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为实现中华大族谱远大理想而不懈努力

尊敬的方国俊将军、尊敬的黄秉聪理事长,各位同胞,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是网络链接了你我,让我们大家有缘相聚在六朝故都,仙林美境;是网络拉近了你我,让我们和PT·huang和大族谱协会神交已久。作为众多宗亲会的一员,有幸参加这么一个国际会议,严格地说,可以是一次谱牒界的高端学术会议。登此大雅之堂,倍感荣幸之至,高兴之至,也彷徨之至!按照会议的安排,我将以《共同为实现中华大族谱远大理想而不懈努力》为题,作一个发言。首先,受我豫章王景肃文史研究会名誉会长王炯尧、会长王迪东、副会长王华、王小田4位宗长的委托,以我们团队的名誉,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我的发言分两大部分,一是向汇报一下近些年我们进行族谱数字化的探索与实践,二是根据会议主题简单谈谈个人的看法并表示自己的态度。
族谱数字化的探索与实践
豫章王景肃文史研究会成立两年多来 ,一直致力于数字化、网络化修纂宗谱的探索与实践,到目前为止已经成功完成《豫章王氏宗谱》在南昌周边的七部分谱(200多村支近30万在生人口的家谱修纂),得到同宗和社会的广泛好评!下面,以《湾里分谱》为例,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应用数字化的体会,供姓氏文化界同仁参考。诸多观点乃笔者个人一管之见,难免偏颇,敬请批评指正。
一、 豫章王景肃文史研究会的基本情况。
豫章王景肃文史研究会成立于2008年4月10日。以南昌市为主要活动范围,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民间学术性团体。现有团体会员6个,个人会员96名。2009年初,在王景肃后裔同宗的积极支持下,建立了豫章王景肃奖学基金会,筹得基金近10万元,主要用于支持我豫章王氏共同基础教育事业,奖励每年涌现的优秀学子,在今年春节的宗亲团拜联谊大会上,奖励了首届36名优秀学子。
王公景肃,太原王氏始祖子乔公第49世孙、豫章王氏始迁祖,讳仪,字元鲁,唐高宗仪凤丁丑年(677年)生。于唐初由河南开封徙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东湖菊花巷。王景肃曾担任过丹阳太守,晚年创立了豫章书院,倡导耕读传家,开一代文风。一千多年来,王景肃的后裔已经遍布南昌以及周边县市、甚至全国以及世界各地,代代相传形成了独有的豫章王氏文风、成为豫章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青云谱、滕王阁、东湖百花洲等豫章名胜,都有着他们深深的文化印迹。
豫章王景肃文史研究会成立以来,先后以“豫章王氏与豫章文化”、“王景肃世系源流与滕王阁文化”“江西第一位状元——王季友”等为主题召开了两次专题研讨会,基本确立了王景肃及其后裔与南昌名胜滕王阁等之间的密切关系,进一步理清了其后裔在南昌周边分布的历史迁徙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历代豫章王氏宗谱资料进行了搜集和整理,以文化传承为重点,采用数字化手段,在统一豫章王氏世系源流、字辈和家训等基础上,编纂了《豫章王氏宗谱·湾里分谱》等七个分谱。目前我们在继续其他几个分谱的编纂的同时,已经着手《豫章王氏宗谱》总谱的编纂,并开始研究会会(族)徽、会(族)旗、会(族)歌的创作和方案审定。我们多次接受了《江南都市报》、南昌电视台等媒体的专访,《中国江西》、《解密南昌》等多次报道,全面系统地揭秘豫章王氏与豫章文化千丝万缕的关系,展示我豫章王氏先祖迁徙和生活故事。
二、 创修《豫章王氏宗谱》的进展和主要做法。
创修《豫章王氏宗谱》是我们研究会的中心任务。我们计划用五年地时间,采取先分谱后总谱的步骤方法,边联络边搜集资料边发动宗亲,条件成熟一个支系或者一个片区,就着手编修一部分谱,以江西省南昌市为起点,逐步向周边乃至全国辐射,并在基本完成景肃公位下主要支系的分谱后,适时统编总谱。研究会自2008年4月11日成立至今,已经组建八个分会,其中湾里分会已经完成《湾里分谱》,并于2009年3月28日举行了盛大的发谱仪式;截止目前,丰城王家州、南昌县三江、进贤县斗门、新建县等七个分谱也相继发谱;新余、南昌市城郊、安义等分会也正在积极筹建之中。回顾两年多来围绕创修《豫章王氏宗谱》所开展的活动,我《豫章王氏总谱》的编修,可以概括为:坚持“五统一、三平等”的原则,弘扬两种精神,调动三大资源,做到两个创新,呈现三个突出的亮点。
1、始终坚持了创修《豫章王氏宗谱》必须做到统一世系源流、统一家训字辈、统一体例凡例、统一使用数字化、统一族徽(旗、歌),并把这些“统一”作为支系认修的原则。与此同时,在宣传联络的过程中,按照创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我们坚持只宣传不动员,支系、村支和宗亲都本着完全自愿的原则,在编修宗谱时,做到了大支小支一律平等入谱,男女一律平等入谱,入赘、过继、义子等在归宗和加注的前提下与同宗一律平等入谱,充分体现“和而不同”的思想,摈弃了与和谐社会要求不相适应的封建旧制礼法,修出了一届“得人心”的时代新谱。
