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宋王安石诗中的濮阳及孙子王棣抗金捐躯濮阳记

2021-01-24 13:08:21来源:厚重濮阳 濮阳地方文化

打印 字号: T|T
厚重濮阳·古人诗中的濮阳之十八:
宋王安石《澶州》、《去都二百四十里》
栏目名厚重濮阳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刘文选 书
 
澶州
作者:宋·王安石
津津河北流,嶭嶭两城峙。
春秋诸侯会,澶渊乃其地。
书留後世法,岂独讥当世。
野老岂知此,为予谈近事。
边关一失守,北望皆胡骑。
黄屋亲乘城,穹庐矢如蝟。
纷纭擅将相,谁为开长利,
焦头收末功,尚足夸一是。
欢盟从此数,日月行人至。
驰迎传马单,走送牛车疲。
征求事供给,厮养犹珍丽。
戈甲久已销,澶人益憔悴。
能将大事小,自合文王意。
语翁无叹嗟,小雅今不废。
 
去都二百四十里
作者:宋·王安石
去都二百四十里,河流中间两城峙。
南城草草不受兵,北城楼橹如边城。
城中老人为予语,契丹此地经钞虏。
黄屋亲乘矢石间,胡马欲踏河冰渡。
天发一矢胡无酋,河冰亦破沙水流。
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
 
        注: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元月,王安石曾经以直集贤院、三司度支判官的身份,任辽国贺正旦使的送伴使,途径澶州到过白沟(宋辽边界)。在此期间,王安石曾经作诗十八首,其中两首是在澶州所作,即《澶州》、《去都二百四十里》。
 
      附《厚重濮阳》以前所发《王安石与濮阳》:
 
       王安石与濮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宋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濮阳在北宋时为澶州,辖濮阳、观城、临河、清丰、卫南、朝城、南乐七县,大观元年由州升开德府,为北辅(京畿北方重镇),州治、府治设今濮阳县。
       王安石是北宋一位有伟大抱负的政治家,濮阳在北宋时期位置险要,是宋朝历史重要拐点澶渊之盟的发生地。王安石与濮阳有没有交集呢?回答是肯定的,王安石到过濮阳,还写下了不少咏叹濮阳的诗篇,王安石的孙子坚守濮阳城,同金兵浴血奋战,最后为国捐躯在濮阳。
王安石画像
 
