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虞与琅琊王氏

皋虞——奠定琅琊王氏文化之滥觞
皋虞王氏的肇姓始祖为王元,其祖先可追溯到东周太子姬晋。姬晋是灵王长子,又叫王乔。他自幼温恭敦敏,关爱民众。15岁即以太子的身份辅佐父王治国,并称道于诸侯,人称太子晋。周灵王二十二年(前 550 年),谷、洛二水泛滥,王乔直谏,主张按大禹治水的做法进行疏导,灵王非但不听,还废了他王子的名位,贬为庶人,因其系周室嫡传后裔,时人即称其为“王家”。为纪念自己的王族身份,后代便以“王”为氏,秦汉以后姓氏合一,“王氏”则转化成“王”姓。王乔的八世孙名错,错的七世孙是秦朝的大将王翦。王翦青年时期,满腹韬略,有勇有谋,受秦朝廷重用,后来他培养的儿子王贲、孙王离均为秦国名将。祖孙三代在扫灭赵、魏、燕、楚、齐战争中战功卓著,尤其在讨伐楚国的关键时刻,秦始皇亲自登门请年迈的王翦率倾国之兵六十余万出征,子王贲、孙王离一马当先,打败楚军、活捉楚王,为秦始皇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子孙三代皆被封侯。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为扬威天下三次东巡,王翦及子王贲和孙王离均伴驾同行。
王翦之孙王离后领命与蒙恬率“长城军”在北疆戍边防范匈奴,秦始皇最终死于东巡路上,秦二世胡亥篡夺皇位,以始皇名义矫诏赐死扶苏,蒙恬含冤遭囚杀。秦末各诸侯国纷纷反秦复立,王离被秦朝廷调遣南援大将章邯围攻赵国,王离率军将赵王歇和丞相张耳围困在巨鹿,正当攻城在即的时刻,项羽破釜沉舟率精兵渡过漳河,断王离军队的粮道,王离与二十万将士被俘虏后坑杀。与王离同在军中的儿子王元、王威既怕被项羽追杀,又怕受秦朝苛法严惩,迫不得已远遁他乡避难,王元于秦二世元年(前 209 年)迁徙到滨海的琅琊皋虞。“皋”者,为“水边高地”;“虞”者,则是古代掌管山泽的官吏,因古城依山傍海而建,“皋虞”古城之名由次诞生。
王吉是皋虞王氏第一代声名显赫的人物,系王元的 6 世孙,太子晋的第23 世孙,轩辕黄帝第 65 代裔孙。据《汉书》记载:王吉(?-前 49 年),字子阳,汉代琅琊皋虞人,汉昭帝时曾为昌邑王中尉,汉宣帝时被征为谏大夫。王吉又名王阳,“少好学明经,治经术既精且博,以郡吏举孝廉为郎,因长于经学并能直言进谏而贤明于世。”王吉子孙皆为大儒,子王骏,官御史大夫、丞相;孙王崇,官至大司空、扶平侯。三代相继,基业不坠,皆登三公之位,“禄位弥重,有累世之美”。王吉“师从大儒,经学修明,精通《春秋》和《论语》,是唯一能讲《邹氏传》的人,且是研究《齐论语》的专家。讲学授徒,言行规范。入仕为政清廉,洁身自好,以纲常名教为立身之本,朝野皆享有美誉,备受敬仰。”作为一代名宦,王吉有传载《汉书》《资治通鉴》,被后世公认为琅琊王氏的始祖。王吉勤勉博学,传统文化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五常:“仁、义、礼、智、信”。涵养颇深,且形成自身正统的儒学思想体系,其精髓逐代延传,深深地根植于琅琊皋虞王氏后裔的骨子里、血液中,为后世的发展崛起奠定了厚重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根基,开启了琅琊皋虞王氏人才辈出的源流,也为丰富齐鲁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旧时即墨建有九贤祠,王吉与儿子御史大夫王骏及安平君田单、齐王田横、胶东相王成、不其令童恢,还有即墨三大夫祭祀其中,被尊为即墨九贤。琅琊皋虞王氏的儒学思想,对丰富即墨地方文化及民风教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吉家族的叱咤风云已经飘过了历史的天空,但其留下的家族墓冢仍然分布在温泉街道西臯虞村北的庙崮山之阳,尘封着往年故事。