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云|名门世泽 两晋家声 中华王氏当代书画篆刻名家展

王春云
王春云,女,字景康,号凌志,别署步贤堂、不群斋、行云流水轩、听泉草堂。1966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艺术专业;幼承家学,48年临池不辍,长于楷书、行书、小楷、古诗词、书画评论。
社会任职: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中心高级注册教师。
中国金融文联委员、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会员部主任。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
现任行云流水名家书画馆馆长,北京新私塾书画之家校长。
曾获奖项:
先后三次被中国书协评为:中国书法进万家先进个人。
被中国金融书协评为:德艺双馨书法家。
书法论文获中国书协全国六届书学研讨会提名奖。
书法论文入选中国书协九届国展论坛。
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协五届楹联展、千人千作展、全国行业书法展、入围八届中青展。
书法作品入展第一、二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中日女书法家代表作品展。书法作品入展第一、二、三、四届国际知名女书家书法精品邀请展。书法作品获中国职工艺术节全国美术书法作品展优秀奖、第二届电视书法大奖赛入围奖、获中日书法联展银奖、全国金融书法展铜奖、避暑山庄杯书画大赛金奖。
新闻媒体推介及作品发表
书画及教学成就被《中国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书画产业报》、《农民书画报》、《金融博览》、《中国金融书法通讯》、《艺术主流》、《书画名家报》等报刊分别进行过专题介绍;百余篇作品及文章发表于《参考消息》、《中国书法》、《中国书画报》、《中国书法通讯》、《书法导报》、《书法报》、《青少年书法报》等报刊和专业书籍。
出版专著及作品刻碑收藏
出版:《步贤堂积跬--王春云个人诗书画专集》
编写:《行草章法百图》(甘肃教育出版社)( 上海交大出版社)(吉林美术版社)
出版:《中国书法名家系列专辑-王春云卷》(中国文史出版社)
主编:《首届曲水流觞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作品集》
主编:《中国梦书法梦—王春云师生临创展作品集》
执行主编:《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成立十周年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
书法刻碑:恒山碑林、王符碑林
书法作品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市老舍艺术研究会、各金融企业等单位及海内外收藏家收藏。

纵逸诗书写高情
——王春云的诗词书法
文/张振华
不知李清照写不写字,那时候文人用毛笔记录她们的诗文是肯定的。因为他们没有我们幸运,那时还没有电脑。我的意思是,不知道她写不写“书法”。但从他们夫妇热衷于搜求古董书画成癖,达到了“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的志趣看,她在书画上的天分应当是很高的。她只要稍稍“以其余旁溢为”书法,那她书法的格调一定不俗。但我眼穷,迄今连有关她书法的出版物也没见过,更不知道她到底有没有遗墨传世。只是读她的诗词,我已慨叹不能生当其时。如果,我的意思是我们不妨假设,同时代有类似的才女,有那么好的文笔,又有一手好字,又有亭亭物表、皎皎霞外的超逸,一位风神潇洒的才女,便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江汉之滨翩然而来,令我们眼前一亮,心头一震,那也是一种福分哪!
