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奉为神灵的开闽9世王公济
王公济(1074-?)字经国,福建泉州人。闽王8世孙(王审知-王延政-王继成-王宗譲-王垏(兄王坦、弟王圿)-王万宁-王丰-王璡(三郎,承父业居泉州,弟四郎王琬迁居晋江珩墩,一名王墩)-王公济(兄王公显,承父业后巨富,乐善好施),公幼以神童著称,十八岁即时中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进士。
北宋宣和三年四月,公济公在浙江瑞安任知县时,方腊部队直趋瑞安县境地。公同县尉梁公范召集乡绅和地方父老扩充乡勇武装,设防保护瑞安。乡绅赵霑(字彦泽)、薛良显(字贵勤)和兄弟薛良贵(字贵全初)等协助招募乡兵四万余人,在县境四周的通衢,设十九处关隘,(现有一处遗迹存世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分兵把守。丁壮朝夕肆习,控制要塞。公亲自披甲佩剑,日夜巡视各路关隘。当时温、台等地逃难来的流民滞居留住在瑞城附近。“时人欲驱之出境”。公以民生为重,安顿数以千计的流民,一边号召流民共同抗敌,并吁请流民各献技能:创办了军械锻冶所,锻制刀枪长矛弥补了武器之不足;又在流民中招募枪杖手,充实到防卫队伍中。誓与瑞安共存亡。
方腊部从温向东南分兵进军。与当地乡勇守军激战,在几路主将战死的情况下,乡勇仍坚守阵地,使敌军无法前进。陶山义士张頠,集方山、集善两乡乡勇兵壮数千人沿路设伏,击溃敌军,阻敌南下。公绣“福建枪杖手”的大旗率驻南路的乡勇奔赴战地前沿,使敌军误为援兵至,即行退兵。于是保护了瑞安城。战事从四月十九日起至十月廿三日,历时半年,方腊大军三次攻城无果。在最紧张的三个月中,公等日日夜夜头戴甲胄身着战袍,一直与守城将士一起,未入县署歇息过。因而士气持续高昂,加强了将士们保卫家乡的信心,致使在周围的台州、乐清、温州等相继失陷的状况下,瑞安仍然是固若金汤。
公任满还京时,因病而逝。此时,上司将其功上报,诏封为“朝奉”,并将其一子封官袭之。瑞安百姓闻公病逝感其功德及爱民之心,“全城缟素,市哭累日,立庙祠之。”有诗赞曰:“公济以小邑婴贼锋,誓以死守,虽张巡、刘昌辈,何以远过。闽不被兵,公济力也。”意思是公济不惧盗寇锋芒,誓死守卫百姓及瑞安城,功绩远远超过民族英雄张巡和刘昌,福建之所以未受方腊兵灾全仗公济的能力。
瑞安历史名人许景衡在《横塘集》中记有许多酬赠王公诗词文稿,其中《祭王经国》文中云:“三十年间奔走州县,人皆公怜,公独不倦。”“天子嘉之,能保我民,召檄甫下,而公讣闻。” 黄绍第的《瑞安百咏·王公济朝奉故庙》诗云:“花石余痡累浙东,绣旗俄卷海氛空。”
南宋淳熙十三年(1202)瑞安县知事刘公非的曾孙刘伯协改西庙为公济祠,纪念宣和四年(1121)县令王公济带领军士、百姓抵抗方腊义军守护瑞安的功绩,后将庙迁至南关外。后世瑞安民众称公济祠为朝奉庙,供奉公济为瑞安城保护神,香火颇盛。
可惜1942年农历八月十一,日寇飞机投了七枚燃烧弹,具有历史纪念价值的朝奉庙也在此次灾难中遭毁。现仅存史料,及池志澂曾为该庙的戏台撰过的联语:“闻弦歌之声乐以忘忧;见羽毛其美喜而不寝。”
开闽子孙若有能力当重建公济祠,朝奉庙,以纪念英雄。公济公后裔现在居泉州、台湾、南洋等地。
开闽35代垏公系下
晋江罗山珩墩王氏后裔王刚敬撰
2012.02.16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