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芸館培英國之棟樑 銀台掌要政之中樞——清康熙翰林、左通政宋朝楠紀略

2022-12-30 13:40:18来源:

打印 字号: T|T
      芸館培英國之棟樑  銀台掌要政之中樞——清康熙翰林、左通政宋朝楠紀略

       御史制度是明清時代監察制度的主要組成部分
 
      【香港聯合時報 王長華】 宋朝楠的生平,在乾隆三年(1738)刻印的《隴西縣誌》,以及吳之珽所著的《襄武人物志》中都有記載,而後者尤為詳實。
 
       宋朝楠,字於蕃,別號拙菴,鞏昌隴西人,是明代太僕寺卿宋琮之後。具體是什麼輩分,因年代久遠,已不可考。
 
       宋朝楠在甲子年,即康熙二十三年(1684),在鄉試中考中舉人;戊辰,即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同進士出身(明清進士分三甲,第三甲為賜同進士出身),以翰林院庶起士的身份入庶常散館學習。歷任江南主考,曾參與編修明史。
 
         據宋朝楠所著《重修仁壽山文昌閣記》所載:“是年秋闈,楠以《羲經》魁本省;再三年,成進士,讀書中秘(翰林院)。”
 
       兩者參照,可以互相印證宋朝楠之生平履歷。
 
       芸館培英  彈舉官邪
 
       這裡有必要對清代科舉選士的相關制度作一說明。
 
       清代的北京內城,正陽門內以東,玉河以西,翰林院之南,設有庶常館,旨為培養未來的國家棟樑。清朝沿承前明,於每科新進士中擇選二十名左右(包括已授職翰林的狀元、榜眼、探花),進館深造,一般為期三年,是為真正的皇家最高學府。庶常館歷來被譽為朝廷儲才之地,庶起士則被視為“儲相”,康熙帝、雍正帝待之甚優,乾隆帝更是禦書“芸館培英”匾額,欽派大學士擔任總教習。有清一代,樞閣部院重臣多出自庶常館,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清制,翰林院庶起士經一定年限舉行甄別考試。進士經殿試後,除一甲三名授修撰、編修外,其餘一部分選為庶起士,由特派的翰林官教習,三年後經考試決定等級,原二甲進士授編修,原三甲進士授檢討;次者改任各部主事或知縣。
 
        宋朝楠在翰林院的三年學習期滿後,“授檢討,改授廣西道監察禦史”。
 
        監察禦史其職掌為“彈舉官邪,敷陳治道,審核刑名,糾察典禮”等事。清朝,此官職配置於朝廷或地方,為制衡行政機構主官的非常派朝廷或地方官員。監察禦史不僅可對違法官吏進行彈劾,也可由皇帝賦予直接審判行政官員之權力,並對府州縣道等審判衙門進行實質監督,也可在監察過程中對地方行政所存在的弊端上奏。
 
       後來,宋朝楠升為太僕寺少卿。
 
       太僕寺是古代官署名,掌輿馬及馬政,最高長官為太僕寺卿(從三品),太僕寺少卿是其屬官,一般設有2人(正四品),其先祖宋琮曾任太僕寺卿。
 
       巡視中城  剪除元惡
 
        宋朝楠初進禦史台,拜官任職剛滿一月,就參劾楚、粵三省駐軍將弁放縱流寇,應該歸罪於督撫提鎮管理不嚴。一時間,封疆大吏無不俯首伏罪。
 
      接著,宋朝楠巡視中城。
 
       中城為京師貨物聚集之地,從全國各地運來的物資都在這裡彙聚。但地方官府每月卻向商人們索取種種苛捐雜稅,中飽私囊,且美其名曰“珠玉錦繡”;再加上酷吏土豪上下其手,朋比為奸,以前誰也不敢過問。自宋朝楠任禦史以來,一一查究,明令取締,一革其弊。
 
       但中城這個地方,在京官員、封疆大吏和當地土豪,各有各的親信,各有各的地盤,各方勢力盤根交織,形勢錯綜複雜,相比京城中其他地方,尤為難治。尤其是一些元惡巨奸,往往挾權貴之勢,佔據要津,就算是傳播一些流言蜚語,也足以使人身敗名裂,其險惡形勢可想而知。這些人,或者含沙射影,或者穿鑿附會,或者意懷險惡,或者表面恭順,而暗中卻助紂為虐,有的還狐假虎威。司法官吏們懾其淫威,也只好順著他們的意圖判案。但宋朝楠卻不買他們的賬,一身正氣,秉公執法,一一追究他們的罪責,嚴懲不貸,絕不姑息,不讓他們再禍害老百姓。
 
