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第一县令林品南
林品南,字舜琴,号林纡,福鼎秦屿人,生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品南年少勤奋好学,聪明质颖,博览群书,过目不忘,咸丰辛酉年由廪生选拔贡,同年上京朝考,因文采出众获甲等第一名,历任江西盐税卿、贵州镇远令、普安知县、贵阳知府等职,光绪八年(1883年),因操劳过度,病逝于官事上,终年六十三岁,林品南为官任上清正廉洁,政教兼善,业绩突出,被贵州成为第一县令,他的实际至今还被贵州民众传为佳话。
贵州镇远地处湘黔两省,五县接壤交汇处,交通便利,又是军事要地,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这里居住汉、铜、苗等十几个民族,地理、人文、风俗极为复杂。光绪二年,林品南到任,时值“咸同事件”过后,镇远社会秩序稍定,但疏远文风凋敝,民风强悍,民族械斗时常发生,屡禁不止,品南便产生以文化思想教育整顿之思,平时除与诸生讲学论文而外,尤其重视儒学经史的研读,他观察了镇远东厂坪作校址为佳,此时外国传教士早早预谋购此地作为基督教之用,品南虑其据险扼邑,即密诏乡坤李春元、朱燕春等商议,决定抢先建书院于其上,于是委托乡坤四处劝募,他自己是垫银六百两,购置砖瓦木石于深夜堆集工地,更生立文昌阁于其前,后传教士实地勘测见大势已去,欲建不能,逐作罢论,镇远民众群策群力,抓紧营造,一年建成,命名“文明书院”,聘请举人李春元、贺绪藩为讲师,广收优秀人才入学,宣扬论理道德,一时镇远文风蔚然,书声朗朗,社会风气出现新的气象。
镇远的渭河有许多激流险滩,常发生船覆人的事件,让国王商贾和过客心惊肉跳,林品南想起他在赴任途中也遇到这样的急流,危难时想起家乡庇佑出海之人的妈祖神,就心中不停呼唤“妈祖救我”之后,海面上真的渐趋平静,他才逃过一劫,此时心想何不将妈祖请到镇远,也来保佑这里的百姓,说干就干,他立即着手选址、设计,并四处集资,甚至还回福建老家募捐,当时福建大批商人远赴贵州做生意,在镇远的不少官吏是福建人,他们一听妈祖神要入驻猪呢员,便纷纷解囊,出谋献策,冬去秋来,一座富丽堂皇的天后宫建起来了,据称有了天后宫,渭河水患也大大减少了,百姓每每遇风浪总能化险为夷,天后宫又作为福建会馆,是同乡集会议事的场所。
镇远府,卫同城,舞阳河把镇远城分成两半,府卫两城人民平常要渡船过河,往来都要绕大桥不便,品南与地方乡坤商议,筹款于码头驾设浮桥,几个月后浮桥建设,大大方便两城人民来往,同时打办兴修水利,广置农田,保证春种秋收。
林品南在贵州府,县多处为官,总是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劝课农桑,辑奸捕盗,狱讼清平,创建书院,造福一方,每每政绩突出,传到京城,光绪帝甚为感动,即命为帝师,当地百姓闻信,纷纷祝贺林品南获此殊荣,同时也十分难舍这位清官,然而不幸的是林品南上任途中不幸染病去世,噩耗传来,百姓莫不痛哭流涕,为感其恩,贵阳、镇远百姓纷纷赶制万民伞(喻指好官像伞一样庇护着一方百姓),发丧之日,贵阳万人空巷,百姓们举着点缀着小绸条万民伞为林品南送行,沿街铺面都摆着一碗清水,一面镜子,喻其清正廉洁,明净如水。时任总督、巡抚等百官无不吊销治丧,悲切之情溢于言表,光绪帝闻其德政,为表彰其政绩,特褒奖其妻为一品诰命夫人,其父为二品通奉大人,授品南四品朝议大夫荣誉。
、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