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赴缅参战的远征军王姓后人认祖归宗

2013-01-24 15:24:51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2012-04-14 11:09-王正义给祖坟培土。

  新闻到底《梨花香时,远征军后人赵县省亲》

  新闻闪回远征军老兵王荣印,抗战后定居云南保山,再没回过河北老家。去世前,他叮嘱孩子们,一定要回家乡看看!4月12日,这位远征军老兵的儿子王正义,携妻抵赵县省亲。

  “原来我大伯王荣印参加了中国远征军,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讲述的就是他们抗击日寇的故事!”昨日,简朴庄严的祭祖仪式上,远征军老兵之子王正义代表云南王氏认祖归宗。家乡赵县的王氏兄弟为长辈那颗慷慨报国心深深感动。

  现场·祭祖

  洒三杯白酒,王荣印后人洒泪认祖归宗

  柏林禅寺附近都是整齐敞亮的楼院民居,东侧一处空地,砖墙耸立,荒草萋萋。

  “咱家祖坟就在这儿!这边埋着爷爷,这边埋着奶奶。”昨日10时,赵县王氏后人王振敏向云南保山来的王正义夫妇介绍,冀中平原人多地少,为避免占用耕地,按风俗,埋葬逝者都不起坟头,后辈人会牢记先祖墓葬位置,每逢春节、清明不忘祭扫。

  王正义拿起铁锹,给祖坟培土,清除杂草,触景生情,热泪盈眶:“爷爷奶奶去世时,父亲王荣印远在云南,都没有见上最后一面。我们后辈早就应该来认祖归宗,给先祖扫墓了。”

  大家依次给祖坟敬献鲜花,摆上水果点心等供品,又站成两排,三杯白酒洒下,行三拜九叩大礼……

  王正义念祭祖词,代表父亲王荣印在云南的120多名后人,向祖先致敬,聊表孝心。“父亲生前的夙愿,今天终于实现了。”读到结尾处,已声泪俱下,“将来云南更多的后辈还会来赵县祭祖,因为这是我们永恒的故乡……”

  现场·追怀

  “只知大伯当兵去云南,不知曾赴缅甸作战”

  王振敏曾是赵县著名的导游,对当地文化景点、风土文物如数家珍。4月12日下午,他们便带着王正义夫妇游览了柏林禅寺。昨日11时许,又带王正义夫妇来到赵州桥。

  “赵州桥儿什么人儿修,玉石栏杆什么人儿留。”王正义哼起了河北民歌《小放牛》。在他们小时候,父亲王荣印就一直念叨赵州桥,说这是天下第一桥,将来回家要到赵州桥上走走!

  像云南的惠通桥一样,赵县人民在抗战中,也曾坚守这座赵州桥,不让小鬼子侵犯。王振敏说,1937年底,赵县沦陷后,日本鬼子只占领了县城和主要交通要道,大部分村庄实际处在游击队控制中……东北军第五十三军六九一团团长吕正操,指挥晋县梅花镇阻击战期间,就曾经住在赵县。1940年7月,改赵元高边区县为赵元宁联合县。

  抗战期间,身在云南的王荣印和赵县老家断了联系。整整八年,双方都为彼此担心,身在云南的儿子想着赵县,赵县的爹娘想着云南。直至抗战结束很久之后,才有一只鸿雁传书来,“我们胜利了!”

  一个来自云南,一个来自赵县本地,两位老人站在赵州桥上,遥望惠通桥。当年,抗战硝烟中,华夏英雄儿女遍布大江南北。

  “我们这些赵县王氏后人只知道大伯当兵去了云南,直到这次堂哥王正义来家乡省亲,我们才得知,大伯曾赴缅甸作战。”王振敏感慨,“原来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讲述的就是他们抗击日寇的故事,让我们心中油然生出一种自豪感。”

  讲述

  王正义:

  爱国华侨梁金山侄媳

  改嫁远征军王荣印

  在记者再三追问下,王正义透露了他们家和爱国华侨梁金山的一段不解之缘。

  梁金山,1884年生于云南保山市,后成为缅甸巨富,华侨领袖。怒江上那座著名的惠通桥,就是梁金山捐资,聘请美国工程师设计建造,成为中国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上的重要桥梁。他还组织领导“救国联合会”;卢沟桥事变后,他捐给保卫古北口宋哲元将军白银5000两,又捐卡车80辆、飞机一架给国家,并坚持每月捐100盾卢比直至抗战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梁金山历任全国侨联委员会、云南省侨联主席等职,曾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7年8月,93岁的梁金山在家乡——保山蒲缥方家寨去世。

  抗战期间,梁金山的亲侄子牺牲在印缅战场,留下遗孀戈氏和三个孩子。抗战后期,戈氏改嫁给了赴缅作战的远征军老兵王荣印,后来又生了王正义等五个孩子。

  “在我小的时候,还和梁金山一起吃过饭!母亲让我们喊梁金山外公,外公对我们非常慈爱,还买不少好吃的给我们。”王正义说。他不知道母亲戈氏和父亲王荣印是自由恋爱还是梁金山有意安排。大户人家的侄媳改嫁不是小事,至少梁金山认可了母亲戈氏改嫁父亲王荣印,并“玉成”了此事。母亲戈氏改嫁后,开明的梁金山把她当成自己女儿对待,解放后两家人还一直有来往。王荣印也视戈氏带过来的三个孩子如己出,让他们改姓王。现在,王正义的大哥在电话中向记者提起继父王荣印,还满腔自豪,因为他是中国远征军。

  “我觉得父亲最终落户保山,跟梁金山的开明和对婚事的认可有关。”王正义说,“现在云南保山有梁金山纪念馆,每次我们去参观,提起戈氏,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也都知道。”

  “在我们小时候,也听说过伯父王荣印在云南找了个富婆!其实是误解,戈氏的确是大家闺秀,但在抗战期间,谁也不会有多富裕。”王振敏说,他想,更多是爱国情怀促使下,天南海北赴缅甸抗日的远征军老兵,落户云南,在那里结合成一个个和美的家庭。

  延伸

  河北或还有远征军老兵健在

  孙春龙,著名媒体人、抗战史学者,2010年9月出版记录流落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回国寻亲纪实《异域1945》。

  孙春龙介绍,1941年12月23日,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抗击日本法西斯,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国远征军。从中国军队入缅甸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个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这40万远征军官兵中,四川、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籍较多,河北籍官兵相对较少,但也是一个不小的群体,他们为抗日做出了卓越贡献,历史应铭记。”孙春龙说,“我在云南、印缅边境采访的过程中,就见到过一些河北籍远征军官兵的墓碑,印象中目前河北还有中国远征军老兵健在。” □文/本报记者孟醒石图/本报记者张海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