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华北王氏群星璀璨·略记北冯村王氏家族及人物

2021-02-24 16:35:44来源:腾讯网

打印 字号: T|T
      北冯村,地处白洋淀南畔,潴龙河入淀口,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有资料可查,村建置于明朝永乐年间,王氏家族人口所占比例最大,约占60%以上。王氏始祖王仲礼育有四子,除始祖和其三子留居山西外,长子王思义,次子王思比,四子王思文,于1417年由山西大移民,迁居落户北冯村。三兄弟又育有叔伯兄弟8人,老大王思义生1子,老二王思比生1子(后迁往任丘四水),老四王思文生6子。据王氏十九世孙王友民、王寿朋回忆介绍,早前王氏家庙均供有三位先祖的牌位。
 
       随着社会发展,王氏家族人口不断增多,后来分为“怀德堂”、“克敏堂”,再往后又分为大支堂、二支堂、三支堂、四支堂、大八族、小八族等。各堂各支之间互相往来,为便于精细管理,一般红白喜事,按家族堂支进行,如遇多事相碰,再向其他堂支请人帮忙,这种做法一直沿用至今。从各堂号家谱看,目前有记载的是从十一世祖开始,以前的家谱因年代已久,记录较略不详,到十六世祖后,由于家族发展,更多文化成分的渗透,家谱记载的相对详尽。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家族的团结,加之勤劳俭朴,家庭的积累日趋增长,除了基本生活生产外,不满足自然经济状态,开始积极向外,要求走出村庄,对文化的追求愿望日益强烈。各家庭纷纷请有文化的先生教育子女,文化的引入让家族呈现出了一时的繁荣景象。出现了“五世同堂”的大家庭,秀才、举人不断涌现,“叔侄同魁”(叔、侄分别考取举人)盛举,招来三乡五里人的称赞和羡慕。
 
       到二十世纪初,伴随着村中、家族中不断有人通过科举走出村庄,走向更远的世界,同时带来更多的文化和思想,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在各家私塾的基础上,开始在王家家庙办起了启蒙馆、小学堂,随之村里办起小学校。人们纷纷将孩子送入小学,出现了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的社会氛围。为以后王氏家族产生大批各类优秀人才奠定了基础,代表性人物有王道元、王鹤滨。
 
      王道元(1879---1967)字画初,号宾義,王氏十八世。在家读完私塾后,17岁开始在外读书,1902年考入京师大学堂,修业5年,1907年毕业,是京师大学堂首届毕业生,由大学留在北京,后由学部派充到八旗高等学堂(北京一中前身)任博物教员。1903年由保定考取举人,初任吏部主事。
      民国元年,即1912年9月29日,“京师顺天中学”改称“京师公立第四中学”,王道元任首任校长。他主张进步开放教育,崇尚科学民主,其学养渊博,擅长工词章,谙西语。1919年他撰写《京师公立第四中学第八期毕业生通讯录序》,共341字,文辞优美,寓意深长,其中191个字内容,表达了对四中学子谆谆嘱托和殷切希望,体现了王道元深刻的教育思想:“须知人之所以生,要以自食其力为根本,以协同尚义为荣卫。所贡献于群众者不啬,斯群众之报施我者必丰———。不知学无止境,致用亦无止境,有生之年,皆学之日———。诸生方盛年,志高而气锐,将欲厚其积储以大效于世耶?———”。他倡导学生“学科学、学世界、学做人”,他追求科学思想,重视科技教育,主张发展科学技术,以救亡图存,被尊为京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领袖之一。在2006年北京四中教代会决定,将这段文字确立为“北京四中训诫”,并在北京四中建校100年之际,镌刻在校园训诫石上,勉励当代学子。学校至今保留1912年,王道元亲笔书写“京师公立第四中学”校碑。
      王道元与文化界名流熊希龄、蔡元培、李大钊、陈云诰、鲁迅、齐如山、齐寿山、俞同奎、柯璜、符定一、钟刚中、郭凤惠 等人有善,是“稊园诗社”会员 。1917年转任京师学务局教育科科长,京师学务局局长,曾是进步青年赴法勤工学国内组织负责人。他曾于1912年加入同盟会,1924年投笔从戎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秘书长,1926年任武汉政府监察院秘书长。1929年重返教育界,任河北大学教务长,回京后任北京成诚中学校长。曾为北平和平解放积极奔走。新中国成立后,努力参加全国政协的组建及政协组织的活动,撰写了大量的文史资料,1967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9岁。
      王道元一生坎坷、低调、神秘、传奇,生有2子3女 ,其长子王任,北京书画艺术研究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被收入《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
 