我们是不幸的。历经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文化浩劫,我们又是幸运的,终于迎来了文化昌明的回归。富有才情的女性更幸运,她们摆脱了所有旧文化旧习俗的桎梏,可以尽情地展示他们杰出的艺术才华。我们这个时代就有名满天下的林岫;不仅有林岫,还有江南柔山腻水孕育出来的韦斯琴 ,不仅南方出了韦斯琴,北方的帝都,六百年的京华烟云,皇家气象,亦神秀独钟,另一位才女隐然而来,她就是王春云。她们让我们得以领略才女的风采,也让许多自诩为诗人书家的“须眉”黯然失色。
林岫、韦斯琴、王春云,等等,她们的诗名都不及李清照,但却都能诗;百代而下,她们的才女地位又未必长在李清照之下,因为她们还是著名的书法家。
历史上的才女,多出身显宦富贵之家,像顾太清、林徽因她们一样。而王春云既非大家闺秀,也不是所谓“书香门第”,而是寻常百姓之家。与普通百姓家略有不同的是,春云的父亲却是一位知书达理、并略通文墨的乡贤。为人古道热肠,急公好义,为乡邦百姓默默做着善事,曾为村中子弟义务教授书法。有人称道,有人不解,甚至有人说他傻。但是春云很小就似乎理解了这位与众不同的父亲,也受到父亲平凡、伟大人格的熏陶,文字书法的亲炙,她性格的坚韧,平和,诗词、书法的发轫,都来源于父亲的影响。
同多数人的书学路数一样,春云初学二王,后临碑版,曾在《郑文公》上浸淫日久。并得到过大康先生的指导,若干年后再度转到行草。作为女书家,她小楷的工丽在诸人意料之中,但她行草的纷披老辣、狂逸纵宕则出人意料,以致陌生之人往往误以为她的字出于男性之手。这既是春云性格洒落的自然演漾,也得益于她对秦汉石高古意趣的采撷。启功先生点赞《张猛龙》时说过:“如今只是张神囧,一剂强心健骨方。”春云对此可谓心领神会。
春云的诗,第一次读到令我心里一震。审读《中国书法》十年,对书坛的整体人文水平有大概的了解,写字的人里边,能把古人的东西抄对的就算“有文化”了,自以为是诗人、动辄诌几句酸词的所谓 “学者型书法家”倒也不少,但真正的堪称诗人的书家,则稀同星凤。可眼前的这位玲珑女子不但字写得好,居然能写出古意苍茫的格律诗,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例如的《棋趣诗》:“趣味人生似弈棋,楚河汉界化为局。时机在握当珍视,驰骋纵横东复西。”蕴含睿智的人生哲理;《临江仙·前海浅斟》:“夕照波移帆影动,风拂柳色荷声。羊城远客喜逢京,接天莲叶碧,舒卷俯身迎。三友浅斟前海畔,和诗触景生情。一壶醪醴醉刘伶。观山银锭上,细语驻流莺。”写前海风光如在目前,状老友相聚杯浅情深,真切动人,清新流畅。且借用前人成句信手拈来,无牵强拼砌之嫌,诚晏欧之流亚也。
2012年12月,春云终于迎来了企盼已久的退休生活。她满怀“税驾”后的喜悦,信笔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久步金融路,移情翰墨香。寒风侵户牖,古调润心房。暖酒萦诗意,烹茶散桂芳。从今无重负,挥洒任痴狂。”
虽说“从今无重负”,可对于有崇高人生价值追求,有社会担当之心的她,退休后的一系列“折腾”,已经把她自己折腾得不堪重负”了。为了传承父亲的愿望,也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她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创办了行云流水名家书画馆,北京新私塾丰台校区、山水文园校区和交大校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且实现了平稳发展。学生已从五年前的四五人家教,发展到如今的三个校区,近二百名学员。不仅有不少学员在全国、市、区级书法比赛中获奖,而且有两名今年小升初的学生由所在学校给举办了个人书法展,有一名学员的题字被嵌到了学校楼宇上,有一名学员作品刊入家乡碑廊,还有几名学员的作品作为贵重礼品进行国际交流……
东方女性,大都属于传统“相夫教子”一类,作为家庭主妇,作为母亲,春云同样担负着这一切家庭事务;工作期间,在单位里春云的吃苦耐劳、工作成绩也是上下公认的。便有朋友不解道:家里和家外那么多事,本来就疲于应付,还哪来的时间看书写字?殊不料春云有所谓“流动的书房”。飞机上、列车上、公交车上,如同古人的“三上”,就是她的“书房”。“车上出诗啊!” ——春云曾感叹。《立秋乘车听雨观柳有怀》“雨气朦胧雾漫山,多情堤柳妒花颜。金风授意难辞却,翠臂摇枝冷暖间。”就是春云乘公交堵车时写成的。她随身携带的包里永远装着一本字帖,一有机会便掏出来心摹手追,许多年过去了,也不知揣损划烂了多少本帖了。再就是更深人静,皓月临窗的时候,多数人已进入梦乡,春云却进入了梦想,绮丽的诗思,淋漓的翰墨,这个时候的春云才仿佛回归到自己,从“长恨此身非我有”的二元分裂状态暂时归一,享受到诗人、书家短暂的、难得的惬意。
