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米饭的前世今生。

福鼎畲族将农历三月三称为“乌饭节”,是纪念性畲族传统节日。
传说唐总章二年至开元三年(669-715年),闽南、闽西、粤东、赣南的山民不堪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在畲族英雄雷万兴、蓝奉高的领导下起义抗争,于景泰六年(707年)冬天被围困在山中,钱粮断绝,失去外援,他们靠一种叫“乌稔”的野果充饥,度过了严寒和饥饿,于翌年三月三日冲出重围获得胜利。

畲族乌米饭 王威 摄
多年后的一个春季,雷万兴、蓝奉高突然想起被困山中靠吃“乌稔”野果充饥日子,觉得“乌稔”果味特香特醇,就令人去采集。可“乌稔”是一种春季开花冬季结果的植物,春天只有嫩嫩叶子,手下只好采了许多嫩叶回来交差。雷万兴、蓝奉高便命手下将嫩叶放在锅里煮沸,熬出汤汁后泡米蒸饭,这种饭就叫“乌饭”,准确的说法应该叫“乌稔饭”。其味奇美,有增食欲。后来很多畲族人就以三月三日作为自己传统的节日,每年逢这一天,人们都采摘乌稔嫩叶熬汁蒸煮“乌稔饭”,以示纪念,故称“乌饭节”。

乌稔树果实
吃“乌饭”做节,不只是畲族,还有地处湘黔边境的侗族,地处湘桂边境的绥宁县杨姓苗族,还有新宁、绥宁瑶族。
不同民族,做节的时间不一样,畲族“三月三”,侗族、苗族“四月八”,瑶族则在正月初八,而且都称“乌饭节”。做乌饭的原料也不一样,畲族用乌稔叶,侗族用杨桐叶,苗族用满天星叶,瑶族用乌饭草、黄茅草、嫩衫尖等草木叶,还有用南烛叶、泡刺叶的。
当然,吃“乌饭”的来历,不同的民族还有着不同的传说。主食“乌饭”是一种适应节令的饮食养生习俗,来源已久,早在南北朝就有此记载。用来作乌饭的原料,都是一些对身体有补益作用的植物药草,食用后虽不能真的令人登仙,对身体无疑是有益的,因此才能够逐渐推广起来,在民间久远流传。

为长辈送上乌饭(资料图) 佚名 摄
三月三、清明节、谷雨节实际上是福鼎畲族同胞过的同一个节日,但时间不同。清明到谷雨相距15天,而三月三有时在清明前,有时在清明后,相差不了几天,且节时都进行家祭、墓祭。畲族群众会准备丰富的食物,以待客人来访。因为这是春节后又一个走亲访友的时节,节后马上要进入农业生产高潮,不走动可要等到七月半了。福鼎畲族各姓氏过节也不一样,蓝氏大多数是过清明节,钟氏、李氏大多数过三月三,雷姓大多数过谷雨节,吴姓畲族随附近村落过节,至今还是如此。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