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楹联合掌说开去

从楹联合掌说开去
张凤武
2008年颁发的《联律通则》第二章第十条避忌问题:(1)忌合掌。(2)忌不规则重字。(3)仄收句尽量避免尾三仄;平收句忌尾三平。避忌的首要问题就是“合掌”。
一、什么是合掌
什么是合掌呢?合掌原是佛教用语,指双手合十。后来被诗界、联界借用,指对仗在运用中的一种毛病。
中国楹联学会原副会长叶子彤在《联律通则》解读中对合掌解释如下:合掌,是指上下联对仗中意义相似或相同的现象,是撰写楹联的一大忌。此解释既给合掌一个最新的定义,还重申了合掌问题的严重性。
二、合掌的两种类型
自从合掌一词在楹联创作上出现到被广泛接受,关于合掌问题就逐渐形成两种认识,即整体合掌和局部合掌。
1.整体合掌
中国楹联学会原副会长余德泉教授在其《中华楹联通论》的“楹联写作禁忌”中写道:“所谓合掌,有两个方面的内涵。通常指的是内容合掌,即上下联讲同一个意思;平仄合掌,即上下联平仄完全相同或者基本不对立”。
平仄合掌,这属于格律问题,本文不做讨论。
内容合掌,上下联讲同一个意思,指的就是整体合掌。下面用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例如:
鸟语春光好
莺歌柳色新
这副楹联上下两句只说了一个意思,都是春光美,所以属于整句合掌。“鸟”是总概念,“莺”是属概念,他们之间有包含关系;而且“春光”已暗含了“柳色”,从意义上说犯了合掌。
光阴多在掌中逝
岁月每从眼底消
“光阴”“岁月”,都是时间概念;“多在”“每从”,意思也差不多;“掌中逝”“眼底消”,更是说法不一样而已,上下联都在说:“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失了”,是标准的整体合掌。
美味佳肴,正宗川味
珍馐玉馔,地道蜀风
上下联表达的都是:四川美食。
以上这些例子,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整体合掌不但词义相同,或相近,而且整句意义也是如此,属于整体合掌。
2.局部合掌。
中国语言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提到,“合掌是诗文对偶意义相同的现象,事实上就是同义词相对”。王力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副联中“同义词相对”便是合掌,这种合掌被称作局部合掌。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说:“作诗最忌合掌,近体尤忌,而齐梁人往往犯之,如以‘朝’对‘曙’,将‘远’属‘遥’之类。”
清初政治家、文学家施闰章《蠖斋诗话》说:“元萨天锡诗‘地湿厌闻天竺雨,月明来听景阳钟’脍炙于时。山东一叟鄙之,萨往问故,曰:‘此联固善,闻、听二字一合耳!’”
从这两个例子看,古人认为局部字词意义相似或相同,便是合掌,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局部合掌。
在清楚了什么是局部合掌的前提下,咱们来看几个例子:
暮蝉不可听
落叶岂堪闻
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懋《艺圃撷馀》说:“郎士元《送友人别》诗云:‘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合掌可笑”。此处指“岂堪闻”对“不可听”合掌。
马上逢寒食
途中属暮春
这是宋之问《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的诗句。清朝楹联大家纪晓岚在《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的确,途中和马上,暮春和寒食意思是相同或相近的,属于局部合掌。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尽管这副联,流传很广,但“通四海”“达三江”,表达的都是全国各地的意思,所以合掌了。
看来局部合掌是古今皆犯的,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是否避忌局部合掌的问题,目前意见还不统一,有人认为整体合掌、局部合掌都是合掌,都应该避忌;有人认为整体合掌才是合掌,“局部合掌”不是合掌,是小题大做,是认识的误区。
其实,无论什么文学作品,哪怕是鸿篇巨著,也都忌讳重复或是浪费,作为微型文学的楹联更应该如此。对于“局部合掌”问题一定要重视,但不可以肆意放大,搞得草木皆兵,遍地“合掌”,尤其是一些正对的楹联,要给予正确的看待。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丽辞》:“孟阳 《七哀》云:‘ 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此正对之类也。”
宋朝蔡梦弼《草堂诗话》:“‘貔虎闲金甲,麒麟受玉鞭’,以‘貔虎’对‘麒麟’为正对矣。”
正对是对仗的主要形式,古今皆多见: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中的联句,黄鹂对白鹭,同类鸟。
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
──杜甫《曲江对酒》中的联句,蛱蝶对蜻蜓,同类昆虫。
这些正对的联句堪称经典,切勿理解成有合掌之嫌。
当然,也不能忽视“局部合掌”问题,随意的运用意义相近的词汇,造成语意上的重复。
烈士丰功垂万代
英雄伟绩著千秋
这副悼烈士联,“万代”与“千秋”是两个近义词相对,均是泛指时间久远,没有实质上的差别,因而造成了“合掌”。
然而,不是两个近义词相对,就一定合掌,如:
诸葛相祠垂万代
三苏文苑溯千秋
此乃三苏祠联,同样的“万代”与“千秋”相对,但用在此处就不算“合掌”。上联“万代”,泛指长久、永久,颂扬武侯祠的盛名伴随着诸葛亮的高风亮节世世代代流传下去;而下联的“千秋”,则是实指,词义与“万代”有实质区别,指北宋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的生平、著述让我们追溯到一千年前的宋代。联文中一“垂”一“溯”,为反向推演,“万代”与“千秋”一虚一实,不仅不“合掌”,反而贴切中肯,对仗工稳。
由此可见,不能片面的认为类似“万代”与“千秋”这样意义相近的词,就一定会造成合掌,也不能忽视这类词汇造成合掌的可能性。在楹联创作、赏析、评审中一定要具体问题据分析,客观的对待合掌,并把握好判断“合掌”的尺度。
