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姓氏的集中度研究·上
我国目前所说的大姓,一般认为有两种含义。其中之一是社会地位高,历史影响大;另一是家丁兴旺,人口数量多,其中前者所指主要是历史上的情况。如果符合了这两个标准,就可以算作大姓。1977年,历史学者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氏的论文,提出了他自己关于华人大姓的看法,认为根据人数多少的不同,大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中第一个层次的十大姓氏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约占华人人口的40%。第二个层次的十大姓氏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的10%。第三个层次的十个大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后来,关于我国大姓的说法还有很多,但大抵都是以人口多少相区分的。如我国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在2007年4月24日公布的全国户籍人口中100个大姓的统计结果,显示王姓是我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 李姓是我国第二大姓,有920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9%;第三位是张姓,有8750.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83%。该统计结果还显示我国姓氏人口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的姓有10个,依次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姓氏人口少于2000万人多于1000万人的姓氏有12个,依次是:徐、孙、马、朱、胡、郭、何、高、林、罗、郑、梁;姓氏人口总数少于1000万的其他78个大姓,依次是谢、宋、唐、许、韩、冯、邓、曹、彭、曾、肖、田、董、袁、潘、于、蒋、蔡、余、杜、叶、程、苏、魏、吕、丁、任、沈、姚、卢、姜、崔、钟、谭、陆、汪、范、金、石、廖、贾、夏、韦、付、方、白、邹、孟、熊、秦、邱、江、尹、薛、闫、段、雷、侯、龙、史、陶、黎、贺、顾、毛、郝、龚、邵、万、钱、严、覃、武、戴、莫、孔、向、汤。上述100个大姓的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4.77%,都是我国目前的大姓,其依据也是人口的多少。而在民间一提起大姓,所流传的依然是传统的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有两个,即“张王李赵遍地刘”和“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所谓的“张王李赵遍地刘”,意思是说张、王、李、赵、刘这五个姓氏人口很多,张姓第一,王姓第二,李姓第三,赵姓第四,刘姓第五,以致随处可见,遍地开花。其实,这种说法起源很早,可能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存在这几个姓氏人口众多的现象。另外在东汉人写的《风俗通义》里,也有“张王李赵,皆黄帝之后也”的记载,说明“张王李赵”已经是当时关于百家姓的习惯用语,它们成为当时的大姓,顺序也基本一致。至于在它们之外再加上一个刘姓,则是因为刘姓是当时国姓的缘故,社会地位最高,人数也很多。
关于“张王李赵”,还有一种说法,是说它们不是指一般的普通百姓,而是指西汉的四大外戚,即汉惠帝的张皇后、汉景帝的王皇后、汉武帝的李皇后、汉昭帝的生母赵皇后,他们依靠外戚的特殊地位,飞黄腾达,一人升天,仙及鸡犬,很快就成为当时的名门大姓。而“遍地刘”则是指分封在全国各地的刘姓诸侯王。刘邦刚开始分封的都是异姓王,像韩信等等,总共有20几位。由于奖励不公,分封不均,没有封到爵位的功臣就大吵大嚷,扬言要和异姓王联合起来,起兵造反。刘邦怕异姓王篡夺他的政权,就来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过河拆桥”的大屠杀,把异姓王杀得鸡犬不留,断子绝孙。这样,分封到全国各地的诸侯王,就全都是刘姓人了。
由上可见,“张王李赵遍地刘”这种说法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另外,这些年在国内流行一种说法,说我国的大姓应该是李王张刘陈,它们都是人口很多的大姓。所以,如果按照这种说法,传统的“张王李赵遍地刘”应该变成“张王李陈遍地刘”才对。当然,尽管在这种说法中陈姓代替了赵姓,并不是说赵姓就从此变成了小姓,它仍然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大姓。
至于“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当然也都是大姓,它们的排列顺序也是都有讲究的。对此,我们曾在本书话题一中提到过关于它的一种说法,另外一种说法是,它们作为《百家姓》里开头的八个姓氏,除赵姓排在第一是因为它是宋朝的皇帝姓氏外,钱姓排在第二是因为作者本人的家乡当时叫钱塘,而钱字又确实是一个好字眼,再者又确实有人姓钱,于是才能成为排在第二的姓氏。至于孙姓,则是吴越一带的大姓,曾出现过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而李姓也是唐朝皇帝的姓氏。这样一来,它们就成了排在第三、第四的姓氏。至于在这四个姓氏以下的“周吴郑王”四姓,也基本上都是作者家乡一带的大姓,所以才会有如此突出的位置。再加上《百家姓》的广泛流传,就形成今天这种家喻户晓的说法。
二、历朝历代的豪门大姓
常言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大姓也是这样。在过去,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名门大姓,每一个名门大姓都有自己的兴衰故事。在这些姓氏中,要说第一个影响最大的姓,应该是相传由黄帝而来的姬姓了,它也是我国的第一个大姓。西周时期,姬姓成为国姓。西周实行分封制,衍生出53个姬姓诸侯,使姬姓人数大量增加。据统计,《百家姓》中出自姬姓的姓氏,就有140多个。
西周以后,最重要的王朝是汉代。西汉皇帝姓刘,刘姓变成了国姓,当然也算是名门大姓了。关于刘姓,我们已在以前的话题中有所涉及,指出它来源于古代的刘国和名人刘累,尽管历史辉煌,但它能够从其他姓氏中脱颖而出仍是汉代的事情。两汉时期的刘姓既是一个大姓,也是当时的贵姓,其兴旺发达不仅与当时开国皇帝刘邦有很大关系,而且与西汉的赐姓政策、“和亲”政策以及刘姓诸侯王的生活方式有关。
刘邦开国后,推行分封政策,同时又给功臣赐姓,这些都有利于刘姓人口的增加。后来,这些政策也都被其他皇帝继承。所以,如果从这个方面看,刘姓在汉代能够迅速崛起,成为大姓,仍然与他有关。
汉代的其他帝王,也为刘姓的发展起过不同程度地作用。比如汉文帝就有14个儿子,他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竟有120多个儿子。像这样子子孙孙地发展繁衍,人口呈爆炸式增长,,刘姓人家当然要遍地开花了。
此外,在汉代刘姓人口增长的原因中,还有其他因素。比如,“和亲”政策的实施对于刘姓人口的增加也有影响。当时曾向匈奴等少数民族实行“和亲”政策,主要是把皇帝的亲生女儿或刘姓宗室的女儿远嫁给匈奴等少数民族,借以换来和平安宁。谁知到后来,进入中原的匈奴人不少都改姓刘姓,原因就在于他们认为,刘姓人家是匈奴人的娘家,他们要姓娘家人的姓氏,从而又在一个方面促使了刘姓人口的增加。
在此以后,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和亲范围进一步扩大,参与和亲的公主不仅有宗室女,而且有皇帝的亲闺女,民间通婚的现象也有显著增加。因此,在这种政策实行的时候,汉族姓氏制度对少数民族或外国人的影响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广泛。
东汉时期,外戚专权,豪强势族迅速崛起,对姓氏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其中的一个后果就是一些权臣的姓氏膨胀,而膨胀最快的首先要算外戚梁冀家族所在的梁姓。当时曾流传一种说法,叫做“满朝金紫衣,全是梁姓人”。在不长的时间内,仅仅梁冀一家就出了2个大将军,3个皇后,6个贵人,7个侯爵,57个卿、将、尹、校,封户人口30000多人。不过,梁姓终究还是没有成为十大姓氏之一。梁冀家族一倒霉,整个梁姓很快就覆灭了。满朝的梁姓人家不是被杀头,就是被抄家,膨胀得快,衰落得也快。其他如窦氏家族,情况也大致如此。
