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海盛开的艺术之花——竹编艺术传承人王传富

竹丝编成的两只鸡,惟妙惟肖,几乎能以假乱真。
破竹划篾、匀丝编织,只见十指舞动、竹篾翻飞,一只精巧的竹筐便在王振富的手中悄然成型。
在浙闽赣三省交界,一湾澄净如练的峡里湖环抱着亘古宁静的峡口镇。峡口盛产杨梅、板栗和毛竹,几千亩竹林在微风拂照下枝叶婆娑,非遗传承人王振富就生活在这片竹海当中。几十年来,多少粗壮的毛竹在他手中化成了“绕指柔”——那些薄如蝉翼的篾片、细若蚊足的篾丝,除了编成日常生活器具外,更多时候,那些竹丝在王振富指端幻化成了精美绝伦的装饰器物,以及栩栩如生的花果动物……散发着竹子特有的幽幽清香,令人爱不释手。
【十七岁时含着眼泪学竹编,没想到后来竟成了一生的职业】
今年67岁的王振富,是目前江山市惟一的竹编工艺非遗项目传承人,他从事这项竹编技艺,至今已整整过去50年。在他的记忆里,始终残存着这样一幅旧日泛黄的影象——那是1961年的腊月,窗外滴水成冰,这对于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而四壁空空的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当年17岁的他收拾好行李,在母亲的声声叮嘱间,一步三回头地踏上了学艺的路途。从此,他与竹编工艺——这个由竹子演绎的古老技艺结下了不解之缘。
俗话说,做学徒要先“吃三年萝卜干饭”。学徒的日子很苦,因为离家远,王振富吃住都在师傅家,除了学手艺,还要包揽师傅家的大半活计,用王振富的话来说就是:“除了小孩的尿布没洗过,其他的都做过了!”另外,竹片看似纤薄柔韧,在编织过程中,却经常把双手割得鲜血淋漓,“那时候,我的手每天都是肿的。有时候旧的痂还没结好,新的口子又被划出来。”王振富说,自己曾经不止一次地涌起“不干了”的念头,“可那时不像现在,年轻人可以去大城市打工、闯荡,如果我不学一门手艺出来,全家人都要饿肚子。”在改革开放之前,用竹子编成的篮子、筛子、斗笠、鱼篓、鸡鸭笼等,曾经是人们日常生活里离不开的物品。学会了竹编的技艺,也就相当于领到了一个铁饭碗。
三年的学艺历程,磨砺了王振富的心性,也让他练就了一身过硬的竹编本领。此外,他还爱动脑筋,经常编一些新的花色和样式出来,因为篾匠活干得漂亮精细,附近的村民有活计总喜欢找他。
【人生已经走向暮年,惟一的遗憾是还没有找到传承人】
时代在发展,随着塑料制品的盛行,竹制品在农村的生活舞台上已日渐式微。以往的篾匠,都以制作竹编农具和生活用品为主,王振富却在日复一日地编生活日用品中悟出创意,巧妙地把竹编工艺与园林建筑、室内装饰有机结合起来,在传统手工艺面临巨大洗牌的当下,王振富的竹编工艺却顽强地保留了下来。
在王振富花木葱茏的小院里,摆在地上的十来个竹编工艺品中,有昂首鸣啼的雄鸡,有造型别致的果盘花瓶,甚至还有仙姿飘逸的丹顶鹤……王振富告诉我们,编织不同的作品,用料和技艺也各有讲究。一根毛竹往往只能取中间柔韧性最好的三至四节,然后将其对半劈开,打平竹节,一一劈成条状。这道工序看似简单,却极为考验篾匠师傅的本领,从竹段到劈成篾条,全靠师傅手中一把刀,以及这背后几十年的刀功。经裁料、去青、破节、起薄、刮片、冲头、揉丝、抽匀和染色等十余道极为精细的加工后,才能制成柔软如绸、匀称一致的竹丝,每50公斤原竹仅能抽丝8两,整个制丝和染色过程全为手工操作,观者无不叹为观止。此外,竹艺品的编织技艺亦要求甚高,要始终保持经篾纬丝比例匀称,不能出现绞丝、叠丝等技术差错,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编一个作品,通常要用上万根竹丝,像我编那个由仙鹤和花草组成的作品《鸟语花香》,先后大概用了十多万根竹丝。在编的过程中,我也一点都不能走神,编错一根整只鹤就报废了。”王振富说。
除了竹编的技艺,造型、配色、图案设计,王振富都懂那么一点,这些对他现在从事工艺竹编这个行当带来了很多便利。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回乡探亲的文化普查员无意间看到了他编织的作品,大为叹服,他拍下了这些作品的照片放到网上,从此,“王振富”这个名字开始被更多的人所知晓。
2009年,王振富的这项竹编技艺被评选为江山市市级非遗项目,并作为衢州传统工工艺的代表之一参加了在义乌举行的文化产品博览会。在那里,一位来自江西的工艺师对他的技艺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在得知王振富并没有徒弟的时候,他惊讶地瞪大了眼睛:“王师傅,您的手艺应该找一个传承人!”简短的一句话,却像一枚石头掷进了王振富的心湖,泛起重重涟漪。这些年来,尽管醉心于竹编,闲来种花养鸟,日子过得倒也清静自在,但在他心中,却始终有个挥之不去的遗憾——招不到徒弟。“如果有年轻人愿意学,我愿意负担他的生活费和吃住。因为我的人生已经走向暮年,但我希望能够把这门技艺传下去。”说这话的时候,老人脸上的神情极为恳切。
在创新与坚守之间,如何延续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这依然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忽视的课题。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