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网海钩沉·朝奉庙与王公济

2013-01-25 09:34:07来源:瑞安日报李秉钧

打印 字号: T|T

      在瑞安南门原有一座门朝飞云江的朝奉庙。1942年古历八月十一,日寇飞机在飞云亭至小码道间投掷了七枚燃烧弹,熊熊的烈火烧毁整整一条街,具有历史纪念价值的朝奉庙也在此次灾难中遭毁。现仅存史料,及池志澂曾为该庙的戏台撰过的联语:“闻弦歌之声乐以忘忧;见羽毛其美喜而不寝。”

  朝奉庙是瑞安县知事刘公非的曾孙刘龟从(字伯协)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202)将西庙改作祠,纪念宣和四年(1121)县令王公济带领军士、百姓抵抗方腊义军守护瑞安的功绩而建的,后将庙迁至南关外。黄绍第在《瑞安百咏》中《王公济朝奉故庙》诗云:“花石余痡累浙东,绣旗俄卷海氛空。如何西庙迎神曲,不纪同时县尉功。”就是阐述此一阶段的史实。朝奉庙供奉的神位,除了朝奉爷王公济外,还有抵卸方腊义军攻城,守瑞安城有功将领之神位,历来被瑞安民间奉为瑞安城保护神,香火颇盛。正如民间所云:“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恐凡人心不坚。”

  瑞安知县王公济(1074-?)字经国,福建晋江人,十八岁即时中元祐六年进士。宣和三年四月,方腊部队直趋瑞安县境地。王知县同县尉梁公范召集乡绅和地方父老商讨动员组织、扩充乡勇武装,共同设防保护瑞安。乡绅赵霑(字彦泽)、薛良显(字贵勤)和兄弟薛良贵(字贵全初)等协助王知县和县尉梁公范招募乡兵四万余人,在县境四周的通衢,设十九处关隘,分兵把守。良显、良贵薛氏兄弟“拣丁壮五千人,朝夕肆习,”控制要害地段。知县王公济、县尉梁公范亲自披甲佩剑,日夜巡视各路关隘,与兵壮一同守卫在各戌区。温州沦陷前夕,曾任温州教授的钱观复(常熟人)随撤退的人员到瑞安时,因他与王公济素来友好,留下来与王公济等同守瑞安。当时温、台等地逃难来的流民,见瑞安守军士气高昂军容整齐,就滞居留住在瑞城附近。当时有人向王知县提出“驱出境”。而钱观复云:“孰为吾境,驱之适资寇。”其意是如将流民赶出瑞安,只有对敌方有利。于是王知县一边安顿数以千计的流民,一边号召流民共同抗敌,并吁请流民各献技能:创办了军械锻冶所,锻制刀枪长矛弥补了武器之不足;又在流民中招募枪杖手,充实到防卫队伍中。

  方腊部从温向东南分兵进军。一路在吹台山与当地乡勇守军激战,守军头领徐震战死,薛氏兄弟率精兵,袭击进犯敌军,夺回吹台山。义士夏祥领帆游、清泉、崇泰三乡乡勇、阻击敌于帆游枇杷湾,交锋未果,敌兵乘隙抄小路迂回至绣娘山下,在主将辅褒战死的情况下,乡勇仍坚守阵地,使敌军无法前进。还有一路从桐岭进犯的敌兵,被陶山义士张頠,集方山、集善两乡乡勇兵壮数千人沿路设伏,击溃敌军,阻敌南下。王公济将绣有“福建枪杖手”的大旗张开,率驻南路的乡勇奔赴战地前沿,使敌军误为援兵至,即行退兵。于是保护了瑞安城。战事从四月十九日起至十月廿三日,历时半年,方腊大军三次攻城无果。在最紧张的三个月中,王公济等日日夜夜头戴甲胄身着战袍,一直与守城将士一起,未入县署歇息过。因而士气持续高昂,加强了将士们保卫家乡的信心,致使在周围的台州、乐清、温州等相继失陷的状况下,瑞安仍然是固若金汤。

  王公济任满还京时,因病而逝。此时,上司将其功上报,诏封为“朝奉”,并将其一子封官袭之。瑞安百姓闻王公济病亡,“市哭累日,立庙祠之。”徐师仁为之立传,赞曰:“公济以小邑婴贼锋,誓以死守,虽张巡、刘昌辈,何以远过。闽不被兵,公济力也。”

  我市历史名人许景衡在《横塘集》中记有许多酬赠王公诗词文稿,其中《祭王经国》文中云:“三十年间奔走州县,人皆公怜,公独不倦。”“天子嘉之,能保我民,召檄甫下,而公讣闻。”

  黄绍第的《瑞安百咏》中,还有三首诗:《薛贵勤赐谥忠憨》、《薛贵全谪籍改名》和《刘伯协公非曾孙》,记载了薛氏兄弟抗击方腊义军和刘龟从建朝奉庙的经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