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七律的章法布局(三)

沧浪诗词学院七律特训班第三讲-七律的章法布局(三)
主讲老师:青螺
我们前两讲重点说了经典的起承转合法,以及总分分总的两种布局方式,今天我们重点来说说分分分总的布局,也是比较特殊的一种布局方法。我们还是以一首李商隐的七律,泪,来说一下这种布局的特色:
(例诗一)
泪
李商隐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泪
李商隐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这是李商隐的一首非常特殊的七律,深受西昆体诗人的推崇,曾极力模仿,但终不得神似,或未能超越。此首题目只有一个字,泪。前六句分写六种自古以来的六种泪,失宠、忆远、感逝、怀德、昭君,别姬,前三联六句,分用六个典;后两句写青袍寒士送玉珂贵胄,而作者认为前六句所述古之伤心泪,皆不及“青袍送玉珂”之泪感伤深重。
我想说的是,此种布局,是不能用经典的起承转合来描述的,也不是普通的总分总布局,因为前三联都是分,只有尾联是一个总的收结。这个我们在第二讲里提到过:
分分分总:
首联:分述
颔联:分述
颈联:分述
尾联:收结
首联:分述
颔联:分述
颈联:分述
尾联:收结
这样的布局特点是,题目中需要将主题阐明,比如你是题某处景点,咏某物,等。然后,前三联直接开始分述,最后尾联收结,总收。所以称:分分分总。
这是上一讲里提到的表述。具体到这一首李商隐的泪,我们可以看出,题目泪,为全篇定了调子,通篇是就泪来叙述的。通篇平叙,本身就是律诗的变体,所以前三联没有什么起,也没有什么承转,而是直扣主题的泪字来描写,分述,为尾联的收结来做的铺垫,最后,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是一个总收,所有上面提到的泪,却都不如,青袍送玉珂。至于李商隐到底想表达什么,一向有争议,一说是自伤,一说是为李德裕被贬而鸣怨。不重要,我们关键要学习这样的布局章法,手法就可。
从诗来看,尾句里的“未抵”二字乃全诗关键,意谓前六句所述古之伤心泪,皆不及青袍送玉珂之泪感伤深重。前六句所写之事看似情况都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含有诗题的一个“泪”字。首句长门宫怨之泪,次句黯然送别之泪,三句自伤孀独之泪,四句有怀德之泪,五句身陷异域之泪,六句国破强兵之泪。从读者的角度看,泪至于此,可谓尽矣,然而坎坷仕途之伤心,较之更有甚焉。故欲问灞水桥边,凡落拓青袍者饯送显达,其刺心刺骨之泪,竟非以上六等之泪可抵也。末两句点出全诗主题。作者把身世之感融进诗中,表现地位低微的读书人的精神痛苦。义山是个卑官,经常要送迎贵客,此外对令狐綯低声下气,恳切陈情,还是被冷遇,被排斥。这种强烈的屈辱感,前六句是正面咏泪,用了六个有关泪的伤心典故,以衬托出末句。而末句所写的却是流不出的泪,那是滴在心灵的创口上的苦涩的泪。此诗可谓是诗人感伤身世的血泪的结晶。这种理解,是从诗的字面上读出来的,但我个人认为,张彩田所说的,为李德裕无端受贬,李党被迫害,与李商隐的遭遇是紧密相关的,所以两种情感都有,融合在了一起。下面我们再看一首李商隐的牡丹,看看分分分总,这样的布局章法的另外一种表达,与泪的方式类似,但又不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哪里不同了。
(例诗二)
牡丹
唐·李商隐 押文韵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招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牡丹
唐·李商隐 押文韵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招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这首李商隐的牡丹在布局上也是是非常特殊的,在咏物诗里,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前三联用了六个典故来形容牡丹的特征,状物:
首联: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用卫夫人来形容单株牡丹的艳美,用越鄂君来形容牡丹的绿叶;
颔联:垂手乱翻雕玉佩,招腰争舞郁金裙。用两种舞蹈来形容多株牡丹风中飘翻的景象,绿叶的舞裙;
颈联: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用石崇家的燃烧的蜡烛,来形容牡丹的红色,用荀令香来状牡丹的香味;
尾联一转,说到自己梦中有了彩笔,要书写最华丽的文字在牡丹的花和叶上,送给自己的心上人,朝云。又是用了两个典。