东汉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天下大乱,王朝更替很快,称王称霸的人物大多是昙花一现,所以他们的姓氏并没有几个成为当时的大姓。相反,倒那些在东汉时期逐渐兴起的豪门大族则如日中天,子孙繁衍,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其中如魏晋时期的王姓,便是较为著名的一个。当时有个“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意思是说,王姓贵族与司马姓皇帝共同拥有对天下的统治权。后来,即使是在魏晋以后,每当人们提到姓氏,不是王、谢、袁、萧,就是崔、卢、李、郑、王,其中都有王姓,说明它已经是大姓了。到南北朝时期,大姓的情况较为复杂,可以分为好几种。其中既有移居南方的“侨姓”,又有南方土生土长的“吴姓”,还有北方的“郡姓”,呈现出了大姓分布的明显地域特征。
隋朝的大姓,无疑要算杨姓了。此前以及,杨姓的来源与“桐叶封弟”的传说有关,封地所在的地方就叫做杨(今天的山西洪洞),再后来便有了杨姓。至于隋朝皇帝的杨姓,则最早发源于陕西华阴,与后来的“杨家将”同属一支。
依此类推,唐朝的大姓,则是李姓。不过,在民间,唐朝人有时愿意把崔姓当作第一。唐太宗让高士廉修《氏族志》,排在第一的就是崔姓。特别是崔民干家族,影响之大、名望之高,连皇族都有些望尘莫及。在唐朝统治的290多年中,崔姓一共出了27个宰相,人数位居所有姓氏之首。后来在元朝诞生的一个著名戏剧《西厢记》,也是关于崔姓的。它作为一部关于男女爱情的千古绝唱,叙述了礼部尚书的儿子张珙与相国女儿崔莺莺的一段爱情故事,其中还隐藏着一段与百家姓有关的趣闻。据范文澜先生考证,张珙的原形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元稹,崔莺莺则是侍女班头,两人男才女貌,十分班配。但由于元稹是少数民族的后代,门户太低,无法和崔氏匹配,崔莺莺的母亲便来棒打鸳鸯,强行把崔莺莺嫁给了郑恒。于是,一对相亲相爱的鸳鸯鸟,从此各飞西东。事后,元稹悲愤至极,为此写下了《莺莺传》,不同的是男主人公变成了张珙。《莺莺传》就是戏剧《西厢记》的原形。
《西厢记》中的崔母棒打鸳鸯,在现代人看来有些不近情理,在当时却是不足为奇的。按照当时的门第观念,“崔、卢、李、郑”是全国等级最高的四个大姓,他们之间通婚才合情合理。即使是唐朝皇室自称出自陇西李氏,门阀显赫,但由于他们曾与少数民族有一段婚姻关系,使许多名门大姓不愿与他们为伍,甚至还出现过 “皇帝女儿也愁嫁”的怪现象。对此,皇帝们曾十分生气,不仅贬低了这些大姓人家的等级,还颁布诏书,严禁他们相互通婚,皇室也不与他们联姻。然而,由于积重难返,皇帝的诏书照样不起作用。社会上仍然把他们看作高人一等,大臣们也在暗中和他们联姻。有时怕人发现,甚至在夜里偷偷迎娶送嫁。而高门大姓为了保持门风,有时宁可让女儿一辈子不嫁人,也不和普通姓氏通婚。
唐代以后,宋朝的大姓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已见上述。宋朝以后是元朝。当时的皇族由于出自少数民族,还不习惯使用姓氏,只有名字。像铁木真,就是宝石的意思。不过,当时的汉族人仍有大姓,像张、王、刘、李、赵这五个姓氏,还被称为元朝的五大姓。后来,在明朝时,朱姓人口增长很快,特别是在明朝的特权保护下,迅速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姓,而在此之前,它的人口不仅不多,在社会上也不曾引起关注。根据近代人李济《中国民族的形成》一书的研究,明朝的十个大姓是王、陈、张、刘、郭、吴、杨、李、胡、朱,可见,朱姓只不过是明朝的大姓之一。但是,大约因为朱与“猪”同音,听起来不雅观,皇帝很少把朱姓赐给他人。这样一来,尽管朱姓人口增长很快,却很难超过张、王、李、赵、刘、杨等超级大姓。例如宦官郑和,他原本姓马,姓名马三宝,因为远下西洋有功,被皇帝赐姓。但所赐姓氏不是朱姓,而是郑姓。
至于明朝以后清朝的大姓,主要是陈、李、张、黄、何。不过,就政治地位而言,清朝廷曾规定汉人的第一大姓是孔姓,也就是孔子所使用的姓氏。为了给孔子避讳,在雍正三年(1725)还专门下了一道诏书,不准老百姓再写他的名字,实在无法回避时也要故意缺笔不写。相传,等诏书一下,天下的丘姓人都为难起来:一方面是祖宗传下来的姓不能随便改,另一方面又是天命难违,违反了就要杀头。最后,他们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也就是在原来的“丘”字右边加上一个“耳”旁,变成了“邱姓”。从此,民间又多了一个传说,叫做“雍正以前无邱姓,从此丘姓变成邱”。
清代尊崇孔姓和为孔子避讳,目的都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通过尊孔崇文来达到收买汉族人心的目的。今天,我们在评价这件事情的时候,可以将其动机置之不论,仅就实行的后果看,对于加速满族与汉族的融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都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总之,经过几千年的民族融合、文化养育,百家姓无论是大姓还是小姓,都是由中华民族的成员共同使用的,终于形成了今天的状况。对此,尽管不少内容已在本书的话题二里有所涉及,但为了突出本话题的全面性,我们依然有必要再作上述系统回顾。
三、传统大姓的历史传奇
在我国,由于大姓的历史一般都很悠久,都有十分厚重的文化,其中当然也有不少让人回味的东西,像奇闻轶事等也都经常被人们提起。相传在北魏孝文帝给汉族大姓排序时,就出现过“弛李”的笑话。当时门阀世族制度十分盛行,任命官吏,挑选女婿,都要查看家谱,甄别种族,讲求门当户对。而李姓虽然是一个大姓,却不是贵姓,门第也很低,为了挤进汉族大姓的行列,成为众所瞩目的名门望族,家在陇西的李姓人就筹集了许多珍贵礼物,骑着鸣驼去送礼。等他们千里迢迢来到洛阳的时候,朝廷已经把排序结果公布于众,虽然极力争取也与事无补,还饱受其他大姓的热潮冷讽,从此就落下一个“驰李”的绰号。
作为明朝第一大姓的朱姓,由于“朱”与“猪”同音,人们便把许多与猪有关的幽默小品与它联系起来。朱姓原本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姓,自从《百家姓》把赵姓皇帝排在天下第一之后,《皇明千家姓》便如法炮制,把朱姓排在天下第一。朱元璋的统治中心在经济发达、风景迷人的江南水乡,那里地肥水美,生活安逸,没有人愿意当兵。朱元璋要征兵去守云南边疆,没人肯去。他便下令说:谁能够吃下不褪毛的猪肉,就可以不去边疆了。结果有20多人硬着头皮吃了带毛的肉。朱元璋又说:带毛猪肉都能吃,还怕远征?于是就把苏州一带的豪民强行迁移到云南武平,这个笑话在云南武平一带十分流行。
朱元璋强迫百姓吃带毛猪肉,给人留下一个言而无信的形象。明武宗朱厚照一登基,就下令全国,不许养猪,不许吃猪肉,原因就是“猪”与“朱”同音。这在一个具有几千年食用猪肉历史的饮食文化大国,无疑是天大的笑话。
像上述这种情况,在唐代也有。唐朝皇帝因为姓李,就明文规定不准随意捕捞鲤鱼,原因是鲤鱼的“鲤”与国姓“李”同音,违者要打60大板。当然,这些荒唐的禁令都是不可能长久的。否则,如果马姓人家、牛姓人家、羊姓人家、鱼姓人家都出一个皇帝,中国人就可能“饭无肉,食无鱼”了。
武则天统治唐朝时期,假装仁慈,禁止杀生,连河里的鱼虾也不准捕捞。当时的江淮地区发生灾害,粮食颗粒无收,老百姓本来全靠捕捞鱼虾过日子。这个荒唐禁令一下达,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竟然被活活饿死。
在门阀制度盛行时代,受实际利益驱动,人们信口开河,胡说八道,假冒他人姓氏的现象也极为普遍。是李姓人家,就说自己是陇西李。是王姓人家,就说自己是太原王。是崔姓人家,就说自己是清河崔。这样一来,各种各样的笑话就出现了。用别人姓名开玩笑,就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
隋朝吏部侍郎牛弘,职位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副部长,主持官吏选拔的事情,权利大,地位高,经常用别人的姓名开玩笑。有一次,他正躺在床上吃东西,有一个叫马敞的人前来拜访。他见马敞虽然出身名门,但其貌不扬,就对他有所轻视,拿他的家族出身开玩笑说:“尝闻扶风马,谓言天上下。今见扶风马,得驴也不假。”他的意思是说,我曾经听说扶风的马姓人,像天上下来的天马一样出类拔萃,今天见了以后,怎么跟毛驴差不多。马敞本来是一位才思敏捷、富有才华的人,听了以后也不示弱,立即以牙还牙,反唇相讥说:“尝闻陇西牛,千石不用佝。今见陇西牛,卧地打草头。”意思是说,我也听说过陇西的牛姓人不同一般,能够像老黄牛一样,负载千石的东西也不怕。今天见到了陇西牛,原来是头只会埋头吃草、不会干活的饭桶。牛弘一听,这才知道马敞是个人才,马上起身道歉,后来还授给他一个较好的官职。
