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家族·家风 | 王渔洋家族:忠勤报国,洁己爱民

2022-12-31 14:33:19来源:青岛王氏宗亲

打印 字号: T|T

王氏家规
       新城王氏家规,自四世祖王重光首倡“道义读书”理念,五世祖王之垣著述成文家规,之后到王象晋、王渔洋,历代不断充实,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备、独具特色的家训族规体系。其中既有时代沿袭的习惯做法,又有专门的成文家训,还有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族约家法,内容涵盖了修身养性之法、读书立世之道,做人处事之本、从政为官之要、持家经营之策、闺门训诫之教等多个方面。
 
       继四世祖王重光定下第一条成文家训后,五世祖王之垣著述《念祖约言》,记录了家族几代祖先的嘉言懿行,总结家族治家经验。所著《历仕录》则记述自己一生做官的经历,用亲身体验为子孙提供经验教训。此外还有总结归纳古人格言警句的《炳烛编》《摄生编》《百警编》等,作为家规家训,告诫劝谕子孙。
 
       王之垣次子王象晋对王氏家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编写家规著作《清寤斋心赏编》《日省格言》《日省撮要》等。
 
       八世祖王渔洋文政兼从,《手镜》是他“随忆随记”写给即将赴任的儿子的一封家书,他用自己一生做官的亲身经历和心得体会教育儿子如何做一个“清慎勤”、“不负民”的好官。《手镜》是王渔洋家规的代表作,也是新城王氏家学家规的凝练升华,被后世奉为做官处事“明镜”。
 
       新城王氏家规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并且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与时俱进。家规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新城王氏家族成员,涵养了家族善良勤俭、敦宗睦族、读书力学、见贤思齐、忠勤报国、洁己爱民的良好家风。
 
山东桓台新城王氏
忠勤报国铸家魂
 
        被誉为“齐鲁第一进士家族”的新城王氏,自明嘉靖至清道光300年间,出进士30名,举人52名,贡生158名,出仕为官者100多人,有诗文著述传世者50余人,著述160多种820多卷,成为明清时期山东最显赫的科举文化世家。清康熙刑部尚书、诗坛领袖、一代廉吏王渔洋就是新城王氏家族中的代表人物。
 
      以道义传承族脉,以科举扬名家声,以儒风启迪智慧,以礼仪训诫闺门。体系完善的族规家训,成为新城王氏家族崛起的“优势基因”。
 
立家之范、望族之魂
 
       王氏家族的兴盛离不开历代王氏族人对家训族规的用心经营。四世祖王重光以身示范,道义治家。他对诸子家教甚严,制定了家族第一条成文家训: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
 
       王重光,新城王氏家族第一个进士,官至贵州布政使左参议,他秉性刚直,勤于国事,在贵州平蛮督木,以身殉职,得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恤典,开新城王氏科举仕宦之途。随后,五世祖王之垣定下家规,历经王象晋、王渔洋各代不断丰富完善,形成独具特色的家规体系,其中既有世代沿袭的习惯做法,又有专门的成文家训,还有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族约家法、以及劝谕性的家规范例。
 
       五世祖王之垣,是新城王氏家族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曾任户部左侍郎,官居三品,为官清正廉洁,正色立朝,生活勤俭朴素,力戒奢侈。明万历年间,他将王氏历代治家经验编著成册,名《念祖约言》,告诫子孙“有祖宗之世德,然后子孙成世业,子孙成世业又当修祖宗之世德。”围绕家族组织的完善,王之垣主持建私塾、立家祠、修族谱、置义田,从而大大凝聚了宗族力量。他所作《炳烛编》《摄生编》《历仕录》等极大地完善和拓展了家族强制性和劝谕性族规家训。
 
        八世祖王渔洋一生恪守“清慎勤”的为官准则,所书《手镜》在今天仍不失为廉政文化的佳作。
 
忠勤报国、世为明镜
 
       新城王氏家族在明清时期仕宦众多,满门风雅,深得历朝皇帝的欣赏和赞誉,这与其忠勤报国、门庭肃清、洁己爱民、清正严明的清廉家风是分不开的,父劝子廉、母劝子廉、妻劝夫廉,成为新城王氏家族的优秀传统。
 
      王之垣的家规著述《念祖约言》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朝廷严刹请托说情之风,而且各省巡抚照例有访查。王之垣身体力行,严拒请托,并告诫族人“谨守本分,安分守己”,如亲友相托,要以实相告,严守禁规。他致仕回乡后,在厅堂中悬挂一帖:“誓不说事”,以此规范自己,警示后人。
 