墓群今称“王吉墓群”或“皋虞汉墓群”,占地700 余亩,1982 年被公布为青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 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群三面环山,南面大海,北依庙崮山向南顺势低缓,可谓群峰环抱,山青水秀,景色幽雅,与《易经》中的“藏龙卧虎”之势相吻合。王吉墓冢封土高约 5 米,直径 20 余米。王吉与其丞相王俊、孙大司空封扶平侯王崇葬此后,后世子孙葬墓至 26 座。以王吉墓冢为轴心自上而下按前七后八、左五右六的排列,取“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格局。
1973 年四月下旬,根据山东省革委政治部关于开展文物普查通知的求,即墨县文化馆安排江志礼、贾连忠两人普查王吉墓群。在公社水利站长和文教助理的配合下,进行了 6天的现场勘查和座谈访问,经过综合整理,上报了普查报告。根据王公祠东南方向暴露的一座中型墓室观察:墓室为碹顶长方体砖石结构,东西长5米,南3米,深2米;面南立有雕刻龙凤图案的石门,东西两侧配以小耳房。室底用方砖铺地,砖下铺有木炭吸潮。据《崂山续志》记载:“皋虞王公墓,砖长约八寸,阔四寸,厚一寸三分,俱花边,中为大吉字,字约五分,吉字两边也为五株钱形,字皆阳文。”实际上,普查时在埠头村发现还有比上述大一倍的墓砖。墓群及附近曾出土过编钟、釉陶壶、铜盆、五铢钱及各种陶器等文物,对考证汉代历史及王吉家族史,具有珍贵的实物资料价值。
王吉墓群中心地段曾建有“王公祠”,1946 年毁于战火,基址尚存。王公祠占地约七亩,祠院呈长方形,祠门上悬一匾额,书有“王公祠”三个大字。祠门楹联:“德光炎汉,祥发皋虞。”祠门内立一影壁,正对后面四间祠堂。祠堂正中供奉王吉、王骏、王崇的三尊石像,王吉居中,王俊在东,王崇在西,牌位上刻着祖孙三人的名字和官职。祠堂东侧有一偏殿为“菩萨殿”,内供观音、增光、眼光三尊塑像。偏殿前面是“柏母娘娘殿”,内供娘娘塑像,殿前有黄杨两株直径 30 余公分,冠如伞状亭亭玉立。树前建有“三官殿”,祭祀天地、水三官。祠堂东西两侧建有三排平房,为道舍、厨房、仓房、碾房、戏房等,东南隅是钟楼。祠前有广场,再前是赛马场。迁徙到临沂的皋虞王氏后裔,每年清明都要长途跋涉到这里上坟祭祖,直到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被迫才中断。王公祠的庙会,与崂山、鹤山的庙会,组成本地区道教的三大庙会。旧时,每逢正月十四日王公祠庙会香火缭绕,信客熙攘,是皋虞古城最红火热闹的日子。《崂山续志》收录的明代国子监祭酒周如砥撰写的《王公祠铭》,反映着当年庙会之盛。
为了纪念琅琊王氏始祖王吉这位即墨先贤,弘扬皋虞王氏文化,使皋虞这块菁英蕴蓄,山海钟灵之宝地广晓天下,时任东皋虞村党支部书记的王仕尧,于 2015 年发起筹建皋虞古城牌坊的倡议,得到村民和热心人士的积极支持。他们自筹资金,将一座高 12.6米、宽 20 米、七楼四柱式皋虞古城大牌坊立于村前。并在景观大街两旁树立王吉等 12 座人物石雕像,以展示皋虞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近几年,每逢清明节都有王氏族人不远千里前来王吉墓前举行祭祖活动。2018年清明,来自全国各地的 70 多位琅琊王氏族人到东皋虞村寻根,在王吉墓前,以古老虔诚的方式祭祀先祖,传承王氏文化。
皋虞——锻造琅琊王氏精英之源泉
孔子说:六经对于治理国家来讲,作用是相同的。他分别阐述了《礼》《乐》《书》《诗》《易》《春 秋》功 用。世上的道理广阔无垠,琅琊皋虞王氏能成为封建社会的门阀士族门庭显赫,且在文化艺术等各门类杰出人物辈出,与他们世代所接受“六经”的熏陶密不可分。
