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清末“闽台第一木匠师”王益顺

2013-01-24 14:47:05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2012-07-13 08:46:02泉州网:(怀念那个活在“网”里的)人清末“闽台第一木匠师”王益顺首创闽南全木结构蜘蛛结网藻井;泉港区峰尾东岳庙现存有他建造的精美八角藻井戏台;王益顺在台湾主持兴建多处重要建筑,为沟通闽台作出贡献—— 东岳庙戏台上的“蜘蛛网”藻井如万花筒般绚丽。

    □本报记者吴拏云 陈起拓 实习生吴丹彤 通讯员尤惠艺 李绍鹤 文/图

    泉港区峰尾镇有个诚峰村,这里北障沙格,南近黄峰,与兴化吉口、湄洲诸岛互为犄角,自古就是一道海防要塞。从南宋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 开始,村内就屹立着一座金碧辉煌的庙宇——东岳庙。近日,省文物局的几位专家专程赶到东岳庙参观和调查,随后泉港区为峰尾东岳庙申报了第八批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东岳庙内究竟深藏着什么样的历史珍品,拥有着什么样的文化艺术价值,能引得省城专家千里迢迢地赶来调查?记者前往一探究竟,发现东岳庙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庙内现存的一座独特闽南戏台,台顶有鬼斧神工般的八角藻井,竟出自清末“闽台第一木匠师”王益顺之手。这个八角藻井是王益顺首创闽南全木结构蜘蛛结网藻井时,留下的历史证物,也是100多年来,闽台木匠、木雕师们争相揣摩学习的业内祖师的“神迹”。

    冥思悟技 首开先河

    藻井,是我国古代殿堂室内顶棚装饰的一种独特做法,由细密的斗拱承托,象征天宇的崇高。

    三国魏时玄学家何晏在描写宫殿建筑的《景福殿赋》中写道,“茄密倒植,吐被芙蕖,缭以藻井,编以缢疏”,说的正是栋、梁和椽如何架接才能形成藻井。自古以来,藻井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木造建筑最繁什的技艺之一,只有顶级匠师才敢揽接这种活。因为整个藻井要求,不用一根铁钉就能搭建而出,而且要有相当的深度感和艺术感。

    实际上,在中国很长的一段历史中,讲究大气、雄浑的藻井北派技艺,一直充当着藻井建造的权威“代言人”。而藻井南派技艺,讲究娇小、精巧,相对处于弱势,甚至造型也一直是在模仿北派。不过,这一局面在王益顺出现后得到改变,南派蜘蛛结网技艺自他开始逐渐兴起,并渐成藻井建造的新风尚。

    王益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出生于“木匠之乡”——惠安县崇武镇溪底村,为溪底王氏第15世。那时,惠安先后出现过不少专业匠村,如“五峰石雕,溪底木匠,官住泥瓦”等,技艺传承的焰势很猛。王益顺从小跟着父亲学习“大木”技艺,16岁时就掌握了全套基本功。

    光绪四年(1878年),惠安青山宫重建,其规制斜险、结构复杂,庙方广征名匠承建,无人敢应。这时,年仅17岁的王益顺拨众而出,一口应承下了这一工程。据说,他只用了一天即完成青山宫测绘工作,而后高质量完成了重修工程,自此名声渐起。

    但王益顺真正声名大噪还是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承建泉港峰尾东岳庙戏台一事上。当时,王益顺铆足了劲要在藻井技艺上有所突破。据东岳庙文物保护组介绍,为建好东岳庙戏台,王益顺经常独自一人寻访各地藻井名作,坐在地上仰望如万花筒般的藻井,任凭各式各样的井形纹案冲击眼球、刺激脑细胞。那时全国各地已有方井套叠藻井、盘茎莲花藻井、飞天莲花藻井、双龙莲花藻井、大莲花藻井以及螺旋藻井等多种方井结构和中心纹样,要想与众不同且结构合理,谈何容易。正在这时,一个念头闪过他的脑海,内心瞬间被点亮:“有了!”

    他要为东岳戏台建造一座全新结构的藻井——闽南“蜘蛛结网”藻井!(来源: 泉州网-泉州晚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