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姓氏文化的传承和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文化强国的号角,中华传统文化的振兴迎来了光辉灿烂的春天。
一、姓氏文化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
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过四大古老文明,为什么唯有中华文明能够硕果仅存?许多人都在思索探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和朋友们在不断的讨论中逐渐统一到一点,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经历几千年的风霜仍然保有旺盛的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姓氏文化深深植根于广大民众之中。中华文明能够浩浩荡荡不可阻挡地从远古传承到今天,并将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这离不开人们对历史渊源的追思缅怀、对家国历史风情的景仰纪念、对自身责任的省悟和担当、对继往开来使命的践行,离不开家族、姓氏文化的发扬光大。
姓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承载平台。姓氏文化分有形和无形两部分,或者说其传承是由有形载体和无形载体共同完成的。有形载体主要指文字记载和文化建筑等实物遗存,文字记载如家谱族谱,姓氏文化建筑如祠堂、牌坊、纪念碑及陵园墓葬等。无形载体是指潜藏在广大群众心灵深处和血液当中的传统习俗和精神情结,比如每到清明、冬至等特定时节,人们都会不约而同祭祀先人,缅怀他们的事迹,祈求他们保佑后代子孙;人到晚年,不管你离开家乡多久多远,总会想着要叶落归根。
家谱族谱是姓氏文化的集中代表。通常情况下,家谱族谱包括如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源流,回答我从哪里来的问题;二是世系,回答我处在本姓氏繁衍中的什么位置的问题;三是文化,记述本姓本族中有哪些值得骄傲必须传承的文化积淀;四是人物,记述本姓本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哪些值得引以为荣的人物,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哪些贡献,发生过哪些与这些人物相关联的重大事件;五是艺文,这是本姓氏今古精英展示文学艺术风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成果以及民间精湛技艺的百花园。一部好的家谱可以满足广大宗亲在姓氏文化方面多层次的精神需求。家谱族谱是姓氏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全国各个姓氏家谱族谱的总和就是承载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平台。
中国现代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说过:“《族谱》记载中华民族由宗族的团结,扩展到国家民族的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传统观念。”毛泽东主席说过:“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研究人文、地理提供宝贵资料。”周恩来总理说过:“爱家、爱家乡是爱国的起点。只有了解乡情、懂得国情的人,才能真正爱家乡、爱祖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多少海外华人回大陆寻根认祖,家谱族谱就是世界华人间的溶合剂。 家谱族谱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都发挥了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凝聚民心,促进社会和谐,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大团结。在这个意义上讲,姓氏文化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之一。
二.在姓氏文化的头上不能简单地扣上封建主义的帽子
中华姓氏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一方面通过家谱族谱等以有形载体形式留传后世;另一方面又通过祖祖辈辈口传心记的无形载体承继千秋。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接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诸如“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简朴,戒奢侈,禁赌博的道德规范,以及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梁启超语)等等,已经深藏在我们的心灵中,融化在我们的血液里,是任何外界力量都摧毁不了的。姓氏文化在中国老百姓中根深蒂固,无论在突发的灾难面前,在外族入侵的时刻,还是在国内动乱时期,广大群众想方设法奋力保护家谱族谱,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正因为这样,中国的姓氏文化才能够跨越各种历史坎坷,从远古传承到今天。
从远古到今天,以家谱族谱为代表的姓氏文化从头到尾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并在封建社会中不断改进和发展。姓氏文化中不可避免地留有封建文化的印记,混杂着封建糟粕,比如,对妇女的歧视和迫害,在国法之外私设公堂及订立号称“大于国法”的族规家法等。不用讳言,由于利益关系,在个别地区出现过由宗族活动引发的矛盾甚至械斗冲突,危害团结和社会安定。应该指出,在这些姓氏间矛盾冲突比较突出的地区,是与当地党和政府组织薄弱,平时缺乏对宗族活动的引导,不善于调解矛盾,事发时疏导工作不力有着直接关系的。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以片面的思想方法,眼睛只盯着局部的糟粕,对于精华主体视而不见,以偏概全,一谈到以家谱族谱为代表的宗族文化,就扣上一顶封建主义的大帽子,予以漠视,甚或打压禁止。这种认识和行为妨碍了中华姓氏文化的传承。
家谱族谱这种文化形式及其精华主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奋斗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在这个意义上讲,姓氏文化是超阶级、超意识形态的,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我们有责任将姓氏文化打造成社会主义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
三.把家谱族谱打造成社会主义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