2、在创修《豫章王氏宗谱》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弘扬了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奉献精神。编纂上科学严谨、求真务实,尤其是在世系源流上坚持一说为主,多说并存,大胆存疑的指导思想,通过反复论证研讨,使我们的源流迁徙接近真实,对历史和子孙后代负责。
3、我们之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编纂出一部宗亲满意、各界公认的宗谱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得益于三大资源的同心同德,共识共为。一是行政资源。有一批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村支宗长、族长亲力亲为,形成了强有力的行政支持。二是学术资源。有一批在谱牒特别是对王氏文化有研究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形成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持。三是经济资源。有一大批宗亲俊彦和能人志士对我们从事文史研究和创修家谱给予了无私赞助,形成了强有力的经费支持。
4、《豫章王氏宗谱湾里分谱》作了两个方面的尝试,谱成之后,我们可以自豪地认为实现了两大创新。一是方法创新。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修谱,大胆应用大族谱数字2.0软件编纂世系谱,并相应地采取了新欧式编纂体例,得到宗亲的一致认同和好评。二是载体创新。在印制纸质谱的同时,制作了电脑和电视光盘谱,建立了“豫章王氏网站”,目前正在建立豫章王氏世系数据库,如果可能,我们愿意借大族谱平台的一隅,把我们的数据上传到大族谱数据库中来,条件是给我们一个友情链接,实现研究会(宗亲会)和协会间的双赢合作,,让全世界有需求的人们都能看到并读懂我们的家谱。
5、新的宗谱发谱以来,我们收到同宗乡谊的广泛好评和谱牒文化界的一致肯定,大家认为,《豫章王氏宗谱》集中呈现了三个突出的亮点。一是全面实现了族谱数字化、网络化,这给新的族谱注入了当今信息时代的特质,也从修谱的方法、内容和载体上进行了跨跃性的变革,必将是谱牒文化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二是文化传承与血脉传承并重,豫章文化和王氏文化特色鲜明,采取古文加注、图文并茂等方法,果敢地揭开了宗谱宗法的神秘面纱,使新的宗谱真正成为传统的、民族的、大众的、和谐的文化载体,使家族文化精髓得以传承和发扬,具有很高的品读和收藏价值。三是继承清代和民国旧谱体例的基础上,大胆实行谱志结合,突出略古详今,新增了村支、人物和文萃篇,并通过电脑光盘谱的形式做到了族谱入户收藏,深受欢迎,为创修宗谱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三、 探索和实践族谱数字化、网络化的四点体会。
两年多来的宗谱编修过程中,我们真正是“摸着石头过河”,积极稳妥地把豫章王氏湾里片区作为试点,在取得“三种资源”的有力支持下,在我们江西南昌第一个吃下了“编修数字化、网络化族谱”这个螃蟹,因此感慨和体会颇多。这里,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数字化、网络化族谱是谱牒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纵观谱牒文化的发展,她和人类文明是同步的。从结绳记谱到竹简刻录的原始形态开始,我们的谱牒经历了一个很漫长的抄刻谱时代。当人类文明有了印刷术、发明了纸,我们的族谱也有了质的飞跃,修谱也形成了民间文化产业,开始有了谱师这一职业,谱牒也逐步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体例,进入了印刷谱时代。如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各种信息可以在互联网上瞬间汇集、交流和发布,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采取数字化、网络化修谱已经成为必然,我们把这一谱文化新时代称作为多媒体时代。而开创光盘谱、网络谱与纸质谱等多媒体谱时代的光荣使命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肩上,这是族谱文化与时俱进的历史要求,我们应该感恩这个时代,并为此感到光荣和自豪!
