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阳明其人是“圣”还是“凡”

2013-01-23 23:56:58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2012年06月01日 11:45:49 来源: 新华读书秦家懿 著 生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内容简介】

     《王阳明》内容简介:要了解王阳明的生平和他的哲学,《王阳明》是最应推荐的入门作品。书中直溯阳明本人的对话和著述,由浅入深,探讨他的思想精髓:王阳明创立的体系,究竟是“儒”还是“禅”?关于王阳明其人,是“圣”还是“凡”?经过了后世对“王学”的激烈批评,对阳明之学该如何给予总的评价?作者均有明确、精当的评述。此书初版于1987年,具有那个时代汉学学者平实、儒雅的学术风格。

    【作者简介】

    秦家懿(Julia Ching,1934-2001)祖籍江苏无锡,生于上海。1972年毕业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副教授,1978年起执教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兼宗教、哲学和东亚研究三系教授。其研究侧重于中国与西方两大哲学、宗教传统的比较,曾与德国天主教思想家汉斯•昆合著《中国宗教与基督教》(1989),主要著作还有:Mysticism and Kingship in China The Heart of Chinese Wisdom (1997),The Religious Thought of ChuHsi(2000)以及自传The Butterfly Healing; A Life Between East and West(1998)等。
    在完成本书之前,作者曾著有《求智——王阳明之“道”》( 1976),并英译《王阳明论学书信》(1972)等。

  【目录】

    自序

    王阳明传

    第一章 “王学”的前驱:总论宋明理学

    一 引言

    二 “宋学”

    三 “明学”

    四 结论


    第二章 “狂者”的精神:学圣贤

    一 引言

    二 “狂者”精神

    三 “五溺三变”

    四 超“狂”人“圣”


    第三章 入学的起点:“心”

    一 引言

    二 “心”的意义

    三 知行合一

    四 人人皆可成圣


    第四章 论学的焦点:“格物”

    一 引言

    二 格物论辩

    三 王阳明与“经传”的权威


    第五章 力学的重点:“致良知”

    一 引言

    二 致良知说

    三 致良知统摄诸说


    第六章 为学的极点:良知本体

    一 引言

    二 万物一体

    三 良知本体

    四 新的“道统”


    第七章 问学的止境:无善无恶

    一 引言

    二 “四句教”的悬题

    三 王阳明与佛道二教

    四 三教的一致

     第八章 “王学”的总结

    一 引言

    二 阳明思想体系内含的“矛盾”

    三 阳明何属?

    跋一 “王学”的流传

    一 引言

    二 简述“王学”的后继

    三 简述日本的阳明学

    四 简述朝鲜的阳明学

    跋二 “王学”的总评价

    一 引言

    二 “王学亡明”的说法

    三 朱、王俱禅的说法

    四 “唯心论”的说法

    五 结论

    附录一 王氏祖先

    附录二 王阳明年表

    附录三 王阳明交游与弟子知名录

    参考书目

    【书摘】

    王阳明时以“狂者”自称,阳明学的泰州学派,更为反对派讥为“狂禅”或“野狐禅”。“狂”字与阳明性格、学问,似有不解之缘,本章即以阳明的“狂者”性格为题,略述其生平与其思想发展蜕变。

  阳明一生特色,即是好高骛远,狂士表现。阳明所求,并非虚名,但也不是纵情享乐。当他十二岁时,即疑垫师语:“读书登第是第一等事”,而改为“读书学圣贤”。阳明以天禀之资;经书、诗词、弓马、兵法、道术,无所不学,无学不精。学问、事功与德业,全集于一身;实是历史上少见的现象。其未入正史的事迹,亦可见于当代留下的各种传记,冯梦龙(墨憨斋,1655卒)所撰《王阳明出身靖难录》(1),即以平话体裁,述其英雄生平。此书既出自明季文人之笔,虽非全部可信,亦有参考价值。冯氏所述阳明的性格,与正史的记载,亦互相证合。根据冯书所记的轶事,阳明早岁丧母,又不得庶母厚待,竟于十二岁时,心生一计。于街市上买得鹦鸟一只,匿于庶母床被中。母发被时,鹗即冲出,绕屋而飞,口作怪声。俗忌野鸟入室,况鹗更为不祥物。庶母因此大惧,逐之良久方去。阳明闻声,佯作大惊,劝母召巫者问,乃得所买通之某巫妪。妪即谬托阳明生母附体,责庶母待子无礼,将有大祸临身。庶母信以为真,伏罪悔过,自此待阳明加意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