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志林|名门世泽 两晋家声 中华王氏当代书画篆刻名家展

2020-06-15 22:28:09来源:王氏书画家园

打印 字号: T|T
王志林
 
王志林,别名景伟,1970年出生于山东省滕县城头乡(现山亭区城头镇)卞庄村。斋号晋缘堂、慕兰斋、梅林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行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滕州市文联副主席,滕州市十三届、十四届政协委员,曾兼任滕州市第二届青年书协主席。
 
书法作品百余次参加国内展览,其中7次入展中国书协主办展览。文章及书法发表于《书法报》《书法导报》《书法》《青少年书法》《杂文月刊》《山东青年》《当代散文》《湖南散文》《山东工人报》《青岛晚报》《抱犊》《枣庄日报》《滕州工作》《滕州日报》等报刊。出版《荆水流觞·王志林卷》、《圣教序的左中右》。
     
 
请 教 羲 之
文 | 王志林
 
王老师,请允许我这样称呼您。拱手!尽管与您同姓,但相差1700多岁,论辈分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叫您?我喜爱书法,又特别喜欢您写的,感觉叫您王老师最合适。
 
嗬,理由还怪充分。喊我老师我是高兴的。志林同学,你有何贵干?
是这样,王老师,算来我也搞了30多年书法了,感觉越来越迷茫,想请您开示一下。
 
你是哪方面的迷茫?是感觉越来越不会写,还是感觉越写越差?
这到也不是,王老师,我一直很努力,尽管每天都在临您的字帖,但反而感觉离您越来越远。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哦,别用孔子来忽悠我。首先,我想告诉你,“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这是我《书论》中开篇的一句话。书法,是“玄妙”技术,要“通人”,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这“通人”,就是天分要高。历朝历代,写字的人多了去了,留下来的能有几人?留下来的,天分肯定过人。这是其一,你必须承认。不要相信那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之话,爱迪生的原话还有后面的一句,关键是那百分之一的灵感。这灵感就是我说的通人。是通人,再立志努力,方才有可能成功。但是,你还要知道,历朝历代,成为书法家的生存土壤也很关键。能数上来的书法大家都是高官,大多还都是皇上身边的人。你们目前书协会员有一万多人,怎么可能会有一万多名书法家载入史册?一个书法家,除了我刚才说的那两个方面,还要有文采。我的《兰亭序》被你们当作教材,上了中学课本,不是因为它是天下第一行书,而是因为它文字优美。第二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第三行书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哪个不是文采飞扬。其实,还不能简单说是文采,还要有思想境界。语言文字美是文采,思想的高度,才能决定文章的存世价值。圣贤是靠思想成为圣贤的。历朝历代,成名成家的书法家,几乎都有自己的书论存世。你们一万多名书协会员,又有多少人有自己的书论?即使有自己书法方面的专著,放到历史的长河,一百年后,还会有多少人去读?而像孙过庭的《书谱》,再过一千年,依然是至尊经典。一口气说了这个多,让我喝口茶,不知你听明白了吗?
 
老师,我一不具备“通人”,二不具备“高官”,三不具备“文采”,四不具备“思想”,那我们这些天天沉迷于书法的,还有什么意义?
 
这四个方面不具备,只是说达不到某种高度,但不是说不让你们练书法。字写好的,本来就具备一定的天分,正如嗓子好的,就能唱歌,这是天赋,五音不全者怎能唱好歌?但天赋也有等级,我说的“通人”,是一种高天赋,不是常人所具备。但不具备“通人”天赋,有小天赋的也一样练书法,毕竟具备高天赋的人少之又少。另外,你们要把书法当作一种娱乐。“书法是最优美最便捷的娱乐工具”,这是你们近代那个叫梁启超的说的。世间上,芸芸众生,每天不都在想寻找乐子吗?梁先生在书法上肯定是花费不少时间的,但他在历史上不能说是一个书法家。他把书法当作娱乐工具,娱乐的时间不能当作下苦功。正如有人喜欢钓鱼一样,你说他们每天起的比你还早,一钓一天,能说他在钓鱼上下了不少苦功吗?他只是爱好而已,他用钓鱼打发了时间,他在钓鱼中得到了乐趣,如此而已,这和练书法是一个道理。
 
那师母说的那句“我儿苦练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怎么解释?
 
我儿献之首先也是因为喜欢书法,才那样去练的。书法讲究的是“法”,不是随便划拉就能成功的。在懂“法”的前提下,越练会越有兴趣。因此,写干三缸水不足为奇。
 
还有一个问题,王老师,你说现在普遍把书法作品的价格当作衡量书法家成功的标准,不知道你们那个年代是否也是这样?
 
