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论文选萃4】吴宏富‖略论王十朋的西湖诗4

2023-04-26 20:03:13来源: 吴宏富 文史拾贝

打印 字号: T|T
三、西湖诗的艺术特色
 
(一)诗学渊源,古典今用,营造别有韵致的意境
 
       王十朋诗学渊源,转益多师,广泛学习名家的长处,直接引用或化用刘禹锡、苏轼、欧阳修、林和靖、程大昌等前人、好友的诗句,灵活运用典故,营造别致意境。
    
        如《春日游西湖》诗。“山色绿如染”句,语本北宋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湖光青似磨”句,则点化自中唐刘禹锡《望洞庭》诗句:“潭面无风镜未磨。”以雨后环山绿如染状空蒙山色之奇,以平滑磨镜喻湖光澄澈潋滟之晴好。《春日游西湖》诗最后和《题谋野堂》“西子为谁浓淡妆”句,直接借用北宋苏东坡对西湖的千古定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巧妙传神地写出西湖山水的灵性,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这一总赞西湖,将春日西湖比之美且才的古越美女西施,其用心也在于兼怀为千古湖山装点美意的东坡老人。苏轼是西湖的知己。他将西湖之美凝练成了一个现实与理想融合的丰富意象。南宋诗人武衍有诗云:“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清代陈衍则言:“此二句遂成为西湖定评”。王十朋准确无误地提炼杭州西湖的美学特征,又深领了苏轼遗貌取神的哲思颖悟,实乃深思熟虑后的抉择,而非草率搪塞之举。这就是王十朋笔下的艺术西湖、宋韵皇城!他的词作《点绛唇·清香莲》完全借用了苏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本意,只是把字句调整简化,用在他的词中,倒也贴切。
 
       又如《腊日与守约同舍赏梅西湖》诗。林逋是真雅士,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十朋对林逋的赞誉落笔在两个方面。一是化用其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之“暗香和月”四字,以水月衬托梅花的娇姿丰采,同时颂扬林逋“压尽今古”的诗才,双管齐下,描摹传神而笔墨省俭。二是以“神清骨冷无纤埃”比拟处士风骨,虽是嗣响于北宋苏轼诗意“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也昭示了南宋西湖梅花诗已对梅花各种神韵之美做了新的开发。王十朋以“神清骨冷”称赏同具冷寂寒寂特征的高士林和靖。只有王十朋的孤山咏梅诗才在“神清骨冷”的梅品基础上,开掘出“南枝早醒”的梅花意蕴内核。这是王十朋对“南宋杭州西湖梅花”这一特定审美意象文化意蕴的精微把握。
 
       又如《题谋野堂》诗“缨无尘可濯沧浪”句,使用了“濯沧浪缨”的典故,出自屈原《楚辞·渔父》。用此典表示王十朋志行高洁,节操清白,也透露出从尘世隐退的意愿。
 
       好友程大昌有《觅梅》诗云:“花中结子酸连骨,正味森严众苦之。待得和羹渠自会,如今莫管皱双眉。”称梅子因“酸连骨”而“众苦之”,但为“待得和羹”就不必“皱双眉”了。十朋显然被感染了,即兴点化友人诗句为己用,直将程氏诗句喻作酸梅之“正味”,“森严”醇正,用于《程泰之郎中以诗三绝觅省中梅花因次其韵》中,诗法整齐严肃;再将其诗句的震撼力喻作“斜入”屋檐的梅枝,有“压倒屋檐”之势。“正味”一联既是十朋对好友诗品的赞赏,也是十朋自道的诗风高标。
 
       又如长诗《喻叔奇采坡诗一联云今谁主文字公合把旌旄为韵作十诗见寄某惧不敢和酬以四十韵》,题中十字出自北宋苏轼《次韵张安道读杜诗》。
 
       另有《东湖》诗“绿盖红妆四面环”句,亦是化自欧阳修《采桑子》之七:“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佚诗《题承天寺十奇诗·方池梅影》颈联“驿使春来也寄信,寿阳额上减粉妆”,连用“折梅驿使”“寿阳宫额”两个典故,用拟人化手法,写出梅花犹如春之使者为泉州带来春的信息,又把红梅比作寿阳妆打扮的美人,赞扬梅花的妩媚风韵。
 
(二)语言自然,质朴凝练
 
       宋诗在造句炼词上求创新、求深远、求曲折,王诗自然、口语化的倾向,可见其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之深。
 