       都察院左都禦史是宋朝楠的頂頭上司,有時候也委婉地告訴他,不要太過於原則了,“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執法尺度可以靈活一些嘛!但宋朝楠卻不為所動,拿出法律的規定,和上司爭辯,往復再三,堅持原則不動搖!上司也拿他沒有辦法,最後只好說:“聽從宋禦史的意見吧!”宋朝楠執法嚴明,竟到了如此“不通人情”的地步!
 
      宋朝楠在擔任協理河南道一職期間,會同有關部門勘查全國範圍內的刑獄,案件得到平反的特別多。後來,遇到母喪,丁憂回家。服喪期滿後,補江西道監察禦史,掌管江南道及京畿道事務。在此期間,他還向康熙帝上奏摺,條陳治河之事應分大小、難易、先後,按次序治理,意見中肯可行,措施詳細明確,深得康熙帝的贊許,其所陳意見全被採納。
 
       銀台履職  謹慎勤勉
 
       宋朝楠後又遷通政使司右通政,終左通政,這是他最高的官職。
 
       通政司俗稱“銀台”,前身為察言司,洪武三年(1370)置,掌受四方章奏。十年(1377),始設通政使司,長官為通政使,職掌出納帝命、通達下情、關防諸司出入公文、奏報四方臣民建言、申訴冤滯或告不法等事,早朝時匯進在外之題本、奏本、在京之奏本,有逕自封進者則參駁;午朝引奏臣民之言事者,有機密則不時入奏。通政使還參與國家大政、大獄及會推文武大臣等朝廷大事。洪武十二年,進一步加強了該司的權力。建文時,改通政使司為通政寺,通政使為通政卿,永樂時復舊制。永樂遷都後,南京仍設通政司,稱南通政使司。
 
       順治元年(1644),清廷設立了掌收題本的機關——通政使司,它的主要職責是收納各省題本,校閱後送交內閣。查有題本不合規制的,揭送內閣參辦;如題本有逾限期的,則須移文有關部門議辦。在京各衙門的一切奏本,不分公私,也均須送通政使司呈進。
 
       可見,通政使這一官職,在清代的國家機構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宋朝楠秉性篤實忠厚,氣宇軒昂,性格內向溫和,深藏若虛;對義所勇為之事,則力求實踐,志不可奪;在學業上勤奮不懈,不務虛名,必求有所得,然後才覺得心安;待人不分貴賤,無論親疏遠近都不怠慢;和人說話,既不隨聲附和,也不狂言妄語;輕易不表達與人不合的意見,溫婉和氣但又不喪失原則,頗有學養深厚的古君子之風。居官期間,謹慎勤勉,而尤以廉潔著稱於當時。
 
       康熙賜詩  寵眷濃厚
 
       宋朝楠在太僕寺任職一年,再次得到升遷。正好遇到僉都禦史缺員,吏部經過銓選,決定推薦他擔任此職。不料,還沒有來得及朝見皇帝,宋朝楠就患了重病,不治而卒,終年55歲,時在康熙已醜冬十月。
 
       宋朝楠去世後,康熙帝深為哀悼,特禦筆賜詩一首,以示恩寵。詩曰:
 
別館芳菲上苑東
飛花□蕩禦筵紅
城臨渭水天河靜
闕對南山□□通
繞殿留鶯凡幾樹
當蹊亂碟許多叢
□□□□□□□
□□□□□□□
 
        * 碑上□為字跡模糊不可考之字。
 
        據《隴西金石採訪錄》記載,此碑刻原在隴西縣城通達巷宋氏祠堂壁間鑲嵌,共二方,橫寬二尺,綜高一尺,石質堅緻(zhi細密、精細),惜于同治兵火時焚毀。原刻七律一首,字為康熙帝草書,大寸五分。後有康熙御用“敕幾清宴之章”一枚,末題“賜協理河南道事廣西道監察禦史臣宋朝楠”十八字。現今不知下落,也不見拓本流傳。
 