像这样的例子在唐代也有。比如一个著名宰相狄人杰,就曾被人拿姓氏开玩笑,说他的“狄”姓,左边一个“犬”,右边一个“火”,合在一起就是火烤狗肉,他听了也只能苦笑而已。
在唐朝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一个叫王凝的礼部侍郎去长沙处理公务,遇到一个姓王的柳州刺史,为了巴结他,硬说自己是他的叔伯侄子,还对他三磕九拜,行了大礼。王凝当时心中怀疑,虽然没有说什么,但回来一查家谱,才知道侄子已经死亡,这个刺史是个冒牌货。等下次见面的时候,当场揭穿了他的把戏,保住了自己的一世清名。要不是他英明果断,这场假戏还不知道要演到什么时候。在现代人看来,这件事有点不近情理,但在当时却司空见惯。有道是“有钱能使鬼推磨,有权能使磨推鬼”,功名利禄,婚姻门第,这些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身外之物,竟然演绎了这么多人间喜剧、姓氏笑话。
四、大姓的形成原因解析
由上可见,我国古今的大姓所以成为大姓,都有不同的原因,其原因有时还很复杂,但也不是说毫无规律可循的。大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它们源远流长,姓出多元,分布广泛。以王姓为例,它的来源至少有数十个,其中有黄帝的后代,有王子比干的后代,有虞舜的后代,有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后代。此外,又有姬姓之王、子姓之王、妫姓之王等。还有一种说法,历史上只要是皇帝或国王的后代都能够姓王。这样一来,王姓由于来源众多,人口自然也就多了。根据一些专家的研究,王姓仅表示血统来源的郡望堂号就有142个,在百家姓中大约是最多的,其中如三槐、琅邪、太原、北海、陈留等都很有影响。张姓的情况也大致如此;
二是大姓在历史上多是国姓,姓这个姓的人统治中国的时间很长,从而形成人口学上的“马太效应”。以李姓为例,历史上先后出现过6个李姓政权,称帝者多达60多个,仅仅一个唐朝,就统治中国将近300年,家族兴旺发达,繁衍出众多支派。支庶既繁,子孙必众;
三是在古代,帝王之家或名门大姓往往享有人口繁殖的特权,从而也导致了人口数量的膨胀。过去,一些朝代征收人头税,无论老少都要交钱。普通百姓有时因为交不起钱,生了孩子甚至要扔到水盆淹死,形成溺婴现象。据研究,这种现象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很普遍,几乎对劳动力再生产构成威胁。相反,那些帝王之家或名门大姓不仅可以不交税,还能够享受各种特权。比如,在两汉时期,刘姓人就享受过不交税、不服劳役的特权。所以,刘姓人在这一时期膨胀很快,迅速崛起。同样的情况,再如明代的朱姓,在朱元璋开国前人口很少,他的全家人几乎死光,但在他称帝以后,由于有三宫六院的女子为他生孩子,结果一下子有了26个儿子。到嘉靖三十二年(1553)时,仅皇族人口就达到19611个,万历末年更膨胀到8万多人。就这样,在短短的200多年时间里,朱姓的宗室人口就增长8万倍。这种超级繁殖速度,便孕育了我国的一些超级大姓。所以说,一个姓氏中的皇帝越多,他的人口数量就越多。
还有一个原因是赐姓。在相应的王朝中,由于姓国姓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一些皇帝还特别开恩,拿自己的姓氏作礼物,赏赐给那些有功的人,形成赐姓现象。而那些被赐姓的人也把它当作一种荣耀,被赐姓后心甘情愿地不要自己的祖宗,改姓皇帝的姓氏,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大姓人口的数量。这种情况,在一些大的王朝中是相当普遍的,即使是那些国阼短促的小王朝,也同样有赐姓现象。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中国一夫多妻制度的影响。如果没有这个制度,名门大姓的发展速度就要大打折扣。早在黄帝时,他就娶了四位夫人:一个是嫘祖,一个是西陵氏,一个是方雷氏,一个是彤鱼氏,一连生了25个孩子。到了秦始皇当皇帝时,就是三宫六院,美女成群,王子公主,不计其数。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无论明君昏君,都是这样。连一些知识分子也跟着凑热闹,甚至妻妾成群。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是如此。年轻时因为家境不错,从外地客居长安,也不嫌长安的物价贵。后来找配偶也要年轻漂亮,能歌善舞,什么“杨柳小蛮腰,樱桃范素嘴”,显示了他的风流倜傥。而即使穷得连锅都揭不开的杜甫,也还有两位夫人。这种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不平等引发的生育权利不平等,对我国人口向名门大姓的集中无疑也有影响。
当然,在某些看似共性的原因中,有些姓氏是例外的,王姓和张姓似乎都是如此。在他们的姓氏当中,并没有多少当皇帝的,家里也没有三宫六院的,为什么也有那么多人口?除了上面提到的源远流长、源流众多以外,门阀氏族制度无疑是王姓、张姓人口大量膨胀的重要原因。
自东汉以后,九品中正制成为社会选拔人才和官吏的重要制度。人们按照出身和门第分为九等。选拔官吏不看才能,而是看郡望和出身。出身好、郡望高的士族子弟,即使是个酒囊饭袋,也能升官发财;出身差、郡望低的庶族子弟,即使才华出众,品学兼优,也很难跻身于社会上层。一时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现象。士族地主地主凭借着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建立家族体系,使同姓人口大量增加,而异姓家族人口则人丁不旺,没有太多的发展。新增人口大部分集中在王、张等少数姓氏上。
五、大姓分布的地域性及其差异
在公安部根据户籍资料统计而得出全国姓氏使用情况的数据之前,全国已有不少人口普查和姓氏研究工作开展得较好的地区,发布了当地姓氏使用情况的报告。如在上海市,就有两种关于当地百家姓使用情况的统计结果。其中的一种是约有87.24%的人使用的姓氏在当地的前100个大姓中。这100个大姓是:
张王陈李徐朱周吴刘沈
杨黄陆孙顾赵胡金曹钱
许马唐郑蒋蔡姚潘高丁
俞石施何叶林袁夏戴谢
宋倪严董郭冯范韩薛陶
汪邵方卢姜汤龚秦罗毛
葛章吕傅程江余任邱季
梁殷杜史庄盛魏萧凌华
洪苏崔翁侯钟虞郁奚邹
田包孟于乔童彭谈应邓
另一种统计结果也是关于当地百家姓中人口最多的100个大姓的,但各姓的排列顺序与上述略有不同。其具体排列顺序是:
陈张王徐朱沈李陆顾周
吴黄孙杨高赵刘丁钱金
戴唐胡姚马倪蒋潘盛曹
何许施陶蔡郑叶方冯侯
袁林夏俞严龚董范谢郭
邱奚韩汪宋汤章苏秦凌
虞钟姜邵薛储乔屠殷罗
史吕庄程毛肖余季卢裴
葛邹闵康魏茅任江梁卞
郁樊华谭于石崔干鲁谈
由上可见,上述有关研究成果所反映的上海前100个姓氏的排列顺序,两两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当然也有较多的共同之处,无需我们再作更多申述。同样,与上海相近的情况还在其他地方可以见到。比如在北京市,根据1982年人口统计资料的抽样分析统计,绝大部分人所使用的姓氏也都包括在前100大姓之内,这100大姓依次是:
王张刘李杨赵陈马孙高
周吴宋徐韩田朱郭贾邢
于郑黄崔谢胡冯董曹吕
许白姚姜金魏何孟梁邓
杜阎常林付史范任罗蔡
叶肖唐程沈东季秦郝丁
关齐武曾侯蒋康潘夏陆
袁谭龚樊方苏薛葛彭石
段尹安殷戴牛孔纪汪靳
顾卢焦柳邱岳佟乔霍寇
又如陕西省,也有人口最多的100个大姓,它们是:
王张李刘陈杨高赵马路
郭贺曹孙贾任周薛胡牛
徐朱吴白黄韩程罗何蒋
宋唐冯许韦郑田井杜崔
姚常姜魏肖袁谭尤邹郝
梁吕董米焦万段丁雷谢
阎苏樊侯乔尚孟于党石
史康冉叶范秦付蒲闫慕
林曾彭武蔡杭覃凌柳沈
解余詹方金顾邓葛霍柴
再如辽宁省,人口最多的前100个大姓是:
王李张刘孙陈赵杨于郭
高徐马林姜周任崔宋黄
杜吴侯曲韩吕董石谢朱
郑丁齐史曹毕秦邹梁付
贾房龚唐冯胡许宫尹田
阎金裴肖夏邵魏潘鲁薛
范孔丛罗苏袁蔡常程佟
苗谭郝何邱姚彭孟葛战
邓翟隋纪毛单邢安贺迟
股栾滕白初蒋卢方左耿
四川省人口最多的前100个大姓是:
李张王刘杨陈黄周罗吴
蔡曾唐何钟邓朱徐赵蒋
胡谢叶谭郭郑冯马肖代
夏袁余杜吕宋兰梁彭邱
毛龙沈廖范魏向田汪任
雷邹高万曹漆潘文苏易
黎熊林韩董程薛许康葛
税温姚孙赖严段付尹于
江牟游方龚秦鄢贺石景
童蒙骆祝聂申姜伍樊翁
广东省人口最多的前100个大姓是:
李陈佘梁吴王黄麦叶周
邓袁胡何林郑张杨对董
冯卢黎余赖郭蔡苏钟邱
廖赵谢谭潘罗徐朱许曾
温姚谈符关伍莫苻江柯
马曹陆彭唐程龙欧肖杜
范高简颜方孙萧庞严邹
薛邝丘汤洪魏区施岑崔
韩雷史覃章戴傅古任沈
芦吕文霍劳骆冼甘全宋
福建省人口最多的前100个大姓是:
陈林吕黄叶吴张曾王李
杨刘郑蔡洪方苏许何庄
周郭谢徐柯朱江傅施肖
邱戴程高汪阮邵孙魏纪
白翁颜梁杜卢马潘赵沈
邓胡骆钟丁龚廖罗余赖
姚范章蒋付卓唐严曹金
康雷薛董陆石萧俞连毛
宋韩彭任辜倪甘史童包
车池贺欧钱温褚冯芦谭
除上述省市以外,同样的情况甚至在海峡对岸的台湾省也有所见。根据1978年的统计,当地的绝大多数人也使用前100大姓。这100大姓依次是:
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杨
许郑谢郭洪邱曾廖赖徐
周叶苏庄江吕何罗高萧
纪欧程连古汪汤江田康
潘朱简钟彭游詹胡施沈
范宋方邓杜傅侯曹温薛
余赵卢梁颜柯孙魏翁戴
丁马蒋唐卓蓝冯姚石董
邹白涂尤巫韩龚严袁钟
黎金阮陆倪夏童邵柳钱
上述各地的姓氏使用情况,尽管还只是当代我国姓氏使用情况的一鳞半爪,但也多少反映了我国当代百家姓使用情况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我国近年来已经逐渐习惯把百家姓说成是100个大姓,而我们如果按照这一思路推断下去,上述各地的百家大姓也就是各自的百家姓了。从这点去看,在人们的习惯上,传统的百家姓概念已经逐渐被当代的100个大姓所取代,这或许应该算是我国姓氏界在近年来出现的显著变化之一。
再者,从目前已知的统计资料看,我国各省市自治区所使用的姓氏都在1000个以上,但在姓氏的分布方面,南方和北方的差异很明显。在北方,李、王、张、刘是大姓,人称“李王张刘遍神州”。仅在北京一地,王姓人口就占全市人口的10.6%,李姓和张姓各占9.6%,刘姓占7.7% 。四个姓的人口加起来,大约占北京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也就是说,目前北京市姓这四个姓氏的人已经超过了400万。然而在南方,人数最多的三个姓氏则是陈、李、张。可见,我国当代的大姓还是各具特色的。
又如上海市,据有关部门对上海市区和上海县625万人的统计,张、王、陈三姓人口最多,分别占人口总数的6.46%、6.4%和5.83%。除这三大姓外,位居前10个的还有李、徐、朱、周、吴、刘、沈,七姓人口各占人口总数的3.6%至2.43%不等。此外,人口数量占总人口1%以上的姓氏共有19个,除上述10个外,另有杨、黄、陆、孙、顾、赵、胡、金、曹。19姓人口加起来,占全部人口的49.41%以上。
再如台湾省,根据1978年的人口普查结果,全省1700万人使用姓氏1694个,其中位居前10个的依次是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杨,10大姓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尤其是陈姓,另据1938年和1958年两次抽样调查统计,其人口数量都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2%以上。
另外,从全国来看,据一些专家对我国1982年人口普查抽样资料的分析研究,参考1969年的台湾人口普查资料,发现李、王、张三姓人口最多,分别占人口总数的7.9%、7.5%和7.1%。此外,另有16个姓氏的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1%,它们依次是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这19姓的人口之和超过了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占人口总数的55.6%。至于占全国87%的人口,基本只使用100个姓氏, 90%左右的人使用120个姓氏,96%的人使用200个姓氏,98%以上的人使用300个姓氏,99%的人使用500个姓氏。这些统计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目前姓氏使用的实际情况。
至于我国大姓的地方特色,还有一个抽样调查资料,是关于大姓在各地分布的。如仅以人数最多的前10个姓氏为例,在我们上面提到的几种抽样调查资料中,全国的十大姓分别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或者是王陈李张刘、杨黄吴林周,或者是王李张刘陈、杨周黄赵吴,基本上大同小异,然而在各地,不同地方的十大姓则差异明显。仍以上述提到的北京、上海、辽宁、四川、陕西、福建、广东、台湾等八个为例,它们的十大姓分别是:
北京:王张刘李杨,赵陈马孙高;
上海:张王陈李徐,朱周吴刘沈;
辽宁:王李张刘孙,陈赵杨于郭;
陕西:王张李刘陈,杨高赵马郭;
四川:李张王刘杨,陈黄周罗吴;
福建:陈林吕黄叶,吴张曾王李;
广东:李陈余梁吴,王黄罗叶周;
台湾: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杨。
我们如果把这些十大姓进行对照,便可以明显它们与全国十大姓的差别,这种差别正是百家姓地方特色的一种反映。
关于大姓的地方特色,有时还反映在其他方面。比如福建和台湾的情况比较接近,两省都流传着一些关于大姓的俗语,如“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或者 “陈林满街流,黄郑遍地走”,意思都是说当地的四大姓是陈林黄郑,这便是这两个省的地方特色。同样,在上海市,张、王、陈三姓人口最多,这也是上海的特色。另外,即使是同一些姓氏,由于所在地区不同,所表现出的特点也不一样。为此,一些学者曾把我国以长江为界分作南北两大区,并把其姓氏的使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湖南、贵州和云南等九省区的南方区,大姓的人口多寡和排列顺序与北方区有明显的不同。如仍以上述抽样调查资料为例,南方区的三大姓依次是陈、李、张,所占人口比例分别是7.1%、6.9%和4.8%;而北方区则以王、李、张为三大姓,所占比例则是8.6%、8.4%和8.0%。由此可见,南北三大姓中只有李、张两姓一致,其第一大姓各不相同。不仅如此,即使是南北相同的李姓,在地区分布上仍不平衡,南方区的频率也仅占北方区的二分之一。同样,张姓虽在南北两区中均列第三位,但北方区的频率是南方区的两倍。这种地区分布上的不平衡,当然在其他姓氏中也有反映。如陈姓是南方区的第一大姓,也是广东省的第一大姓,其仅在广东省的人口比例即达10.5%;而在北方的黑龙江省,比例只有2.6%,仅是广东省的三分之一。又如,北方区的赵、孙、马、刘等姓比例显著高于南方区,而南方区的林、黄、朱、吴等姓则高于北方区。至于两大区的各个省中,姓氏分布也有自己的特点,或者拥有仅有本省区才最为集中的特殊姓氏。诸如此类的情况如广东的梁、罗、赖姓,福建的陈、林、郑姓,山东的孔姓,江苏的徐、朱姓,浙江的毛、沈姓,广东的黄、韦、覃姓,云南的李、徐、杨姓,四川的何、邓姓,甘肃的高、马姓,以及河南的程姓、河北的张姓、山西的郭姓、内蒙古的王姓、安徽的汪姓、江西的胡姓、湖南的谭姓、陕西的赵姓、贵州的吴姓,等等,莫不如此。在这些姓氏中较为特殊的只有一个周姓,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的分布都较为均衡。
另外,一些专家根据各地对语言的使用情况不同,把全国划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吴、赣、湘、客家、闽、粤方言区,进而对各方言区的姓氏情况进行研究,从而得出了另一种研究结果。在这些方言区中,由于北方方言区范围较广,又被分作北方、西北、西南和江淮四个次方言区。各方言区被抽查的姓氏共有1055个,其中较常见姓氏的分布规律是北方方言区中北方、西北和西南三个次方言区基本相似,都以李、王、张、刘、杨等姓人口最多;吴方言区与江淮次方言区相似,都以王、张、陈、李四姓人口最多;赣、湘两方言区比较相似,都以李姓为第一;粤、闽、客家方言区则以陈姓占第一位。我们如果把这种研究结果与按南北两大区划分而得出的结论进行比较,便会发现它们基本接近,也说明我国当代百家姓的分布的确有一定的规律可寻。
除上述以外,一些专家在研究姓氏分布规律的同时,还发现那些历史悠久的地区与发展较晚的地区姓氏使用情况相比要相对复杂一些。如陕西是我国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北京自辽代以来就一直是国都所在地,因此,两地人的姓氏数量就相对较多,而发展较晚的广东、福建等省则相对较少。同时,他们还认为各地大姓都有地区特点,有些特点还有较大差异。比如,王、张、李、刘四个大姓在北京、辽宁、陕西、四川都居前四位,而福建则是陈姓最多,林姓次之,两姓人占全省人口的近30%,与当地“陈林半天下”的俗说相合。另外,他们还在研究中发现各地大姓的人口在分布上也有不同,有些地区的大姓人口较为集中,有些地区则较为分散。以各地覆盖率占50%左右的姓氏为例,在北京有10个,它们依次是王、张、刘、李、杨、赵、陈、马、孙、高;在陕西则有12个,它们依次是王、张、李、刘、陈、杨、高、赵、马、路、郭、贺;在辽宁有8个,即王、李、张、刘、孙、陈、赵、杨;在四川有14个,即李、张、王、刘、杨、陈、黄、周、 罗、吴、蔡、曾、唐、何;在上海有15个,即陈、张、王、徐、朱、沈、李、陆、顾、周、吴、黄、孙、杨、高;在广东有9个,即李、陈、佘、梁、吴、王、黄、麦、叶;在福建有5个,即陈、林、吕、黄、叶。不仅如此,他们还注意到了某些影响较小姓氏的地方分布特点,指出有些姓氏从全国范围来看可能是罕见的,但在某一地区却可能比较集中。像北京的邢、东、靳、庚、郄、双,陕西的路、党、慕、郗、权、鱼、思,辽宁的曲、栾、初、矫、逯,四川的代、兰、熊、易、景、卿、阳、补、先,上海的奚、储、忻、火,广东的佘、麦、黎、苻、区、怖、招、越,佃,福建的洪、水等姓,都有较为突出的地方特色,进一步印证了我国当代姓氏分布的不平衡性。
