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福鼎名儒---钦赐乡贤王锡龄

2013-01-23 22:57:00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王锡龄,原名锡聆、榜名永龄,字乔松,号虚谷。福鼎秦屿镇人,闽王王审知三十一世裔孙。系《福鼎县志》(嘉庆版)协修。乾隆丙午科(1786年)举人,栋选知县,辞不就。一生钟爱教育,以授徒讲学为乐,以著书自娱。清四品福鼎知县黄鼎翰总纂的《福鼎乡土志》载王锡龄为福鼎名儒,祀乡贤。

王锡龄年幼聪颖,勤奋读书,常过目不忘,尤精于朱熹理学研究,兼精天文、岐黄之书。所著有《周易十家集解》,《春秋三家经文同异考》,《蚤闲斋日录》,《见山楼稿》。《水源木本录》、《先忧录》、《虚谷诗文集》等若干卷。尝与文坛闽侯谢金銮、陈廷焕,福安陈从潮为友,人称八闽文坛四君子。清朝相国彭文敬号蕴章称王锡龄“生·酿既深,自然流露。”,云:“先生通经士也,其著述已播艺林。而又束修敦行,为里党式。殁而祀于乡贤,其不朽也,固不待乎诗矣。”,又云:“先生之诗,气清笔健,卓荦如见其为人”。

乾隆五十五年(1790),王锡龄赴北京会试,得到相国刘墉和彭文敬赏识,受聘为相国府馆师,所收学生大都是王公贵族子弟,其中还有皇太子。在京三年,弟子们学业大进,相国十分感激,向乾隆皇帝推举委以高官。但王锡龄无意官场,而婉言谢绝,毅然回乡办学,热心文化教育事业,在太姥山下办起秋溪学堂和见山楼书馆。并与同宗王遐春创办龙门书院和文昌阁等,广招当地贫苦子弟,免费入学,还陆续延聘侯官名士谢金銮、翰林院编修、《福建通志》主编陈寿祺、台湾府教授郑兼才,林则徐老师、曾任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游光绎等硕儒来授课讲学,一时秦屿文风盛行,人才辈出。清朝年间,福鼎科试考中举人、抜贡共36名,其中,秦屿籍考中19名,而王锡龄家族就考中举人6人、抜贡5人,其他贡生10人,国学生、秀才88人,曾经出现“父子祖孙六举人、叔侄兄弟五抜贡”一时传为佳话。

王锡龄父亲王孙恭,清乾隆廿五年(1760年)中举,系福州府教授、鳌峰书院监临。叔父王家宾,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庚子科举人,天津长芦通判。弟王绍言,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举人,海登县训导。侄王祖望,道光十七年(1837年)举人,沙县教谕。长子王圣保,道光十七年(1837年)抜贡。次子王守锐,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抜贡,书画家,桐山书院山长。三子王守愿,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抜贡,桐山书院山长。侄孙王彦纶,道光十七年(1837年)抜贡。侄孙王彦均,同治元年(1862年)举人,甘肃知县。以上人物《福建通志》均有传。

王锡龄还热心于公益事业,厚宗族,建四亲祠,依《朱子家礼》为条约,倡捐礼田,资助贫困学子乡试,赡养孤寡老弱。嘉庆初年,秦屿沿海匪患严重,为保家安民,他积极带头捐资,协助地方巡检修城堡,浚河沟、筑海桩,以防贼寇来侵。他的种种善举,震动朝廷,乾隆皇帝授予《钦赐乡贤》匾额,(钦赐乡贤牌匾毁于文革)。并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敕令入福鼎乡贤祠,供后人四季祭祀。《福鼎县志》卷二十之祠祀志载:福鼎乡贤祠在县城棂星门右,王锡龄是福鼎清朝唯一一位由县政府奉祀之人。

据《福建通志》载:福建梁章钜,长乐人,官江苏巡抚兼两江总督,有京居怀王虚谷孝廉句,评价王锡龄“虚谷苦嗜学、深思如有神,设施备文武,理绪参天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王锡龄在家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墓在秦屿东埕塘边红下山,清福建乡试解元、福安陈从潮为其撰写墓志铭曰:“公讳锡龄,原名永龄,字乔松,号虚谷。勅授文林郎福州府学教授恪亭公长子也。由邑廪生中乾隆丙午科举人。六上公车,三荐不售。应选知县,辞不就。居家授徒讲学,善汲引后进,多所成就。创修《福鼎县志》,建三房宗祠,捐合族墓祀田。生平器量宽洪,能忍人所不能忍,好学不倦,博极群书,兼精岐黄针灸之术,凡有求无不立应。遇贫苦无力,复资之以药饵,闾里称为长者。所著有《周易十家集解》十六卷、《三家经文同异考》二卷、《滥觞集》一卷、《敝裘集》二卷、《蚤闲斋稿》三卷、《见山楼稿》二卷。生于乾隆丁丑(1757年)十月初七日未时,卒于嘉庆戊寅(1818年)五月初十日寅时。原配邓孺人,侧室蔡氏、林氏。子四。长圣保,邑庠生。次守钝、守愚、守愿皆幼。于道光三年(1822年)九月葬公于福鼎十都塘边红下山之原,首未趾丑。铭曰:“德性和平,与物无忤,好学深思,博通今古。报本笃亲,昭祠宇。奠厥幽居,有秩斯祜。”《福鼎县志》卷七,将王锡龄居处和墓地列入福鼎名胜志。

资料来源1、《福建通志》选举、官职、文苑篇、良吏传。2、嘉庆版《福鼎县志》3、光绪版《乡土志》4、民国版《福鼎县志》5、民国版《太姥全志》6、共和国版《福鼎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