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楹联的炼字

元代文学家元好问说:“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贵阳人向义先生说:“昔人谓“富於千篇,贫於一字”。盖苦心经营,断不容一字未安。有时仅差半字,百思而未能易,此炼字之所由重也。”诚然,楹联是凝练的语言,不仅要求形象生动,还讲求余韵之味,故而讲究炼字,字炼得好,能准确传达事物的特征及撰联者思想外,还可以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从而引发读者联想,体会弦外之音,味外之旨,正所谓刹那间见终古,微尘中显大千。
中国文字,可分为实字与虚字两大类,简单来说,凡有义可解者为实字,如“名词、代名词”等,其无义可解者,称之为虚字,如“动词、状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等等。通常名词的运用较易,动词与状词等的运用较难。
诗、词、联虽文体各异,而炼字之要却是一致相同的,不外乎炼实词与炼虚词,拓开来说,可分为炼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虚词。
一、关于诗词炼字的论述
前人于诗词炼字方面有不少相关评析和典故,下面摘几则供读:
清袁子才之【遣兴诗】云: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犹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于此可证明纵是文坛老手,亦不能废弃锻炼之过程,务待精心改定,方肯公开发表。
元刘秉忠作【读遗山诗】云:
青云高兴入冥搜,一字非工未肯休;
直待雪销冰泮后,百川春水自东流。
即是描述元遗山吟诗炼字之情景,道出其锲而不舍之精神,及有所得后之会心况味。
宋洪迈之【容斋随笔】云:“一首五律,如四十位贤人,着一屠沽儿不得”。字字如珠玉,诚不可欺。
唐刘餗之【隋唐嘉话】曾云:“贾岛初赴京师,一日于马上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之句,初欲作‘推’字,复欲作‘敲’字,吟之未定,不觉冲尹。时韩吏部权京尹,左右拥至前,岛具告所以。韩立马良久曰:‘作敲字佳矣’,遂定交”。现所谓的推敲,因衍于此。
欧阳文忠公之【六一诗话】亦云:“陈舍人从易,偶得杜集旧本,文多脱误,至【送蔡都尉】诗云:‘身轻一鸟○’,其下脱一字,陈公因与诸客各以一字补之,或云‘疾’、或云‘落’、或云‘起’、或云‘下’而莫能定。其后得一善本,乃‘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
读之可叹古人精益求精姿态。
再:
唐人记游诗云:“樵客出来山带雨,渔舟过去水生风”,樵客、渔舟、山、水、雨、风及来、去等,原皆为村塾蒙童之板对语,而炼其“带”字、“生”字则顿成名句,此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功。
张橘轩诗“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曰:“佳则佳矣,然有未安。既曰‘一树’,乌得为‘何处’?不如改‘一树’为‘几点’更觉飞动”。
张橘轩与元遗山为斯文骨肉,寄遗山诗“万里相逢真是梦,百年垂老更何乡”?元改‘里’为‘死’,‘垂’为‘归’。如光弼临军,旗帜不易,一号令之,而精神百倍。(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
萨天锡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虞道园见之曰:“诗信佳矣,但有一字未稳,‘闻’与‘听’义同。盍改‘闻’为‘看’。唐人‘林下老僧来看雨’,又有所出矣”。古人论诗,一字不茍如此。(顾嗣立:寒厅诗话)
尹文端公论诗最精,有差半字之说,如唐人“夜琴知欲雨,晚簟觉新秋”之句,‘新秋’二字,现成语也,‘欲雨’二字,以‘欲’起‘雨’字,非现成语也,差半个字矣。以此类推,名流多犯此病。必云“晚簟恰宜秋”,‘宜’字方对‘欲’字。
另如“绿杨楼外出秋千”之“出”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字,可以说是著一字而境界全出,妙不可言。
二、楹联炼字之要
前人炼字固然精辟细微传神,形象逼真,其实联与诗、词炼字其理相通,皆以炼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虚词为扼要,其作用如下:
(一)动词在楹联里具有以小见大的神奇作用。“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在勾勒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它能够让具有简练语言的楹联避免静态化的倾向,赋予其动态的灵魂,楹联的凝练特点在动词的应用方面表现最为突出。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入歌扇,花承节鼓;”、“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等,一两个动词,实乃点精之笔。
(二)形容词为了绘景摹状,其作用可包括但不限于: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再如王湾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炼的就是多个形容词。
(三)数量词,若是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助长语言气势之效。