这首,前三联,完全就是六句不同的典故,典故之间没有任何主次起承关系,完全是平行的,是由六个不同的典故组成,六句之间的关联,只有一个,就是都是指的牡丹,虽然整首诗没有一句写到牡丹二字。所以这首,没有承,前六句都是起,为的是尾联的转合。
综合一下,这首诗的布局手法,和上面的泪一样,都是分分分总,所不同的,这首是以咏物来表达的自己的情感,前面三联是就牡丹而写,你看这么美的牡丹,我要用她的花和叶,来抒发我对你的最美的情感!这样的布局,如果一定用起承转合发来表达,那就只能这样,前三都是起,为尾联作的铺陈,可以这样来表达:
牡丹
唐代:李商隐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起)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起)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起)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转合)
唐代:李商隐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起)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起)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起)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转合)
所谓的诗无定法,指的是,只要你安排合理,能充分表达你的情感,怎么布局都可以。李商隐一直学的杜甫,而且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上面的两首,就是创新的结果。类似这样布局的还能举出不少,我们来看看杜甫的:
(例诗三)
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
(唐·杜甫)押先韵
献纳司存雨露边,地分清切任才贤。
舍人退食收封事,宫女开函近御筵。
晓漏追飞青琐闼,晴窗点检白云篇。
扬雄更有河东赋,唯待吹嘘送上天。
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
(唐·杜甫)押先韵
献纳司存雨露边,地分清切任才贤。
舍人退食收封事,宫女开函近御筵。
晓漏追飞青琐闼,晴窗点检白云篇。
扬雄更有河东赋,唯待吹嘘送上天。
田澄,是皇上身边的起居舍人,兼献纳使,每日和皇上有亲密接触,有点像咱们现在中央领导人的生活和机要秘书。杜甫在长安困守十年,什么办法都试过,想谋取个位置,真的很不容易,所以只得委下身段来求作为舍人的田澄。这首诗的前三联,全部是写的舍人的日常工作,行为轨迹,而尾联转到自己身上。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布局方法,我们来分析一下整首诗的脉络:
首联:你的工作直接在皇上身边,地点险要,得非常有才的人才能做;
颔联:每天下班前要收臣子们的封章,第二天宫女们伺候皇上吃饭时把封章递上去;
颈联:每天一大早就入宫,先检点奏章,就像要把举报箱里的意见书整理后再上报一样;
尾联七分句一转,转入自己身上,点出主旨,说我现在就和杨雄一样需要你的推荐,我才能入仕。杨雄是西汉末的大文豪,和司马相如齐名,写过很多赋的作品,河东赋是后来的一篇,所以用了更有二字,杜甫在长安写过三大礼赋很得玄宗欣赏,但由于当时的乱象,和李林甫的作遂(称野无遗贤),没能得官,只是收在集贤苑,后来又写了封西岳赋,所以七分句就有了这样的用典,以杨雄作比。吹嘘,在唐代不是吹牛的意思,而是举荐,提携的意思。
综合一下,这首诗的脉络可以这样来表达:
赠献纳使起居田舍人澄
(唐·杜甫)押先韵
献纳司存雨露边,地分清切任才贤。(起)
舍人退食收封事,宫女开函近御筵。(续起)
晓漏追飞青琐闼,晴窗点检白云篇。(续起)
扬雄更有河东赋,唯待吹嘘送上天。(转合)
(唐·杜甫)押先韵
献纳司存雨露边,地分清切任才贤。(起)
舍人退食收封事,宫女开函近御筵。(续起)
晓漏追飞青琐闼,晴窗点检白云篇。(续起)
扬雄更有河东赋,唯待吹嘘送上天。(转合)
这首布局,和前面我们讲过的江村,有个明显的的不同,就是在首联:江村那首,次句有个总领,事事幽,中二联就都是说的如何幽了;这首的首联是泛指田舍人的工作,前三联都是从对方的工作说起,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述的,没有一个明确的扣首联哪个部分的承接,实际还是一个起,而且共同之处是前三联都写的是对方,只尾联才转到自己身上。前三联,其实都是为尾联铺陈的,意思是说,你的工作这么接近皇上,为我说一句好听的,太容易了。仇兆熬论诗,喜欢有四句分截,六句分截来说,一般四分法(起承转合法),他称作四句分截,意思是前四句(首二联)说一事,或人,或景等,然后尾四句发一事。而六句分截是指前三联都在说一人一事,而尾二句转合角度。所以,六句分截,就是指,分分分总,这样的布局方法哦。
