商甚重,才华秀美之子弟,率皆出门为商,而读书者寥寥无几。”
    尽管商人这一群体发源于河南但之后“重农抑商”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与地处中原“学而忧则仕”的传统价值观念不同,山西人慢慢养成了清朝雍正时期山西学政刘于义所说的“重利之念甚于重名”的积习。

《周礼·职方》:“河南曰豫州,豫州在九州之中,言常安逸。又云:稟中和之气,性理安舒,故云豫也。”  “中”是河南人常挂在嘴边一个字。有人认为,在金木水火土中,土为中,土生万物。豫商对土的追捧,成就了一批从事房地产的豫商,生在周口的广州恒大老板许家印就是他们中最杰出的代表。其实,仅以明清观之。在没有更多投资渠道可供选择的情况下,靠贩盐,外贸或者做其他生意起家的晋商、徽商等,都钟情于土,尤其是晋裔,在张家口、包头、辽东等地发达后,再回乡置业。是这一时期晋商群体的不二选择。
    从18世纪晚期开始.晋商的大本营从张家口、呼和浩特等地回撤到以山西平遥、太谷、介休等为中心的老家,于是形成了今天大家看到的以平遥和乔家大院为代表的极具山西特色的古城、古村和院落。从这重意义上说,“以末致财,以奉守之”是当时各地商人的一个特点,豫商并不比明清时的晋商更能反映这一特点。
    明清时,河南与河北、湖南、湖北、内蒙古等地一样,就是晋商攻城掠战之地。晋商留在河南这片土地上的印记,便是那一个个分布在洛阳、开封、周口、南阳、焦作、安阳等地的晋商会馆或者山陕会馆。不仅如此,河南还是晋商南下的马踏之地。
    1727年以中俄两国签署恰克图贸易协定后.茶叶逐渐成为超越丝绸、布匹的大宗消费品,数以万计的茶叶就这样被山西茶商从福建,餃州、湖北等地通过水陆交替的方式,以武汉为大中转,以河南为必经之地,转运到恰克图。
    中原是生成中华文化的最重要发源地,道教鼻祖老子是河南周口人,庄子是河南商丘人,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儒家的开创者孔子曾在这片土地上多次问礼于老子:当你发现,懦、道文化以及以少林寺为代表的禅宗文化彼此相安无事地存在于河南,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河南时,这种文化交织的痕迹似乎足以说明这片土地曾经拥有的胸怀。
    受传统影响,本土的商业力量在这片上地上受到抑制。南北东西的物产和精神在这里交错,这打破了外界曾经赋予这片土地贫穷与闭塞的印象。战争、灾害等又让这片土地多灾多难,不断摧毁着人们的创富意识。从另一个层面说,外来商业力量在这片土地上淋漓尽致地呈现,也说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商业意识远不够劲朗。