(四)虚词,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的效果。如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个“与”一个“共”字,把动、静、寂、欢写成千古绝唱。
三、楹联炼字的范例
对文字的讲究和推敲锤炼,可以说是文人对才华与智慧的一种挑战,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情趣,甚至可以说是对作品的一种责任。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名联佳对中不泛有炼字精辟之联,于此罗列几个并作简析:
黄岐农联:“波高城矮;地少天多。”仅仅八字,其中四字形容奇肖维妙,显得炼字之旨。
张文襄题施南问月亭联:“亭如人好;月比山高。”“好”字姿态呈现,“高”字角度顿显。
吴云联:“云连鹰岛白;水抱象山青。”“白、青”二字形象将云水描出,乃写景佳句。
观澜亭联:“云带钟声穿树去;风吹帆影过江来。”此处的“穿”与“过”,生机活脱了风云形象。
三角亭联:“一檐虚待山光补,片席平分潭影清。”“虚、补、平、清”四字读之妙境顿生。
亭石柱联:“波上平临三塔影;湖中倒浸一轮秋。”如临实地写景,“平临、倒浸”四字于联画意盎然。
《西湖一勺》录猗园一联:“野老门庭云亦懒;荷花世界梦俱香。”一个“懒”字别具风味,显然未经人道。
无锡滨太湖有堂曰“万顷”,正对太湖中独山,孙叔方揆均题联:“天浮一鼋出;山挟万龙趋。”寥寥短幅,字字皆经锤炼,骨骼万钧。
北京永庆寺僧室联云:“石压笋斜出;岩垂花倒开。”“斜、倒”二字逼真。
豫园湖心亭:“ 野烟千叠石在水,渔唱一声人过桥。”“在、过”二字虽平实却唤出意境。
“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高、小”二字使全联阐析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哲理。
僧堂有伊墨卿太守联云:“龛收江海气;碑出鱼龙渊。”“收、出”二字使全联杰创奇伟,所谓平字出奇也。
郑燮题江苏省镇江焦山自然庵 :“山光扑面经新雨;江水回头为晚潮。”“扑面、回头”独辟蹊径,使之有着落。
大明湖北岸、铁公祠西圆门两侧镶嵌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量词亦可引人入胜。
“小楼容我静;大地任人忙。”个中形容词换之不得。
广西独秀峰五咏堂:户外一峰秀;窗前万木低。“低”字显角度,呈现意境。
安溪李文贞公宅有小园,自集句为联云:‘有水园亭活;无风草木闲。“活”字使之生机勃勃。
“江澄万顷净如练;峰峙一拳高入云。”此般秀语牵人暇想。
“城收万景近;天放一山来。”当真收放自如,情境阔绰。
江湘岚题江西九江啸月台:“月光留客横拦路;花影瞒人斜过墙。”“横、斜”二字想象奇特。
京师陶然亭联云:“万荷倒影月痕绿;一雨洗秋山骨青。”语特秀俐,未经人道。
“池小堪留月;亭虚不碍风。”小可容大,虚能着实。
“淡如秋菊何妨瘦;清到梅花不畏寒。”“淡、清”到“瘦、寒”托起格调风标。
陶然亭联:“穿荻小车疑泛艇 出林高阁当登山。”“疑”字活灵现,“当”字显人心舒畅。
苏州沧浪亭:“短艇得鱼撑月去;小轩临水为花开。”“撑”字俏然活泼。
静凉轩楹联:“半塔斜阳颓老衲;一池残叶战秋声。”虽有“斜阳、半塔、老衲、残荷”,却因“颓”字挺立苍劲,因“战”字而抖擞。
成都望江楼薛涛井旁的同庆阁茶馆有一联:“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活”得其所。
江苏扬州瘦西湖月观:“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来、起”平字出奇。
“风月来时知己老,湖山佳处故人贫。”“老、贫”二字使人读之黯然。
“梅为清高遭雪忌,竹因摇曳受风欺。”“忌、欺”二字拟人效果十足。
“树有倦容莺唤醒,花无阻力蝶来侵。”几个字眼析前因后果。
题江苏镇江金山楼联:“帆远浮天阔;江空得月多。”形容词发人深思。
题广东肇庆七星岩壁立亭。“水与石争地,云携山上天。”动词砸地有声。
从以上例句不难得出,炼字的凝练含蓄、准确传神具体可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写物态能抓住景物特征;
(二)写心理能妙传人物心绪;
(三)写情景如仿佛身临其境。
四、楹联炼字小结
读了好些联后,我们可以认为楹联中的字有实有虚,实字多则语句凝炼,笔力遒健,然其病在于板滞,易使人费解;虚字多则气脉流畅,风神飘逸,让人一目了然,而其病则易流于轻浮浅薄。如何虚实结合,即是我们所说炼字的要务了。清代戏剧家李渔说:“琢句炼字,虽贵新奇,亦须新而妥,奇而确。妥与确总不越一‘理’字。”古人不废炼字法,但最终却是以意胜,而不是以字胜。能做到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表面上是在炼字,而实际上是在炼意,也就是说:炼字是工具、是手段,炼意才是目标、才是目的!炼字是过程,炼意是结果。(本文选自中国楹联论坛)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王姓宗祠对联门楣题辞
- · 吟族谱诗
- · 王氏宗祠通用對聯
- · 宁溪王氏诗词歌赋
- · 闽南王氏宗祠联之一
- · 福鼎召开赤溪楹联楼群全国征联大赛颁奖大会
- · 夏日诗词: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 · 中国历史上高水平的40首诗词
- · 王士进录安徽王懿修诗抄
- · 户县王氏先辈诗词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