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勿忘血源 情系祖根

2013-01-24 15:24:59来源:贵州毕节市台子路王大荣

打印 字号: T|T

        在中华民族伟大的群体中,王氏宗族以人口众多跃于百家姓氏之首,堪称中华第一大族。王氏子孙之所以兴旺发达,主要是秉承祖先顽强的生命力这一血源基因。由于人口的兴旺,导致王氏子孙精英无限人才辈出。在中华奋起腾飞,欣欣向荣的今天,王氏子孙已经成为共和国的一支强劲之旅,在国家各个领域顶起一片天地,为宗族搏来无限风采和自豪。
        然而,由于历代战乱的原因,导致王氏宗族子孙四处搬迁,在历史文化方面留下不少的遗憾。祖居何处?根在哪里?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王氏子孙,成为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我们不能再存身于过去的道听途说迷网之中,我们需要找到根据正本清源,还王氏历史文化一个真面目。
        以王听兰先生为核心的《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的诞生问世,让中华王氏子孙终于有了明确的方向,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为此,全国王氏精英风起云涌,积极投身到这一划时代的宏伟工程之中。他们以勤奋的拼搏、无私的奉献,为中华王氏筑起一座万世不朽的丰碑。王氏子孙将庄严地向世界宣言:我们从此不再是一个历史文化模糊的宗族。
        在王氏宗族整个历史资料中,有关调北征南支系的资料叹之太少,以致西南三省宗亲寻根难度很大。贵州威宁县《王氏文化研究会》提供的调北征南支系历史资料,堪称云贵两省王氏子孙的宝中之宝,它凝聚着研究会各位精英的呕心沥血。贵州六盘水市的王大锐先生;贵州威宁县的王天昌先生;贵州毕节市的王泽政先生,三位宗亲为我们这支调北征南的后裔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宝贵资料。在此,谨向威宁县《王氏文化研究会》各位精英和以上三位宗亲致以崇高的敬意!特别是六盘水市的王大锐先生,为了宗族的联谊多次呼吁,其用心如此良苦,直让人肃然起敬。云南省彝良县的王定安先生,为了寻根踏破铁鞋耗资上万;云南省镇雄县的王国学先生,为联谊宗亲成就谱牒,风餐露饮无怨无悔,其思祖之心实属罕见,堪为精英之杰。
        纵观现代人之心态,不关心宗族事务的人为数不少,在这些人群中,中老年占小部分,青年人占绝大部份。因此,我们呼吁每一位王氏子孙的父亲;关心宗族历史文化应当从你带头做起,并把你知道的传承给子女,告诉他们:无论时代的风云如何变幻,宗族的历史文化将永远是不可以摒弃的传家之宝。
        也许会有人仕途一帆风顺步步青云;也许会有人事业有成日进万金,但是,因为拥有就忘记自己的祖根,忘记自己的血源,根本不配称之人生完整。因为,高尚的美德和情操是权力和金钱难以取代的,只有人的爱心才是自尊的永恒。
在纸醉金迷的今天,人的灵魂往往会受到污染,思维逻辑也会相应地转变。在利令智昏的时候,尝试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态,人会变得理智一些。如果把大量浪费的时间和金钱挤出一点,投放到宗族的事业上,你会建成功德一件,你会获得真正的其乐无穷。宽广的胸怀、开阔的眼界可以不断培育人的爱心;积极的行动、无私的奉献可以保护宗族的历史文化不被毁灭。我虽然六旬有四身体多病,仍然愿成为王氏宗族之海的一滴雨露,与全国精英们共勉。
        勿忘血源、情系祖根,这应该是每一个王氏子孙的道德标准。王氏宗族既然是中华第一大族,王氏子孙更应该具有尊宗敬祖的风范。伟人毛泽东曾经说过:“祖宗都不敬,何谈爱国”。伟人都如此重视祖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尽自己的神圣职责。否则,将被外族耻笑是弃忘祖宗的罪人。
本人在此篇短文中所抒发的宗族之情,纯出于一个王氏子孙的感慨。尽管如此,仍然会有措词不当之处,若拙笔失误,诚望全国宗亲海涵体谅,本人先行致以谢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