王吉的后代辗转迁徙到琅琊郡治所在地临沂都乡南仁里(今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汉以后,正是地主豪强门阀士族的大发展时期,琅琊皋虞王氏得以强大。至西晋末年,琅琊皋虞王氏因永嘉之乱举族迁往金陵。此前,王导和堂兄弟王旷即认为:时因北方夷族太多,建议司马睿南渡,实施战略转移定都金陵。他们兄弟先行南下开辟局面,于是琅琊皋虞王氏为南渡重要一族。公元 317 年,在王导为首的士族集团辅佐拥戴下,司马睿于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琅琊皋虞王氏历经艰苦经营,因对司马政权的鼎力辅佐,而发展为顶级门阀士族,在朝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被司马睿称为“第一望族”,并欲与之平分天下。王氏势力最盛时,朝中 75% 以上的官员是王家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政治上,曾一度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其势力名望只有在淝水之战中崭露头角的陈郡谢氏家族能与之平肩,被后人合称“王谢”。德操上,王祥、王览兄弟以“孝友格天”闻名。艺术上,王羲之、献之父子的书法水平受到历代崇尚,被称誉为“书圣”。琅琊皋虞王氏一族,在经史、谱牒、诗词、歌赋、绘画、音乐等各门类人才辈出。历经汉、魏、晋、北朝,琅琊皋虞王氏“千年枝蔓繁盛,瓜瓞绵延,氏族代有精英”,有 600 余人载入史册:担任宰相和相当于宰相职务者达 186 人,女子被选做皇后者达 36人,男子被选为驸马的达 35 人。其中,有部历史列传琅琊王氏居首:王祥为《晋书·列传》首卷,王弘为《宋书·列传》首卷,王俭为《南齐书·列传》首卷。隋、唐、五代以后,琅琊皋虞王氏仍人才辈出,仅唐朝即有名相王方庆、王搏等四人。可谓是将相之家,书法文学艺术名门,人才杰出,光耀中华,为丰富华夏文化增添了博大的精神财富和精深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人物有:
王祥(184-268)字休徵。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西孝友村)人,是“书圣”王羲之曾祖父王览的同父异母兄。东汉末年,为避战乱,他带着继母及兄弟王览隐居庐江(今安徽省)20 年。王祥历汉、魏、晋三代,先后任县令、大司农、司空、太尉、太保等职,封爵睢陵侯。以“孝圣”著称,民间《二十四孝》有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今他的故里西孝友村仍存“王祥卧冰处”。泰始四年(268 年)去世,年八十五,谥号元,有《训子孙遗令》传世。王祥去世时曾留下五条家训,训告子孙,要把“信”“德”“孝”“悌”“让”,五条作为坚守的“立身之本”。
王览(206 278)字玄通,琅琊临沂人,“书圣”王羲之的曾祖。东汉末年,王览随兄长王祥在庐江躲避战乱隐居。魏文帝黄初年间,曹魏徐州刺史吕虔征命王祥,王览劝王祥应命,为兄准备牛车赴命。后王览亦应琅琊郡召命任官,迁任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咸熙元年(264 年),司马昭复建五等爵,王览封即丘子,食邑六百户。西晋泰始末年曾任弘训少府,转任太中大夫,禄赐与卿相同,咸宁初年获任命为宗正卿。不久王览以疾病请辞,以太中大夫身分退休,并获赐 20 万钱、床帐荐褥,并派殿中医治病和给药。后转光禄大夫,并在府门前设行马,咸宁四年(278)逝世,享年七十三岁,谥曰贞。民间《二十四悌》有《王览争鸩》的故事。王览为了救护王祥不惜“争鸩舍生”,兄弟二人可谓患难与共,互相成就。兄弟俩一个孝善,一个友显,分别名列《二十四孝》和《二十四悌》,为历代孝悌的典范。唐太宗曾为王祥御书“天下第一孝”,宋太祖封王祥为“二十四孝之首”。明嘉靖十三年(1534)明世宗嘉靖皇帝南巡临沂时,手书“孝友格天”匾额,褒扬王祥、王览兄弟的品德具有感天动地的精神魅力,南仁里因此改名为“孝友村”。清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南巡经过临沂,对时列入“五贤祠”的王祥、王览、颜杲卿、颜真卿、诸葛亮五贤御笔颂扬,并命官员每年春秋祭祀。
