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姓氏文化·前言
鲤城为泉州古城之中心区域,因气候温暖,四季如春,古城形似鲤鱼和五代时环城遍植刺桐之故,别称“温陵”“鲤城”“刺桐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古越人在此生息繁衍。西晋时期,中原动荡,汉人南迁。永嘉二年(308),中原衣冠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个族姓入闽;梁末侯景之乱,中原大批避难士民逃入闽南,也使泉州的姓氏不断增多。唐久视元年(700),在重新设立武荣州时,选择此地作为州治。开元六年(718),太守冯仁智以州治无县,向朝廷申请设立晋江县。1300多年来,老城区一直是历朝在晋江流域建立的州、郡、路、府以及晋江县之治所所在,直至2011年,泉州市行政机关东迁。有着“市井十洲人”之美誉的泉州,与扬州、广州、交州并称为宋元中国南方四大对外贸易港口。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姓氏人口的变化、发展。
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率光州、寿州5000士兵入闽入泉,直接推动泉州生产力有较大发展,泉州的姓氏人口再次增多。
元祐二年(1087)宋朝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司,泉州对外贸易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靖康之变,宋廷南迁,把南外宗正司迁设泉州,由是,泉州海上交通贸易地位一时赶超广州。元代,政府的“通道外国,抚宣诸夷”,使泉州港真正成为“梯航万国”“舶商云集”的世界东方第一大港,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段时期,不少外国商人、水手、使节和传教士,远渡重洋来到泉州,从事经商、旅游和宗教文化交流活动,特别是阿拉伯、波斯的穆斯林随船来泉传教经商,他们有的长期定居,逐渐与当地汉人通婚,生息蕃衍,故流传了蒲、丁、郭、金、夏、黄、马、葛等20多个回族姓氏。
海上交通贸易的繁荣,带动了泉州经济的发展,纺织业、制瓷业、手工业、造船业兴旺勃起。不少城郊及邻县的百姓或选择进城做工谋生,或开办手工作坊、举办经营商号,或登科及第把府第建在郡城……
北宋诗人谢履的《泉南歌》“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处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他们自唐代起。往海外谋生、经商的人渐多,宋元时期,泉州港日益兴盛,人口不断增多,往海外的人越来越多。有的到澎湖开垦种植,有的到台湾北港(今台北一带)打鱼、定居……当前,鲤城籍的华侨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分布五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侨居于印尼、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越南、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因此,这里不仅是著名的侨乡,而且是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一段时间里一大批南下干部加入到建设大潮中;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务工经商人员纷纷涌入……促成了姓氏数量大幅度增加,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
据2021年统计,鲤城区户籍人口27.24万人,多数为汉族,另有回、满、畲等少数民族19个;有姓氏358个(其中复姓2个),万人以上的姓氏7个、千人以上万人以下的姓氏33个、百人以上千人以下的姓氏69个、未满百人的姓氏249个(个别数据尚需进一步核实)。
2007年,原鲤城方志委多方收集资料,编成《鲤城姓氏资料汇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此基础上继续增补充实,恳请大众广泛参与,共襄鲤城区姓氏文化的研究和编纂出版,合力建设世遗典范城市,达成古今文明之交相辉映。
资料来源:《鲤城姓氏文化》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