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莆台王氏楹联

2013-01-24 15:01:35来源:竹铭源

打印 字号: T|T

        郡望:太原  琅琊
  门额题匾:太原巨族  琅琊衍派  三公槐树  开闽传芳  一甲梅花
  姓联举偶:
      柏府家声大  奎山世泽长
  联上句说宋代名臣王回。王回,字景深,奎山王氏第七世孙。宋庆历八年(1048)生,宋熙宁六年(1073),二十七岁登余中榜进士第。初授松滋县令,迁鹿邑县令,召为宗正寺簿,充睦亲宅讲书。忤哲宗帝意,罢官。徽宗朝,诏复旧官,升监察御史。宋元符三年(1101)病卒柏台,年五十二岁。联下句说王氏入莆聚居地奎山。明宣德八年,十六代裔孙王崇进撰《王仓世纪序》记:“吾祖自始祖尚书讳逢公始入闽,尚书公二子,长子讳居公,由福州入仙游,卜宅于善化里奎山之下。”

      三槐家声大  汾山世泽长
  莆田灵川东汾王氏宗祠堂联之一。联上句三槐指北宋王祜在庭院植三槐的故事。王祜(924-987),字景叔。历官中书舍人、史馆修撰。据传王祜曾经在院中手植三槐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其子旦果入朝为宰相,天下谓三槐王氏,并以“三槐”作为王氏的代称。此联意喻莆田奎山王与太原王一脉相承。联下句汾山即今灵川东汾,讲王氏先祖王回的故事。王回,字景深,宋熙宁六年(1073)进士及第,官授松滋县令。其地风俗用人祭鬼,王回禁捕甚严,风乃刹。王回升监陈留县酒、改知鹿邑、召为宗正簿,充睦亲府讲书。宋哲宗立刘代为后,邹浩论之,被罢官,王回与之亲近,牵连下狱,罢官。至宋徽宗立,始召还旧官,擢监察御史。

      兰亭一集家声远 
      太学九魁世泽长
  联上句说东晋王羲之书法为古今之冠。联下句说南宋名贤王希亮的故事。王希亮,字秀明,莆田县令王保隆之后。宋宣和初贡入太学,连中九魁,升上舍。宋绍兴元年(1131)释褐,赐同进士出身,历建、汀州教授。初与秦桧同在太学,及秦桧当国,欲揽王希亮为己党,王希亮岿然守正,不附权贵,被罢,改福建安抚司干官、通判台州。秦桧死,召为国子博士、吏部员外郎、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拜给事中、知漳州、秘阁修撰。其从兄王希韩,宋宣和六年(1124)进士及第,授官大理少卿,忤秦桧入狱,复平反,卒。王希亮有子五人,皆荫补官。

      紫燕红鹅说旧家
      曲水昆山展新姿
  联上句紫燕,说东晋王谢的故事。王谢金陵人,世代从事航海,一日船覆海中,靠一木登岸,见一翁一媪,皆穿黑衣,领王谢到他  们家,原来是鸟国。二老把二女儿嫁予王谢。后王谢辞别归,见屋梁上两只燕子,他招呼燕子停在胳臂上,见燕尾上系纸条,上有诗句。次年春,燕子又归,尾上还有纸条。红鹅指晋代王羲之爱鹅的故事。会稽一孤姥,养只鹅,叫声很好听,王羲之想买末买到,就带上亲友前去观赏,那姥听说王羲之将要来,就杀了鹅招待他,王羲之为此叹惜多日。又一次,山阴有道士养鹅,王羲之想买,道士说,你为我书写《道德经》,我这一群鹅都送给你。王欣然写毕,换鹅回家。联下句曲水与昆山,都指仙游县王氏聚居地。《重修奎山王氏族谱》记:笫十一世文四公在仙游涵井田舍二十年,因邑大夫凿道通桥,断其山之左臂,又弗利,于是筮吉昆山之麓,土厚水深,可以耕食,即徙居焉。昆山王氏宗祠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为云庄王氏十六世祖直庵公倡建。1997年列为仙游县文物保护单位。

