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慈城黄山王氏族人与中国驻日使馆

2013-01-24 15:19:08来源:凡人甬勇

打印 字号: T|T

      慈城黄山王氏族人日本何如璋公使馆杂谈 
    1887年中国公使到日本后慈城黄山王氏族人就积极尽华侨的义务,协助公使馆解决房子等问题,从大河内辉声的《大河内文书》中可见一斑,这本书是日本学者实藤惠秀根据大河内与在日本的汉人大量笔谈中摘引出来的一部分编辑而成的。
    初来乍到的清政府首驻日本,不仅遇到公使馆房子等问题,还在日本遇到“翻译通事,颇难其人”的困难,慈城黄山王氏族人王治本(桼园)因在日本的知名度及语言的精通,还被聘为公使的翻译。
 
     明治十年,大河内辉声经常和慈城黄山王氏族人王治本(桼园)、王仁乾(惕斋)、王仁体(琴仙)进行笔谈。十二月十九日,桼园去大河内辉家拜访。
· ·辉声:贵国公使何如璋来日本了,随从属官几十人到了築地,其中有相识的朋友吗?
· ·桼园:副公使张斯桂是我的同乡,随员里面,也有认识的。可是,他们都是官命在身,这次倒是还真没见面。早晚来东京的时候,就请正式见见,也叙叙久别的同乡之谊。
     辉声说,如果公使来东京,倒很想见见。
     日本在明治三年(一八七零年)由柳原前光试探清朝对友好条约的态度,然后在明治四年由伊达宗城和清朝缔结友好条约,明治六年,由外务大臣副岛种臣出面,批准国书交换事宜。
     明治七年,柳原前光担任代理公使,到北京赴任,在东交民巷的酒店里,开始公使馆的工作。
     中国方面,于光绪二年(明治九年),任命何如璋为驻日公使。在何如璋正要出发赴日的时候,发生了西乡隆盛事件,则赴日暂停。明治十年九月十九日,离开北京,转道天津、南京,于十一月二十七日,乘坐海安号军舰离开上海,去往日本。
     公使何如璋的随行人员有:副公使张斯桂、参赞黄遵宪、沈文熒、廖锡恩、余儁、潘任邦、陈衍範、冯昭炜、刘寿铿、翻译魏梨门,还有何如璋的弟弟何定求、何如璋的儿子何其毅、张斯桂的孙子张子敬、黄遵宪的弟弟黄遵楷、沈文熒的弟弟沈兰生,还有二十多个佣人,共计四十人。
     海安号离开上海三天后,到达长崎港,经下关、三津浜、小豆岛,最后到达神户。
     公使一行在神户一上岸,群众都举着太阳旗迎接,到了晚上,又提着灯笼出迎,小学生们举着小旗子欢迎。因为都没有见过中国官员的礼服,所以甚至都有从大阪过来看热闹的人。
     公使一行参观完大阪之后,回到了神户,又去了纪州滩、远州滩,十二月十六日,进入横滨港。在横滨港,受到二十一响礼炮的隆重迎接。这是神奈川县令野村靖通过翻译转述的。“外务省为他们将出行居住处按公使馆的规格,进行了各种安排,以等待他们的到来。”
     如璋很早以前就觉得中华会馆过于狭小,各种准备也不完备,等时候一到,就去看了看外务省为他们准备的地方。那座建筑是西洋式的,非常宽敞,因此,先感谢了外务省的好意,又过了一段时间,将其作为临时的公使馆。如璋对于那个出行居住处院子里的梅花有非常深的印象,所以马上吟诗一首:

