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姜堰王氏宗祠寻古

2013-01-24 20:07:14来源:百度

打印 字号: T|T

     王氏宗祠,又称王公祠。位于泰州姜堰市姜堰镇东后街。为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王栋和王襞的祀祠,也是明清的泰州学派的讲学之所,施教对象多为社会基层平民。泰州学派是中国哲学史上惟一以地名命名的哲学流派,产生于明中后期。创始人王艮、王栋、王襞,世称淮南王氏三贤,均为泰州人,其弟子也多为泰州人。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称之为泰州学派。该祠始建于明神宗万历三年(一五七五),时有房屋七栋、二十一间,现尚两栋、六间。王氏宗祠的建筑规模、体量和明代民居没有多少区别。门头“王氏宗祠”为萧景训题额。

   王公祠全景照片

    姜堰东后街48号,迎宾东路西首,有一座青砖黑瓦的古代建筑,除了门头上“王氏宗祠”四个字外,和姜堰城区其他古建筑相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就在这不甚起眼的古代院落里,却掩隐着辉煌的过去……
    姜堰王氏宗祠是泰州学派之巨擘王栋的家祠,它与泰州的吴陵精舍(崇儒祠)、东台安丰的东淘精舍同为明代泰州学派、“淮南王氏三贤”———王艮、王栋、王襞讲学以及活动的重要场所。1985年,王氏宗祠被姜堰市人民政府(原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王氏宗祠正面照


    王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修,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426平方米。原始建筑从东侧自南向北有牌坊、水井、门厅、寻乐堂、祖堂,西侧自北向南有一庵公祠、节孝祠、花厅、厨房、耳房、宗祠门面房。现存门厅、寻乐堂、祖堂、一庵公祠(也叫“三贤祠”,内祀王艮、王栋、王襞像位)、节孝祠(内祀该族在节、孝操持方面有突出表现者之牌位)、厨房、耳房,主体建筑保存完好。祖堂坐北朝南,面阔三间12米,进深7檩6米,硬山顶,祖堂、寻乐堂屋脊皆有鸱吻装饰。门厅檐高3.6米,设马面墙,形制特别。门厅马面墙上方嵌正楷阴刻“王氏宗祠”石额一方(泰州州牧萧景训题额),长115厘米,宽40厘米,刻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

 

     王氏宗祠门额


    王氏宗祠在建筑的规模和体量上和明代民居虽没有多少区别,与当时富商大贾、权贵豪门的深宅大院也无法相比,但小小的院落更显泰州学派思想的平民性。作为泰州学派的讲学之所,王氏宗祠施教对象多为社会基层平民。泰州学派倡导的“百姓日用之道”,直截了当地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和“人即道”的命题,这一“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在当时社会是非常进步和难能可贵的。
    王艮、王栋和王襞,世称为泰州学派的“淮南王氏三贤”或称“淮南三王”。三贤著作颇丰,均被清廷收入“四库馆”珍藏。民国初年曾将上述书籍,铅印行世。他们不仅是泰州学派思想的创立者、宣传者,更是泰州学派思想的践行者,他们的思想观点是一脉相承的。袁承业在编印《王心斋先生选集》序中说“先生(王艮)之学,自一庵翼之而始畅,至东厓继之而更纯。一庵者,先生族弟栋也;东厓者,先生仲子襞也。”
    王艮、王栋的先祖伯寿是从苏州迁徙来淮南安丰场的。据《三水王氏族谱》“徙居考”述:“皇明《通纪》书‘洪武七年甲寅冬十一月,命徙江南民十四万户,以实凤阳。’始祖闻有徙民之命,即携其子若孙,自徙江北,卜居安丰场。”如此说来,王艮、王栋始祖并非“洪武赶散”(洪武十三年)徙迁江北安丰。王伯寿生三子,国祥、国瑞、国祯。国祥、国祯居东台安丰,国瑞分居姜堰镇。国祥生仲仁,仲仁生文贵,文贵生公美,公美生纪芳,王艮父名王   ,字纪芳,号守庵。国瑞生善卿,善卿生德元,德元生文善,文善生王赞,王栋父赞,号柏林(以医名)。由是可知,王艮、王栋均为伯寿公第七代后人,王艮生于成化十九年(1483年),王栋生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王栋小王艮20岁。王襞为王艮之次子,生于正德六年(1515年),比其族叔王栋仅小12岁。
    泰州学派是明代后期一个独特的学派,创始人王艮出身平民,是一个平民思想家,其主要思想,用现在的话语来说,是强调个人的主体性,亦即“人本思想”。王艮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泰州学派得以名扬天下,和王栋、王襞的努力宣传分不开。王栋在泰州学派中虽不如颜钧、何心隐、李贽等人那样的激进,没有他们那种“赤手以搏龙蛇”、欲“掀翻天地”的精神,但他和王襞都是王艮的左右臂,在继承和阐述王艮思想上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链接:
 