我国当代百家姓不仅有上述突出特点,而且在其他方面也有某些特征为人所知。其中,随着人们对一些主要姓氏的了解越来越多,以及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各姓氏的人口大致数量逐渐为人所知,从而使人们能够借以根据人口数量的变化跟踪全国姓氏排列顺序的变化情况,进而发现各姓的人口并不是同步发展的,其中有些姓氏可能发展较快,而其他的一些可能较慢,进而影响着其在全国姓氏中的排名顺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升降规律。当然,这种按人口多少把全国姓氏进行排名究竟有多大意义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但它至少向我们揭开了过去不为人知的百家姓的某些内部秘密。比如,根据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以人口多少为标准的当代百家姓排名中,由于人口的发展变化不同,各姓的排列顺序的确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王姓在198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所作的统计中是第一大姓,但到1986年中国科学院统计时则退居第二位,而在1990年所发布的一种调查结果中,王姓又跃居第一位。此外如张姓,在近年所作的各种统计中均居第三位,但也有人指出,张姓的人口增长速度要高于其他姓氏,因此,在将来或许要超过王、李二姓,跃居百家姓第一位。甚至有人指出,由于我国当代各姓人口的悬殊十分明显,在目前的人口政策下还可能使这种悬殊进一步加大,其结果可能是大姓人口越来越多,小姓越来越少甚至被淘汰。比如,我国目前尽管使用着3000多个姓氏,但经常使用姓氏便很集中,大约只有500个左右,便突出反映了这种特点。同时,一些大姓在分布上可以遍及全国,但影响较小的姓氏仍然仅仅分布在某一地区、某一乡镇。如在湖南省桃源县有璩姓,辽宁沈阳有皓姓,浙江余姚有众姓,陕西彬县有叱干姓,江苏武进有莳姓,这些姓氏在其他地方都很难见到。又如在湖南澧水流域的慈利、大庸、澧县等地,生活着16000余名庹姓人,在其他地区也很少能见到这一姓氏。这种分布状况及所可能带来的姓氏和人口发展后果,也同样值得我们的注意。
由上可见,尽管我国当代百家姓在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在地区和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性也非常明显,而造成这种分布状况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民族的原因等都不容忽视。由于我国疆域辽阔,几千年来又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的自然状态下,同一个姓氏往往在一个地区繁衍生息,进而形成某一地区某一姓氏特别多的局面,姓氏分布不平衡的状况也一直延续至今。尤其是一些仅在某些地区分布的特色大姓,形成原因更具地方色彩。如在西北地区有很多人姓马,他们既有汉族也有回族等少数民族,而当地一向是汉族马姓的传统居住地,马姓的一个著名郡望就在陕西扶风,曾经出过马援、马超、马谡、马融等著名人物。至于少数民族马姓,在西北人数较多的原因主要与当地流行伊斯兰教有关,回、维吾尔、哈萨克、撒拉、东乡、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民族都信奉这一宗教。由于这一宗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名字的首字汉译与汉姓“马”相近,所以他的信徒多姓马姓,俗话所说的“十个回回九个马”也是指回族姓马的人多。正是由于有以上这些具体原因,才会在当地形成马姓人较多的特点。另外如韦姓,在广西人数较多,则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相传,当地韦姓人主要是汉代名将韩信的后代。在他被刘邦杀害后,对他有知遇之恩的萧何为了给他保留香火,把他的一个后代偷偷送给南越王赵佗抚养,从此在南方生息繁衍。后来,韩信的这个后代为了避免引起别人的猜疑,便把“韩”字右半边“韦”当作姓氏,从而成为韦姓人,并且迁到广西,成为当地韦姓人的祖先。再如河南的特色大姓程姓,据说与宋代的当地名人程颢、程颐有关。他们的子孙由于出自名门,家大业大,形成了地方势力,从而才能子孙繁衍、享誉一方,发展成为地方大姓。
六、当代各地的特殊大姓
说到当代的大姓,由于划分标准不同,目前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答案。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习惯把那些人口众多的前100个姓氏称为百家大姓,或者简称百家姓。如果按照这种标准去看,我国现在实际上有许多百家大姓,比如全国百家大姓、各省市百家大姓、各地区百家大姓等等。在这些姓氏中由于统计的方法不同或许使其中的一些姓氏存在着差异,但把某些姓氏称为大姓却无疑义。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当代大姓的真相,我们不妨对其中的一些作为个案进行重点剖析。
(一)中国三大姓:王、李、张
说到中国大姓,按照通常的标准划分,最大的几个姓氏是非王、李、张莫属了。根据前些年的一个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它们的人口都在全国总人口的7%以上,合在一起有两亿多。也就是说,在每10个人中就有两个人姓这三个姓氏,它们无疑都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姓。在此,我们不妨对它们各自的情况作进一步的到了解。
1、王姓
谁是中国第一大姓呢?这在现在已经不是问题,但在公安部的结果公布以前,国内一直有许多种说法,排列顺序也很不一致。据过去的一项人口普查材料表明,王姓人口接近一亿,是中国第一大姓。另外,有人对北京、陕西、辽宁、上海、四川、广东、福建等7省市的17多万人口的姓氏分布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737个姓氏中,王姓人口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如在被抽样调查的25029个辽宁人中,有3033人姓王,约占调查总数的12.1%,位居辽宁第一位;在24948个北京人中,有2569人姓王,约占人数的10.3%,位居北京大姓的第一位;在23795个陕西人中,有2436个人姓王,约占人数的百分之10.2%,位居陕西大姓的第一位;在25239个四川人中,有1552个人姓王,占总数的百分之6.1%,位居四川大姓的第三位;在25092个上海人中,有1399人姓王,占总数的百分之5.6%,居上海大姓的第三位。
王姓人口虽然很多,但在历史上称王称霸、建立了王朝并当上皇帝的人并不多,经常被提到的只有西汉末年的王莽和他的新朝、五代十国时期的王建和他的前蜀,以及同一个时期的王审知和他的闽国,另外最多再加上隋朝末年的王世充和他的郑国。他们在位的时间和所建立的国家都很短,没有给家族带来更多的福寿和名望,相反却都不同程度地给家族带来了灾难和耻辱。其中如王莽的儿子因为杀死了奴婢,被父亲赐死;王莽的女儿对于父亲篡夺刘氏的政权深感羞辱,最后投火自尽;王莽自己也身败名裂,众叛亲离,贻笑天下。可以说,显赫的皇权并没有给王姓人家带来多少荣华富贵。
相反,大约是由于王姓人十分常见的缘故,在不少场合还被当作取笑的对象。比如在古典小说《镜花缘》里,第86回就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一个王姓人家,兄弟八人,想改名加号,风光一下。他们提出的起名标准是形象不离本姓,风趣外加幽默。有一天,有人对兄弟八个说:我给你们起了八个名字,你们看怎么样:老大,王字头上加一点,名唤王主,绰号叫做“硬出头的王大”;老二,王字旁边加一点,名唤王玉,绰号叫做“偷酒喝的王二”;老三,名唤王三,绰号叫做“没有良心的王三”;老四,名唤王丰,绰号叫做“抗铁枪的王四”;老五,名唤王五,绰号叫做 “硬拐弯的王五”;老六,名唤王壬,绰号叫做“歪脑袋的王六”;老七,名唤王毛,绰号叫做“拖尾巴的王七”;老八,名唤王全。这个“全”字,上半部分原本是“入”,像人非人,绰号就叫做“不成人的王八”。八兄弟听了,虽然觉得被人取笑,但也发现各自的名字都是由姓氏变化而来,字型变化奇诡,诨号形象生动,佩服来人的机智聪明。