我曾经给一老妪写扇的故事,你可能听说过,那说明我的作品价格是高,但我们那个时代是不卖作品的。不单那个时代不卖,一直到了清朝的扬州八怪,书画家才真正开始卖画卖字的,这是一件令人比较痛心的事情。书画之雅,一沾铜臭,便失格调。你们那个著名的画家黄宾虹也是公开说“扬州画派”开了“江湖之门”。为了生计,卖字卖画,也无可非议,但一个书画家把自己的字画价格作为追求目标,我是不赞成的。
 
好吧,王老师,谢谢您的开示,耽误您这么长时间,不好意思。字我还是要写的,究竟怎样写,参照您说的,我会慢慢去领悟。顿首!顿首!
(该文发表于《杂文月刊》2019年11期上)
 
 
兰  说
文|王志林
 
志林先生,你是从什么时候喜欢上我的?记不起来了。只记得一开始你是看到了“无兰不雅”四个字,便附庸风雅式的买上两盆兰放在了家里和办公室,想让自己雅起来。因这样,我们天天相伴,便渐渐地有了感情。后来,你开始画我,才算真正喜欢上我。
 
你是从白蕉身上得到画我的初心。白蕉,一位民国时期自称“仇纸恩墨废寝忘食人”的书画家,书法之余,只作兰草。你喜欢他的书法,他写“二王”,看到他除了写字,只画我,你也尝试起来。一画,从此便深深的爱上了我。
 
我可不是那么好画的,俗话说:“十年画竹,百年画兰。”也有说“半世竹,一世兰”的,这可是一辈子的活,你凭着有点书法功底,就想立马见效,哪有那么简单?我想对你说,别急,慢慢来。我见你每天夜晚伏案一笔一笔的撇叶,迅速废纸如山,也是心疼你,知道为艺的艰辛。想当年,杭州卢坤峰先生为了画好我,每年要画烂一百支毛笔,以至于他的妻子每天看到他夜以继日的练线,担心他把手画残,而苦口相劝,让其驻笔,卢先生哪里听的进去,依然疯也似苦练。书法理论中有四字叫“节度其手”,换成现代的说法是“肌肉记忆”,让自己的肌肉记住我的叶和花的全部画法,然后胸有成兰,方可信笔有风,佳作天成。以卢先生那样的天分和才气,还那样的努力,因此,他能成为当代画兰的巨擘,绝非偶然。后来,卢先生去世后,他的儿子写了一篇《世间再无兰花香》的悼文,读之令人潸然。
 
你奉卢先生为楷模,其实历史上专门画我的还有好多,最负盛名的是南宋的郑思肖,郑先生。郑先生原名不叫郑思肖,是宋朝灭亡后改的,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繁体字组成部分,他是为了怀念他的老祖宗才改的名。他的兰画的好是一方面,主要是他的气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画兰人。他的号自称“所南”,日常坐卧,要背北面南,以怀念南面失去的疆土。每年岁尾,他都要面南哭拜三次。他画兰无根无土,人问其故,答曰:“土已沦丧,无从扎根。”当时的权贵知道他画的好,自然想问他索要,他一概拒绝,片纸不与。管辖他的县令欲胁迫其画兰,郑先生怒曰:“头可断,兰不可画!”这是何等的气概!然一些乡间村人求画,则有求必应。他画的兰这样题款:“纯是君子,绝无小人。”遗憾的是郑先生存世的画极少,仅有两幅。但只要有,即可让世人一睹其画的高贵风骨。因此,画兰,不单是画的好看,更主要是画有气格,方为佳品。
谈及气格,我想给你聊聊。历朝历代,喜欢我的哪个不是气格高古之士。孔子,孔圣人,喜欢我喜欢的不得了。“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孔子把我比喻成了善人。他老人家还说:“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又把我比喻成了君子。善人、君子,还有比这比喻更令我高兴的吗?圣人这样赞我,这让我如何是好呢?还有,圣人还为我专门谱了一曲《幽兰操》。那一日,我见你如痴如醉的哼着电影《孔子》里的主题曲: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
 
你唱的肯定没有王菲唱的好听,但我看你沉醉其中的样子,边唱手还像弹琴一样的比划着,真是好笑。有一日夜晚,你踱步书房,手捧《芥子园画谱》,摇头晃脑的吟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周敦颐爱莲,予最爱兰矣……”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爱。你爱兰,其实历史上爱我的人多了去了,他们真心爱我,又托我明志,也许,只有我能被他们托付。那个至今你们每年端午节都怀念的屈子,他“纫秋兰以为佩”,采一束秋兰,佩戴在了身上,行走在汨罗江畔,吟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样字字滴血的辞句。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县令,见庭前之兰写道:“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自己就是庭前的那株兰草,期待清风吹来啊。清风吹来,就知道我的香气和别的花草不一样了。我的香被誉为“王者之香”,也被世人称之为“香祖”。这“香祖”的声名可不是那么好得的,你办公桌上那盆,是不是在我盛开的时候,你每次早晨打开办公室门,就有一股幽香扑鼻,而在你走进花前,近距离闻的时候,却又似乎闻不到了,“香来无觅处”,这种若隐若现的香只有我独有。古人把这事这样形容:“懊恨幽兰自主张,花开不与我商量。鼻端触着成消受,着意寻香又不香。”我的香至今在香水生产届还无人能模仿出,即使在香水瓶上、空气清新剂瓶上标注的香气是“兰香”,可喷出一闻,那气味与真正的兰香能一样吗?那是一种“烈”,而不是一种“幽”,不一样,你试验过的,绝非我自夸。
 