      兼具明清特色的泰式民居古建筑——姜堰“王氏宗祠”

     摘要:姜堰“王氏宗祠”,是泰州学派巨擘王栋的重要讲学场所和祀祠,是泰州姜堰地区唯一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的、兼具明清特色的泰式民居古建筑,它体现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朴实无华、美观大方,用材考究、精工制作,严守定制、乐守清贫的建筑理念。是极其珍贵的泰州学派文化遗产。
     关键词:幸存古建筑  姜堰“王氏宗祠”  泰州学派文化遗产

     如果您来到位于泰州姜堰市区东后街40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极其平民化的泰式民居——“王氏宗祠”,这里曾是泰州学派巨擘王栋的重要讲学场所,是泰州姜堰地区唯一一座幸存至今、保存完好、兼具明清特色的泰式民居古建筑。1985年被公布为“泰县(今泰州姜堰市)文物保护单位”。很值得人们观赏、探寻。
     门厅上方嵌正楷阴刻黛色“王氏宗祠”石额一方,其字为明泰州州牧萧景训(字抑堂)所题。该祠为泰州学派巨擘王栋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王氏后人重修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历经沧桑400余年。现存部分占地面积1200平米,建筑面积426平米。根据《三水王氏族谱》中《三水王氏宗祠全图》显示,王氏宗祠祠堂建筑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侧由南向北有牌坊、水井、门厅、寻乐堂(王栋讲学场所)、祖堂。西侧由南向北为门面房(用于出租,收入用于祠堂修缮)、耳房、厨房、花厅、节孝祠、一庵公(即王栋)祠。现存主体建筑有门厅、寻乐堂、祖堂、一庵公祠、节孝祠、厨房、耳房,除肌理有所蚀损外,保存尚为完好。从建筑特色看,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青砖青瓦。门厅檐高3.6米,设马面墙,形制特别。祖堂坐北朝南,面阔三间12米,硬山顶,进深七檩6米。由于该祠历经明清两代相隔200多年的始修和重修,故该祠兼具了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和特色,据有关调查显示,它既是泰州地区最具典型意义的泰式民居,又是唯一兼具明清风格的泰式民居经典之作。
     那么王氏宗祠作为兼具明清泰式民居建筑的经典之作,显示了怎样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呢?
     一、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王氏宗祠的所有厅堂一律坐北朝南,从南向北建在一条中轴线上,而且按一定的日照比一进比一进高。前后进之间以围墙连接构成天井,进与进之间可分可合,既前后相连而又独立成体,形成精巧而又幽静之院落。围墙脚下还合理安排了多处地表排水口。房屋均为硬山顶,盖灰色蝴蝶瓦,屋面“囊金叠步翘瓦头”,翘起处空隙一般以一单汪砖堆砌吉祥图案,祖堂、寻乐堂屋脊原先皆施鸱吻,这样的屋脊既减轻了负荷,又能抵抗风暴之袭击。原门厅前还安置了两口水井(现已毁)。这样的建筑力求满足了采光、通风、排水、防火、防风等各方面的需求,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科学性、合理性。
     再从祠堂实际测量的一些建筑数据来看,房屋面阔控制在12米左右(比一般泰式民居缩短2米左右),进深为6米左右(比一般泰式民居缩短3米左右),脊檩(正梁)高都在5米以下,前沿高度3米左右。房屋建筑冬暖夏凉。这样的建筑结构特点,无论在空间尺度还是平面结构方面,乃至适应泰州地区季风影响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方面,都与人口的生存、流动保持高度协调,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倍觉亲切、舒适、自然。人和房屋相安相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