       王十朋诗学杜甫,明代李东阳“羡王梅溪诗,以为句句似杜。”王效法杜诗遣字造句,以拟人手法营造意象,也能使物己融为一体,时间久了就带上某些有个性特点的习惯爱好,例如,有些字、词被一用再用,成为“屡用字”。如“放”字,就属于一字屡用。这二点,体现在“西湖诗”《次韵昝监务早梅》:“群芳避路放梅开,奔走游人满砌苔。”
 
        王十朋酷爱梅花,也是写梅圣手。如《程泰之郎中以诗三绝觅省中梅花因次其韵》三首,虽是次韵诗,但思路不受拘禁,宛若自倡,篇篇明亮通畅,如韩愈手笔,力大而思雄。
 
         又如《春日游西湖》诗:“峰高捧日久,波阔浸天多”句,连用“捧”“浸”“浮”“醉”四个动词,都精警峭拔,勾连起掩映迷离的山体、湖光、城阙与云气、绮罗这些西湖视觉元素,恰到好处地展示了远近、高低的空间层次感和立体感,显示出杭州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格局特点,遗存了800年前西湖清野幽奇、潇洒风雅的意境,将西湖的空间、时间与景观的色泽、质地及其相互依存关系等糅合得十分和谐,视觉形象宛然在目。
 
       又如《次韵冯员仲正字湖上有作》诗:“水浸吴天阔,山涵佛界宽。”“水浸”“山涵”,突出的是西湖水天山界的开阔深涵,写景大气而简约。属对仗工整,下语洗练,“浸”“涵”二字是锤炼所得,尽显湖山的包容大度气象。
 
       再如《腊日与守约同舍赏梅西湖》诗:“雪径深深,北枝贪睡南枝醒”。写南枝开花诗人又不用开字,而用“醒”字也新鲜别致。初放的寒梅,花蕾初绽,半开半闭之态可不就像熟睡初醒的人刚刚睁开的眼睛么!同时,梅花自夏秋一直到隆冬,一直默默沉睡 ,而今开花,有了新的机运,也真可以说是“醒”过来了。因此“醒”字实在是精妙传神的一个字。“北枝贪睡南枝醒,杖履得得搀出来”——向阳的梅枝苏醒过来了,正含苞吐蕊,而被冰雪覆盖的背阳枝上的花骨朵儿却贪婪地沉睡在酣梦之中。
 
       这一“睡”一“醒”,用的是拟人手法,把花写得如人一样,显得生动有趣。“杖
 
       履得得”四字,写扶杖出游野外、步履放任的情状,表自然任意,含有急促的意思。记录了南宋士大夫们踏雪探梅的雅文化风尚,传达出知府和太学生们的赏梅逸兴和盼望梅花早醒的急切心愿,也寄托着文人士大夫的社会担当意识。“搀”,抢先,抢夺。用以歌颂梅花不负众望、先醒早醒的品格。王十朋的孤山咏梅诗突破了已然固化的“梅月”组合意象,换上了“阳光”的背景氛围;一个“搀”字,更凸显了南枝梅花“抢夺”先机、“抢先”开放的阳德刚明之气。这一联既写人,也写花,人花和谐,构建了一个“花与人物俱奇魁”的艺术佳境,凸显了诗人的高情逸韵。
 
        宋代刘元载妻所云“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毕竟只说地理方位对于花木生长的影响。只有“杖履得得”盼花心切如王梅溪者,才能从花世界里悟出一个“醒”字,凸显了探梅人的主观情感和能动意识。这个“醒”字,炼语炼意,语意两工,画龙点睛,情怀顿出。众人装睡,唯我独醒。王十朋处江南乡土之远却早醒于大宋江山沉迷之际,以仁人先知的思想境界引领革新时弊、抗敌救国的时代潮流!其独创的“南枝早醒”审美意象,为北宋以来幽逸冷艳的梅花形象注入了明丽阳刚的积极元素。
 
        佚诗《题承天寺十奇诗·方池梅影》,首联以与梅花结缘的“和靖先生”入题,与“梅影”相扣。一个“浸”字,写出梅花倒影的摇曳姿色和恬淡水灵的韵味。颔联写方塘的月影松风,以梅月组合模式描摹月光照拂下的梅花为寺院平添“清佳景”,又以梅松组合模式写出了松风中流播的“远香”,让游人难以忘怀。
 