王家八兄弟起名的故事,本是《敬花缘》中一个叫玉儿的人讲的笑话,在历史上不必真有其事,但听了仍会让人忍俊不禁。王家八兄弟原本想起一个好名字、雅字号,没想到新取的名字会有这样的后果。不过,这个故事出自小说家言,总是逃不了胡编乱造的嫌疑。但由于笑话中提到的是王家的八位兄弟,倒让人想起了“王八”这个词,来源就是因为前面提到的前蜀国君王建。王建也有兄弟八人,自己排行第八,人称王八。但他在小时候曾经游手好闲,长大后又以杀猪宰牛为业,还作过贩卖私盐等事,在一般人看来有些特别,讽刺他是一个忘掉了“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八个字、无情无义的人,叫他“忘八”,或者叫做“王八”,后来又借指那些鸡鸣狗盗之人。对此,《新五代史·前蜀世家》有明文记载。但在今天看来,王建毕竟曾贵为一国之尊,去世后还被埋进一个很豪华的墓里,生前身后都风光得很。他的墓在前些年被发现,规模宏大,建筑艺术精美绝伦,现在是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
王姓能够在王气不振的情况下繁衍成为一个数一数二的大姓,当然有它自己的原因,其中源流众多、历史地位高等都在以前的有关部分中有所涉及。仅从源流上看,他们中的一些人出自姬姓,发源地在琅琊(山东胶南);另一些人出自子姓,是商朝比干之后;还有一些出自姜姓,是齐国国君的后代;再有一些人出自少数民族,例如匈奴休屠王之后,就改姓了王姓。由于大多是帝王诸侯的王子王孙,所以才以王为姓。在这些众多来源中,以出自姬姓的王姓人最多,他们都自认是东周灵王太子晋的后代。太子晋又称王子晋,聪明早慧,未成年就已名闻诸侯。在他15岁那年,晋平公派使臣叔誉人周朝贡,见到了他,相与谈论后大为折服,回国后告诉晋平公说:“太子晋行年15,才识过人,能盲善辩,我都不是他的对手。”另一位大臣师旷听后不以为然,请求入周见他。两人相见后反复论辩,从天地万物、圣君贤臣一直谈到立国之道、安民之策,最后才相信叔誉并非危言耸听,并对太子晋说:“瞑臣无见为人辩也,唯耳之恃,而耳又寡闻而易穷。王子,汝将为天下宗乎?”至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京师洛阳附近的谷、洛二水泛滥,威胁王宫,灵王准备派人壅塞二水。太子晋得知后,认为这不是一个好办法,应该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于是便向灵王说出了自己的意见。这本是一个好主意,但灵王不听,后来还因此废掉了他的太子名位。再后来,他的家人也因此受到牵连,沦为平民百姓。但为了纪念他曾是王族的身份,便以王为姓,进而发展成为今天绝大多数王姓人所在的支派。
王姓的来源除上述一支外,还有其他一些支派,总是“天子之裔也。所出不一:有姬姓之王,有妫姓之王,有子姓之王,有虏姓之王。若琅邪、太原之王,则曰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恭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若北京、河间之王,则曰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于)魏,后分晋为诸侯。至王假,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时人号曰‘王家’。或言:魏至昭王彤,生无忌,封信陵君。信陵君生间忧。间忧生卑子。秦灭魏,卑子逃于泰山。汉高帝名为中涓,封兰陵侯。时人以其王族也,谓之‘王家’。此皆姬姓之王也;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也。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此妫姓之王也;出于汲郡者,则曰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也;出于河南者,则为可频氏;出于冯翊者,则为钳耳氏所改,出于营州者,本高丽;出于安东者,本阿布思。此皆虏姓之王也。”又金时完颜氏,汉姓曰“王”,此出自女真族;元代王,或本为耶律氏,避难江西,改姓王,此王出自契丹族。明赐元人姓名:默色特穆尔叫王麟,阿达纳叫王义,音济布哈叫王忠,奈曼岱叫王存礼,呼顺叫王彪,此诸王则出自蒙古族。又,或为其他氏族、家族所改:五代王镕,本是回纥后裔,为王武陵养子;王殷,本姓蒋,为王重盈养子;王都,本姓刘,为王处直养子;王宗结,本姓甘,为王健养子。都改从王姓。则此诸王或出自回纥族、或为蒋、刘、甘等姓所改。又,或称:燕王丹之玄孙嘉,王莽时献符命,赐姓王;一样,隋末王世充,本西域胡支氏,改而为王姓;五代时王保义,即刘去非,“冒姓”为王。又,清代满洲八旗姓完颜、伊喇等氏,或改为王姓。今天,除汉族外,满、蒙、回、藏、苗、瑶、彝、水、壮、黎、佤、羌、朝鲜、布依、土家、高山、基诺、仡佬、傈僳、拉祜、纳西、景颇、普米、德昂、哈尼、撒拉、保安、东乡、阿昌、锡伯、达斡尔等30多个民族也都有王姓。
在发展中,王姓还创造了辉煌的家族文化,诞生了无数政治名人、文学名人、艺术名人、科技名人。如王莽、王建、王审知等都曾是一国之主,王允、王导、王安石都是名臣贤相,王翦、王离、王浚都是著名将帅,王充、王粲、王羲之、王维、王守仁、王国维等都是享有盛誉的学者、思想家、艺术家,王昭君是女中豪杰,王赣骏则是第一位华裔太空人。据有人统计,王姓不仅人口居全国第一,而且历史名人也居全国第一位。难怪有人要说:“王氏,天子之裔也。……以其所出既多,故王氏之族最为蕃盛云。”
2、李姓
像王姓一样,李姓也是数一数二的天下大姓,甚至有人说它是世界第一大姓。这是因为它除了在我国人口众多外,在其他许多亚洲国家里,如越南、朝鲜、韩国、新加坡等,也是如此。由于人口基数都很大,把他们和我国的李姓人口加在一起,就可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姓。
由于李姓的地位和影响放在那里,总是一个天下大姓。在我国各行各业中经常有李家军的说法,随便到一个地方,所遇到李姓人的几乎连成一片,一个单位会出现好几个李芳。在大学校园里,老师李白在台上讲唐朝李白的诗歌,讲台下的学生李白不断问有关李白的问题,也是曾经出现过的事。另外在历史上,李姓也很有影响,出了不少著名人物,真可谓群星灿烂,人才辈出,文武双全,不胜枚举。其中文的有李白、李贺、李商隐、李清照,武的有李陵、李广、李牧、李逵,思想家有老子、李贽,政治家有李悝、李世民。至于李姓人口,目前已有9000多万,并且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人数多,遍布世界各地,并广泛活跃在各个领域。除我国外,越南和朝鲜半岛在历史上都曾经出现过李姓王朝,统治时间很长,繁衍了大量人口。
二是名人多,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都出现过众多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圣贤大家、社会名流。
三是来源广,民族多。李姓来源十分复杂,涉及到汉族、匈奴族、氐族、突厥族、朝鲜族、党项族、女真族、回族以及波斯、大食、中亚等国的相关民族。西汉时期,李陵因反击匈奴失利而投降匈奴,娶妻生子,使匈奴族中多了一个李姓家族。唐朝的少数民族黠嘎斯也自称是李陵的后代,黠嘎斯就是今天的柯尔克孜族。而在当时,又有更多的少数民族出身的将领以李为姓。其中如奚族人李宝臣,原名张忠志,从安禄山叛军中投奔唐朝后,被赐姓李,改名李宝臣;高车人李叔明,原名鲜于叔明,官至剑南节度使、京兆少尹、遂州刺史,后上表乞姓,唐代宗满足了他的要求;西突厥别部沙陀族人李国昌,原名朱邪赤心,因军功赐姓李,官至朔州刺史,后唐李克用就是他的儿子;突厥可汗的族人李思摩,原名阿史那思摩,被俘之后归化唐朝,赐姓李。据不完全统计,仅仅在唐朝,就有徐、安、郭、张、董、罗、阿布、舍利、鲜于、朱邪等16个姓氏的人改姓李。
在国外,朝鲜半岛上的的李姓人不少是辽东人李成桂的后代。越南的李姓人则有一部分是唐朝李氏政权的宗室,为了避难逃到当地。
四是影响大。像新加坡前总统李光耀,美国华裔科学家李政道,香港实业家李嘉诚,以及数不清的体育明星、电影巨星、文化名人和科学巨匠,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致于外国人来华之后,也喜欢取一个带李姓的名字。像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调查团代表美国人李顿、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军事专家德国人李德、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都是与李姓有关的外国人。
3、张姓
张姓的发源地在河南北部的濮阳一带,人杰地灵,文化悠久,子孙众多,在很长时期都处于中华姓氏的显著位置,传统的“张王李赵遍地刘”等说法也以它为首。此外,张姓还有以下几个个重要特点:
第一,张姓历史十分悠久,相传是黄帝之子挥的后代,在汉代就已发展成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姓,至唐代又名列天下10大姓之一。明代时,张姓人已遍布全国的1113个县中,其覆盖面占全国州县总数的9396以上,如今已是一个拥有数千万人口、分布遍及世界许多地区的中华大姓;