     二、朴实无华,美观大方。从现存的王氏宗祠建筑看来,建筑墙体为青砖、青灰“三顺一顶”包皮砌,小刀勾缝,不白灰抹墙。屋面盖青灰色蝴蝶瓦。院子里天井地面铺小青砖,屋内地面用平板“炉底砖”铺就。这样的建筑,保持了清一色砖瓦原色。祠堂木结构用材较为粗大,只油不漆,使人一看便知是何种材料而建,既无雕梁画栋又无过多的精雕细刻部件。整个建筑,属于民居建筑中的“清水”风格。处处原汁原味,质朴自然,美观大方,无愧于是兼具明清特色泰式民居的经典之作。
     三、用材考究,精工制作。从砖瓦抽样考证发现砖瓦刻有“溱”字样,很符合泰式民居多使用姜堰本土里下河窑场烧制砖瓦之特点,自古姜堰著有“溱砖汉瓦”,溱潼砖瓦为佼佼者,其强度高,耐腐蚀,色调一致,王氏宗祠选其作为建筑材料是有考究的。门前的屋檐装饰十分讲究,用青砖磨成椽形的砖砌体。门墙上用磨砖,砌造时,青砖磨面后,砖面丝丝相吻合,砖与砖之间只见缝线,不见缝灰,建筑上称之为“干架”。门厅两面设有八字墙,既加固墙体,又增壮观。门对面照壁上有较为精美的砖雕。厅屋的前檐铺面汪砖磨成与弯椽配合的极为精确,两侧山墙的垛头、搏风及后檐出挑也都用砖磨成道道内外弧曲面。屋梁架上的短柱与蜀柱部位,不是简单地用几根短木,而是安装高浮雕和透雕刻成的荷叶墩、栌斗、山雾云、抱梁云构件,不仅能满足结构的需要,而且恰到好处地进行了装饰,真可谓两全齐美,独具匠心。特别是“寻乐堂”中有四个下端被修接过的顶梁柱,所接下端与上端一脉相承,天衣无缝,要是用油漆涂柱,你怎么也不会看出有修接过的痕迹。据专家考证:王氏宗祠所有屋檩均为檀木所制,如今价值连城。可想而知,王氏宗祠两次修建,当时所用工匠之精,耗费的工时和材料之巨。王氏宗祠建筑如此精工制作,于平淡中见惊奇,令参观者赞叹不已!
     四、严守定制,乐守清贫。明洪武二十六(1393)年,朝廷规定“凡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有斗拱,饰彩色。”故不管主人资财多少,其房屋一律三间一进,结构为“五架梁”。明初这一定制直接影响了泰州地区的民居建筑。直至清末乃至民国时期,本地所建民房还是以“五架梁,三间房”为主。也有扩大建五间房的,那也是在三间房的两边个接一间套房,上面的屋脊也是当中三间与两边套间有别。这表明泰州地区明清民居建筑长期严守定制,王氏宗祠也不例外。王氏宗祠门厅、“寻乐堂”、“祖堂”从外相上看,严守了“五架三间”的制式,而室内采用“五架七砌”(在五架梁的基础上,前后各增一架梁,即将五檩改为七檩),不用中柱,以过梁将巨大的屋面重荷传递到两根粗奘的壁柱承担,同时解决了讲学者站在讲台中央讲学被中柱挡住视线的矛盾,既科学合理,又典雅美观。更有趣的是门厅中间一间,只在五架梁的基础上增加一架梁为六架,而左右两间房是七架梁,与中间门厅前后长度一致,你若不注意,根本看不出这门厅梁架的不同,也许是真正为了严守朝廷定制,也许是为了给人一种错觉:王氏宗祠建筑只在五架梁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架梁,仅此而已罢了,无可厚非……可谓用心良苦。总的说来,王氏宗祠这样具有朴素、简单、适用的典型泰式民居,也是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平常心即道”平民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当初王栋所建“归裁草堂”作为泰州学派的重要讲学场所之一,作为严格要求自己,乐守清贫的居所,确也是严守朝廷定制,合理而又合“法”的经典之作。
     江苏省委、省政府和姜堰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这座历经沧桑400余年古建筑的保护工作,本着修旧如旧的修缮工程即将动工,不久,姜堰“王氏宗祠”这座古建筑将更加闪烁着它灿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