王导(276-339),字茂弘,又称阿龙,父王裁系王览长子。为东晋时期的政治家、书法家,且是东晋王朝开国的名相,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历经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曾任司徒,大司马,太傅,中外大都督,丞相。王导早年与琅琊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并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王导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局势。王导善书法,学习钟繇、卫瓘之法,以行草最佳,自成一格,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王敦,字处仲,幼名阿黑,又称大将军、王大将军,平叛“八王之乱”的功臣。王敦的哥哥王衍,字夷甫,又称太尉、王太尉。王敦还有一个叔伯弟弟王澄,领荆州牧。兄弟三人自平定“八王之乱”后,即分任晋王朝的大将军及司徒、司空、太尉三公之职这种权势格局在历史上独一无二。琅琊王氏两晋南迁的第一代中,除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外,其中官至尚书、刺史、将军,有史可考有姓名者达二十余人。
琅琊皋虞王氏后裔官位显赫,又是书法世家。继王导之后有王恬、王羲之、王献之等等。据《述书赋》记载:东晋书法家中的“八王”,其中琅琊皋虞王氏一门有六人,东晋书坛几成王家天下,最典型的代表当属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 字逸少,号澹斋,王吉裔孙,王旷次子,王导之侄,因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王羲之虽然出身名门望族,却幼年失怙,与母亲、兄王籍之一起生活饱受磨难,而患“癫”且“讷于言”。他博学多识,酷爱书法,家传师教,勤学苦练,师古创新,意志专精,诸体具佳,尤善隶书,其书“飘若浮之,骄若惊尤”,“天马行空,游来自在。”为古今冠,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还是造诣颇深的文学家和诗人,众所周知的《兰亭集序》,既是文学佳作,又是书法艺术神品,世称“双壁”,为历代帝王和书法界所赞许推崇。至南北朝时期,琅琊皋虞王氏家族虽不乏有文学名人,但其实力已明显低于声望,所谓的“王谢”名门望族时代已时过境迁。
如今2200多年过去了,虽然历史上的那个门庭显赫的琅琊皋虞王氏家族已经离我们远去,虽然原来的皋虞古城已荡然无存,但皋虞村现存的王吉墓群,还有皋虞王氏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遗风尚存,文化传承的根基犹在。所以,“皋虞”这个名称遗留下来的不仅是一个村名,更多的是对琅琊王氏和皋虞古城历史渊源的铭记和追溯。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 · 皋虞与琅琊王氏
- · 皋虞王氏 | 一个望族迁徙的起点
- · 他用时间管理的思维做 “爱心面包” 公益
- · 王文在:同治七年(1868)探花 山西绛州稷
- · 河南新密王氏及其祠堂
- · 八篇千古家训,改善孩子一言一行
- · 青岛市康养学会第一次筹备会议在逢时 集团
- · 纯种汉族姓氏 诉说那些最纯正的姓氏历史
- · 壮族是少数民族,为何很多姓氏都是汉族姓氏
- · 中国1000多姓氏,只听过百家姓?来看前300
最新排行
- · 姓氏文化:滑姓
- · 姓氏文化:米姓
- · 姓氏文化:应姓
- · 姓氏文化:吉姓
- · 姓氏文化:时姓
- · 皋虞与琅琊王氏
- · 那些包含了姓氏的成语
- · 姓氏难局
- · 姓氏文化研究工具书
- · 姓氏文化|“林”姓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