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民送伞王巡抚
2012年09月28日 10:57:48 星期五 中国台州网 临海市区紫阳街南端有“十伞巷”、“三抚基”二条古巷,这一带即是明代临海四大家族之一——王宗沐家族(其他是秦鸣雷家族、何宽家族、蔡潮家族)的旧居。临海人誉称王氏家族为“父子四进士,一门三巡抚”。王宗沐有四子,士崧、士琦、士昌、士业。除士业为贡生外,其余皆进士,此所谓“父子四进士”,已够荣耀的了;然而这还不算,王宗沐本人和次子士琦、三子士昌都官至都察院都御史兼巡抚。明代,巡抚虽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因出抚地方,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同时,巡抚每年要赴京议事,也体现了朝廷对地方统辖权的加强,因此巡抚一职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王宗沐家族“一门三巡抚”,在古代可谓荣耀之至。
王宗沐(1524~1592),字新甫,号敬所,临海城关人。出身于世家门第。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中进士,授刑部主事。与李攀龙、王世贞等为诗文交。继由员外郎迁广西按察佥事,督学政。任内,修宣成书院,建崇迪堂。三十三年任广东参议,分守惠州、潮州。三十五年,任江西提学副使,修王阳明祠,建正学、怀玉书院,于白鹿洞聚集诸生,亲自答疑、讲学。三十八年,任江西参政,次年,任按察使,辑成《江西大志》。四十年,升山西右布政使。时山西连岁灾荒,因入觐上疏力陈缓征欠赋,获谴,调广西。不久,以父病告假。父卒,在家修成《宋元资治通鉴》64卷以及《十八史略》、《台州府志》等。隆庆元年(1567),起为山东左布政使。任内,清理铺行税额,编纂《东省经制全书》。隆庆五年,给事中李贵和请开胶莱河,宗沐认为“其功难成,不足济运”,建议利用海运。山东巡抚梁梦龙采纳后,将40万升米自淮河起运,转海道运抵天津成功。升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极言运军之苦,制定条例,采取措施,优恤运军,又注意治滩,建筑淮安至靖江闸间双堤,西面增建高家堰,东西疏浚涧河,提高防洪能力。万历三年(1575),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改工部,又改任刑部左侍郎。奉诏巡视山西宣、大诸镇边防军务,上《三镇图说》。九年罢官,归里10年,与南京礼部尚书、同乡秦鸣雷等为诗酒交。万历二十年卒,69岁,追赠刑部尚书。天启初,追谥“襄裕”。著作还有《海运详考》l卷、《海运志》2卷、《敬所文集》30卷、《奏议》4卷。
长子士崧,嘉靖二十八年(1549)生,字中叔,号禺阳。明万历元年(1573)举人,十一年与仲弟士琦同登进士。授光州知州,以卓异擢工部员外郎。二十三年通判润州,二十五年升刑部主事。次年卒。著有《浮弋草》、《支离集》等。
次子士琦,嘉靖三十年(1551)生,字圭叔,号丰舆。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历兵部郎中。十八年,出任福州知府。二十年,丁父忧返里。二十三年服满,任重庆知府,时播州宣慰使杨应龙谋反,士琦单骑前往招抚,事平,升四川按察副使。二十六年任山东参政,与总兵刘綎从经略邢玠出兵援朝抗倭,竭力主战。曰:“强敌当前,有进死无退生。”奋不顾身,督师前进。栗林一战,倭被困十余日,求救于倭头目平义智。士琦为防两支倭军会合,一面以水师伺于海,一面亲率陆军急夺险地曳桥,斩首数百,乘胜入城。全歼三路倭寇,被时人称为“边才”。事平,升河南左布政使。后历山西右布政,巡视冀北至云中;升山西左布政,兼领冀北军防。四十四年,升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他久镇云中,严守边疆,处理边疆事务,刚柔相济,威信素著。在任期间,边境平靖。著《封贡纪略》、《三云筹俎考》,记安攘、封贡、军实、险要等事,详载其守边经验。因长年顶风冒雪巡行边境,患上风湿疾病,积劳疾深。于四十六年(1618)卒于山西任上,享年68岁。著有《东征纪略》。
王士琦奉命出兵援朝抗倭全胜这段历史,至今还被朝鲜人民传为佳话。1953年11月,朝鲜领导人来访时曾谈及此事。前不久,韩国代表团来华访问时,还特地问起浙江临海的王士琦,赞不绝口。
三子士昌,明嘉靖四十年(1561)生,字永叔,号斗溟。万历七年(1579)举人,十四年中进士。任龙溪知县,以贤能著声,升兵科给事中,再历吏科、礼科,遇事敢言。二十九年,因进言册立太子事,谪贵州镇远典史。三十六年再起刑部员外郎,旋转大理寺少卿,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时福建海寇甚炽,士昌剿抚并用,不日即告平定。后以直言忤当朝意,罢归,卒于家。士昌能诗,又擅画山水,并工水墨折枝,名存画史。著有《三垣摘疏》、《镜园草》等。