      王鹤滨(1924——2018)王氏十八世。毛泽东首任保健医生、著名书画艺术家。
      王鹤滨,1938年在北冯完小毕业后,参加革命工作,在安新抗日民主政府任书记员,1940年考入华北联大教育学院,1941年到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学习,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考入延安医校(中国医科大学前身)深造,毕业后1944年被分配到延安医校附属医院当眼科医生,后调任中央军委卫生部当科员,同时兼做中央医院门诊部医生。1946年第一次在延安窑洞为毛泽东看眼疾,1947年与叶剑英养女叶丹结婚,1948年随中央门诊部,在临县三交镇、平山西柏坡为中央机关和附近军民治疗疾病。1949年3月随中央机关进北京,调香山中央门诊部任支部书记兼副主任,1949年8月被组织选派到毛泽东身边做保健医生,同时兼任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保健医生。
      1949年9月30日晚,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盛大国宴招待会,为保证10月1日国庆大典五大书记安全登上天安门城楼,汪东兴让王鹤滨想办法不可让毛泽东等领导人喝多酒。王鹤滨最终想出“用红茶水代红葡萄酒,白开水代替茅台酒”的办法。他在天安门城楼亲眼目睹毛泽东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1950年经组织考察推荐,毛泽东同意,同时担任毛泽东的行政秘书,负责毛泽东一家的饮食及其他事务。
      王鹤滨,1954年2月离开毛泽东,到苏联莫斯科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学习深造,1958年7月获得医学副博士(当时苏联最高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医院院务办公室副主任,公安部九局检验室主任。1959年3月至6月,随彭德怀出访亚欧9国,是唯一的非军事人员,随朱德回过四川。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华北七所科研组组长,《核防护》杂志主编。由他主持的“急性硝酸铀酰烧伤及急性铀中毒”治疗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1978年赴苏州医院任第一副院长(没有院长,主持全面工作),任核工业部安全防护卫生局局长、党委书记,1985年离休,享受副部级待遇。
      王鹤滨离休后,退而不休,曾回家乡开办诊所为乡民看病,受聘北京太医馆特诊科,出任学科带头人,他带领其他专家为冠心病、高血压、前列腺等创立了治愈率较高的“三位一体”全新治疗理念,为多数患者解决了病患。在国内外发表医学论文30多篇,出版了《受寒性肌——神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征”非“症。指征兆、迹象”)等专著20余部。在世界上首创——横纹肌病因学,独创了对某些特殊病症行之有效的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治疗方法———横纹肌疗法。
       王鹤滨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出版纪实文学《走近伟人》、《紫云轩的主人》、《在伟人身边的日子》、《感动上帝的人》、《惊世书圣毛泽东》、《毛泽东诗词书法赏析》、《毛泽东的保健生活与养生之道》等等,深受广大读者喜欢。
      王鹤滨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离休后,创作了大量的书法、绘画作品,数十次获国家级大奖,在书画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称为“红色艺术家”。作品分别入选《中国书法家选集》、《中国美术家选集》,获中国历代书画家“当代名家”,国画作品收入《中国荣誉向世界推荐的国礼艺术家》,被载入《中国人名大词典》、《中国历代书画家辞海》等多种辞书。2008年受任毛泽东书体研究协会名誉主席。
      王鹤滨他一生平凡而传奇,从北冯出,奔延安,进北京:从孩童,到名医,成毛泽东保健医生,著作等身,人民功臣,九十五岁驾鹤西游,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王文波(1912———1997)王氏十八世,1928年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北冯村支部书记,任(丘)高(阳)安(新)中心县委委员。冀中军区后勤部部长兼供给部政治委员。建国后先后任商业部副部长,全国供销总社副主任,1982年离休。先后创建北京商学院,北京对外贸易学院,被称为“一生创两校带三地乡亲”(两所大学中有很多安新、高阳、任丘乡亲)。

      王子昇(1907----1995),王氏十七世,同为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创始人。
 
      王贯英(1938-2014)女,王氏二十世,国家一级演员,曾任保定老调剧团团长,河北省第四、五届人大代表,第六、七届省政协委员,中国戏曲协会理事,老调表演艺术家,一代宗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960年赴北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著名艺术师梅兰芳、马连良称赞。从艺50多年,扮演60多个角色,在电影《潘杨讼》、《忠烈千秋》艺术影片中塑造的寇准形象,被业内称为“活寇准”。
 
      王雪厚(王 立)(1921-1997),王氏十八世,全国人大代表,长春市人大主任。
 
      王道夷(王里)(1921— ),王氏十八世,河北大学副校长,北京印刷学院书记、院长。
 
      王国珍(王同科)(1919— ),王氏十七世,保定地区专员,黑龙江省计委主任。
 
      王宪周(1919— ),王氏十八世,全国人大代表,阜新军区政治委员。
 
     王道宣(王达甫)(1898-1982),王氏十八世,民革石家庄市主委,石家庄市政协副主席。
 
     王梦山(1941— ),王氏十九世,河北胸科医院院长,2003年“非典”省专家组副组长。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