       據筆者搜尋考證,此詩應為唐代張說之作,標題為《奉和聖制春日幸望春宮應制》。張說(667——730)唐代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張說北涿縣),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武后策賢良方正。張說年才弱冠,對策第一,授太子校書。累官至鳳閣舍人。卒後諡號文貞。與蘇頲(封許國公)齊名,俱有文名,掌朝廷制誥著作,人稱“燕許大手筆”。
 
        全詩應為:
 
別館芳菲上苑東,飛花澹蕩禦筵紅。
城臨渭水天河靜,闕對南山雨露通。
繞殿流鶯凡幾樹,當蹊亂蝶許多叢。
春園既醉心和樂,共識皇恩造化同。
 
        康熙帝以草書手抄此詩以賜宋朝楠,可見張說之詩,實得康熙帝推崇,也可見對宋朝楠的特殊恩寵及禮遇。
 
        另據《隴西金石錄·下卷》(汪楷主編,甘肅人民出版社)記載,宋朝楠墓誌銘出土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不詳。出土後志蓋去向不明,志底被隴西縣城西大街汪世昌先生保存。後因鄰裡打土坯借用作襯板,經長期鏟磨,鐫刻文字被損壞殆盡。2005年,汪先生來博物館時介紹,此刻原本文字完好,從志文看是康熙時代通政司正卿宋朝楠墓誌銘。志石為青石質,長方形,邊長××釐米,厚×釐米。
 
宋朝楠文
詩頌鄉賢  文載盛事
 
        1964年編纂的《隴西縣誌·初稿》(下卷)記載:“宋朝楠著述頗富,多毀於兵火。僅存碑文兩篇,序文四篇,詩兩首,散見於《隴西藝文集》及縣誌藝文中。”
 
        現僅以其詩作《挽楊慶詩》和《重修仁壽山文昌閣記》稍作說明。
 
         楊慶,字有慶,另號潛齋,自稱庶野逸民,隴西萬壽街人。秀才,後來放棄科舉,專心著述。凡制度、典章、名物,莫不探索原委,循實著錄。曾經出遊齊、魯、燕、豫各地,得讀各家藏書,造詣更深。十五歲時,就開始著述,經七十餘年,成書一百七十二卷,以九十二歲高齡辭世。
 
      《挽楊慶詩》先敘述南安(即隴西)當地風俗蕪雜、文化不興、教育衰微的情況:
 
南安邇西京,文教何陵遲!
士子時藝外,稽古反受嗤。
風俗雜氐羌,三禮棄如遺。
祖考不血食,傾家建淫祠。
更怪喪葬者,唄咒延髡緇。
酒肉日厭飫,門戶羅兜離。
愚民何足責,紳士兢為之。
酲然遊庠序,顛覆及書詩。
幸生堯舜世,甘外文明時。
 
        接著讚頌楊慶在振興當地文化教育事業,大義凜然,感動盜賊,以及抗議上官增加民眾賦稅方面所做的努力:
 
楊子秦隴傑,濁流不肯隨。
巨擘障狂瀾,頹廈獨木支。
言笑豈妄發,舉止有成規。
讀書破萬卷,髦年不停披。
曾憶兩居廬,秉禮堅不移。
三日斷水漿,六年無愆儀。
檀弓存天壤,力行如公誰。
條理闡洙泗,畫律追軒羲。
著述充梁棟,精辨釋群疑。
異端必排斥,儒術賴扶持。
大義動盜蹠,還金露心期。
上官昔增賦,抗論言何危。
指陳有根據,猾吏曰唯唯。
 
        詩的末尾,表達了對這位鄉賢的敬仰和追憶:
 
今日想豐裁,永逝不可追。
余在童稚日,典型夙所推。
宦遊十六載,京華縈夢思。
昨歲扶櫬來,款扉頻問奇。
氣宇欽古健,敦龐真吾師。
凶問傳仲春,淚下如綆縻。
大雅竟雲喪,吾道誰起衰。
仰天長歎息,淒涼飄繐帷。
 