       六世祖王象晋官至浙江右布政使,70致仕,荣归故里,课教诸孙,要求后人谨记“士大夫当实有忧国之心,莫徒有忧国之语。”“莅官之法,事来莫放,事多莫怕。”“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成家之道曰勤与俭”,这对新城王氏家规的充实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部《手镜》,“仕宦清明”
 
      在王渔洋故居展出了一部渔洋先生手书的《手镜》石印拓本,拓本共有24帖,笔迹高秀俊逸。
 
       王渔洋,原名王士禛,字子真,康熙朝刑部尚书、诗坛领袖,因喜爱太湖渔洋山,自号“渔洋山人”,后世人称王渔洋。受廉政家风的长期熏陶和家族成员互为明镜的影响,他一生居官清正廉洁,勤勉自励,身为司法官能勤谨职守、宽政慎行;在清江浦督船治贪除污、担当有为;主政宝泉局革除样钱、屏绝货贿;在刑部任上力执公道、为民请命,因官品人品俱佳,深得康熙信任。“不负民即不负国,不负国即不负所学”,这是他毕生遵循并用来教育后人为官治世的传世之道。
 
       康熙三十六年,王渔洋三子王启汸出任唐山县令,王渔洋总结自己为官数十年的经验,亲书《手镜》一部,让儿子“置座右,披玩而从事焉”。
 
《手镜》箴言50条3009个字,内容涵盖了王渔洋在立身之本、为官之道、处世之基、审刑之度等方面的真知灼见。从日常用度到为人处事、从刑罚宽严到与民休戚,《手镜》既是王渔洋对家训门规的凝练,也是对自身为官生涯的总结,更揭示了王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为后世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鉴古明今,清风传世
 
       新城王氏家族历代形成的家训族规,涵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精神特质和思想内核,成为这个家族兴盛不可或缺的基因。
 
      良好的家训门风使新城王氏簪缨不绝,家族成员互为明镜,劝廉守廉,秉持着这一优秀传统。这个明清望族的兴盛,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历史文化层面的启示和借鉴。
 
      鉴古知今,以廉育人。包含“爱国、忠诚、勤廉、自律、为民”等精神内涵和价值取向的新城王氏家规,宛如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精神道统,滋润着王氏后人的精神家园,也引导人们不断深入思考、借鉴和传承。
“十笏公齐拜祖母”
 
      明万历二十一年春的一天,90高龄的刘太淑人端坐上位,受子孙跪拜祝寿。
 
        刘太淑人,王氏四世祖王重光的夫人。王重光早年苦读,40岁中进士后一直居官在外,家中子女全靠夫人教导督责。刘氏教子有方,6个儿子均功成名就,孙子辈考取9进士,名满海内,留下了90大寿“十笏公齐拜祖母”的美谈。
        刘太淑人相夫教子的典范被子孙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次子王之垣着人将母亲的言行绘成图册,名《阃范图说》,作为家中女性教育的范本。
 
       刘太淑人的孙媳、王象贲夫人毕安人淑慎端庄、贤德温婉,常规劝夫君“国法不可玩,人心不可伤”,王象贲为官廉洁奉公,政绩卓著,自然少不了她的支持,刘太淑人也直夸象贲得了贤内助。
 
        王渔洋为官清正廉明,位列九卿,同样离不开他背后两位女性的支持。他赴任扬州推官时,母亲孙夫人告诫他“务尽职守,以嗣前烈”。他在扬州任上宽严有度,政绩突出,赢得了官声民心,任满考成时却被定为“失出法严”,这时母亲宽慰他说:“人命至重,汝但存心公恕,升沉非所计也。”王渔洋谨遵母亲教诲,勤谨职守,最终得到了公正评价。
 
      王渔洋的夫人张宜人也是至贤至孝,她“事翁姑至孝。相夫以敬,御下以慈。”王渔洋友人许天玉侨居扬州,向王渔洋借资进京会试,王渔洋囊中羞涩,夫人便脱下自己的手镯赠给他。至今,新城牡丹祠内还悬挂着王渔洋为夫人所作的悼亡诗:“一官长物吾何有,却捐闺中缠臂金。”
                   新城王氏家规摘编
 
                    处世篇
 
        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非道义之心,勿汝存也,制之而已矣。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非道义之事,勿汝行也,慎之而已矣。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非读书之人,勿汝友也,远之而已矣。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非读书之言,勿汝言也,诺之而已矣。
——王重光制定的第一条成文家训
 