(三)以古文句法为诗,开拓散文化创作新领域
 
        无论古体或近体,王十朋的诗多少带有散文化的倾向。长短句杂出,有些句子有意变更传统的句式,并在诗中大量运用虚字。大量的散文虚词和叠词的出现,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情色彩。十朋常运用常人不用或极少用的虚字,使诗歌的句式与散文无异。如《喻叔奇采坡诗一联云今谁主文字公合把旌旄为韵作十诗见寄某惧不敢和酬以四十韵》诗,是宋诗“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一个范例,展示宋诗风格变革的鲜明特点。全诗以散文的间架结构布局谋篇,借鉴散文的述说方式直陈意见,且大量使用散文化的句式和虚词。诸如“岂曰文乎哉,盖深于斯道”“前言盖戏耳,细读笑绝倒”和“山不见泰华,水但识行潦”“苏门六君子,如籍湜郊岛”等句,造语浅近而深含理蕴,表述平易流畅,给诗歌带来了韵律节奏上的变化。典型散文化的诗作,包括王十朋在内的宋诗人为唐诗发展开拓新领域所作的理论与实践,闪烁着不可磨灭的灼灼光焰。
 
(四)诗情画意,风格多种多样
 
      诗情画意,将自然气象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使之富有很深的思想情感,是王十朋山水诗与宦游诗显著的艺术特色。一方面诗人善于运用细腻传神的描写、清新自然的语言,在如画的风光中,以“润物细无声”的笔触展现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
 
        王十朋的诗歌不仅具有丰厚的情思内涵,而且又有高度的艺术美。他十分赞同苏轼“诗画本一律”的观点,对王维的“诗中有画”心慕手追。《春日游西湖》是王十朋科场夺魁信心满满的诗情物化。陶文鹏先生称之为“一首诗中有画又超越绘画的优美山水诗”。李子荣主编《西湖诗词曲选》则称“这首诗写得柔媚多姿。”其诗曰:
 
        山色绿如染,湖光青似磨。峰高捧日久,波阔浸天多。瑞气浮城阙,春光醉绮罗。
 
能将比西子,妙句有东坡。
 
       绍兴二十六年丁丑(1157)春,殿试在即,王十朋游览西湖,自信满怀,春色满目。诗人立足于西湖之西,放眼湖山城郭,宛若丹青妙手挥洒色彩,将描摹自然风景与绘画连接起来,点染出如诗画面。从整体画面看,山、水、城的层次布局,高低远近,明暗隐现,错落有致,颇具空间透视之效果,而叠加的山色光晕恰是深远空间中的可视细节,使画面在充溢和谐安宁感的同时,生发飘逸晃动的意趣。其立意构图在西湖题咏中不乏生新之美。张润秀先生称“诗人有意融画法入诗,将绘画的色彩、线条、构图、层次等艺术技法吸收到诗中,创设视觉形象。画面取景简约,构图精巧,虚实相生,透出清新,透出沉稳。西湖诸多视觉元素,经过浓烈色彩的夸张组合,有层次地铺排出来,准确地突显了西子湖刚柔相济、湖山相依的时空特性。那掩映于飘渺云气中的城阙以及想象中城内街市的轻柔绮罗,又被选为湖山的最佳陪体,它们不仅是主体的一种呼应与衬托,更保持了画面结构中的平衡,背景的朦胧阴柔恰与湖山的厚重明晰形成对比,让我们想象到诗人此刻立足湖西山麓放眼湖山的情景和心境,领会到作者在结构画面时不同于历来游客的审美眼光及其饱满的共鸣情感。总之,王十朋的《春日游西湖》诗,诗情与画意巧妙结合,诗人有意地融画法入诗,将绘画的色彩、线条、构图、层次等艺术技法吸收到诗中,创设了极生动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效果。
 
       其实,王十朋不仅善诗,而且工词。在现存世的22首词作中,他以《点绛唇》词调分咏丁香、竹、茉莉、兰、梨、海棠、牡丹、荼蘼、莲、水仙、菊、桂、含笑、腊梅、芍药、梅、瑞香、檐葡,以花喻人,托物言志,各具特色,共十八首。并且各冠以香字雅称,如素香丁香、细香竹、梵香茉莉、国香兰等等,被称为十八香。其中有咏《清香莲》一词写道:
 
        十里西湖,淡妆浓抹如西子。藕花簪水,清净香无比。 记得曾游,短棹红云里。聊相拟,一盆池水,十里西湖似。
 
       王十朋对西湖之景特别熟悉,尤其那“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风光更了然于心,亦形之于吟咏,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
 