王宗沐还有一位视为已子的宗亲姪儿王士性(1546~1598),字恒叔,号太初,又号元白道人。临海(今沿江镇兰道村)人。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确山知县。九年,升礼部给事中。十三年,丁母忧返里。十六年,赴京就原职。十七年,调广西参议,任间,建怀远、荔波二边城。十九年,迁云南澜沧兵备副使,后历任河南提学、山东参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南京鸿胪寺卿。他先后上疏“恳陈天下大计”、“乞禁宫廷灯会、兵演”、“修复黄河故道”、“呼吁珍惜人才共济国是”、“呼请痛革科场积弊、明察邪媚”等10余条建议,受到同僚们“卓于下节,慨抗于上”的赞词,从政20年,政绩卓著,是一位忧国爱民的好官。
王士性一生喜游历,漫游名山大川,足迹遍五岳。当时全国辖15省,王到过14省。每到一地,将山川、气候、地貌、道路、农林牧渔产业、特产、风俗、文化、民族、古迹等自然、人文各要素,用笔记体,条条都作概括性的记叙。主要著作有《五岳游草》、《广游记》、《广志绎》、《吏隐堂集》、《东湖志》。现除《东湖志》外,其余著作近年都已发掘出来。他的学术成就、政治主张、文学成果基本上都在这些著作中得到体现。和徐霞客一样,王士性也是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人文地理方面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据府、县志和《王氏宗谱》记载,并经实地察看,今临海市区原存一条“十伞巷”,坐落在巾子山脚,南起三抚(府)基,北至水门街,全长137米,为王宗沐旧居所在。因其本人和子孙居官清廉,家有百姓所送的“万民伞”10顶,巷以此得名。“三抚基”是指王宗沐家有3个巡抚。即王宗沐巡抚凤阳,子王士琦巡抚大同,士昌巡抚福建,故名“三抚基”,后因谐音演化为“三府基”。
还有俗称的“七坊表”,均为时人为纪念王家所建。“七藩节镇坊”,在原县治前,为大中丞王宗沐而立,系城内最为壮观的一座,坊立县治前,用以告诫县吏为官清廉;“文章经国坊”,在泉井洋,为中丞王士性立,以纪念这位“素以诗文名天下”的文才;“德业匡时坊”,在东湖左,也是为王士性立;“鸿业初试坊”,在诸天巷,为万历四年举人王士琦等立,后士琦中了进士,奉命赴朝平寇大胜而归,故在东门街又为其立“安攘茂烈坊”;“郡材济美坊”,亦在县治前,为万历七年举人王士昌等立,士昌中进士后,又在校士馆前立“大中丞坊”。
在城郊,建有王氏墓五座。王襄裕宗沐墓,在县南二十里延丰,赐祭葬(今小溪白岩岙);王鸿胪士性墓,在西北五十里黄奢保宁寺东(今双港通济堂北);王员外士崧墓,在县西三十里小岭;王巡抚士昌墓,在县南五里紫沙岙倒插金钗;王巡抚士琦墓,在县西三十里石塘,即今张家渡王庄山,墓前有石坊(上镌“天恩赐地”四个大字)、华表、翁仲、石马、石虎、石羊及御碑亭,是天启五年赐葬的。1956年,王士琦墓随葬器物共出土107件。根据浙江省博物馆收到浙江省文管会移交文物的单据,其中金丝发罩1件;金带板20件;各种金饰包括戒子、耳环等33件(计重6两5钱2分);各种杂金饰连宝石、玉、银29件(计重10两9钱6分);各种银饰20件(计重14两6钱);青花小方瓷盒1件(内贮小玉饰数件);银花1件(补漏登记);玛瑙虬龙佩1件(完整);唐代海马葡萄铜镜1件(破断)。1995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玉器杂项鉴定组杨伯达、朱家溍、许勇翔、李久芳等专家鉴定,将其中22件随葬金器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目前,墓前大型石刻尚存,形象真实生动,神态自然,是典型的明代风格,部分已修复原样,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来源:临海新闻网 责任编辑:杨能勇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鬼谷子王诩
- · 明清时期莱阳蚬子湾王氏名人
- · 《旧唐书》王姓人物
- · 闽南王氏人物志
- ·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弘(附子王锡)
- · 明朝开国功臣太原郡侯王胜公传
- · 明初猛将定远侯王弼
- · 《晋书》王姓人物传
- · 王禹偁世系研究
- · 明朝武德将军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