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只为化解那浓浓的乡愁
摘要:2016年4月29日,“麻城孝感乡”祭祖大典暨寻根游启动仪式在湖北省麻城市麻城孝感乡文化园祭祀广场举行。来自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七个省市的4500名麻城移民后裔及专家学者等共聚一堂,按照麻城的传统民间祭祖方式祭祀移民先祖,寄托文化乡愁。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梦之旅。它不仅仅是寻找族谱,寻找族群,寻找先祖,寻找亲人,也是寻找家族之梦、民族之梦,更是一种家国情怀。让我们共同关注本期经典案例。
【事件介绍】

将乡愁安放在先祖出发的地方
发生在明初和清初的两次“湖广填四川”,为饱经战乱、瘟疫之苦的川渝大地带来了生机,也奠定了近现代重庆社会的根基。2014年6月,“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迁徙之路”大型采访活动赴湖北省麻城市采访,再现了数百年前那段伟大的“湖广填四川”移民历史。如今,湖北麻城举行“麻城孝感乡”祭祖大典暨寻根游启动仪式。
“披荆斩棘,豪情汗雨铺新路;麻乡约里,酸甜苦辣寄家乡……”4月29日上午,“麻城孝感乡”祭祖大典暨寻根游启动仪式在湖北省麻城市麻城孝感乡文化园祭祀广场举行。来自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七个省市的4500名麻城移民后裔及专家学者等共聚一堂,按照麻城的传统民间祭祖方式祭祀移民先祖,寄托文化乡愁。
对千里迢迢赶来参加大典的近千名重庆人来说,这也是一种心灵的慰藉。
身背族谱来认亲
“这次不仅找到了麻城的亲人,还参加了祭祖大典,我来得太值了!”在大典现场,69岁的忠县拔山镇人丁大镛感慨不已。他说,自己多年来的牵挂终于有了着落。
就在几天前的晚上,丁大镛在麻城花都酒店,第一次见到了麻城的10多个丁氏族人。他拿出一直背在身上的《丁氏族谱》,对方也拿出珍藏的老族谱,一页页地翻找核对。族谱对上那一刻,双方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这件事已经让丁大镛惦记了12年。
2004年,他开始着手编纂《丁氏族谱》,在梳理自家族谱的过程中,他发现了祖籍在“湖北麻城孝感乡高家堰洗脚河”的记载。2015年,他和另外一名丁氏族人一起,到麻城考察。
“我已经是丁氏家族从麻城迁居忠县拔山镇的第23代人了!”丁大镛说,这次在麻城市党史办的帮助下,自己总算圆了寻根梦。
心系麻城作贡献
4月29日,重庆民生能源集团董事长薛方全在祭祖大典上代表重庆籍移民后裔敬献祭酒。对他来说,每次重访麻城,都是一次安放思乡之情的过程。
4月28日,薛方全专程回了趟寻根找到的老家——麻城市宋埠镇独山村薛家湾。坐在亲人的小院里,他又说起了一直以来的心愿:“想为麻城老家做点事情。”
做点啥好?薛方全考虑过在麻城投资能源项目,但由于配套条件受限未能实施,但他并没有放弃为麻城作贡献的想法。自从2003年到麻城寻根成功以来,他一直向麻城慈善总会进行捐助。
“就是想让乡亲们过得好些。”薛方全回忆,2003年夏天自己第一次到薛家湾,村民们摘了十多个大西瓜来招待他,那是当时最好的待客礼遇。亲情的温暖淳朴和当地人的贫困,让薛方全久久无法忘怀。
“现在,薛家湾有了很大改变,但我还是会一直帮助亲人们,助力麻城发展。”薛方全表示,目前,他计划在宋埠镇投资生态旅游、特色农业方面的项目,带动当地人致富。
祭祖仪式可承载乡愁
“湖广填四川”已过去数百年,如今再举办这样的祭祖大典,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当然有。通过这样的仪式,移民后裔的乡愁就有了安放之处。”参加祭祖大典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移民与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世松认为,祭祖大典采用了公祭的形式表达包括川渝等地广大移民后裔深切的乡愁,可以增强麻城孝感乡这一文化概念对移民后裔的凝聚力,增加文化互动,拉近麻城与川渝等地的距离。
“在打造移民文化方面,麻城已经实现了‘三级跳’。”重庆市历史学会百家姓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岳精柱在参加完大典后告诉记者,“祖籍湖北麻城孝感乡”最初是流传甚广的传说,专家学者参与后,对孝感乡的考证产生了一大批学术成果,而麻城又借力这批学术成果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