        此词开头两句用笔精巧,既赞颂西湖之美,又点明了清香莲所处的环境。第一句,交代西湖的方圆大小,用了“十里”二字,宋人描写西湖大都这么说。如柳永《望海潮》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两句,高度凝练地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谢处厚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第二句,化用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句描绘西湖之美。这样一来便为那清香莲做了很好的铺垫,侧面表现出它的不同凡俗,生长在如此秀美的西湖之上。接下来两句,便直接入题,着重描绘莲花本身,给人们展示一个特写:鲜嫩的莲花“簪水”而立,这简直太美了。“簪”即“戴”之意,莲花那挺出水面的花朵本已洁净鲜美,亭亭玉立,盈盈欲语,如同窈窕淑女,现在又在鲜嫩的花瓣上“戴”上晶莹皎洁的水珠,如同美女头上插上明亮光洁的玉簪一样,显得更加光彩照人、风韵优雅了。所以“藕花簪水”四字状物传神,把秀美异常的清香莲写得活脱可爱,简直呼之欲出了。接下来的一句则意在点题,扣紧“清香莲”之字,极力表现莲花的奇香。写香,先用“清净”两个字来修饰,后边又缀上“无比”两字,可以说是无以复加了。莲花“濯清泉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它“出淤泥而不染”,十里西湖,盈盈绿水,纤尘污垢沾染不上实在“净”得出奇,因此用“清净”两字来表现莲花香的特点实在是太恰当了。而且莲花这清净纯正之香的确是凡花俗
 
       卉不能相比的。至此一句,词人仅用九个字便把“清香莲”的题意写尽,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刻。
 
       下片词人先回忆过去游赏西湖美景、特别是观赏莲花的情景:“记得曾游,短棹红云里。”前一句直述其事,表明自己以前早就游赏过西湖美景,后一句则着重描写当时游赏的情状。“短棹”代指小船,表明当时词人是乘着小船入西湖。欧阳修《采桑子 ·西湖念语》十首都写游赏西湖的情景,其中第一首词特别写到乘舟入湖的情景:“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短短一首小词便写出了词人在西湖之上任意放舟的畅快心境。王十朋当年的感受与此类似,吸着沁人心脾的芳香,临风把酒,任意东西,真是“其喜洋洋者矣”,实在是畅快到极点了。这里词人怀旧的笔法太洗炼了,五个字便画出“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西湖最为美丽的特色,并且写尽了自己当年西湖泛舟时“此乐何极”的畅快心态。果然“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词人翻出自己离开西湖之后怀恋不舍的情景:“聊相拟,一盆池水,十里西湖似。”这三句主要是描写心理活动:词人不在西湖边了,屡经升迁,辗转他方,那怀念西湖之时怎么办呢?“聊相拟”,姑且以其他池水寄托替代罢了。因此,一见池水,哪怕只是很小的“一盆池水”,词人也把它看作西湖,寄托自己的怀恋之情,觉得它“十里西湖似。”由此可知词人对西湖的感情之深,怀念之切,当然主要是因为西湖有那秀美无比的“清香莲”。
 
       这首词写得极有层次:先是描写西湖之美作为衬景,再写莲花之美之香,接着又写昔日畅游西湖时的情状,最后又写离开西湖后的怀恋之情,一层深似一层,从而清楚地表现出西湖之美,特别是莲花的香美。同时,这首词在状物上也极见功夫,如“藕花簪水,清净香无比”九个字妙可传神,极具有诗情画意。
 
        其实,王十朋还有一首词的残句,《全宋词》失收。此残句为:
 
一盘池地,十里西湖是。
 
此句出自王十朋《宝印叔得小假山以长篇模写进士钦逢辰和之某次韵并简钦》诗中的自注:“予尝以瓮植莲,有词云:‘一盘池地,十里西湖是。’”同样表达了对西湖的怀恋之情,可惜全词佚失不见。
 
(五)寄情山水、闲适脱俗的意趣
 
        一种闲适是“山林有真乐,富贵何足求”,一种脱俗是“凭栏不瞰人间世,转觉此心名利轻”,在王十朋的吟“西湖诗”中皆能体会。
 
         王十朋“性好山水”,在山水中体悟人生和社会,获得精神的愉悦和灵魂的自由,从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写了不少的“西湖诗”,展现了他的情感世界和精神寄托。
 
        中国古代士人大多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了实现社会和政治理想,时常遭遇逆境,王十朋的经历也是如此。他多年科举不第,中状元为官后,因为坚决主战,而多次遭遇排挤和贬谪。在这样的处境中,王十朋借山水陶冶性情。
 