                          一支梅向客窗开   有脚春光海外回
                          欲问山中近消息   更无人自故乡来

     何璋一行就接受了外务省的好意,暂时将行李进了横滨的出行居住处,但不管怎样,不在东京,工作上事情并不多,所以,也就寻找一下合适的建筑,以便设置成正式的公使馆,而将出行居住处作为暂时的栖身之处。这是按照何如璋于明治十一年一月五日的赴任日记记载的。
     “来到横滨以后,常常派人去东京寻找合适的房子,以便用作公使馆的家属居住。可是,不是太偏东、就是太偏西、不是太宽敞、就是太狭窄、不是太远、就是太湿,总是定不下来。而且房租又很贵,想要很快定下来,很难。在横滨已经呆了十多日了,应酬很多,需要答礼,不胜其烦,实在感到很不方便。”
     然而,大河内辉声却很期盼着与公使馆一行人员的会面,对房屋的寻找,也能帮上些忙。
     明治十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下午,晴天、没有风。辉声正好前几天偶感风寒,今天见好,近来头一次出来散步,一时出了今户街,探访到了浅草黑船街的凌云阁。凌云阁是王氏一族经营的商店,而并不是后来在浅草出现的那个十二层建筑。
    (桼园、惕斋、琴仙在家,还有两个日本人,一个中国人(即公使的随行人员沈梅史),正酒至半酣。招待王履安似乎很忙碌,正在煎鸡蛋。当班的店员只有秦哲明一个人。辉声并不介意,上来先面对着桼园。)
    · ·辉声:啊,贵国的客人都怎么称呼啊,我国的又是哪些啊?打扰了各位的酒宴,抱歉啊!
    · ·桼园:这是我国的公使随员,正五品举人沈文熒,号梅史。这边的是开成学校的毕业生,现东京政府的官员檟本先生。
    · ·辉声:什么事聚在一起呀?一起商量商量也没关系吧…
    · ·惕斋:想要一个大宅邸,因为公使想租借使用。你的众位朋友那里没有这个?想要门和门厅很大的那种。
    · ·辉声:我陪着一起找找看吧,可是……有门道的那种地方,可能是最好的吧。
    辉声直率地向沈梅史作了自我介绍。
    · ·辉声:我姓源,名辉声,字子斌,号桂阁,五代的贵族了。今后,我很想和你们长期交往。今日相见,真是三生有幸。
    · ·梅史:我很早就听说过贵国的源氏是有名的家族,今日能够相见,真是非常高兴。如果不能一起慢慢闲聊,真是遗憾得很哪。我在这里要常驻三年,从今往后,可以经常见面了。
    · ·辉声:日本和中国比起来,那种辉煌程度还是不及的。但即使如此,还是有一些名声佳景,找时间可以一起去看看。桼园和琴仙他们经常去我那里,什么事都聊,没什么顾忌。如果你能来,也是一大幸事。而且,我也想和公使见见面,也请了桼园、惕斋两兄弟帮忙,那也请你出把力吧。
    · ·梅史:贵国人真是仁厚文秀,令人感动佩服。我目前正在张罗租房子的事情,还来不及帮忙安排,等这个任务一完成,一定伺机安排。公使是非常喜欢结交名人精英的。确定了住处并安顿下来以后,一定是非常乐意会面的。
     · ·辉声:我已经请桼园先生作我的诗文老师,常常听他的教诲。我能够对诗文有所领悟,多亏有桼园先生的帮助。您是中国哪里人哪?· ·梅史:浙江省绍兴府余姚人氏。
    · ·辉声:余姚出了很多的才子学者呀,我看您也是学识广博,敬佩。
   · ·桼园:关于梅史的才学,回头慢慢再聊吧。今天关于租房子的事情,可是耽误不得的。
   (辉声听他们要议事,就上二楼和琴仙作笔谈去了。)
    · ·辉声:梅史先生的学问好像是很出色的,具体擅长什么呢?
    · ·琴仙:梅史先生是有名的文人,现在虽作为公使的随从人员,可是却是有本事的人。
    · ·辉声:他作画吗?
    · ·琴仙:他精通书法,画我却不知道了。
    · ·辉声:下面的酒宴没有美女相伴,甚为可惜。凭你的手腕,派个人去把小西湖(不忍池)的八重美人叫来如何?
    · ·琴仙:你去说吧,就说是朋友来了。
       ·辉声:梅史先生的家宅一定是高楼深宅吧,你见过吗?
    · ·琴仙:他的家和我家相隔百里,没去过。
    · ·辉声:梅史先生他们是带着夫人一起来日本的吗?
    · ·辉声:这么说,你们作为公使及其随员们的朋友,一起带着去些休闲的地方如何?
    · ·琴仙:梅史先生今天工作很忙,可能去不了。确定了住处以后,倒是可以去逛逛。休闲场所哪里都有。
    · ·辉声:有名有渊源的地方我可以作向导,就交给我吧。提到休闲场所,你们就交给我吧。
    · ·琴仙:谢谢!
    · ·辉声:除了梅史先生,还有谁一起来了?报纸上只提到了何如璋先生。
   (这时,惕斋上二楼来了。)
    · ·辉声:芝滨松街的大河内(大多喜藩主大河内正质)是我的同族。他昨天来说,上海人卫铸生是篆刻家,我跟你介绍过吧。趁现在,我想和琴仙先生一起去一趟滨松街。滨松街那家人很喜欢书画。