       王安石与濮阳之一:
       出使辽国过濮阳,感慨万千留诗篇
       1060年,宋仁宗嘉祐五年,庚子年,距离宋辽在濮阳签订和平条约《澶渊之盟》已经五十五年了。
       这五十年的双方息战休兵、开放榷场(边境贸易场所),使得宋辽经济都有了较好发展,尤为重要的是,两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得以稳定,作为宋辽两国朝廷,也产生了一个新的职务:贺正旦国信使。即宋辽之间往往于旧历年前向对方互派使者,代表皇帝和国家,于正旦(春节)向对方的皇太后、皇帝、皇后道贺致礼,使者称贺正旦国信使,简称贺正旦使、贺正使或正旦使。 
       宋嘉佑五年正月,契丹国派正旦使南行,旨在两国修好。宋仁宗心中甚喜,特派王安石伴送契丹使回国。
       春寒料峭,大地茫茫,王安石一行十几人策马出了宋朝国都开封城,第二天到了澶州,即宋辽签订合约之地,从那以后宋辽修好,宋朝以每年向辽国送白银、绢匹赢得了和平。
       此时的澶州,仍旧是南北两城,中间黄河穿过,南北两城由浮桥连接。
       七年前,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三月,在澶州景德宋真宗驻跸处建设大殿,即开福院信武殿,用来供奉宋真宗。
       五年前,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三月,宋仁宗下诏让把宋真宗澶渊御制亲书《迴銮诗》存于州治,并让刻石碑收藏。
       三年前,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宰相文彦博为澶州信武殿宋真宗御诗篆书碑额。
       到达澶州濮阳,王安石随即拜谒了供奉宋真宗的信武殿和宋真宗迴銮诗碑,感慨万千。稍事休息,用餐。王安石、译员与对方边吃边聊:
       王安石:“使节大人,可知这里是什么地方?”
       辽国使者:“澶州。”
       王安石:“听说过澶州之盟吗?”
       辽国使者:“听说一些,但知之不多。”
       王安石:“咱们现在所处之地正是当年签订澶州之盟之地。50多年前,贵国萧太后率兵南下,来至澶州,我主真宗皇帝御驾亲征,贵军元帅萧达揽中箭身亡。此时萧太后决计求和,双方才签约,化干戈为玉帛。”
        辽国使者:“是啊,宋朝兵多将广,更有大宋皇帝御驾亲征,我契丹萧太后明白宋朝不可改,攻则两败俱伤,和则双方得利……”
       王安石:“我们有句古语:和为贵。两国相交当诚心友好,方能国富民强。当今西夏国自恃人肥马壮,屡屡进犯贵国和我大宋王朝。我们当携手共同对敌。”
       辽国使者:“这也是我们契丹国的心愿。”
       二人虽言语不通,但在译员沟通下,加深了了解,彼此均有友朋之感。王安石欢欣之余,构思《澶州》二首。
澶州之一
作者:宋·王安石
去都二百四十里,河流中间两城峙。
南城草草不受兵,北城楼橹如边城。
城中老人为予语,契丹此地经钞虏。
黄屋亲乘矢石间,胡马欲踏河冰渡。
天发一矢胡无酋,河冰亦破沙水流。
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
澶州之二
作者:宋·王安石
津津河北流,嶭嶭两城峙。
春秋诸侯会,澶渊乃其地。
书留後世法,岂独讥当世。
野老岂知此,为予谈近事。
边关一失守,北望皆胡骑。
黄屋亲乘城,穹庐矢如蝟。
纷纭擅将相,谁为开长利,
焦头收末功,尚足夸一是。
欢盟从此数,日月行人至。
驰迎传马单,走送牛车疲。
征求事供给,厮养犹珍丽。
戈甲久已销,澶人益憔悴。
能将大事小,自合文王意。
语翁无叹嗟,小雅今不废。
 
         参考文献:《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资治通鉴》、《宋史》、《辽史》、明清《开州志》等
 