附:
麻城市孝感乡祭祖大典诵文
春去秋来,白驹匆匆过隙。龟峰遥忆,举水岁月如歌。风云际会,各路俊彦奔故里;彩旗招展,远方游子唱乡谊。四月风清,莺啼燕舞香花树;猴年盛祭,敬献三牲蔬果茶。追思祖宗功德,缅怀掘井先人。煌煌盛典,岂可无文。
湖广填川,我占江山半壁;孝感乡都,美名四海传扬。遥想当年,高岸河畔竹排放,云贵山高,巴山蜀水雾迷茫。披荆斩棘,豪情汗雨铺新路,麻乡约里,酸甜苦辣寄家乡。状元杨慎,《临江仙》堪称绝响;进士县邑,总有青史流芳。柏举战场,杜鹃红霞灿烂;枢纽通城,风驰电掣奔忙。花县故郡,菊花诗词荣登国榜;《春秋》育才,哲人李贽拨雾见光。将军乡里,忠勇孝善广传唱,还有五朵金花,三台八景,杏花村馆酒旗扬。
看不够,今日故乡花似锦,待明日,麻城展翅高飞翔。想当年,先祖血汗夯基业;当今世,我辈齐心奔小康。更扬我“麻城精神”,展川渝气概,各地同乡齐奋起,展宏图圆我中华梦,重整山河建天堂。自今起,年年此日,岁岁今朝,慎终追远祭先祖,光前裕后创辉煌!

当秀色美景遇上神韵底蕴
五一小长假,国内各大旅游景点,游人如织,人头攒动,在这个春夏之交,谷雨纷飞的季节,与家人好友一同踏春赏景必是不亦乐乎之事。从1999年,我国开始推行旅游黄金周制度,五一、十一等假期出行游玩成了必备之选,我国旅游业也顺势迅速发展,据报道,2013年我国旅游业增加值已占全球GDP的9.5%,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达3.1%,创造了1亿多个直接就业岗位。游客在旅游中的体验感需求也在不断的增长,从最初的景色视觉的冲击,到后来的体验式消费,到如今的视觉与内涵的结合观感,对旅游产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湖北麻城作为我国旅游发展新兴代表城市,从2012年开始举办首届杜鹃文化旅游节,将隐匿在大别山深处的万亩“世界上最大的古映山红群落”展示在了世人面前,也将“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的名号在全国打响,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据统计,2015年,麻城市接待游客达到4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2.3亿元。
近些年来,麻城市政府顺势而为,不断挖掘麻城旅游产业内涵,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作为“黄麻起义”的发源地,作为“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地,将红色文化、孝善传统文化融合到旅游产业中,是麻城旅游发展的关键之举。4月29日,首届“麻城孝感乡”寻根游活动的成功举办,开启了麻城旅游产业的2.0时代,拓展了旅游产业的深度,延伸了文化产业的厚度。
如果没有“许仙白素贞断桥上千年等一回”的浪漫故事,西湖“断桥残雪”也许只是一处残缺的建筑。如果没有古希腊阿弗罗荻忒爱神的美好传说,爱琴海也许只是一片茫茫大海。然而当秀色美景遇上神韵底蕴时,旅游文化也就增加了可读性,在观光中增加游客品读的意境,在回味中提升游客欣赏的维度。这也应该是我国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路径。
【启示与思考】
如果说“人间四月天 麻城看杜鹃”,漫山遍野绚丽壮观的麻城杜鹃花,其颜值让人如痴如醉,那么“寻根归宗、休闲游憩”,饮水思源安放乡愁的麻城孝悌文化,剖有内涵的气质更是让人如梦如幻。一个城市,当是这般颜值与气质并存。
“湖广填四川”,对千里迢迢赶来参加大典的近千名重庆人来说,这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这是精神文明与城市气质的升华,而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这是家族文化、孝悌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民族是家族的集合,家族是民族的镜子。每个家族都有一个梦,那就是人丁兴旺、门第光耀。个人与家庭、家族与民族是联系在一起的。寻根问祖的过程,也是寻梦之旅。它不仅仅是寻找族谱,寻找族群,寻找先祖,寻找亲人,也是寻找家族之梦、民族之梦,更是一种家国情怀。或为过去繁盛的家族而骄傲,或为祖先的创业而感动,或为长途的迁徙而震撼,或为百折不回的壮举而崇仰,得到的是祖先创业不易、后人定当珍惜的结论,产生的是惟有勤勉才能生存、惟有奋斗才能兴业的省悟,激发的是不忘祖训、振兴民族的内生动力。
水有源,树有根,血缘和宗族观念,需要代代传承。家族意识和孝悌观念,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亘古不变的价值观。心中有家才有国,小到家族,大到国家,正是宗族和血缘让人们的认同感、荣誉感凝聚在一起,不断的发展和壮大。也正是优良传统,在现今在麻城又一次得到培育和传承,既让在外的游子落叶归乡,又让传统文化加以熏陶,还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寻根文化,让一个城市赋有历史的力量,让孝悌美德擦亮了城市名片,它不仅仅是一个仪式,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需要我们多多培育,需要一代代相传。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