这样,杜甫的这一首,布局在表述时,可称作六句分截,意思是,前六句的是写田舍人,而最后两句才是杜甫自己的事。或者,用我们所说的,分分分总,来表达。下面再看看王维一首七律,是如何写的,这是从景色方面来区别的:
(例诗四)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唐·王维)押麻韵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先简单说一下诗题:蓬莱宫,即唐大明宫。唐代宫城在长安东北,而大明宫又在宫城东北。兴庆宫在宫城东南角。开元二十三年,从大明宫经兴庆宫,一直到城东南的风景区曲江,筑阁道相通。帝王,后妃,可由阁道直达曲江。王维的这首七律,就是唐玄宗由阁道出游时在雨中春望赋诗的一首和作。所谓“应制”,指应皇帝之命而作,当时以同样题目写诗的,还有李憕等人。可以说是由唐玄宗发起的一次比较热闹的赛诗活动。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唐·王维)押麻韵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玩物华。
下面简单说一下诗的布局:王维是一位画家,故善于取景,诗的前三联,紧紧扣住题目中的“望”字去写,写得集中,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画面。最后尾联宕开一笔收结,看出来没啊,前三联分述阁道中所见景,尾联写到这次帝王出来,不是观景,是来视察工作的。下面细细的看看前三联的景写:
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
诗从远景写起,写出由阁道中向西北眺望所见的景象。渭水曲折地流过秦地,渭水边的黄山,盘绕在汉代黄山宫脚下。渭水、黄山和秦塞、汉宫,作为长安的陪衬和背景出现,不仅显得开阔,而且因为有“秦”、“汉”这样的词语,还带上了一层浓厚的历史色彩。
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
颔联将视野慢慢收近,因为阁道架设在空中,等于现在所说的天桥,所以阁道上的皇帝车驾,也就高出了宫门柳树之上。在这样高的立足点上回看宫苑和长安更是一番景象。这里用一个“花”字透露了繁盛气氛,“花”和“柳”又点出了春天。
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
颈联继续写的具体的景色,将视野又逐渐推向远方,就整个宫城,长安来说的。所以这两句仍然是回看中的景象,而且是最精彩的镜头。它要是紧接在一二句所勾勒的大背景后出现,本来也是可以的。但经过三四两句回旋,到这里再出现,就更给人一种高峰突起、耳目为之耸动的感觉。云雾低回缭绕,盘旋在广阔的长安城上,云雾中托出一对高耸的凤阙,象要凌空飞起;在茫茫的春雨中,万家攒聚,无数株春树,受着雨水滋润,更加显得生机勃发。春雨,点出题目中的雨中回望。另外,颈联两句,暗示了这个春天的风调雨顺,为过渡到下文作了准备。从细节上看,中二联在关联上,是交叉相扣的,五扣四,六扣三。宫阙与人家,相互对举,关联。
为乘阳气行时令,不是宸游重物华。
尾联一笔宕开,不是写景,而是写意了。古代按季节规定关于农事的政令叫时令。这里的意思是说,这次天子出游,本是因为阳气畅达,顺天道而行时令,并非为了赏玩景物。这是一种所谓寓规于颂,把皇帝的春游,说成是有政治意义的活动。
这首的布局特点,是前三联写景(六句分截),分分分,尾联收结,是为总。下面我们来看白居易的一首招客诗,所用的布局,章法与王维的类似,都是前三联写景,但具体描写上,又稍有不同:
(例诗五)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唐代〕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唐代〕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我们特训班自开班开始,就一直在班群里读白居易的七律,从长安一路跟到江州,忠州,回到长安后不久,又来到杭州。这首七律招客诗,是作者于823年夏天,在任杭州刺史时所作。作者自己一人在江楼上夕望,一个“望”字统领全篇,前三联紧扣“夕”字来写景,目的体现在尾联,原来是为了向友人发出邀请,应题中“招客”二字。典型的分分分总的布局,但写法上非常奇特,是白居易七律的名篇。我们下面就细细的看看三联的景色是如何写的: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首联从夕望的远眺开始写起,仲夏之夜,登上江楼,极目远眺,海天暮色“茫茫”一片,写出海上夜色。次句推展画面,山川形势,气象壮阔。注意,这不是总领,因为纯是就远景来写的。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颔联视角从远处慢慢拉近,江城万家灯火四面闪烁,天际银河倒映在江心。