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四川王成·母亲的心愿

2021-02-18 10:45:42来源:宜宾市筠连县畜牧水产局 筠 竹

打印 字号: T|T
     世界王氏网编者按:日前浏览微信,发现四川省王氏历史学会姓氏文化分会会长王成宗长给我发来怀念母亲的稿件。阅罢,一股淳朴的乡村家风扑面而来,字里行间洋溢着母慈子孝的传统文化和感恩存爱的中华美德,令人颇为感动,特推荐与下,与宗亲网友同分享:


母亲的心愿
 
     我的印象中,母亲最喜欢笑。
     母亲在父亲去世一年后就改嫁了。那时我八九岁,因年龄最大便留在了梓潼县石牛公社老家,我妹我弟随母亲去了市中区徐家公社继父家生活,继父还有一个老人我们叫爷爷,母亲和继父后来又给我生了一个弟,家境依然困窘,好在母亲会养鸡养猪种菜,继父庄稼做得好,还会打鱼,基本上维持包括弟妹读书等一家人的开支。我在距老家近五十里的观义初级中学读书,暑假去看母亲,还小的我总会问母亲为什么笑,她说生活笑着过好,笑是我们对生活的希望。
      1985年,我初中毕业去了距家两千多里路的万县农校读书,要换坐两天一夜的火车、汽车或轮船。母亲怕我一人远行不安全,就做了100多个馍馍(馒头),让继父陪我去报名。每次回家,母亲就关心地问我学习情况。我说我跟一个七旬教授正在学习中医,她说她因有我这个儿子而高兴,困难不找爱笑的人。弟弟妹妹也开始读书了,花大钱了……母亲更忙了。
     1989年,我农校毕业,被引进到筠连县工作,每年和母亲相聚的时间变短了,初中时最少也有二十多天,工作后最多也不过四五天。因母亲和继父生日同月,一个初一、一个三十,没有特殊事情我都计划回家,但母亲说单位事情重要,不要给领导添麻烦。我因路远,实际回家次数不多。每次回家,母亲都会笑着给我聊天,说说我们姊妹的事,说说我外婆外公的事,我感觉她每次说的都差不多,反正也是应付听听,从不知母亲的想法。每次离开,母亲都会送我到六里外的地方赶车,含泪目送我坐车远去。
      母亲身体不好,是我后来知道的,但她没有告诉我,也不让继父转告我们,她自己一直坚持着。在我儿子王子出生之前,母亲到筠连县待过几天,带来了她为孙儿缝的棉袄……不知母亲去过陕西没,我没问。我弟王强在西安一个酒店当大厨,认识了乾县姑娘就定居在咸阳。我妹离家最近,她在涪城区青义一个幼儿园当老师,经常回家看望母亲,母亲都会把她种的蔬菜和米面送一些让她带回。家里还有一个弟弟,那是母亲和继父的孩子,如今这个弟也是两个娃的父亲了。
      2008年绵阳突遇“5·12”大地震,母亲单薄的身子终于倒下了,她在床上让继父给我电话,让我回家。因当时王子已被绵阳中学录取,心想等开学再回去。拗不过继父的劝说,我请假回家进行了探望。回家当晚,母亲就叫我坐在床前,慢腾腾地讲了很多事,都是断断续续地……要我孝敬继父、幺爸,幺爸没结婚,我就是他儿子;继父有一个儿子,但他抚养我妹和我弟,有养育之恩,需要一辈子报答,嘴巴甜,永远要叫爸……要和睦妻子,好好孝敬岳母;我是老大,要带好弟弟妹妹。好像还讲了很多很多,我都快忘了。
      母亲口头一直说对不起我,她说改嫁没有带我一起。其实我很明白,继父也不容易,他和我爷爷日子也苦,母亲改嫁带了我妹我弟,就是为了保证她俩有书读,我留在王家和幺爸一起生活,也是为了我继续读书。母亲本来可以回到她老家三台的,但还是就近嫁了,也是方便照顾我。
      母亲老家在三台县断石乡柏杨湾,那里的谢家人很多,也有很多古碑。她叫我去她老家看看,借鉴我们王家字辈梳理方法清清谢家字辈,好继续寻找她父亲我外公。我1998年兼职县志编辑工作,很快就完成了王家字辈的清理,我们入川始祖王者弼(懋泰)源自麻城县孝感乡,执行“者维天谟秉、文映元国汝、崇作朝正子、富贵永延长”字辈(光绪十三年“始祖墓志铭”)。
      那天晚上,我在母亲的长久唠叨中还是睡着了。当我醒来的时候已经大亮了,母亲已经静静地躺在那里离开了我们,嘴角仍带着微笑……
      王子在绵阳中学读书三年,我回家时间多一点,除春节几天外,平时还借参加家长会回家一趟。王子去上海外国语大学读书后,就缩短到了春节几天,回家看看幺爸、继父,给王子做好榜样,希望他以后也能挤出时间陪陪我们。每次离开,我都会去母亲墓地和母亲聊几句,说说我的工作、说说我的王子。
      梳理谢家字辈,是母亲的心愿,是因为她很小失去了我外公,说是外公被抓了壮丁去了台湾,只要晓得字辈,外公就会找到她的。她是外公最小的女儿,当时刚生下来,只知道外公去中江县卖豆腐就没见过了。我兼职县志编辑时组建了筠连县姓氏文化学会,曾通过学会与台湾方面联系过,没有回音。
      2016年春节,我抽时间经成都直接去了三台县柏杨湾,和二舅谢兴成一起逐块梳理老碑,始知母亲谢氏祖籍也是麻城县孝感乡,入川始祖谢良学,先迁阆中,继迁三台之青通坝、乾溪子(光绪八年谢全顺碑记),青通坝、乾溪子就是三台县城涪江对面的百顷镇黄连垭,我见到了谢兴志舅舅编的《谢氏家谱》,才知谢家字辈完整为“圣世元全、履道维勤、兴承俊德、云书智天”16字。
      随即,按继父提示,我还去了三台县玉林乡,完成了继父他们那支谢家字辈清理,算是我报答继父做的一件实事。当年四月,我和爱妻参加了麻城县孝感乡丙申年祭祖大典,随后去湖南永州市东安县水岭乡大金龙村寻根,去年中秋节完成了唐家字辈清理。
      家母去世将满十年,作为年过半百的我,也一直在思考,家母当年叫我清理字辈的含义,我在我们那支王氏家族中文化最高,也兼四川省历史学会姓氏文化分会负责人等,倡议华西都市报设了“四川百家姓”栏目,借四川开展“传家风、立家规、树新风”活动评选“天府好家规”拍过三集专题片,深知家风家规家训的重要。母亲去世后,继父就一直催促我给家母树碑,我文学功底差,没写过碑记,仅留下“慈母一生勤操持,善良贤淑睦四邻,养儿育女千般苦,后嗣立碑永留名”28字。
      去年底,从北京参加完农业部《中国农业百科全书٠中兽医卷》修订编撰工作启动会返宜宾路过绵阳,我提前回家看望了幺爸、继父,他们的头上白发和正在下的瑞雪颜色差不多。我又去了母亲墓地,碑记字迹仍然清晰,虽然坟上已有厚厚一层瑞雪,但母亲笑的样子让我心中热乎,远在日本工作的儿子正好发来了问候的微信……
      儿子懂事了。母亲的心愿或许就是这个吧,我也喜欢笑,不因为母亲爱笑。母亲1945年生,如在世,应该73岁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