重新回到画我的话题,除了刚才给你提到的那个郑思肖,其实比他早的还有一人叫赵子固,他应该是中国画墨兰的第一人。这人可不得了,他是南宋一位具贵族、士大夫、文人三重身份的书画家。宋亡后,便隐居在浙江平湖的广陈一带。他自己造了一只小船,船上载是琴棋书画、笔墨纸砚,每日四处拜访高士,过着悠哉悠游的日子。一日,县令欲拜访他,他听说后,马上划船离去,县令怅然道:“名可闻,身不可见也。”他舍身保《兰亭序》的故事,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兰亭序》尽管是书法作品,但沾了一个“兰”字,我就想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听。话说一天,他从外地朋友那里得到一个刻本《兰亭序》,时已经傍晚,但他非要连夜乘船赶回家中。途中突然刮起了大风,把他的船掀翻了,他掉在了水中,被救起时,不管自己死活,而是把抱在怀中的《兰亭序》拿出,一看没事,顿时欣喜若狂,高呼:“兰亭在此,余不足惜也!”回到家后,在《兰亭序》上郑重题下“性命可轻,至宝是保”八个字。性命无所谓,保住国宝至关重要。后来他保存的这本兰亭,便有了一个“落水《兰亭》”的诗意名字。子固被称画兰鼻祖,兰画的好,有诗为证。元郭麟孙在《题赵子固兰蕙卷》中写道:
 
    写兰以左笔为难,此图笔笔皆向左。   
    香风一夕从西来,数片湘云忽吹堕。   
    天真满前呈烂熳,晴烟低叶分婀娜。   
    紫茎缥缈散曾华,翠带交加藏侧朵。   
    初观骇目若零乱,缔视凝神还贴妥。   
    想翁落笔风雨疾,不待解衣盘薄裸。   
       但觉书纸如书空,唯知有兰那有我… …  
 
明朱存理《铁网珊瑚》曾记载他喜欢画兰达到痴迷的程度:“爱作兰蕙,酒边花下,率以笔砚自随。”笔砚不离左右,随处可画。其实想在任何一个方面取得成就,哪有不勤奋的。看不惯那些一心想成名的懒人,还标榜自己是高人,陆游曾说“人因见懒误称高”,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装着高人,只能骗路人,与懂行的人一过招,便露底了。
要说与赵子固同宗的赵子昂其画兰的名声要高于子固,但因宋亡后,子昂在元朝又做了大官,贰臣之人,终被诟病。一日,子昂欲拜访子固,子固实在不愿见他这个同宗兄弟,因其妻一再相劝,才愿见上一面,但必须要求子昂从后门进入。二人见上面后,子固自然对子昂一顿奚落,子昂羞愧而去,走后子固命人赶快擦洗其坐过的地方。其实把子固与子昂画的兰放在一起,自然感觉子固的兰有一股凛然正气在画上弥漫,他画的兰花看上去感觉在笑,而子昂的花却没有笑意,也许是子昂活的太苦闷的缘故吧。
 
还有后来的文征明、徐渭、石涛、金农、郑板桥、吴昌硕等等,那个曾在你家乡滕县当过县令的李鳝,也是画兰的高手,他们个个声名远播、如雷贯耳。他们不单画的好,还都是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另外,最重要是他们的人品,个个怀瑾握瑜,高山景行,这才是画好画的根本。历来书画成大名者,其人品必定过关。其实,人品不好的,其字画谁要呢?没有人愿意收藏。据说秦桧的字画都很好,但再好,也没有人愿意将他的字画挂在家中。千百年来,画画好的多了,而得以名世的画家,最终靠的是人品。宋四家中,“苏黄米蔡”起初“蔡”是蔡京,后来因为蔡京太坏,把其剔除,换成了蔡襄。那个在你们山东潍坊当过知县的郑燮郑板桥老头,都知道他的兰竹画的好,他的那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墨竹题诗,在千百万首题画诗中卓尔不群,要是没有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怎能写出这种使人读一遍有一遍感动的诗来。他后因为民请赈,而得罪大吏,辞官不做,去了扬州,过上鬻画为生的日子。据说,离开潍县时,百姓拦道挽留,家家画像怀念。扬州卖画期间,写下“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的告示。有此情怀之人,怎能画不好?自然画的好!因此,郑板桥的名字至今能让妇孺皆知,都是他的修为换来的啊。一个人能够留下好的声名是最大的福报,远比财富重要。历史上富可敌国的人多了,可哪个赢得了后世的景仰?而这些画画好、人品又高的,却代代得以传颂。
 
好了,想对你说的话太多,人家说“怒写竹,喜写兰”,希望你一直拥有高兴的心情去画我。画画,其主要目的应该是涵养心性,提升个人的生活情趣。最后一点告诉你,什么时候你画的兰,别人一瞧,仿佛就能闻到一股香气,你的画也就成功了。
 
 
  王志林作品欣赏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