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立冬过后,古代诗人纷纷期待起同一件事

2020-11-16 21:04:54来源:新浪文化

打印 字号: T|T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潭柘寺的钟声。
 
  在郁达夫笔下,北国的秋是美好的。他看来,“秋天,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然而一年四季,秋季显得尤为短暂。短到你觉得自己还没来得及好好感受,它就一溜烟跑开,像个顽皮的孩子,做着鬼脸跟你说了再见。
 
  今日立冬。这宣示着秋的退场,以及冬的降临。
 
  立冬过后,白昼更短。一阵阵寒风过境,万物生长好像都放慢了脚步,等待进入深深的睡眠。而这时,古代的诗人们却纷纷期待起了同一件事,那就是——赏梅。
 
  明陈洪绶《摘梅高士图》(局部)
 
  天津博物馆藏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伴着细雨和庭院里半青半黄的树叶,元代文学家仇远在《立冬即事二首》里写出了对春天到来和梅花绽放的期盼。
 
  400多年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西风颂》中,写下了异曲同工的一句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在众多梅花中,腊梅开的最早,一般11月中旬就开花了,花期很长,可以开到第二年3月份。
 
  梅花长达5个月的花期,几乎贯穿了整个冬季,它就像是怀揣着希望的使者,陪人们走过漫长寒冬,迎接春天的到来。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这样描述古人赏梅的场景:
 
  “如在山中,则搭起一座帐篷,三面挡风,留一面观景。人们坐在帐篷中,用炭火取暖、温酒。如在园中,则设置几扇纸屏风,上面加上“屋顶”,四面设置可以开闭的窗子”。
 
  古往今来,喜欢赏梅的诗人不少,孟浩然更是留下了“踏雪寻梅”的典故。
 
  张岱在《夜航船》里记载,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
 
  白雪纷纷,寒风凛冽。文思枯竭的诗人裹紧衣衫,骑驴外出,面对众人的疑问,他说:“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
 
  虽是自我调侃,但他的诗情真在驴背上吗?自然不是。那孟浩然的诗情在哪?——在伫立于风雪的梅花中。
 
  踏雪寻梅,寻的是梅,却不仅仅是梅。
 
  踏雪也好,冒雨也好,逆风也好,这些对孟浩然来说,或许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推开门,从未必温暖的境遇中穿过,去见见那朵在大雪里傲然绽放的梅花。
 
  南宋马远(传)《雪景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历代文人墨客中,爱梅之人不胜枚举。人们爱它伴雪而生的高洁,也爱它与月相伴的清雅。
 
  在写梅的诗句里,北宋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可谓惊为天人。
 
  疏影、暗香,月下梅花,横斜清瘦,若隐若现,犹如一张光影构成的水墨画卷。。。。。。
 
  林逋一生隐居孤山,依山种梅,修篱养鹤。他淡泊名利,梅为妻,鹤为子,悠然隐逸。
 
  落雪时节,梅妻鹤子的北宋人林逋,会不会像唐朝人孟浩然一样,在某个大雪过后的冬夜,漫步在幽静的梅园,立于梅影月光之间呢?
 
  而那位踏着积雪看花的诗人,又会不会举杯,邀请月影中的梅花和月亮里的玉兔,喝上一杯温暖的清茶?
 
  观复博物馆,以馆藏:
 
  ‘宋代-元代 月影梅纹五瓣花口金盘’
 
  及‘清中期青白玉衔灵芝兔’为蓝本。
 
  以“月影梅”及 “衔灵芝兔”为纹饰,用陶刻的方式呈现于原矿紫砂文盘上。
 
 
 
  ‘月影梅紫砂文盘’盘足刻意制成高足,使用摆放时自有不落凡俗,庄重清雅之感。
 
  ‘玉兔衔灵芝壶承’保留原器物神韵,使壶承添一抹灵动与趣味。
 
  壶承为浅盘状,微内凹,中间略起一高台置放茶壶,地处可少量存水。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唐·李白《立冬》
 
  立冬时节,不少地方的雪还没来。那不如在摩挲把玩这些秀雅的器物时,泡上一壶热茶,神游物外。然后,等待微风寒雪,月下寻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