现代文明建设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传统文化也只有赋予新的时代精神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笔者在朋友们的引领下,近年来接触姓氏文化,并做了一些初步研究,深感家谱族谱的现状堪忧。一是年久失修,少数族群甚至找不到老谱。二是很多老谱中错讹频现,本来古八股文就艰涩难懂,加上错讹,有些地方就成了凡人读不懂的“天书”,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这是随着谱牒续修次数的增多逐渐积累起来的。三是老谱都采用老式体例,如苏式、欧式。这些老式体例发明于宋代,在当时是很科学的,适应当时的人口状况。随着人口的繁衍,族群的不断扩大,这些老式体例已经非常不适应修订大族群的人丁谱。四是由于上述原因,老谱不便于在群众中普及,尽管很多年长者对家谱顶礼膜拜,但能看懂的却很少,大多数情况下将其束之高阁,对于青少年,这种老式家谱已经失去了传承魅力。一种文化载体一旦严重脱离群众又不改造更新跟上时代,那它的生命力就会枯竭。
把家谱族谱从高阁中解放出来,使其真正成为广大宗亲特别是青少年(传承的接力者)的精神财富,已是时不我待的事情。改造更新家谱族谱,至少可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
1. 改造老式体例,设计推出现代新体例。目前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几种新体例,如新苏式、新欧式、新苏欧结合式,等等。与老体例相比,新体例已经在修谱实践中展示了巨大的优越性,能够成倍地降低修谱成本和资源消耗,便于阅读便于查询,在用新体例修的新谱中,一个初中学生,就可在15分钟内查到任一特定人的直系上下五代。
2. 在修新谱时,对老谱的精华部分进行断句、考证、纠错、注释和存疑,最好将它翻译成白话文,加以对照,让只要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的广大宗亲特别是青少年都能读懂。
3. 扬弃封建糟粕,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打上新的时代烙印。比如,将革命先烈、劳动模范、新道德模范列入谱首的人物篇;在艺文篇中加大展示现代科技成果和新时代精神风貌的分量,等。
4. 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把家谱族谱打造成特色鲜明的先进的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中华姓氏文化。具体讲,就是实行家谱族谱的数字化改造。这里说的数字化,不是简单地用计算机录入,做成光盘,个别地平面地上传到某个通用网站。这里说的数字化,关键在于设立容量巨大、功能强大的专用数据库,将至少一个姓氏的所有家谱族谱信息保存在数据库中。一旦进入这个特定的姓氏网站,强大的搜索引擎会引领你在广袤的数据库中自由驰骋,查找你所需要的任何信息,与你所希望找的任何人进行亲情交流(前提是对方也进入姓氏网站)。有了这种网络谱,青少年乐于参与其中,姓氏文化的传承就后继有人了。这种网络谱可以做到既能保守私密,又能资源共享,使我们的族谱成为“天下谱”,同时还有传统的纸质谱和小巧的光盘谱配套。这就要求有一整套缜密的录入软件、生成软件和管理软件相配套,才能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现代数字化技术,使得我们的先辈创修姓氏“天下谱”的梦想得以实现。世界刘氏联谊总会在第七届联谊会上,提出使用中根源软件创修世界刘氏数字化大成谱(也就是八千万在生人口的刘氏“天下谱”)的倡议,得到世界各地刘氏宗亲的热烈响应,目前已有数省启动了省级分谱的数字化编纂工程。
四.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盛世修志,是国家兴旺的象征;盛世续谱,更是人文鼎盛的体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我们国家呈现出一派空前繁荣昌盛的景象。各姓氏的家谱续修是从农村开始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半地下操作,到新世纪逐渐转向公开,规模越来越大。中国的老百姓以他们珍藏在心底、融化在血液里的姓氏文化情愫激发出饱满的热情,家谱族谱的续修已是人心所向。大江南北,续修家谱八仙过海各行其是,其中许多有识之士正在对谱牒续修进行审视反思,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吸取以往家谱族谱的精华,去其糟粕,对谱牒做适应时代的改造更新,注入新时代精神,推广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但其中也不乏守旧取巧之人,他们或者仍片面地抱着古谱古法不放,继续修脱离群众的“天书谱”,或者以简单的计算机录入打着数字化旗号自欺欺人。我国容量巨大的姓氏文化市场亟需政府有关部门出面引导和规范管理。
中国的老百姓是很好的老百姓,他们有维系正统的优良传统。在续修谱牒等姓氏宗族活动中,广大宗亲殷切希望本族中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在职或退休的领导干部出来举旗把关,扶正祛邪,带领他们修好家谱族谱,使其成为广大宗亲手里的精神财富。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她是中国最大多数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是先进文化的代表,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摘自17届6中全会公告)在传承中华古老文明的大是大非面前,共产党员应取什么姿态,是不言而喻的。
笔者认为,作为先进文化代表的共产党人,特别是那些口碑良好担任过领导职务已经退休的党员同志,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把握政策方向,带领广大宗亲,把家谱族谱打造成继承优秀传统、体现新时代精神、与现代最新科学技术相结合的、既通俗易懂又不失高雅的、凝聚人心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大团结的、先进的中华姓氏文化载体,使其在社会主义文化百花园中争奇斗艳,为建设文化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共产党人在中华姓氏文化传承中的历史使命。
江西省谱牒研究会刘氏文史研究室主任 刘明远
2012年4月
作者简介
刘明远,男,南昌县人,1946年12月出生。1964年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毕业,退休海军大校。退休前一直从事军事科技工程工作,曾获全军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科技奖。自小爱好古典文学,在职时进行业余诗词楹联创作以自娱。退休后参加省市有关文化活动,发表作品,多次获奖,现为江西省诗词学会会员和南昌市诗词楹联协会会员、顾问。近年来接触姓氏文化,担任江西省谱牒研究会刘氏文史研究室主任,世界刘氏数字化大成谱江西分谱编纂委员会主任。
汉高祖邦公像赞:
仗三尺剑,创刘氏皇朝基业,赫赫五百来年,子孙敦睦称皇胄;
吟大风歌,开中华汉族源流,煊煊两千余载,百姓和谐号汉人。
裔孙刘明远拜撰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