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宋名宦王埜题书山桥书堂摩崖石刻重见天日

2019-09-21 10:31:06来源:原创: 柳哲 京城游学堂

打印 字号: T|T
   近日,笔者探访“北山第一庙”,意外发现金华北山山桥书堂遗址,尘封已久的宋代名宦王埜题书的摩崖石刻重见天日,可谓惊喜不已。通过文献,“山桥”早已耳熟能详,为北山“老八景”之一。元代大儒、先祖柳贯曾作《金华北山纪游八首》,其中有《山桥》诗一首:“行行指木末,路逐飞云上。时登巨石憩,共听春泉响。寻源竟莫穷,即事成幽赏。”柳贯同门、同为元代“儒林四杰”之一的黄溍所作《金华北山纪游八首》,也有《山桥》诗一首:“言寻磊磊亭,蹑云随下上。涧回泫微流,山空答遥响。我已后斯人,寥哉得真赏。”柳贯、黄溍同为好友的元代诗文大家胡助,也曾附和作《北山纪游八首》,其中《山桥》一首,这样写道:“书堂翳荒榛,石磴攀萝上。阴崖少行踪,空谷闻樵响。勿谓古人远,千载有同赏。”元代吴师道,与黄溍、柳贯、胡助,交情甚笃,也曾附和成诗,其中《山桥》一首:“巉崖插空立,飞梁倚空上。云端挂远白,风林含余响。之子有高怀,独恣山泉赏。”金华历史上四位大家,同游北山,相约唱和,留下一段历史佳话,也为北山“老八景”,留下了珍贵的文献。
                             柳贯遗像
黄溍遗像
吴师道遗像
 
  山桥,在斗鸡岩,弹子上村之上方。伫立山桥往南眺望,尖峰山、金华城,一览无遗,是视野极佳的观景之地,为金华“登览之冠”。古代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到过山桥,并留下不少吟咏山桥之诗,如宋代王柏《题山桥十首》诗之一:“世事难凭转眼空,可人泉石在云中。此心多少闲丘壑,且发微机与众同。”
 
  山桥是宋代金华名臣王埜的隐居之地。王埜,字子文,号潜斋,宋嘉定十三年进士,曾任建宁知府、端明殿学士等职。王埜晚年归隐山桥后,在山桥建立书堂,宋理宗赐书“山桥书堂”匾额。明代姜麟在游记中曾提及,山桥以前有天然形成的石梁,宋代后石梁崩坠,石梁附近刻有王埜诗文的摩崖石刻,也被苔藓封蚀,他把苔藓清除后,依然可以观读。
                                 作者与方三子道长
 王埜还曾写过一篇《始得山桥隐居记》,全文照录如下:
 
“金华山峙州城之北,横亘百余里,博厚崷萃,屹若屏障,所谓长山者是也。山之可游者,左赤松,右智者,三洞居其西北。洞之胜闻于天下,而赤松、智者以仙佛著名久矣。山之水缘涧而出者,赤松、智者二源。然皆无悬绝奇伟之观。惟徐公湖居北山之峰绝顶,水分两派而下,其泻乎山之阳者,由山桥而达于溪。其注乎山之阴者,由鹿田而入冰壶洞,杳默险怪,水悬穴中,穿双龙洞而出。临者股立山桥一涧,奔崖转壑,如绅如练,乍分乍合者数处,于诸涧最为可观。盖其地之胜不特水也。自潜岳寺缘涧登山可十里,两岩对峙于迁仞之表,皴岩怪石,层见突出。如斗如楫,如划如辟,而悬瀑当在其中。横棹渡涧,迭石梯山,又如蜀道之危,闽山之阻也。回首南望,则山川城郭极目千里,为吾乡登览之冠。嘉泰间,郡守曹公尝亭其上,岁久而圮。予自建安归,过而乐之,欲谋隙地为书堂,未暇也。去年中秋后三日,章贡周子俊、古括张曜之访予宝石精舍,因寻二仙遗迹,将游鹿田,过山桥,望两岩间有竹一坡,竹外有石一拳,意其中必有佳处,与二客涉涧而观之,涧多乱石,水蛇行斗折,或泓或激,夹岸林樾幽荫森爽,其东即竹坡也。竹中巨石林立,错若置棋。其极大者有二:一卧坡上如垂鹏翼,一跨竹外如负鳌背。两石夹乎两崖之间,仰视岩颠,崖壁苍峭,草木荟郁,夸奇竞秀,殆不可状。竹外则瀑泉泻其右,支流会其左,峥嵘喷薄,细若操琴,壮若奔雷。水激风生,竹树为之袅袅,凛乎不可久立坡上者。俯瞰群山之顶,下视飞鸟之背。天日清明,直南数百里之山,若开画图。双溪蜿蜒,城郭环绕,楼观隐见。于沓霭之中,塔寺参差;于苍茫之外,萦青绕白。上于天际,如凌倒景俯尘寰也。此二石之胜,虽三洞不兼其美,赤松、智者风斯下矣。乃若幽泉诡石,嘉卉美箭散布于山中者,不可枚数也。山旧为胡氏业,以予爱之,遂举以贸。自是月一再往,往则拂石而坐,倚竹而听,登崖而眺,静与心谋,声与耳谋,远与目谋。暮而忘归,梦亦同趣。明年春,始同浮图氏如胜者,往度其地,将结庐筑亭为游息之所。大抵游之病旷而弊者,无窈窕之趣。奥而邃者,乏轩豁之观,兼而有之,惟兹山为然,顾不为吾州之甲欤?予生而静,自弱冠已有山林之志,一行作吏,此事便废。今忧患闲屏之余,于世味何如也。天其或者遗吾幽山,以遂其志欤?俟结茅之成,尽弃人事,耕山钓水,读书弹琴,以终太平志愿毕矣。谓予不信,君其质诸山灵。(摘自明万历《金华府志》)
 