【译文】
         每个人必须存有道义的心,非道义之心,都不应该存在,要立即制止并消除。所做的必须是讲道义的事,非道义之事,都不应该发生,要谨慎地去终止。所交的朋友必须是热爱读书之人,非好读书之人,不能与之为友,要与之远离。所说的话必须是读书人应该讲的话,非读书之言,都不能随便乱讲,保持沉默就好了。
 
     士大夫当实有忧国之心,莫徒有忧国之语。当为天下必不可少之人,莫做天下必不可常之事。    ——王象晋《清寤斋心赏编》
 
【译文】
       士大夫应该切实怀有忧国之心,不要仅仅只是说些忧国的话。应该成为天下必不可少的人,不要做毫无准则的事情。
 
       世人多言处世难,非世果难处,无所以处之之方耳。如我好胜,谁甘处其败?我好富,谁甘处其贫?我好自是,谁甘处其非?我好安逸,谁甘处其劳碌?推之一切,莫不皆然。常将自己心向别人一忖量,则损人利己之事必不敢做。——王象晋《清寤斋心赏编》
 
【译文】
        世人都说人生处世艰难,并非世事难处,而是还没找到好的处世方法。如果说我好胜,谁会甘心失败?如果我希望富贵,谁又甘处贫困?如果我自以为对,谁又自认为错?我乐享安逸,谁又甘愿整日劳碌呢?推之一切,莫不如此。常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就一定不敢做损人利己的事。
 
     王象晋处世立身之法宝。一为六字经:曰忍,曰方便,曰守本分。一为九字经:勿欺心,勿妄想,守廉耻。
                       ——王象晋《清寤斋心赏编》
 
【译文】
        王象晋处世立身的法宝,一个是六字经:善于忍耐,与人方便,安守本分;一个是九字经:不欺心,不妄想,守廉耻。
 
劝学篇
 
      久望垣儿出犬群,莫甘落落不如人。寄来文字增光艳,才得科场畅紫芬。好向窗前惜日月,管教足下起风云。千言万语无他意,一举成名天下闻。    ——王重光《教子诗》
 
【译文】
         长久以来一直盼望着垣儿你能出人头地,不要自甘低人一等。你寄来的信中说,你刚刚在科场上考取了好成绩,为我们家族增添了光彩。你应该珍惜时间,继续努力读书,有所成就。千言万语没有别的意思,惟愿你能一举成名,闻名天下。
 
       少年不学堕复堕,壮年不学亏复亏,老年不学衰复衰。一息不学谓之忘,一时不学谓之狂,一日不学谓之荒。
                  ——王之垣《炳烛编》
 
【译文】
        少年不学习是让自己堕落败坏,壮年不学习是让自己损失了又损失,老年不学习是让自己倒退了又倒退。一霎那不学习是损失;一个时辰不学习是放荡;一整天不学习是荒废。
 
        作文不振扬、不透切,只是悟处未到,悟从思入。语云: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诚之极也。凡思浮泛不可,穿凿不可,必须先体认题旨,就题旨上致思,就思意措辞,愈思愈有悟处,愈悟愈有精神。
                ——王之垣《念祖约言》
 
【译文】
        文章不够显扬透彻,只是理解不够,要理解透彻需先思考。有句话说:思考、思考、再反复地思考,思考不通,鬼神将会帮你想通。其实这不是鬼神的力量,而是人之精诚所至。思考不能肤浅,也不可牵强附会,必须先认清题目主旨,围绕主旨进行思考,根据思考得出的结论行文措辞。这样,越思考就越有所领悟,越有领悟思维就会越活跃。
 
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
                 ——王象晋《清寤斋心赏编》
 
【译文】
        年少者求学,每一本书都要反复阅读,就好像投入知识的海洋,各种知识应有尽有。但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不加选择,什么都学,只选自己需要的去学就可以了。所以希望求学者每次确定一个学习目标,比如想要了解古今兴亡治乱、学习古代圣贤人物,那就只选这方面的知识进行探索,不必涉猎太杂。要想学习历史文物之类,也是如此。如果某一方面学有所成,达到功力深厚、能应付各种情况的境界,与泛泛浏览、不求甚解的人不可同日而语。
 
为政篇
 
      为令,当上宣王德,下奠民生,一染于墨,视盗加等,吾不愿有此子也,勉之哉。——王之垣《念祖约言》
 
【译文】
         当县令,应当上宣扬朝廷的功德,下夯实民生之基,一旦品行受污,比盗贼还厉害,我不愿有这样的儿子啊,努力吧!
 