    下楼来一看,酒宴已经结束了,上了茶水果盘。过了一会儿,惕斋他们三人就引着梅史外出去奥山了。桼园也邀请辉声同去,但辉声谢绝了,要和哲明继续笔谈,直到傍晚时分才回家,回去的路上,风渐渐大起来。
    二十七日黄昏,浅草黑船街的王氏商店凌云阁突然搬迁,暂且搬到了新富街的旅馆。除夕的午顷,辉声准备了丰盛的酒席,用船送到这个旅馆。首先,表示了问候。
   · ·辉声:公使和梅史先生他们的住处找到了吗?
   · ·哲明:住宅还没有找到,梅史先生今晚也在此住宿。
   · ·辉声:梅史先生有什么事来东京办吗?
   · ·哲明:主要是找房子。他是举人,将会成为领事。
    治十一年一月三日,王桼园来拜访。他是来和教中文的中村敬宇同人社于二月五日举行签约仪式的。
    · ·辉声:你的脸上有刀疤,是因为洪秀全之乱才受的伤……那时你是什么官职?
    · ·桼园:长毛贼骚乱的时候,我组建了乡团,没有编制,由于用兵不得力,失败了。这个伤疤就是那时留下的。那时省总督说要向朝廷作奏报表彰我,我谢绝了。与其论功论罪,不如谢绝了事。
    · ·辉声:那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 ·桼园:壬戌年(一八六二年)八月的事情。
    · ·辉声:那是我国文久二年的事情啦。天下总是很不安定,骚乱到处都有。我也是作为诸侯之一参与了军务,在上州群马城中亲自指挥封地内的军兵。在遥远的中国,象你这样也有这种事情,真不可思议呀。
    (然后,换了个话题。)
    · ·辉声:“支那”这个词,起源是什么?问这个是因为当前,经归纳整理,“支那”这个词在日本使用得越来越多,但作为统一的日语,却没有固定下来的原意证据。详细情况,可以看一看我的书《中国人-日本留学史》。
    · ·桼园:起源于天竺。中国的皇帝上表时,自称“支那皇帝”云云,那时中国处于唐代,在《佩文韻府》中有所记载。
    · ·辉声:我去年一整年大病缠身,一直用药不断,总是呼吸困难。医生说,最好到豆州相对较热的温泉去静养五十多天。这个月二十号出门,没五十天可能回不来。
    · ·桼园:按日本的里程,从东京出来五十里有一个地方,是有名的六浦,俗称金泽,听说景色很好呢。到了四月,和三五知己,在那里吟吟诗,当真是享乐。
     正月五日,王惕斋来拜年,辉声出来迎接。
    · ·惕斋:我说,明天如果是晴天,公使要来东京,桼园和我作为朋友,一定请他到家里坐坐。
    惕斋还带了一些燕窝作为礼物来,他解释说,这是润肺的药,还能使气色变好。
    一月十日下午一点,辉声要买一些中国造的纽扣,到了船街五号的邓永昌裁缝店。店主不在,不得要领,就顺路去看看王惕斋新宅的样子,新宅建了一半,然后就去了山田屋金太郎旅馆。看到琴仙、哲明出来了,还不止如此,公使何如璋、随员黄遵宪、沈梅史、美国人麦嘉諦、日语翻译魏梨门等都来了,好像非常忙碌。辉声一见这阵势,就想立即回去,琴仙硬把他留住了。不久,公使他们坐着车不知去什么地方了。辉声这第一次见到公使他们,竟什么话也没说上。
    · ·辉声:你作翻译,不去不方便吧?
    · ·琴仙:麦嘉諦和魏翻译和他们在一起,我不去也行。
    · ·辉声:那个官员叫什么?
    · ·琴仙:魏梨门,长崎人。
    · ·辉声:另外那个中国人叫什么?
    · ·琴仙:黄遵宪,号公度,是举人,现任参赞。
    · ·辉声:官邸设在哪儿,确定了吗?
    · ·琴仙:今天去看看,还没定下来。
    · ·辉声:他们去哪里看?
    · ·琴仙:去哪儿我也不知道,昨天是惕斋带着去的。
     如此看来,公使馆的寻址,真是非常地花时间和精力。
    · ·辉声:明天和几个朋友一起再来拜访,想带你们去吃日本料理。想去哪家店?
    · ·琴仙:这边没有太熟悉的。上野吧,不带戏剧表演的……
    · ·辉声:不带戏剧表演的,哪家?
    · ·琴仙:叫长门屋。
    · ·辉声:日本料理店有上等和下等之分,长门屋属于哪种?
    · ·琴仙:我觉得是上等的。前几天和一柳先生在那儿喝过酒。
    · ·辉声:我现在去一趟,看看那家店的样子,回来再定。
    声就叫了一辆人力车,向长门屋疾驰而去,仔细地观察了一回。
    · ·辉声:和长门屋相比,我觉得不忍池的真松亭更好。不过,还是去你建议的地方吧。
    这时,公使他们回来了,再加上琴仙的行李也从黑船街运过来,辉声在笔谈记录中用红笔详细地写了下来:“大混杂”。
    第二天十一日,按照约定,十二点整,去了山田屋。所谓朋友,实际上都是原来的仆从,有高木正贤、西谷养俊、松井强哉,其中强哉先来了一步。桼园、琴仙、哲明,还有沈梅史也在,梅史还拿着《春萍馆外集》的诗稿,辉声说想要把它抄写下来。
    然后就一起去了长门屋, 老板娘出动了很多女招待,大伙儿也各自作诗作乐:

                          好是异邦同种人   自然依道兴味亲
                          寸心未尽交情密   再会宜期梅柳春

                          邂逅天涯尽雅人   流萤相狎野花亲
                          他时再约蓬莱伴   遍访东瀛紫阳春

                          相逢萍水异乡人   笔砚通情兴转亲
                          新鲜美妇皆相约   占尽扶桑柴浦春

                                  ----源桂阁(辉声)

    · ·梅史:我从最初见到您的时候起,就觉得您是豪侠风雅的大丈夫。今后的日子,希望能与你这样快乐的朋友相伴。
    · ·辉声:单和你在一起,非常快乐了。要是和公使、随员的各位在酒楼一起饮酒,更是乐事。
    · ·梅史:正是!我有很多学问出色的朋友,却不在这里,遗憾呐。
    · ·辉声:如果能做成罗公远那样的长梯,我就想渡海而去,但不管怎么说,海涛是很厉害的,还是去不了啊。
    · ·梅史:我觉得,朋友是终究会见面的。要说想和公使见面,我预先给你传个信。
    · ·辉声:我从很早开始,就想和公使见面。无论如何,请帮我这个忙。
    · ·梅史:知道了。
    · ·辉声:我觉得公使的随行人员都是文雅的人士,非常敬慕,想尽快地都见见。
    · ·梅史:两位公使都精通诗词,随员中,余元眉、黄公度也精通,早晚介绍你们认识。
    (辉声再次深入要求。)
    · ·辉声:公使他们现在在横滨的外务省,对吧。如果您能帮我引见,就坐火车去见面。要是这样,我就带两三个朋友一起去。什么时候合适?不过我的朋友们都是贵族,不会强人所难的。
    · ·梅史:住处确定下来以后,就向大使报告。大使是很谦虚的人,肯定恭迎到访,用不着大老远地特意去拜访。
    · ·辉声:昨天在车上见到你们去看房了,怎么样,确定了吗?
    · ·梅史:富士见街六丁目二号,看房子好象比较清静。但还不知道租金是多少,应该还顺利吧。
    诗也作了很多了,酒也喝完了。辉声因为路比较远,就带着三个日本人先告辞了。一直步行到汐留,然后坐船回去。
    辉声在十九日那天,出发去热海温泉了。
    十九日,辉声在去热海温泉的途中,顺路去伊东屋见桼园,但没有见到。那天晚上投宿藤泽,写了三首诗惜别。其中一首记了下来。(后来,桼园做过增删)