        王十朋生活在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尖锐、国难危机深重的历史时期。他从少年懂事开始就怀有强烈爱国思想,立下忠心报国之志。在《自劾札子》中说:“自从总角,身在草茅,闻北敌凭凌,中原陷没,未尝不痛心疾首,与敌有不共戴天之仇。”他书生意气,嫉恶如仇,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屡次上疏要求整肃朝纲,建议罢黜主和官员,起用张浚、刘锜,出兵中原,重整河山;任侍御史时力劝孝宗进取,支持张浚北伐。他以国事为己任,针对国内形势,一月内上十六札,从战时的军事、政治、财政、用人等方面给孝宗皇帝及时献计献策。奈何孝宗皇帝在内外压力之下产生动摇,转向与金人和议。失意的王十朋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五月十八日,首次自劾辞官还乡。从行在杭州返回故乡永嘉,途经缙云县境,见鼎湖峰拔地而起,巍然屹立;黄帝祠宇,香烟袅袅……。想自己一腔热血、满身正气,为国尽心,却遭到排挤。黄帝开创的基业,如今是山河破碎,鼎冷湖空。朝政腐败、奸臣当道的皇都,哪比得上这淳朴自然、清秀绮丽的仙都啊!不觉诗兴泉涌,文思迸发,赋作《游仙都》,大发感慨:
 
       皇都归客过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洞接龙泓片云近,(自注:有龙泓洞。)山分雁荡一峰孤。(自注:有石柱壁立如雁荡天柱峰。)香清天上碧华落,音好林间青鸟呼。天遣林泉慰吾辈,不容身世老迷涂。
 
       这首诗是王十朋有感而发,真情流露。他把奇丽的仙都风光与国家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一介文人报国无门,而又忠心报国之雄心不泯、壮志不改的赤子情怀。在王十朋看来,繁华的都城过于喧闹,还是寄情于真山真水的秀山丽水中,更加舒坦自在。诗从纪实开头,随之感受、联想并用,皇都、西湖与仙都、鼎湖对举,表达了对时局的不满和失望,传递出作者宦途维艰,厌倦市侩应酬,复归自然的复杂心情。
 
       兴国军的景色堪比西子湖畔。十朋离开真如寺后,在南市渡船游览十里湖,湖光美景“欲比西湖及西子”的十里湖景色,美轮美奂,赞叹不绝,挥笔写下《题谋野堂》诗吟之:
 
        满目江山富一堂,公余身在水云乡。遥岑更作有无色,西子为谁浓淡妆。荷有香能清燕寝,缨无尘可濯沧浪。使君坐此谋何事,境静心清百虑忘。
 
        此诗前有序云:“兴国江山似杭之西湖,谋野堂在州宅,富于观览。予赴夔门,张使君开燕,登堂赋诗。(张名采)”故援引西子为比。清代范大士《历代诗发》评曰:“峭蒨”。
 
       从朝廷南渡到置都,杭州明显成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也成了不用说是士大夫诗人,就是布衣诗人,一生中也期待着能够作一次访问的都市。实际上,无数文人墨客访问并面对过西湖。他们为西湖的美景触动,写下了许多西湖诗,在这个过程中,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二得以彰显,出现了很多以这首诗为典故的作品。本诗即为其中之一。
 
       乾道三年(1167)七夕,在夔州任上,王十朋已《闻得吴兴》,便于七月十七日离夔,沿长江顺流而下前去赴任。王十朋过江西彭泽,至安徽池州境马当山,经那刹石,“至池州,在池阳清溪口阻风留十日”,作《池之清溪如杭之西湖某归自三峡维舟弄水亭南望齐山翠微在眼登谯楼望九华见一峰奇甚呈提举李子长知郡赵富文》,描写登贵池城南弄水亭放眼南望之“景物绝佳”处:
 
       城南风物似西湖,万里归舟入画图。光洁贮怀便弄水,翠微照眼称提壶。浦无时节秋尤好,池有精神贵可呼。最是九华知客意,倚天遥露一峰孤。
 
        综上所述,缙云的仙都鼎湖、兴国军的十里湖、安徽池州的清溪,三处景观在文化底蕴上无法与杭州西湖相媲美,但是从纯地貌形胜的美感来说,足见王十朋独到的审美感,不受世俗的影响。正因为王状元的妙笔生花,千年后盛名广为流传,久而久之便多了文化韵味。事实证明,南宋状元王十朋一句“皇都归客入仙都,厌看西湖看鼎湖”诗,突显了仙都的美妙奇丽,鼎湖的不同凡响,不愧为讴歌仙都风光的千古经典。
 
      王十朋无论处于何种境地,对于自然和山水都有一种眷恋的情怀。但他又不是完全沉浸其中,而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用平淡的诗句体现淡泊自守的道德人格的自我完善。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