       這幅詩刻為挽悼楊慶碑刻之一方,原在萬壽街楊氏“西京文獻”宅門牆壁,後被隴西縣文化館徵集歸公,現存仁壽山公園遊廊壁間。長方形,青石質。僅殘存一角,詩可見五半行。殘高52釐米,寬73釐米,厚12釐米。首行可見“楊子,隴西諸生也。少有大志,慨然以(下缺)”。歌頌了楊慶特立獨行、卓爾不群的風貌,讚揚了他汲汲鑽研、關心民瘼、不為名利誘惑的高貴人格(《隴西金石錄·下卷》(汪凱主編,甘肅人民出版社)。
 
      《重修仁壽山文昌閣記》一文,先敘述文昌閣的來歷:
 
       郡之西南隅,離城裡許,有山曰仁壽,層巒疊巘(yan大山上的小山),高出雲霄。上有十方古刹,創自元汪總帥,至明太守張公雲翼,建文昌閣三楹於其巔。西倚峭壁,東望岩城,南枕盤龍,北臨渭水,實為郡城勝地。迄今百有餘年,榱(cui椽子)桷(jue方形的椽子)浸危,牆壁傾圮(pi塌壞,倒塌)。
 
       接著敘述在時任鞏昌知府紀元的倡議下,重修文昌閣的過程:
 
       文安紀夫子,守郡之三年,晉謁閣下,憑眺良久,乃慨然曰:“修舉廢墜,是餘之責也。”遂集諸僚屬捐貲重葺,鳩工庀(pi)材(招集工匠,準備材料),期年而成。尚余木植並金若干,複建魁星樓於是閣之下,相距數十武(古六尺為步,半步為武),其位向郡東之桃花山,其神望郡學之大成殿,翹足執筆,狀若為多士(眾學子)點奇者。
 
       文末,交待了寫記的緣由:
 
       是年秋闈,楠以《羲經》魁本省;再三年,成進士,讀書中秘(翰林院)。諸耆儒謂楠曰:“是閣也,其科名之左券,翰苑之標的乎?盍記以昭我□紀公之德耶?”餘因志其始末,勒之貞瑉(石刻碑銘),俾與斯閣偕不朽焉。銘曰:“洪惟茲閣,美哉輪奐!邱止甘棠(舊時頌揚離去的地方官),徘徊興羨。小子幸售,文風丕變。地靈人傑,後先同燦。”
 
       根據《襄武人物志》的作者吳之珽回憶,宋朝楠的平素生活十分節儉樸素。在翰林院深造期間,宋朝楠還保持著閉門讀書的習慣,和他在讀秀才時沒有什麼兩樣。當時,吳之珽初到京城,宋朝楠對他說:“我在這裡孤身一人,非常孤獨!你來了,我就不寂寞了!可以聊慰鄉思之情!”
 
       88歲的侯秀琴老人是宋家兒媳,娘家在隴西縣城東關。據她回憶,宋氏祠堂就位於隴西縣城通達巷(也叫宋家巷),大約占地三、四畝之多,為一進三院式的四合院建築,有四掛椽,進深相當闊敞,氣魄雄偉,門前有虎座,後院有花園,遍植芍藥、牡丹等花木。中院暖閣之中,安放著神主堂,供奉著幾十位祖先的牌位。
 
       宋家的祖墳位於隴西縣鞏昌鎮柴家門村。每年清明節,家族中人在上墳時,都會抬著五、六個食摞,盛裝著飯菜,祭祀先人。侯秀琴清楚地記得,祖墳中間土堆最高最大的一塚,族人稱它為“翰林墓”,可能就是宋朝楠的墳墓。可惜的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宋氏祖墳在平田整地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的過程中,被夷為平地,成了莊稼地了。而現在,隨著城鎮化建設的突飛猛進,這裡又成了一片車水馬龍的繁華市井。
 
      秋聲蕭瑟,秋蟲唧唧,這樣的景象恍若雲煙!
 
       一轉眼,卻是車流如織,市聲喧嘩!
 
       誰能料想到,這裡竟會是當年忠正剛直,聲震朝野的宋禦史的埋骨之地呢?
 
作者資料:
 
       王長華  香港聯合時報簽約撰稿人,《人物春秋》專欄主編。甘肅隴西人,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甘肅雜文研究會會員;政協定西市第四屆、第五届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員;政協隴西縣第十屆、第十一屆委員會文史研究員;出版有雜文、散文、隨筆、論文集《奔湧的地火》;出版有報告文學集《春秋渭水——隴上學林擷英》(團結出版社)。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