        莅官之法,事来莫放,事去莫追,事多莫怕。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成家之道曰勤与俭。事上之道,与其循之以法,不若奉之以体;临下之法,与其循人之情,不若平我之情。
——王象晋《清寤斋心赏编》
 
【译文】
       为官之道,在于事情发生时不逃避不松懈,事情过去后不过多追究计较,事情繁杂时也不害怕忙乱。从政之道在于公正、清廉,治家之道在于勤劳、节俭。对待上司,与其循规蹈矩,不如设身处地为其着想。对待下属,与其情感抚慰,不如平等待之。
 
        严于公门,宽于百姓;严于奸恶,宽于良善;政之体也。然公门防闲又当详于大而略于细。若事事苛求,恐人不乐为所用,奸恶惩治又当去其甚而警其余。若人人计较,或生他变。是以持法者切忌任意而过。——王象晋《清寤斋心赏编》
 
【译文】
          对公职人员要严格管理,对地方百姓要宽于体恤。对奸诈凶恶之人要严惩,对心地善良之人要宽容,这是政务管理的根本。要防止衙门之中过于清闲,大事要事要详慎处理,而对细枝末节不必过于追究。如果事事都苛求,恐怕没有人愿为所用。惩恶除奸,应当严惩大奸大恶以警示其他人。如果追究每个人的过错,有可能会引发其他变故,因此执掌法纪者一定不能任意枉为。
 
       公子公孙做官,一切倍要谨慎检点。见上司,处同寅,接待绅士皆然。稍有任性,便谓以门第傲人。时时事事须存此意,做官自己手脚须正,持门第不得。
——王渔洋《手镜》
 
【译文】
        官宦子弟做官,凡事要加倍谨慎检点。拜见上司,与同僚相处,接待绅士都要这样,稍有任性,便会说是凭借出身门第傲慢待人。时时事事要留心这一点,做官要行为端正,不能倚仗出身门第傲慢待人。
 
        无暮夜枉法之金,清也;事事小心,不敢任性率意,慎也;早作夜思,事事不敢因循怠玩,勤也。畿辅之地,果为好官,声誉易起;如不努力做好官,亦易滋谤。勉之,勉之!
——王渔洋《手镜》
 
【译文】
         没有夜晚收受枉法钱财的事,就是清;事事小心谨慎,不敢任性而为,就是慎;早起劳作,入夜反思,事事不拖拉怠惰玩忽职守,就是勤。在京城附近,如果做好官,声誉容易得到播扬;如不努力做好官,也容易滋生怨谤。努力啊!努力啊!
 
       居官以得民心为主,为民间省一分,则受二分之赐,诵声亦易起矣。——王渔洋《手镜》
 
【译文】
         做官要以得民心为主,为百姓节省一分,就能受到二分的恩赐,人家对你的赞扬之声也容易传播了。
 
修身篇
 
      凡为子孙计者,当戒以愤怒致争。愤怒致争,其初甚微,其祸甚大。   ——王之垣《炳烛编》
 
【译文】
        凡是替子孙谋划打算的,当力戒因愤怒而起争执。由愤怒导致的争执,最初事小,但产生的祸害却非常大。
 
         清夜内省,颇知自励。不敢丧心,不求满意,能甘淡泊,能忍闲气,九十年来于心无愧,可偕众而同欢,可含笑而长逝。
              ——王象晋《辞世小言》
 
【译文】
         夜深人静的时候反思生命真谛,能够深知自我勉励的重要性。不敢丧失本心,不求尽如人意,甘于淡泊,心态坦然,一生于心无愧,可与众人同乐,可含笑而眠。
 
夫人一日不知非,则一日安于自是。日日知非,日日改过,则此身为义理再生之身,可以造命。
            ——王象晋《清寤斋心赏编》
 
【译文】
          做人如果一天没有省悟自己的过错,就会安于自以为是。每天醒悟自己的过错,每天改过自新,那么你的生命就是和真理相应再造的生命,能够掌握命运。
 
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
——王象晋《清寤斋心赏编》
 
【译文】
         人生在世一日,或听闻一句善言,或眼观一次善行,或做一件善事,这一日才不算虚度。
 
 
治家篇
 
       为家以正伦理为本,以尊祖睦族为先,以勉学修身为要,以树艺牧畜为常,守以节俭,行以慈让,足己而济人,习礼而畏法。可以寡过,可以静摄,可以成德。——王之垣《炳烛编》
 
【译文】
        治家以端正伦理为根本,以尊敬祖辈、和睦族人为前提,以勤勉学习、修养身心为重点,以种植五谷、饲养禽畜为常务。坚持勤俭节约,行事仁慈谦让,充实完备自己,热情帮助别人,学习礼节仪式,敬畏法令制度。这样,就可以减少过失,静养身心,养成美好的品德。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