同首联所写海天茫茫、山高水阔,相互辉映。都是“夕望”之景。注意,这首二联的景,目的是邀请大家来楼上观景,是为了招客,扣的是江楼,和夕望。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颈联为千古名句,逼真传神的描绘了夏夜清凉优美的景致,使用了“晴天雨"、“夏夜霜"两个形象比喻。前者将风吹古木树叶的萧瑟声同雨声联系,说明酷似雨声;后者将皓月临照平沙的银白色同霜色比并,说明形如秋霜。以强烈的主观想象把互相矛盾的自然现象通过艺术的对接,合情合理。用雨,用霜,是为了突出,我这里的江楼很凉快,用景,来渲染夏夜里的清凉气息。通过前三联的景写,铺陈了尾联的邀请的理由,下足了功夫。
能就江楼销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尾联以问答的形式,以江楼夏夜“较清凉”为由,既亲切,又诙谐。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诗人登上江楼,向东望去,总览余杭山川形势,只见海天一色莽莽苍苍,山川分外开阔空旷。而当夜幕降临,城四周燃起了万家灯火,钱塘江中江船密集,待渔火纷纷点燃之时,就仿佛是天上的星河映在了水的中央。森森古木高旷而幽寒,就是在晴天也像下雨一样阴凉潮湿,月亮照在平沙之上,就是在夏天也像是落下了层白霜那样清寒。所以啊,你们不来,是你们的遗憾。下面再看一首许浑的。在写景上又有些许不同。
(例诗六)
对雪
(唐·许浑)押庚韵
云度龙山暗绮城,先飞淅沥引轻盈。
素娥冉冉拜瑶阙,皓鹤纷纷朝玉京。
阴岭有风梅艳散,寒林无月桂华生。
剡溪一醉十年事,忽忆棹回天未明。
对雪
(唐·许浑)押庚韵
云度龙山暗绮城,先飞淅沥引轻盈。
素娥冉冉拜瑶阙,皓鹤纷纷朝玉京。
阴岭有风梅艳散,寒林无月桂华生。
剡溪一醉十年事,忽忆棹回天未明。
这首是许浑在长安求仕时,写的一首咏雪的七律。诗的前三联,分写,雪由云积,缓缓而下,到越下越大,如素娥拜瑶阙,如皓鹤朝玉京一般,然后颈联再写雪后的终南山雪景,尾联一笔宕开而写意,用典,来收结。通篇是,分分分总的布局。下面再看几首七律,大家看看,判断一下布局方式:
测试题一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唐·岑参)押寒韵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
独有凤皇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测试题二
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
(唐·杜甫)押麻韵
雀啄江头黄柳花,鵁鶄鸂鶒满晴沙。
自知白发非春事,且尽芳尊恋物华。
近侍即今难浪迹,此身那得更无家。
丈人文力犹强健,岂傍青门学种瓜。
测试题三
卜居
(唐·杜甫)押尤韵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沈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唐·岑参)押寒韵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
独有凤皇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测试题二
曲江陪郑八丈南史饮
(唐·杜甫)押麻韵
雀啄江头黄柳花,鵁鶄鸂鶒满晴沙。
自知白发非春事,且尽芳尊恋物华。
近侍即今难浪迹,此身那得更无家。
丈人文力犹强健,岂傍青门学种瓜。
测试题三
卜居
(唐·杜甫)押尤韵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沈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好,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下面布置一下作业:
以分分分总的布局方式,写一首七律,以《初夏即景》为题,以写景为主,但要写出层次,不能写脱,要适当融情。尾联起意收结。韵部自选(平水韵)。期待大家的好作品哦。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王姓宗祠对联门楣题辞
- · 吟族谱诗
- · 王氏宗祠通用對聯
- · 宁溪王氏诗词歌赋
- · 闽南王氏宗祠联之一
- · 福鼎召开赤溪楹联楼群全国征联大赛颁奖大会
- · 夏日诗词: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 · 中国历史上高水平的40首诗词
- · 王士进录安徽王懿修诗抄
- · 户县王氏先辈诗词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