      东晋家声琅琊衍派
      敕赐狂生光禄寺丞
  联上句说本支王氏家族是从琅琊郡迁徙到江南莆田的。联下句说南宋诗人王迈。王迈(1184-1248),字实之,号曜轩,仙游慈孝里(今郊尾伍狮村)人。师从真德秀,宋嘉定十年(1217)登进士第,殿试第四名。初官潭州观察推官,历任殿试详定官、南外睦宗院教授、漳州、赣州、吉州通判、邵武军知府及右郎官。忧国忧民,刚正不阿,对政治时事尤为练达,敢于直言强谏,甚至在皇帝面前也敢冒死谏诤,曾被理宗帝斥为“狂生”。著有《曜轩集》二十七卷,奏启杂著六十八篇,诗四百四十三首,词五首,赋三篇。晚年归乡,过清贫生活,南宋淳熙八年病卒。《宋史》有记。光禄寺丞指南宋名臣王里。王里(1233-1294),字均仁,行兆三,号廉斋,仙游黄岭(今郊尾)人。少年有志向,南宋登文天祥榜进士第,官授光禄寺丞,后累升都官员外郎,历官十三年,以廉洁自警,百姓拥戴之。忤贾似道,两疏致仕。

      愿减十年之算 
      化为三日之霖
  联句说宋代莆田名臣王悦的故事。王悦(?-1168),字习之,宋绍兴十二年(1142)进士及第。为人性直,宋孝宋即帝位,尝召见,极论不可与金国议和,上喜,官任国子监丞、权吏部郎中,出知衢州。宋乾道四年七月,其岁大旱,王悦体恤民生,开仓赈济,竭诚祷雨。语曰:“愿减十年之算,化为三日之霖”,果如愿,即卒,衢州百姓感慨,为立祠塑像祀之。

      丞相风流留美誉 
      司马忠厚载芳名
  莆田城内王氏宗祠“旌忠祠”(今梅峰小学址)楹联之一。清《福建莆田县志》“侍郎谥忠靖王家彦祠”条记:匾曰“旌忠祠”。该祠 “文革”中被辟为胜利小学。撰者佚名。联上句说东晋名将王导(276-339)的故事,王导字茂弘,少有大器,才智过人。晋元帝时,官授琅琊王,居南京。王导知天下混乱,将出英雄之辈,遂劝琅琊王招揽贤士,以结人心。后升至丞相,号“仲父”,历事晋元帝、晋明帝、晋成帝三朝,威显两晋。联下句说明代忠烈之臣王家彦。王家彦,字开美,号尊五,莆田县东峤先锋村人。明神宗万历初生,少年立宏志,品行高洁,长诗文,明天启元年乡试,考取举人,天启二年(1622)登文震孟榜进士第。官授开化县尹,调兰溪,擢刑科给事中、工科右侍郎、户科左侍郎、都给事中。明崇祯十二年(1639),升吏科给事中,十三年,升大理寺丞,十四年,升太仆寺少卿,十五年,擢少司徒,十六年,拜右司马,协理京营军队政务。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自缢死。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

      德养不苛,伫应宦业佳兆 
      才称嘉树,雄居翰林先班
  联上句说宋代名臣王太冲的故事。王太冲,字元邃,王希亮曾孙,莆田县人。宋嘉定元年(1208)进士及第。官历潮阳尉、邕州司法参军、湖北、浙东提刑司检法官、吉水知县、知化州、梅州、肇庆府、大理寺簿、大宗正丞、考功郎中、知汀州等。其年少即擅音律,通古书,惟以理学为质俚而非之,平恕不苛,并有政绩。《兴化府志》论:“王太冲知梅州,力争不收浮盐;以郎班对,又言‘括田、榷契、遣使、兴刮’非便。其知《大学》平天下之要者欤。惟以理学为质俚而非之,则其于圣贤之学,盖末得其门而入者也。”联下句说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伟的故事。王伟,字士俊,莆田县冲溪人。明永乐十六年(1418)进士及第,官授大理寺评事,升云南府知府。其精研经学,擅长文辞,以仁厚为政,所至颇有政绩。兵部尚书王骥征麓川,途经其郡,美以联句云:“三旬亢旱黎民悴,一雨滂沱太守功”。《兴化府志》论:明宣德、正统年间,莆田诸老在翰林者凋谢巳尽,惟王伟与陈会元中并以文章擅重一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