王安石与濮阳之二:
孙子王棣奋勇抗金 为国捐躯殒命濮阳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过澶州濮阳六十八年后,王安石的孙子王棣又在濮阳奋勇守城,带领军民抗击金兀术,最后为国捐躯殒命濮阳。
       南宋初年,金国铁骑南侵,在开德府(今河南濮阳)遭到知府王棣的强力抗击,血战金军的王棣不仅是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还有一个更出名的身份:北宋名相王安石的嗣孙!
       王安石长子王雱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去世,没有留下子嗣,宋徽宗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王棣被过继给王雱为继子,成为王安石的嗣孙,此时,距离王雱已经去世已经34年了。
       王棣,字促仪,是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之孙,父亲为王旉(音夫),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八月,赐进士出身,九月,被任命为显谟阁待制、提举万寿宫观,王棣之子珌也于同年被任命为宣义郎。
康王赵构登基后,王棣被授予显谟阁学士,并被任命为开德府经略安抚使兼知开德府。
       宋建炎二年(1128年)八月,金军分兵三路,第四次大举南侵,中路军和东路军在濮州会师。金军统帅完颜宗翰(粘罕)率主力攻打濮州,同时派遣完颜宗弼(兀术)率领一支兵马进犯开德府。
       王棣率领开德府军民誓死抵抗,挫败金军多次进攻,“四太子”完颜宗弼恼羞成怒,亲自督师猛攻,依然徒劳无功,开德府仿佛铜墙铁壁,始终屹立不倒。
       久攻不下,完颜宗弼领军返回濮州,王棣取得了第一次开德府保卫战的胜利。
       完颜宗翰在濮州遭到两个强硬的对手:知州杨粹中和守将姚端,作战也不顺利,甚至被姚端夜袭,光着脚狼狈逃命,完颜宗弼返回后,两人合兵,最终攻破了濮州,并屠城泄愤。
        占领濮州后,完颜宗翰率领大军,再次进犯开德府,这一次,中、东两路金军倾巢而出,势在必得!
        王棣知道孤城无法固守,派人向朝廷和东京留守司求援,早已跑到扬州的宋高宗,对议和抱有极大的希望,任命李邺为“祈请使”,第四次出使金国,请求息兵议和,因此,根本不派人增援。
       东京留守杜充则畏敌如虎,不敢增援,还派人掘开了黄河,放水阻挡金军西进,泛滥的河水不仅阻挡了金军西进之路,也断绝了留守司救援山东州县之路,而金军统帅完颜宗翰再也不用担心东京的宋军从背后发动袭击,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南侵,消灭南宋政权!
得不到援兵,开德府只能孤军奋战!王棣以忠义鼓舞军民与敌人血战到底!
       完颜宗翰试图招降王棣,被一口回绝,于是又想出一个很损的办法,伪造了一封王棣向金军投降的书信,派人拿到城下喊话:“王棣都已经投降了,你们怎么还敢抗拒我大金国呢?”
       开德府军民闻言,又看到书信,怒火中烧,认为王棣真在背地里向敌人投降了,根本没往敌人诡计这方面去想,失去理智军民纷纷拿着武器去找王棣,要杀死这个“伪君子”。
       王棣知道士兵和百姓中了敌人诡计,但百口莫辩,只好跑到南门躲避,却被一拥而上的人踩踏而死,一位抗金英雄,没能战死沙场,却倒在自己人手里!
       王棣死后,开德府被金军攻破,经略司主管机宜文字郑建古也死于乱兵之中,开德府的抵抗,让完颜宗翰愤怒不已,下令屠城。此时,距离金军在濮州屠城还不足半个月!
       宋高宗追赠王棣资政殿学士,追赠郑建古朝请大夫。王棣之子王珌不在开德府,幸免于难。
       王棣死后葬在了开德府(濮阳城)的金沙山,由于资料有误,明嘉靖《开州志》将王棣误写成杨棣。明嘉靖《开州志》山川条目载:“金沙山在州城东门内迤北。宋建炎间,杨棣守开德,棣出,弟彭年代领,金人攻降之。棣归,殆其守卒,婴城固守,金兵复大至屠其城,兄弟皆死。人为瘗骨立塚如山,因以金沙名。”
        而到了清光绪年间,修撰者经过认真考证,纠正了这一错误之处。清光绪《开州志》,凡例中讲到:艺文载有杨棣墓碑。查宋守臣殉难为王棣,并无杨棣其人。旧志已经辨明,碑文留在志中转兹疑义。兹删之。意思是说杨棣应是王棣,而文中旧志是指清嘉庆《开州志》。时任知州李符清在此志序文中讲到:“于旧志之缺者补之,讹者正之。如辨王棣之姓,表董琬之忠……。”
        在该志金沙山条目中又载:金沙山在州治学宫迤东。按《宋史·高宗本纪》建炎二年,金人陷开德府,守臣王棣死之。《续资治通鉴》载:建炎二年十一月,金人攻澶渊,显谟阁学士知开德府王棣率军民固守。金人为伪书至城下曰:“王显谟已归,汝百姓何敢拒师?”军民闻之欲杀棣。棣走至南门,为军民践死。城遂破,事闻,赠棣资政殿学士。是城亡与亡者乃王棣,非杨棣也。数百年来,姓氏混淆几于淹没。旧志正前志之误,允足传信,今亟从之。又载:王棣墓在州东门内金沙山。在人物王棣词条中再次引用了《续资治通鉴》中的原文介绍王棣其人。
       以上史料中记载了王棣守开州城死亡的基本事实。当时金兵宗翰所部自黎阳攻来,至澶渊遇王棣固守,久攻不下,转攻濮州后再攻澶渊。使诡计破城。史料中王棣之名却记录清晰,而杨棣之名只见开州旧志,明显有误。守开当为王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