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缅参战的远征军王姓后人认祖归宗

2012-04-14 11:09-王正义给祖坟培土。
新闻到底《梨花香时,远征军后人赵县省亲》
新闻闪回远征军老兵王荣印,抗战后定居云南保山,再没回过河北老家。去世前,他叮嘱孩子们,一定要回家乡看看!4月12日,这位远征军老兵的儿子王正义,携妻抵赵县省亲。
“原来我大伯王荣印参加了中国远征军,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讲述的就是他们抗击日寇的故事!”昨日,简朴庄严的祭祖仪式上,远征军老兵之子王正义代表云南王氏认祖归宗。家乡赵县的王氏兄弟为长辈那颗慷慨报国心深深感动。
现场·祭祖
洒三杯白酒,王荣印后人洒泪认祖归宗
柏林禅寺附近都是整齐敞亮的楼院民居,东侧一处空地,砖墙耸立,荒草萋萋。
“咱家祖坟就在这儿!这边埋着爷爷,这边埋着奶奶。”昨日10时,赵县王氏后人王振敏向云南保山来的王正义夫妇介绍,冀中平原人多地少,为避免占用耕地,按风俗,埋葬逝者都不起坟头,后辈人会牢记先祖墓葬位置,每逢春节、清明不忘祭扫。
王正义拿起铁锹,给祖坟培土,清除杂草,触景生情,热泪盈眶:“爷爷奶奶去世时,父亲王荣印远在云南,都没有见上最后一面。我们后辈早就应该来认祖归宗,给先祖扫墓了。”
大家依次给祖坟敬献鲜花,摆上水果点心等供品,又站成两排,三杯白酒洒下,行三拜九叩大礼……
王正义念祭祖词,代表父亲王荣印在云南的120多名后人,向祖先致敬,聊表孝心。“父亲生前的夙愿,今天终于实现了。”读到结尾处,已声泪俱下,“将来云南更多的后辈还会来赵县祭祖,因为这是我们永恒的故乡……”
现场·追怀
“只知大伯当兵去云南,不知曾赴缅甸作战”
王振敏曾是赵县著名的导游,对当地文化景点、风土文物如数家珍。4月12日下午,他们便带着王正义夫妇游览了柏林禅寺。昨日11时许,又带王正义夫妇来到赵州桥。
“赵州桥儿什么人儿修,玉石栏杆什么人儿留。”王正义哼起了河北民歌《小放牛》。在他们小时候,父亲王荣印就一直念叨赵州桥,说这是天下第一桥,将来回家要到赵州桥上走走!
像云南的惠通桥一样,赵县人民在抗战中,也曾坚守这座赵州桥,不让小鬼子侵犯。王振敏说,1937年底,赵县沦陷后,日本鬼子只占领了县城和主要交通要道,大部分村庄实际处在游击队控制中……东北军第五十三军六九一团团长吕正操,指挥晋县梅花镇阻击战期间,就曾经住在赵县。1940年7月,改赵元高边区县为赵元宁联合县。
抗战期间,身在云南的王荣印和赵县老家断了联系。整整八年,双方都为彼此担心,身在云南的儿子想着赵县,赵县的爹娘想着云南。直至抗战结束很久之后,才有一只鸿雁传书来,“我们胜利了!”
一个来自云南,一个来自赵县本地,两位老人站在赵州桥上,遥望惠通桥。当年,抗战硝烟中,华夏英雄儿女遍布大江南北。
“我们这些赵县王氏后人只知道大伯当兵去了云南,直到这次堂哥王正义来家乡省亲,我们才得知,大伯曾赴缅甸作战。”王振敏感慨,“原来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讲述的就是他们抗击日寇的故事,让我们心中油然生出一种自豪感。”
讲述
王正义:
爱国华侨梁金山侄媳
改嫁远征军王荣印
在记者再三追问下,王正义透露了他们家和爱国华侨梁金山的一段不解之缘。
梁金山,1884年生于云南保山市,后成为缅甸巨富,华侨领袖。怒江上那座著名的惠通桥,就是梁金山捐资,聘请美国工程师设计建造,成为中国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上的重要桥梁。他还组织领导“救国联合会”;卢沟桥事变后,他捐给保卫古北口宋哲元将军白银5000两,又捐卡车80辆、飞机一架给国家,并坚持每月捐100盾卢比直至抗战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梁金山历任全国侨联委员会、云南省侨联主席等职,曾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7年8月,93岁的梁金山在家乡——保山蒲缥方家寨去世。
抗战期间,梁金山的亲侄子牺牲在印缅战场,留下遗孀戈氏和三个孩子。抗战后期,戈氏改嫁给了赴缅作战的远征军老兵王荣印,后来又生了王正义等五个孩子。
“在我小的时候,还和梁金山一起吃过饭!母亲让我们喊梁金山外公,外公对我们非常慈爱,还买不少好吃的给我们。”王正义说。他不知道母亲戈氏和父亲王荣印是自由恋爱还是梁金山有意安排。大户人家的侄媳改嫁不是小事,至少梁金山认可了母亲戈氏改嫁父亲王荣印,并“玉成”了此事。母亲戈氏改嫁后,开明的梁金山把她当成自己女儿对待,解放后两家人还一直有来往。王荣印也视戈氏带过来的三个孩子如己出,让他们改姓王。现在,王正义的大哥在电话中向记者提起继父王荣印,还满腔自豪,因为他是中国远征军。
“我觉得父亲最终落户保山,跟梁金山的开明和对婚事的认可有关。”王正义说,“现在云南保山有梁金山纪念馆,每次我们去参观,提起戈氏,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也都知道。”
“在我们小时候,也听说过伯父王荣印在云南找了个富婆!其实是误解,戈氏的确是大家闺秀,但在抗战期间,谁也不会有多富裕。”王振敏说,他想,更多是爱国情怀促使下,天南海北赴缅甸抗日的远征军老兵,落户云南,在那里结合成一个个和美的家庭。
延伸
河北或还有远征军老兵健在
孙春龙,著名媒体人、抗战史学者,2010年9月出版记录流落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回国寻亲纪实《异域1945》。
孙春龙介绍,1941年12月23日,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抗击日本法西斯,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国远征军。从中国军队入缅甸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个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这40万远征军官兵中,四川、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籍较多,河北籍官兵相对较少,但也是一个不小的群体,他们为抗日做出了卓越贡献,历史应铭记。”孙春龙说,“我在云南、印缅边境采访的过程中,就见到过一些河北籍远征军官兵的墓碑,印象中目前河北还有中国远征军老兵健在。” □文/本报记者孟醒石图/本报记者张海强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