第二,张姓因为是大姓,来源众多,分布广泛,仅郡望就有清河、南阳、吴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阳、犍为、沛国、梁国、中山、汲郡、河内、高平等,另外还有百忍、金鉴两个著名堂号。相传唐代有张公艺一家,九世同居共财,远近称颂。事情传到唐高宗那里,高宗亲自前来探望,并向他询问保守家业、和睦宗族的诀窍,他只写了100多个“忍”字作为回答。高宗从中悟出了治国齐家的大道理,深为感动,心满意足地起驾回宫。此后,张公艺家族为了纪念这件有意义的事,便以“百忍”作为自己家族的徽号。另据唐代典籍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群臣为玄宗祝寿,多献奇珍异宝,只有宰相张九龄献上一部名为《千秋金鉴录》的书籍。他在书中详细论述了古今兴亡之道,意在规劝玄宗应在天下太平之时记取历代兴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永保社稷。事后,玄宗对他这份礼品十分珍视,还专门下诏进行表彰。从此,张九龄的家族也引以为荣,并以“金鉴”为堂号;
第三,从古到今,张姓人才济济,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将帅,此外还有许多富有盛名的科学家、医学家、政治家。比如,周宣王时的卿士张仲就是一位较早的张姓名人,他曾以孝友著称,辅佐宣王中兴,《诗经·小雅·六月》就是歌颂他的作品。西汉时,汉高祖谋士张良更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他作为韩国贵族之后,为报亡国丧家之仇,曾经行刺过秦始皇,但没有达到目的。后来参加秦末农民起义军,与萧何、韩信等人一起辅佐刘邦,因公被封为留侯。稍后,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大月氏和乌孙等国,开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关系,成为中西交流的友好使者。东汉时,“医圣”张仲景出生于河南南阳,担任过长沙太守,是与神医扁鹊、华佗齐名的医学家,所著《伤寒杂病论》也被称为国医经典。另一位科学家张衡在东汉时发明了 “浑天仪”和“地动仪”,具有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后来到明朝,政治家张居正胸怀大志,勇于改革,创立了一条鞭法,引发了我国经济制度的一场革命,也因此而奠定了他作为张姓政治名人的历史地位。
不仅如此,张姓还有许多崇武尚侠的英雄好汉。其中如三国时期的蜀汉大将张飞、抗日名将张自忠、爱国将领张学良等都是名闻遐迩。此外,至于思想家张载、张拭对儒家理论的贡献,佛学家僧肇(俗姓张)对佛教思想的升华,以及张天师的道教世家、一行(俗姓张)的子午线测量、张之洞“中体西用”理论、张福林的太空探险,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或者是功在当世、名垂青史的重大事件。这些,无疑也是张姓人对历史和文化的贡献。
(二)东南地区的大姓——陈姓和林姓
在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陈姓和林姓人口众多,向有“陈林半天下”之说。在20世纪50年代,台湾文献会曾调查岛内各地的姓氏状况,并按各姓人口多少排序,结果是陈姓和林姓分别居第一和第二位,证实了人们的传说。对于两姓的情况,我们也可以分别来看。
1、陈姓
陈姓在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是绝对大姓,约占福建人口总数的14%,台湾人口的12.2%,广东人口的10.5%,许多著名人物也都姓陈。
陈姓人的祖先有不少是从河南、经过江西迁去的,后来又繁衍到各地。其中福建陈姓共祖陈实在东汉桓帝时任太丘令,亦即现在的河南长葛。他的后代在后来先后有七支迁入福建:其一是他的七世孙陈润在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出任福州尹,后定居下来;其二是陈润11世孙陈迈在唐代任莆田令,任满后留居莆田;其三是陈实九世孙陈野在西晋末年迁居今福建龙岩;其四是陈实19世孙陈伯恭、陈叔卿、陈叔文、陈叔俭四兄弟在南朝时受封于闽,居福州、泉州、建州等地;其五是陈实第23世孙陈元光在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入闽,后任漳州刺史,子孙多蕃衍漳州各地,被尊称为“开漳圣王”;其六是陈实第22世孙陈邕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被谪入闽,居漳州南厢山;其七是陈实第41世孙陈魁、陈璋率家人于宋末入闽,定居汀州、兴化、福州等地。在以上七支入闽陈姓人中,以第一、五、六、七四支最为显著,他们的后代还有不少人进一步由福建迁居广东、台湾等地,成为东南地区陈姓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如,由福建迁居台湾和海外各地的陈姓人,由于情况大多见于家谱记载,也能够使我们有更多的了解。如据台湾《陈氏族谱》记载,陈樵于乾隆时携四子从厦门港渡海到台湾淡水河。台北《登嬴文澜渡台始祖族谱》记载,陈文澜于乾隆四十五年(1745)来到台湾,生三子,到1953年修谱时,已传九世、208年,繁衍了660人。
由于陈姓分布在物产丰富、交通发达、商贸活跃的东南沿海地区,因而使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聪明智慧,在商业经营方面大显身手。例如:爱国华侨陈嘉庚,早年到南洋去谋生,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商业巨富,为祖国建设捐赠了大量资金,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华侨领袖;祖籍广东潮安的陈俊有子陈少雄及陈悦明,曾在香港创立利华民商行及衬衫厂,生产“鳄鱼恤”,1971年上市,是家喻户晓的亿万富翁;台北市人陈国和是日盛集团掌门人,曾留学日本,平时言行举止稳重,任宝岛银行常务董事,个人财富约有4.1亿美元,与被称为“股市杀手”的证券界龙头陈士元是兄弟;原籍福建晋江的陈觉中在菲律宾创办快乐蜂食品公司,曾有124家分店,财富超过3亿美元;祖籍福建省的陈志远是成功集团的掌舵人,业务涉及酒店与休闲业、快餐业、房地产发展、工业、金融与保险业、贸易、赌馆、博彩业、报业等多种领域,也是著名的“收购(兼并)大王”。
2、林姓
林姓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其来源已见于本书的相关话题中。至于其在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的情况,也是历史上中原移民的后裔。早在西晋末年时,由于中原地区发生动乱,林姓的一支从这里迁出,到达福建中部,并进一步繁衍为在当地影响重大的“晋安林”。 “晋安林”的开基祖是林姓始祖比干的九代孙林禄,家谱说他在西晋末年随晋元帝渡江,后来任职于晋安 (今福建福州),为郡太守,是林姓入闽第一人。他的后代除留居当地外,又有人迁居侯官、福唐、长乐、连江、温陵、南安、清溪、德化、惠安、龙溪、漳浦、莆田等地,分别在这些地方开基,使林姓得以光大于东南沿海一带。今天我国所形成的林姓在分布上南多北少的基本格局,其根源便是由此引起的。
“晋安林”开创了林姓在东南沿海一带发展的历史,由于在历史发展中分支众多,特别是有些在后来还回迁于北方或台湾等海外各地,以至成为天下公认的林姓最大支派。如由它分衍而出的侯官林氏,便是清代大政治家林则徐所在的支派;莆田林氏则发源于北螺村,是由“晋安林”第九代林茂迁徙而成的。除此而外,林姓的其他派生旁支,在家谱里又都以世系相称,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繁衍于今海南省的琼林世系,广东广州一带的岭南世系、浙江杭州一带的浙杭世系、江西南昌等地的江西世系、台湾云林等地的台湾世系,以及分布在其他地区的连江世系、长城世系等。在这些世系中,莆田世系至唐代时已传八世,琼林世系至南宋时传九世,侯官世系至元代传24世,瓜瓞绵绵,斑斑可考。至于各个世系传衍的原因,如琼林世系是从“晋安林”传衍20世至林裕时,由今福建福清县赴琼岛做官,任琼郡同知,后留居当地,落籍为琼山人,传衍至今。此外,又有一个名叫林暹的人在南宋初年由莆田移居琼岛,任安抚使,子孙散居文昌、汀迈、万宁、儋县等地,是琼林世系中又一个影响重大的支派。
除“晋安林”以外,原生活在北方的一些林姓人又在唐朝末年随“闽王”王审知南迁,定居在福建各地,以后还发展成为林姓中较有影响的派系。如史称在唐朝末年,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林延皓、林揆,林嵩、林穆等相率随王审知入闽,分别定居在福州等地,成为“濂江”、“控鹤”、“陶江”、“福全后安”等支派的开基祖。他们的后代中名贤众多,向有“三代五尚书”、“七科八进士”、“国师三祭酒”之誉,原国民党主席林森、工人领袖林祥谦、日本侨领林同春、旅菲侨领林玉琛等都出自这些支派,其世系脉络也同样绵远悠长。