春云的成功,更离不开家人的理解、支持,而这也最让她感动。她拥有一位才华卓越、却深沉含蓄、谦和不露的,对妻子又宽和理解的丈夫,他是春云作品的第一读者,丈夫的肯定坚定了春云探索诗书之路的信心;而他自己却能造出可以运行的、与真的火车头、装甲车、导弹发射车比例不同、部件相同的全仿真模型,观者无不惊叹。如今北京丰台机务段毛泽东号展室里可以运行的火车模型,就是这位仁兄的杰作。难怪春云在结婚20周年纪念时创作了“绿叶红花相依扮丽,和风细雨互润成春”对联记录下自己的幸福生活。
“无情岁月增中减”,转眼之间,风华正茂的春云也已接近了知天命之年,但她进取之志不衰,逐风鹏而雄飞高举之心仍在。自己诗、书功力的进一步砥砺,北京新私塾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都需要她加倍努力、义无反顾地前行。但身体、年龄、精力,却已非昔日,已经不允许透支了。我们祝愿春云艺术之树长青,教学事业日益兴旺——但这都依赖于健康。我们都不是能够一举成名的艺术家,我们还是慢慢来。
本文作者/张振华,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长期担任《中国书法》杂志责任审读,中国书协重要文献特邀审读。
本文写于2015年7月14日

教之余 墨之趣
文/王春云
为传承家父衣钵,实现学习书法、传承书法的愿望,十五年前,我和先生一起创办新私塾,开始教授学生软硬笔书法。
建校前十年,本人银行在职,利用周末,业余从教,学校工作保守经营,顺其自然发展;后五年退休赋闲,我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管理,从事书法教育,学生在全国、市、区级比赛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口口相传,不断发展,学校初具规模。
然而,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加之身体素质欠佳,自然会影响到自身的书法学习和创作。虽说是教学相长,但就有限的时间而言,教与学又存在着矛盾的一面。
庚子之春,冠疫来袭,全民居家,集体抗疫。我的书法教学也被迫停下了脚步。闭关居家几个月的日子里,学校教学搁浅,以往被教学打碎的创作时间变得完整了,毛躁的心绪变得安静了,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就是临帖创作,临池戏墨成了每天割舍不下的功课。某日先生打趣地说:吃完饭就写,掉墨盒里吧,咱能不能干点儿别的呢?我笑而不答。
系统地临帖,使古代不同书家的特点轮括在我眼前逐渐清晰起来。写行书时晋人的精到清峻恬淡,宋人的豪迈洒脱逸趣,清人的纵逸跌宕骋怀都深深地打动着我。
墨池虽小,却装载着创作的冲动;毛笔不过尺长,却挥洒着诗意的情怀;宣纸虽薄,却驰骋着酣畅的墨趣。书法使本来单调郁闷的抗疫生活变得生机盎然和丰富多彩。
为不让新私塾学员因休息的时间太久,忘掉书法的手感,淡泊了对书法的热爱。三月份我先策划组织并设计完成了“同心抗疫从我做起——新私塾师生书法作品联展”通过微信指导的方式让108名参展学员顺利完成了作品。四月初我又开了王春云校长书法微课堂,录制楷行草隶篆不同书体班级的大量备课任务,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加上微课堂系统不熟悉,第一节课弄得我手忙脚乱,焦头烂额,后边捋顺了,微课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受到了家长和学员的一致好评。这一教学模式,再次打乱了我书法学习临创的节奏。
微课期间王氏家园20件作品邀请展、首都女书家8件作品邀请展通知接踵而来。我便在微课之余,挤时间创作。两展本来可以拿一些旧作品参加。但作为一个书法人,回头看旧作品时,审慎思考后总有一些不满意的作品会被淘汰,才能在不断的否定中谋求些许进步。
与其扎在故纸堆里翻找,还不如把新的思考容入到最新的作品里。有了这种想法,有了限时交稿的督促,结合书写王氏作品创作要求,便有了这批新作。创作中也切实感受到了教之余,墨之趣也。
本次作品,执行命题,以王氏内容为主。准备仓促,差错之处在所难免。还求方家、同道指谬为盼,在此万分感谢!
(岁次庚子,时在立夏,王春云草于京西听泉草堂)

王春云作品欣赏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