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养生、养心、养志
11月7日,立冬。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如此解释: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冬天的序幕拉开,万物伏藏,世间进入休养生息的阶段。
人们顺应时令,也开始藏养之道。
01
养生
立冬之后,热气褪去,寒气渐生。
古人的养生方法追求天人合一,入冬之际需要进补御寒。
民间也有谚语:“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立冬之日,饮食是一件颇有讲究的事情。
有些地方,人们认为“吃前蹄补手,吃后蹄补脚”,他们会用枸杞、八角、桂皮,精心煨炖猪蹄;
有些地方,家家户户先用中草药熬汤,再加入鸡、鸭、兔肉、猪肚等去熬制。
另外,各地各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习俗。
吉林地区会吃饺子,因为饺子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
南京地区会吃葱,因为葱性温味辛,可使体内阳气运行通畅;
潮汕地区会吃甘蔗,因为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
无论何种饮食风俗,都寄寓了身体健康的朴素祈愿,希望平平安安度过这寒冬。
在生活中,一方食事,也是人间头等大事。
烹炒煎炸蒸,万千风味最抚慰凡人心;五谷六畜八珍,满满的能量让我们捱过世事刁难。
就如英国作家维吉尼亚·伍尔夫说的:“人如果吃不好,就不能好好思考,好好爱,好好休息。”
人生很长,里面有千回百转的歧路,有数不尽的寒冬酷暑。
没有强健体魄,面对高强度任务时只会力不从心;没有充沛精力,解决繁复问题时就会心力交瘁。
领略生活的艰难,方知健康的可贵。
所以,我们与其一直谈财富、谈梦想,不如先颐养好身体。
认真吃饭,一碗热腾腾的饭菜,让疲惫有了安放之处。
好好睡觉,蓄足精气神后,才能与生活好好周旋。
人生的大厦,终究以健康作为基石。

02
养心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一个立冬之夜,诗人李白披衣下榻,打算挥墨写诗。
醮了毛笔,发现笔墨已经冻干,李白也不恼。
他搭起炉火,啜饮着温热美酒,醉眼朦胧地看着月下的石头花纹,以为大雪落满山村,吟诗道: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不为万事忧,不生千丝愁。
李白的心境隐隐暗合了“水寒心简,天寒心敛”的养心之道。
古人重养生,亦重藏情怡心,忌忧忌怒。
他们会温一炉黄酒,三三两两凑在一块闲聊,过得悠哉闲适。
会焚香煮茶,借琴棋书画等志趣来陶冶情操,偷得浮生半日闲。
林清玄在《人生最美是清欢》中说:
“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冬天满目萧索,氛围凄冷,让人容易产生郁郁寡欢的情绪。
心态好的人,见冬风不悲,见花落不哀,反而品出一丝冬天的诗意。
南宋诗人仇远居住在江南,细雨中夹带着冷冽的寒风,半青半黄的木叶瑟瑟抖落,他没有黯然神伤,反而想到的是摇曳的梅花,因此吟唱了一首《立冬即事》:“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另外一位诗人陆游,住在狭小的房子内,炭不足温,被不足暖,如此窘迫潦倒,也能悠然自得,安贫乐道,写下了《立冬日作》:“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境由心转,一念心净,寒冬皆暖冬。
我们常说:“人生是一场修行,修的是一颗心。”
人生中无处不风雪。
换一种角度,换一种心态,万般境遇到头来,可作书读,可当戏看。

03
养志
中国先民将立冬分为三个征候:
“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凛冬将至,天地之间一片清寒,草木纷纷凋零。生命进入低潮期,动物开始冬眠。
《说文解字》也说道:“冬,四时尽也。”
在许多人的认知里,冬季是四季终结,有寂灭之意;冷风乍起,有萧瑟之意。
但如陆机所说的:“四运循环转,寒暑自相承。”
春夏秋冬的更迭里,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希望。
漫山花丛,表面上看似雪泥欺压,但根茎仍汲取着大地的琼浆,静静等待着明年的花团锦簇。
蝉在暗无天日的地底下,蛰伏了好几个四季,积蓄着力量,择时破土而出,惊鸣一个盛夏。
冬季并不是生命的休止,它是一种绽放前的收敛,是一种迸发前的沉淀。
《遵生八笺》里有一句话:“冬之三月,乾坤气闭,万物伏藏,君子谨戒。”
自然的运行规律,暗含处世之道。
人生浮浮沉沉,生活起起落落。
我们的生活,会有烈火烹油之时,也会有无人问津之日。
像伊尹深谙治国之道,默默无闻地做厨子多年,直到商汤王聘请辅佐,他才大放光彩。
姜太公70多岁还闲居在家,潜心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直到渭水垂钓之后,人生才开始大有作为。
《易经》里说:“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所谓进退有据,高低有时也。”
昙花惊艳一现,等待一整个白昼;俊鸟一飞冲天,忍耐三年驻足不飞。
君子讲究待时而动,即使身处低谷,也不失锐意,默默蓄积力量。
▽
东汉的《四民月令》记载,当时的人们每逢冬至,会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重要的节日。
清代时,也产生了“拜冬”的习俗,“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
这是古人为今年的丰收欢愉,也期待着明年的兴旺如意。
隆冬来临,我们不必感伤。
一切结束里酝酿着新的开始,一片冷寂过后终将春回大地。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