三、怎样才能避免合掌
1.尽量不用易造成合掌的词汇相对
容易产生合掌的词汇:如“旭日、朝阳”,“史册、汗青”,“上路、启程”,“齐心、协力”等等。为了加强对合掌的认识,现将王妄君戏拟之《合掌对两串》转载于此,以供借鉴。
其一:
瞧对看,听对闻,上路对启程。后娘对继母,亡父对先君。醪五两,酒半斤,扫墓对上坟。乞援双瞎子,求助二盲人。岳父有因才枉驾,丈人无故不光临。十分容颜,五分造化五分打扮;两倾姿色,一半生就一半妆成。
其二:
行对走,跑对奔,早晚对晨昏。侏儒对矮子,傻子对愚人。观浪起,看波兴,闭户对关门。神州千载秀,赤县万年春。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大德似天高,天高加一丈;恩深如地厚,地厚减千分。
王妄君之《合掌对两串》,提及的都是容易造成合掌的词汇,但绝非一定会造成合掌,应在具体情况下具体分析,但谨慎使用还是非常必要的。
2. 在构思、立意时统筹全局
创作一副楹联,首先要进行构思和立意。在这个阶段就要统筹全局,安排好上、下联的布局──这是楹联创作中避免“合掌”的根本。只要上、下联选择不同的方式、角度以及时空等入手,意思就不会重复,就不会“合掌”了。下面介绍几种避免“合掌”的具体手法,供大家参考。
(1)用景和情相对
上、下联分别从状景和抒情两方面来构思,这是楹联创作的常用手法。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清朝陈大纲题岳阳楼联
上联写景,下联抒情,表达了同范仲淹同样的忧乐情怀。因为作者之襟抱,让整副联精彩异常,在众多大咖题岳阳楼的联作中脱颖而出,并悬挂在岳阳楼主楼的楹柱上。
爽气抱西山,窗外峰峦挑笔阵
文光凌北斗,花间楼阁接天梯
──北京陶然亭文昌阁联
上联写景色,赞峰峦之美;下联写文采“光凌北斗”,喻才气之高。
(2)用时间和空间相对
上、下联分别从时间和空间来着手,这也是撰写楹联的常用手法之一。如常用的“千秋对万里”,“岁月对乾坤”,“经年对遍野”等等,都是时空相对。
莫放春秋佳日过
最难风雨故人来
──清朝孙星衍自题联
其中春秋是时间概念的词汇,风雨是空间概念的词汇。时空对的特点是上下联荡的比较开,很难有重复感,也就避开了合掌之嫌。
文明新旧能相互
心理东西本自同
这是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内悬挂的一副对联。“新旧”是时间概念,“东西”指东、西方,属于空间概念。
(3)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创作
上、下联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构思,这一手法是避免合掌的最有效措施,上下联语意相反,想合掌都难。另外刘勰《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可见反对很值得提倡。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杭州岳飞墓联
上联写从正面叙述,通过“青山有幸”来赞美岳飞之忠;下联从反面入手,通过“白铁无辜”,来谴责秦桧之奸。正反对比,不但观点鲜明,而且远离了合掌。
破千年旧俗
立一代新风
一“破”一“立”,一“旧”一“新”,形成正反两方面对比,否定了过去,赞扬了现在,干净利落,避免了重复。
(4)运用流水对。
上、下联一意相承,不能颠倒的楹联叫做流水对。这种联意承接,不可颠倒的特点,使流水对成为避免合掌的又一方法。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唐朝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联句
此联是很典型的流水对,上下联共同完成一个意义,想要望的更远,必须登的更高。上下联如同行云流水一样,上流下接,不能截断,也不可分割,如果去掉上句或下句意义就不完整了。
聚来千亩雪
化作万家春
此联一气呵成,难断难分,赞美了雪的奉献,以及对春天的重要性。
(5)从不同的感官来构思。
上、下联分别由视觉、听觉、味觉或是触觉中的两个方面来构思:
长笛一声,此曲只应天上有
大江千古,今朝都到眼前来
──【清】周锦澜题黄鹤楼
上联是听觉,下联是视觉。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宋】林逋的律联
上联是视觉,下联是嗅觉。
秋月凉如水
夏云奇似峰
──【清】桂文燧对吴兰修句
上联是触觉,下联是视觉。
这些用六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知觉)来创作的手法也是常用的,从不同的角度描写,自然就避免合掌了。
运用以上五类构思方法进行创作,会形成不同风格的作品,其意境是不同的。在选择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寄意、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时空构思落笔,一定会避免合掌。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手法可以避免合掌,但无论哪一种手法,都必须熟练掌握,才会有效地避免合掌问题。
“ 整体合掌”和“局部合掌”,自明清以来一直争论不休,孰是孰非,至今还没个定论。有的过于强调忌讳“整体合掌”而忽视“局部合掌”,有的则过于强调“局部合掌”而导致草木皆兵,误判现象频频出现,这两个方面都是不可取的。
实际上,整体合掌和局部合掌都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在楹联创作中,都应该尽量避免,毕竟楹联是微型文学,字数比较少,但它要表达的内涵或是外延却一点都不能少,所以应该提倡简约、洗练,反对重复,也就是反对各种形式的合掌。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王姓宗祠对联门楣题辞
- · 吟族谱诗
- · 王氏宗祠通用對聯
- · 宁溪王氏诗词歌赋
- · 闽南王氏宗祠联之一
- · 福鼎召开赤溪楹联楼群全国征联大赛颁奖大会
- · 夏日诗词: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 · 中国历史上高水平的40首诗词
- · 王士进录安徽王懿修诗抄
- · 户县王氏先辈诗词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