在福建林姓“晋安林”的影响下,台湾的林姓人也大都来自福建,其中一支的始祖是明代永历五年的林朝和,来台后定居台南。后来,又有一批林姓人随郑成功来到台湾,定居在嘉南等地。至清代,据《林氏九牧衍派台湾家谱》记载,林文进于乾隆十年秋来到台湾,在淡水牧牛耕田, “开田园,年复一年,子孙传为习惯。”如今,林姓作为台湾大姓,为了加强族人之间的团结,还组织了多个宗亲会,分布在全岛各地。
林姓还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姓氏,尤以军事名人众多而著称,像《水浒传》中的林冲,“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十大元帅中的林彪,都驰名中外。其中林则徐是清末政治家,也是家于东南沿海的林姓名人。
(三)华南地区的大姓——黄姓
黄姓作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发源于古黄国(今河南潢川),相传是东夷部落首领伯益的后代,“帝颛顼之苗裔”。因伯益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后裔中的一支被周朝封为子爵,建立黄国,又称黄子国,直到公元前648年被楚国灭亡。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成为最早的一支黄姓人。
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在后来的发展中,又有人在西晋末年大举南迁,其中的一支与胡、林、陈、郑、丘、何、詹等姓迁入福建,是入闽的“八大姓氏”之一。再经过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不断迁徙和繁衍,他们又迁到南方其他地区,使分布更为广泛。到宋代时,一位叫黄潜善的人有九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以梅州居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宋元之际,黄姓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又开始移居台湾,进而播迁海外。如今,黄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有一些人还融入壮、瑶、侗、水、布依等少数民族中,分布在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的许多地方。其中,少数民族中的黄姓有些是历史上黄姓移民的后代,如迁到广西黄洞的人被称为黄洞蛮,大多发展为后来的壮族,还有一些融入瑶族,在广东沿海的还有人被称为蛋民。
华南地区还是全国黄字地名最多的地方,像黄石、黄冈、黄山、黄梅、黄洋界等都在这里,其原因就在于这里的黄姓人多,因此多在地名中使用黄字。当然,黄姓人之所以在这些地区大量存在,相传与唐朝末年的黄巢农民起义有一定的关系。黄巢本是北方人,史书说他 “善骑射,喜任侠,粗涉书传,屡举进士比第,以贩私盐为事”,在王仙芝起义爆发后又起兵相随,逐渐成为农民领袖。他曾攻洛阳,战长安,在攻占安徽之后进入浙江、江西、福建、广东,东奔西突,如入无人之境,还杀了不少贪官污吏。相传他喜欢黄色的菊花,喜欢杀人,但极少杀害黄姓人。据说有一天,他看见一个农妇带着两个男孩逃荒,但与众不同的是,农妇身上背着一个能跑会走的大孩子,手里却牵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小孩子。他觉得很奇怪,就问农夫是怎么回事?农妇说:“大男孩是哥哥死后留下的孤儿,怕被黄巢杀了,所以宁死也要背着;小男孩是自己生的,所以让他自己走。”他听后,内心十分愧疚,就对农妇说:“黄巢专杀贪官污吏,不伤害贫苦百姓。你今后在住宿的地方挂一根葛藤,黄巢就不会进去杀人了。” 农妇听了他的话,又把它告诉逃难的百姓,于是在老百姓的住处很快都出现了高高挂起的葛藤。起义军看见了葛藤,就不再打扰老百姓,老百姓也因此平安无事地生存下来。后来,这一片挂满葛藤的“难民营”就被称为“葛藤坑”。
南方的黄姓人就是这样在战火中生息繁衍,并不断迁移、发展的。
(四)两广地区的特殊大姓——韦姓
在广东、广西地区,有很多韦姓人家,像太平天国的军事首领韦昌辉,新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韦国清,乒乓球运动员韦晴光,著名歌星韦唯,都是这一地区的韦姓人士。他们的祖先相传是汉初名将韩信的后代,在韩信得罪后为避免朝廷追杀而改姓韦,经广东南雄珠玑巷进入珠江三角洲或广西地区。
当然,两广地区的韦姓人并非都是韩信的后代,还有一部分来自京兆杜陵,本来就是以韦为姓。京兆杜陵的韦姓人原是一个非常显赫的家族,曾经孕育出韦道福、韦虚舟、韦退之、韦皋、韦执宜、韦利器等众多名人,唐中宗的韦皇后也出自这个家族。韦皇后当年曾想效法武则天垂帘听政,执掌皇权,但不仅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引火烧身,为家族带来灾难,结果韦姓人士死的死,流放的流放,有一部分就流落到当时的岭南地区,即今天的广东。
(五)西北地区的大姓——马姓
马姓是中国著名大姓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有汉族也有回族等少数民族。其中陕西扶风是汉族马姓的著名郡望,也是马姓的重要故乡。相传,汉族马姓人是这些以动物名字作为姓氏的人们,大多与他们的图腾崇拜有关。马姓的另一个郡望在山西平阳。据记载,马姓的来源有以下几种:颛顼裔孙伯益的后代,始祖是赵国名将赵奢。赵奢在战国时以善于用兵著称,因为战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人称“马服君”,死后还葬在封邑。他的子孙最初以“马服”为姓,后省去“服”字,单姓马,于是便有了马姓。后来,他们又迁到扶风,进而发展成为望族。历史上曾经出现的许多马姓著名人物,如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文学家马融,蜀汉丞相参军马谡、五虎上将马超,唐代宰相马植、马周,等等,都是是自这一地区。只是从唐代开始,随着大批来自西方的伊斯兰教信徒迁入,他们把自己信奉的真主穆罕默德的名字翻译成“马哈木”,或者简写为“马”,并纷纷以马为姓,定居西北,从而使当地的马姓人数量进一步增多,形成大量的马姓。另外在汉代,有一位叫马宫的人由别的姓氏改姓马。此后,又有一位西域人因入居临洮狄道(今甘肃省境内),也以马为姓,取名马庆祥。再后来,蒙古人月乃和因祖先曾在金末任凤翔兵马判官,也改姓马,取名祖常。这些人的后代,也都不同程度地使西北马姓的人数有所增加。
总计在唐朝以前,马姓以出自汉族的人较多,唐朝以后则增加了不少从国外移居的人。特别是由于伊斯兰教在西北各地的迅速传播,使马姓人口急剧增加,进而成为当地大姓。伊斯兰教是公元7世纪出现于阿拉伯半岛的一种宗教,唐高宗永徽二年(615年)传入我国内地。从此,西北地区逐渐有了来自大食帝国的马姓人。如今,全世界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口大约有12亿,分布在60多个国家,不少国家还把它定为国教。我国的西北作为伊斯兰教流行的地区,回族、维吾尔、哈萨克、撒拉、东乡、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民族都加以信奉。尤其是在回族中,俗话说“十个回回九个马”,说的就是这一民族马姓人较多的事实。
在新中国建立以前,甘肃、宁夏的行政长官就有许多姓马的。例如宁夏的省主席马鸿逵,甘肃的马步芳,都是伊斯兰教信徒,他们的军队也被叫做“马家军”。马鸿逵在宁夏经营多年,政府要员大多姓马。后来,马鸿逵和两个儿子马敦厚、马敦静逃离大陆,他的马家军也被马姓人氏马全良接管,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带领西北马姓人进入一个新时期。
当然,由于我国具有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突出特点,在其他地区、其他民族中也有许多特色大姓,它们在分布上也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如广东的梁、罗、赖、谭,山西的郭、裴、崔、薛,四川的何、邓,云南的李、徐,以及福建的郑姓、江苏的徐姓、河南的程姓、河北的张姓、江西的胡姓、湖南的谭姓、陕西的赵姓、贵州的吴姓,等等,都是各地人口相对集中的特色大姓,限于篇幅,就不多谈了。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