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景弘文学资源在文莱和龙岩的发现与链接

2013-01-23 23:05:32来源:闽西日报 张惟

打印 字号: T|T

  文莱苏丹国首都巴加湾市离王宫不远的一条美丽大街命名为“王总兵路”,以纪念同郑和并列为正使太监和总兵的王景弘率领船队到达并访问明代称为渤泥的文莱。然而,直到2002年来自王景弘家乡龙岩市的一个文化考察团才有机会到达这一纪念地址观瞻。
  无独有偶,2005年4月15日,在中国厦门大学举办的第六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联办单位之一的文莱作家协会,其秘书到处寻找来自王景弘家乡的龙岩文化研究会代表团,送去《文莱发现的最早的华人墓碑》、《文莱王三品(ONG SAM PING)》二文,并感慨地说这么多年才寻觅到王景弘真正的家乡。
  其缘由首先是王景弘资料的佚失和湮没。王景弘虽与郑和同为正使太监总兵率领船队七下西洋(第八次为王景弘独立率领),但两人的排名郑和在前,明史入传只以郑和为代表人物列传。按《明史·郑和传》记载:“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这段文字的叙述,虽以郑和为主,但“侪”是同辈同伴的意思,两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并无正副之分。曾随同王景弘参加郑和第三及第七次下西洋的费信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明确记载郑和、王景弘皆为正使,郑和本人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亲立的《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和《天妃之事灵应记》,亦称王景弘为正使太监,明清学者如顾炎武等也将郑和、王景弘作为正使并提。
  然而,对于王景弘籍贯考证的迷误,更与王景弘的先世为华夏汉族不断南迁的河洛移民及融入海洋文化后的扑朔迷离的经历有关。
  中原姓氏发源于黄河流域,王姓郡望为琅琊,以致离王景弘死后年代尚不远的明万历年间罗懋登撰西洋记,称王景弘为山东青州人。后清代晋江蔡永蒹著《西山杂志》才作正确的记述:“王景弘,闽南人,雇泉州船……从苏州刘家港入海,到泉州寄泊。”可惜,这一正确的记述,后来又因政域的变动而使人疏忽了。盖因闽南一词,后人多谓古泉州府、漳州府及其后分出去的厦门,即今厦门市、泉州市、漳州市,所以吸引学者多从泉、漳地志查寻。其实,王景弘出生之地龙岩县集贤里,明代属漳州府,清初龙岩升格为直隶州,领漳平、宁洋县(集贤里划属宁洋)。新中国成立后,龙岩州又与汀州府合并成为一个地区,即今龙岩市,通称闽西,后人忽略了王景弘出生时代的龙岩县(含漳平、宁洋)属于漳州府,乃为河洛(闽南)语言文化区。
  文莱国王和士民尊崇王景弘,一方面他是友好的上国使节,另一方面也因王景弘个人的学识和人格。在船队中,王景弘是指挥航行的首席航海家,他给船队带来的闽南人的妈祖信仰适应了南洋各国海洋文化的需要。也许还有一点不能忽略,王景弘自小在通商港口泉州当舟子,受阿拉伯商人的影响信奉回教,他和郑和都是虔诚的回教徒,登岸后教导随从和当地人遵循伊斯兰教习俗,而被尊奉为“尊贵的三保航海者”和城市保护神。
  在文莱和南洋各国,都有许多关于王景弘的动人故事和传说,我以龙岩市作家协会主席身份偕同副秘书长秋枫先生,与文莱华文作家协会主席孙德安、秘书张银启、作家一凡(王昭英)、李佳容(煜煜)、陶馨(蓝薇、蔚蓝)等进行了交谈,知道在文莱留有宋碑、景弘岛、三宝井、三宝庙、王总兵路等历史遗存,以及文莱第一位接受伊斯兰教的国王娶柔佛公主为后,以后将所生的女儿嫁给华人王三品等动人传说。 王景弘的家乡找到了,龙岩漳平与文莱的王景弘文学资源,可以进行深入的收集、整理、挖掘和链接,经过两地作家的共同努力,必能丰富王景弘的民间传说和文学形象。
(责编: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