2、数字化、网络化族谱是编修大成宗谱的不二选择。林林总总的族谱浩如烟海,纷纷扰扰的支系错综复杂,如何才能将这海量族谱信息汇集成一部千支一统的姓氏通谱和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大成总谱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行族谱数字化、网络化。一是通过数字化软件使世系录入编纂程序化,谱书生成准确无误,简捷高效,并且有智能数据纠错处理功能,免去了人工对谱的繁琐和错漏;二是可以实现族谱多媒体,立体化,生动化,并且使族谱资料在统一的数据库中实现资源共享,永久保存和持续运用;三是可以大大缩短编修大成谱的时间,减少联络和编纂成本,尤其是光盘谱便于收藏和携带,网络谱则极大地方便了现代人们查阅并进行家谱文化研究和交流。
3、数字化、网络化族谱为寻根文化构建了持续互动的信息平台。过去我们叙谱和对谱,总是要在祠堂里搬出一大堆的谱书,甚至为了寻根问祖要背着重重的谱书,行走在各宗亲村支间,可以说是走穿鞋底,磨破嘴皮,累弯脊背,走访联络的范围和效果十分有限。有了数字化、网络化族谱之后,就等于在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巨大的家族信息平台,大家随时随地都可以查阅、交流,特别是对海外游子寻根问祖提供了一个极便利的无界限的平台和无障碍的通道。我们祖先认为遥不可及的世界就像一个村,远在天边的宗亲就像坐在你对面,而且所有的数据和信息一旦形成永不丢失,也不用你费心去保存,不用担心雨淋、日晒、鼠啃和虫蛀。这就是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神奇。
4、数字化、网络化族谱将缔造“千支一统”的大同神话。在我们当地,常听人们有“罗无二姓,邓无二派”和“王姓太大,修不了天下大成谱”等之类的说法,这是人们在制版印刷时代的客观认识,尤其对我们王氏而言,是一个无奈的感叹!但是,现在有了族谱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再大的姓氏,再复杂的源流,只要轻轻一点键盘, “千支一统”的大同神话就能缔造为现实。豫章王氏使然,过去两年多来的实践,我们使用大族谱数字软件已经成功把不同支系的同宗支谱,神奇地编修到一个个分谱中来,让许多老宗亲、老谱师折服;中华王氏亦使然,中华民族所有的姓氏皆使然。我们甚至可以大胆地设想,通过网络数据库的延伸与链接,一个以人文始祖为源头,姓氏与姓氏之间更广义的“万姓归宗”的神话也必将成为现实!
融入大族谱协会支持“中华族谱”申遗
四、围绕会议主题抛两块粗糙的“土砖”。
1、关于建立大族谱数据库和中华大族谱协会。我个人在这里表示,积极响应尊敬的黄秉聪先生的倡议,志愿加入中华大族谱协会并为之尽心尽力,努力工作。同时呼吁我们所有的炎黄子孙携起手来,摒弃封闭封建的传统思想,倡导开明开放的时代新风,在抢救和整理祖先遗留下弥足珍贵的历代家谱之基础上,抓住和谐盛世的历史机遇,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高举“继承与发展”的旗帜,弘扬“奉献与创新”的精神,运用日趋成熟的高新科技,共同构建一个不局限于一个支系或者一个姓氏的“中华大族谱”平台,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历程上创立一个崭新的里程碑,为实现“天下大同”的梦想而不懈努力吧!
2、关于大会发出的两份倡议。一份是由南京师范大学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发出的《建立GIS的倡议书》,我和我的研究会将积极响应并全力支持。为此,我们特向南师大图书馆捐赠《豫章王氏宗谱》卷首一册,全套数据的光盘谱碟一张,现已经在展厅展出。
关于南师大与大族谱协会联合发出的《“中华族谱”世界记忆遗产申请倡议书》,我个人认为,申遗的意义重大,势在必行。族谱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而成的特殊遗产,是属于中华全民族的,申请国家保护乃至于世界保护是十分必要的。我本人十分钦佩黄理事长的睿智和胆魄!在此,我提议让我没以热烈的掌声对黄秉聪先生以及他的团队表示由衷的敬意,并邀请黄秉聪理事长上来,请允许我邀请豫章王景肃文史研究会会长王迪东宗长向中华大族谱协会捐赠《豫章王氏宗谱》宗谱卷首一册、整套光盘谱碟十张。
“中华族谱”申遗事关该遗产权属和保护,是一件功德无量、十分严肃的大事情,也是一件千头万绪、十分复杂的难事情。同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我们都怀有一颗滚烫的民族心,在座的每一位族谱研究和爱好者都义不容辞,要自觉增强责任感和自豪感,共同把这件大事办好,难事办成!
最后,祝贺本届大族谱国际会议取得圆满,祝同胞们身体健康,一切顺意!谢谢!
豫章王氏会长王迪东、副会长王华、王小田(从右到左)在认真聆听大会报告
豫章王氏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兰生向美国由他州学会图书馆李行远女士赠送《豫章王氏宗谱》光盘谱。
大会主席黄秉聪理事长亲自给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兰生颁发“特殊贡献奖”证书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