  王埜《磊磊亭》诗:“磊磊涧下石,泠泠涧中泉。涧阿有幽人,结茆泉石边。泉洗许由耳,石砺子荆齿。所以山中翁,长年远朝市。”
 
  王埜《栖碧楼》诗:“神仙好楼居,况在泉石间。岂无谪仙人,伴我栖碧山。碧山高峨峨,涧水鸣潺潺。谁与会此意,一笑心自闲。”
 
  宋代词人韩元吉到过北山,留下《山桥》诗一首:“倚杖溪桥暮雨垂,春寒空翠著人衣。凌空怪石如旗竖,喷壑清泉作练飞。乘兴正须随地饮,醉狂聊共插花归。从教拍手儿童笑,要是山深客到稀。”
 
  吕祖俭《送汪时法归金华》:“携手山桥第一轩,谁能结我梦中缘。他年有意重过我,细细炉熏理旧编。”
 
  王柏步先人王埜之后尘,探访山桥之后,一气呵成,写了《题山桥十首》如下:
  其一
 
  轧轧飞车入翠微,人于妙处未深知。自从标榜新拈掇,碎却山桥一段奇。
 
  北山之北两山驰,一径蜿蜒石作梯。脚力倦时山始好,芙蓉东畔赤松西。
 
  其三
 
  石磴斜蹊下水隈,玉虹喷雪挂崔嵬。虽然只是泉三叠,滂湃声摇万壑雷。
 
  其四
 
  危岚铁面太岩岩,少憩茅栏石下龛。壁立晴空几万仞,承天一柱在东南。
 
  其五
 
  世事难凭转眼空,可人泉石在云中。此心多少闲丘壑,且发微机与众同。
 
  其六
 
  脩竹清湍记永和,山阴陈迹已消磨。四时佳兴随人寓,曲水流觞未足多。
 
  其七
 
  步随流水觅清阴,乱石穿林窈窕深。涧谷未能忘磊磊,何如虚豁一生心。
 
  其八
 
  吹尽尘襟亦快哉,心期千古一时开。清风满峡谁收拾,即此清风播后来。
 
  其九
 
  滔滔利欲著人深,洒洒衿怀可出尘。指日洞阳斤斧息,开山一著要当人。
 
  其十
 
  风云下走若冯虚,目极长空千里馀。每日城中望山色,却来倚槛认吾庐。
 
  明戴于庭《小憩山桥》:“醉拂衣上云,坐憩松涧石。浓翠午风中,霏霏向人滴。”
 
  自宋而后,描写“山桥”之诗文,远远不及此数。
 
  山桥乃北山八景之一。这里建有“北山第一庙”。王埜题书摩崖石刻的发现,更证实山桥书堂的遗址就在这里,为恢复北山“老八景”提供了实物证据。宋理宗题书的“山桥书堂”,已经湮没于历史的烟尘中。但通过历史文献,在此“南望回首,山川城郭极目千里”,山桥仍不失为“吾乡登览之冠”。
  这一摩崖石刻,字迹漫漶难辨。据文献记载,王埜曾在道旁一巨石留下摩崖石刻以及内容。据“北山第一庙”方三子道长介绍,发现该摩崖石刻,乃北山“徐公”托梦于他,始被发现。他挖掉堆积的泥土,通过清理,发现上面隐隐约约有字。他请教过许多来往的游客与高人,都没有破解谜团。前不久,笔者返乡筹办传道书院,慕名登览到此,与方三子道长一见如故。他说,只要破解这一摩崖石刻的内容,便可真相大白。我弯身试图辨认,只有一个“品”,清晰可辩,别的字实在看不出个究竟。道长在岩石上泼了一盆清水,字迹约略清楚了一些,但要解读“天书”,仍感到有“登天之难”。当时,我也曾想到兰溪明代名宦童品,会不会是他登览之后的题诗?带着这些疑问,我查阅了不少地方文献,其中《双龙风景名胜区志》“宋理宗‘山桥书堂’题刻”条目,有这样的介绍:“据清光绪《金华县志》,此题刻为宋理宗(1225-1264)御笔所书,赐予王埜。又据王埜之山桥题刻,此御笔为宝祐三年(1255年)正月所赐。王埜官至端明殿学士,封吴郡侯。晚年隐居金华山斗鸡岩,筑山桥书堂。”
 
 
  王埜在山桥书堂道旁一巨石,曾题刻如下:“淳佑癸卯(1243)秋七日,始卜山桥小隐。宝祐乙卯春正月,上锡辰翰四大字。是冬十月筑书室。九岩一亭,参错山中。明年七月,落成而居焉。九月九日南北山人潜斋王埜子文书。”
 
  王埜题刻内容中有一“岩”字,其异体字为“喦、嵓”。岩石上清楚可辩的“品”,给我们留下了的破解密码。一方面,山桥地址、道旁巨石,与历史记载相符,从而可以确认这为王埜所题书。摩崖石刻重见天日,也许是上苍的安排。一所皇帝御赐而建的金华千年古书院“山桥书堂”,也必将重新走进公众的视野,为今人恢复这一书院,为恢复北山八景之一的“山桥”提供了又一实物依据,为金华弘扬儒释道文化,又提供了新契机。位于山桥的龙潭,封闭已久,干涸无水,而于今年一场台风大雨后,经过洪水激荡冲刷,如今龙潭突现,泉水清澈,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可谓是“道的显现”!在文化自信的今天,传承数千年的婺文化,金华也必将迎来道传天下的新时代!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