    2005年我曾经参加在杭州召开的首届中国商帮峰会,并在这次会议上建议现河南省豫商联合会会长陈义初组织各家媒体记者遍访在各地的豫商。这次建议很快被付诸实施,我也因此成为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存广州、深圳、北京、天津、兰州、吗鲁木齐等地的豫商们。
    我发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食品、医药、建筑及其相关行业,豫商成绩显著。省外豫商在两个行业里取得了最瞩目的成就:一个是医药,一个是建筑及其相关行业。每一块都
可以举出一连串豫商,并且都与河南本土具有一定渊源。
    民以食为天,当流行语从宋元时的“苏湖熟 天下足”到眼下的“中原熟,天下足”,承担起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角色的河南,在粮食深加工、食品产业化方面,已然具有了深厚的基础,并在践行农业产业化的思路之下,孕育出了双汇、三全、白象、众品、大用、华英、好想你等一批食品企业,这也与河南基于生存进而谋求发展一脉相承。
    在历史上,以古怀庆府而成名的怀商和原属河南的武安商人,都以经营药材而起家。而南阳是中国医圣张仲景的故乡。作为这种历史的投射,省内外豫商在医药产业上可谓争奇斗艳。从省内来说,河南诞生了以宛西制药、羚锐制药、辅仁药业、华兰生物、天方药业、太龙药业、张仲景大药房等为代表的一批医药企业。从省外来说,新乡籍的深圳健康元药业董事长朱保国和南阳籍的贵州神奇集团董事局主席张芝庭即是其间的典型代表。兰州普生药品、兰州新光药业、天津北药大通医药、新鳋二胶药业、珠海金杏章药业、四川蜀中药业等的老板也都是豫人。
    而与建筑有关的行业,一是房地产,譬如兰州海鸿房地产、新疆豫疆房地产、山西以及北京华嘉廳房地产、云南世林房地尸、延吉市吉泰房地产、廷边经纬房地产、成都三原置业等,山西华通路桥集团、新疆矿石冶金集团旗下世都有房产项目。一是建筑、防火、阀门等行业,譬如,重庆市上隧防水、陕西长远建安防腐集团、廷边韩兴建筑安装、潍坊宇明阀门、北京信泉达建筑物拆除、安阳币华都建设、潍坊市金辉防水,山东方园爆破有限公司、新疆民用建筑设计院、广州市泰祥建筑防水等,而在山西建筑行业,河南建筑企业多达1000多家,每年创产值超过100亿元。

    如今,豫商渐成气候,国内外的河南商会已经有六七十家,颇有些晋商当年纵横四海的味道了。
    从明清的商业气象里可以明显地看出一点.就是彰显的商业力量最可能出现在两种区域,一种是对外开放的区域,以清朝来说,陆路和海路分別以纵横恰克图和张家口的晋商和驰骋广州十三行的闽商为代表。一种是人口基数大、人多地少而导致的生存艰难的区域。
    历史上的晋商.徽商的崛起,都受益于第二点。与晋商人多地少情形不同,徽州四面环山,战火鲜至,是隐居、避乱的好去处,不少世家大族因此进入徽州,让这里的人地失衡。
尽管徽商一直与晋商并称,但其商业影响远不如晋商那样可圈可点,原因就在于晋商北倚清廷北方唯一的对外开放陆路口岸恰克图,而徽商地处内陆,并没有抢得外贸先机。
    徽商也试图向东延展而在海路上占有一席之地,这是徽商洞察自己处境之举,但无奈明朝时中国海上贸易港口时关时闭,加之徽商与闽浙等地商人相比,并没有可靠而牢固的近水楼台的腹地,以许栋、王直为首的海上徽商,只是称雄一时而没有成为被正统、王流的价值观所认可的海上商人,这是徽商极为悲壮的一幕。
    之后,徽州茶商也希望在广州十三行贸易中分得一杯羹,无奈以番启、伍秉鉴等为主体的闽商延续泉州、月港、厦门的千年悔上贸易传统,强势主导海上贸易.加之以广府为主体的当地商人的觉醒,徽商试图通过广州而成长的空间非常有限。
    当豫商走向广州、深圳、上海、天津等地时,人口大省的优势加上依托沿海,豫商也渐成气候。不过,要在对外贸易中趟出一条路来绝非易事,这几乎与当年徽商的情形如出一辙。
    2007年豫商庞玉良以10亿元买下德国帕希姆围际机场,试图通过新郑国际机场。直接绕过沿海而在内陆一站式地打通中国与欧洲的贸易通達,也是当年徽商试图在海外贸易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体。只不过,没有较为强势的河南经济及对周边省份强大辐射力的综合保税区等作支撑,这种打通更多只有吃螃蟹的意义。从陆路来说,豫商能否在新疆或者其他区域突破性地打通一条外贸通达,值得期待。
    伴随国内外六七十家河南商会的成立,豫商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身份认同感,历史上晋商以祟奉关公为精神寄托,以各种会馆作为凝结晋商意志的载体,当代豫商以商会和豫商大会为平台和纽带,但如柯凝聚各地豫商的力量并形成共识。仍是一个值得探讨和实践的话题,这也是当代各区域商会所面.临的课题。——文-《企业观察家》王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