                            徐过前村还后村    苍烟百里一飞辕
                            眼前云树飘然去    百里行程若浪奔

    在热海温泉,桼园那里常常有信来。在辉声给桼园的回信中,有一件有趣的事。
    “一月二十九日,在我住处很近的大街上,响起了炮声,这声音地动天摇,震得大家五脏六腑都不舒服。仔细地了解了情况,觉得是不可原谅的。令人担心的是,这个动静非常强烈。热海温泉是一个小村庄,村民听到那个声音,认为是厉鬼来了,就都手持锄头镐锹追赶而来。幸亏是没有人受伤。我住处的周围,简直是象发生了战争一样骚动不休。我非常愤慨,严令家臣峪如松去调查,报告说,这是住所近旁的一个客人干的,他是陆军少将野精道贯。我听了越发生气,就叫上住处的房东,去了野精那里,禁止他在住宅区开炮。野精表示对不起,赔了礼,道了歉,房东也来道了歉。由此,就作下面的打油诗一首:

                            猛听渔阳鼙鼓声    袭来急使玉环惊
                            华清当日温泉景    又作侍儿扶起情”

     二月二十一日,第三十四天,大河内辉声到达了新桥,在回家之前,到南伝马街伊东屋去拜访桼园,但桼园不在。打听了一下,原来是引着加藤樱老到公使馆去了。辉声吃了一惊,又有些失望,立刻就想去公使馆拜访,但公使馆搬到哪里去了,一时却无从知晓。于是留了一封信,说“两三日内再来拜访,请带我去公使馆,想和公使他们十几人会面”,然后疲惫地回家去了。
     辉声在热海温泉疗养期间,公使馆的地点确定下来了,在芝增上寺山中的月界院。
     阅读何如璋的日记,就能了解这个确定过程的来龙去脉。
    “一月十五日,黄遵宪又去东京租借公使馆。……晚上他回来这样说……那个房子在芝山中,称为月界院的寺庙。那个地方周围,松涛环绕,夜深人静时没有一丝嘈杂。通常日本式的建筑都有稍显狭小的缺陷,可是,看看周围,有十几轩的房子,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了,而且所有的合同都准备好了,明天寺里的僧人就会带着合同文本过来。”
    “一月二十三日,公使馆朝芝山的月界院搬迁了。那个建筑是两层楼的,室内的状况和中国风格无异,四面有窗,庭院、门户、堂屋和屋檐都和中国的没有区别。如果不稍加改造就居住,条件也不是很好。寺庙的后面有一个小园子,绿树掩映,其中有一条石板小径,顺着小径,开凿了一些纷乱的池塘。再往前走,到增上寺的边界,有数百步之遥。小径两侧生长着茂密的古松,重重叠叠的松绿,风起处,松涛阵阵,伴着靠近池边的水波之声和寺庙内传出的钟声,互为呼应。虽然栖身于都市之中,宛如置身林居,幽趣无比。”
     何如璋作诗道:

                            附郭芝山忧万松   漫天风雪舞群龙
                            客居自笑耽幽癖   时听寒涛杂晓钟
 
      注:

     辉声:日本著名汉学家。
     桼园:王治本,号桼园,取得了增生学位,和辉声最是亲密。明治八年(一八七五年)来到日本,从明治十三年(一八八零年)五月开始,住在辉声家里,成为他的诗词文学顾问。辉声去世后,到明治末期,一直居住在日本。
     惕斋:王仁乾,号惕斋,于明治初年赴日,明治十年末,已在浅草黑船町拥有自己经营的商店“凌云阁”,到明治末期,他一直居住在日本。
     梅史:沈文熒,字梅史,公使随员,正五品,陕西省候补,直隶知州,著有《学乐录》等著作。
     琴仙:王藩清,号琴仙,贡生学位,和桼园、惕斋都是同族。
     如璋:何如璋,字子峩,清朝驻日公使二品顶戴,翰林院侍讲学士。
     遵宪:黄遵宪,字公度,五品参赞(书记官),在日本著有《日本杂事诗》,回国以后,又有《日本国志》、《人境庐诗草》等著作。
     斯桂:张斯桂,字鲁生,清朝驻日本副公使,三品顶戴,候选支府。去日之前,曾为《万国公法》作序,
      所以广为人知。 (谨谢王勤谟先生提供有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