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知识|五服六亲九族十八代
一、五服
五服,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中国古代社会,以父宗为纲。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世,通常称为本宗九族。一般来说,是以“己身”为参照的“上四代”“下四代”,共计“九代”。当一个家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了五服”,就说明血缘越来越疏了。这种分五服而别亲疏的伦理识别法,源于殷商,盛于西周,是西周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我国宗族制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五服释义
“五服”有4种含义:
①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一曰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孔:"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又周称侯﹑甸﹑男﹑采﹑卫为五服。见《书·康诰》。
②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
③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白布——死者同辈、外亲。麻布——子女儿媳; 萱布——孙侄甥;浅布——曾孙辈。黄布——玄孙辈。红布——直系玄孙(因玄孙为五代子孙,用红色隐含笑丧之义)。
④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共五代。
2、古代丧服制度详解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
①斩衰,"衰"(读做"催")就是指不缝缉的意思。凡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要穿斩衰,是最重的孝服。
②齐衰,是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的。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断处均可以收边;下摆贴边都在砸边际。孙子、孙女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齐衰"的礼制。
③大功,是用熟麻布制作的,质料比"齐衰"用料稍细。为伯叔父母、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服丧都要穿这种'大功'丧服。
④小功,是轻于'大功'的丧服,是用较细的熟麻布制作的。这种丧服是为从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从堂兄弟、未嫁从堂姐妹,和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丧而穿的。
⑤缌麻,是用稍细的熟布做成的。现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称为"漂孝"。凡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这个档次。
※《仪礼·丧服》章所载亲属间各种服制被后世奉为权威性的准则,历代遵行,但也有所变通。
3、五服制度的演变
①本来的五服指的是五种孝服,后来,五服也指代五辈人,有"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就是利用上面那句话,往上推五代,从高祖开始,高祖、曾祖、祖父、父、自己,凡是血缘关系在这五代之内的都是亲戚,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人,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就成为五服。五服之后则没有了亲缘关系,也可以通婚。一般情况下,家里有婚丧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内的人帮忙。
②现代实行一夫一妻制,除非父亲离婚、丧偶后再婚再生育,一二服之间的区别通常消失,因此计算起来会令人困惑,错以为五服就是五代,实际上五服只四代。从祖父开始向上,不再分别妻妾的子女。
③《礼经》上所记的丧服制度。这套制度在当时虽然不见得全部实行,后世的丧服丧期虽然也有所改变,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三点:
第一,在丧期中可以看出重男轻女的情况。妻为夫居丧三年,夫为妻服丧只有期年。明代以前,如果父亲还在,儿子为母亲居丧也只是齐衰而不是斩衰。
第二,在丧服中又可以看出嫡庶的分别甚严。庶子为嫡母服丧三年(明代以后,庶子为自己的母亲也服丧三年),但是嫡子不为庶母服丧,后来改为期年丧。长子长孙在服丧中很重要。在丧制中有所谓"承重孙",就是由于嫡长子已死,应由嫡长子的儿子承担丧祭(和宗庙)的重任。又有所谓"承重曾孙",承重孙或承重曾孙在讣闻(讣告)中名字是列第一位的 。
第三,在丧服中明显地表现了血统亲疏的等级。因此,习惯上以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尔雅·释亲》:"族父之子相谓为族晜弟,族晜弟之子相谓为亲同姓"。五服之外已经没有丧服的关系,非同姓者还可以通婚了。
二、六亲
所谓六亲,是指六种最亲近的关系: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夫妻。
六亲是最亲的亲人,有一个成语叫“六亲不认”,意为不重天伦,不通人情,不认亲朋好友,对亲属都不顾。泛指对谁都不讲情面。
三、九族
所谓九族,就是五服的亲戚。往上推有四辈,往下推也有四辈,加上己身,合起来共九辈。
《三字经》对九族的说法是“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即“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所谓的“诛九族”,说的就是把高祖以下和玄孙以上的所有亲戚全杀死。
四、祖宗十八代
所谓“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从小到大分别为:耳、云、仍、晜、来、玄、曾、孙、子、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1、十八代次序
上九代::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
下九代: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来孙,晜孙[kūn],仍孙,云孙,耳孙。
从小到大次序:耳、云、仍、晜、来、玄、曾、孙、子、己身、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自己:简称"己"。"自己"是上九代与下九代的分水岭,不包含在"十八代"之内。
注意:以上大小称呼顺序,是以“己身”为坐标的。
2、十八代溯源
所谓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
上序称谓: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即: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古人云: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始祖。
下序称谓:父之子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读kun)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即:子、孙、曾、玄、来、晜(kūn)、仍、云、耳。书中说:耳孙者,谓祖甚远,仅耳目闻之也。"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为证也!
3、直系祖宗称谓考释
远祖:太祖以上之先人,均可称远祖。在我国许多族群中,因年代久远或断代而失去传承,导致远祖往往不可考,只是人们脑海中的一个称谓而已。
始祖:也称“鼻祖”,指某一族或某一支的可以考证的第一代,皆可称“始祖”。
太祖:泛指某一小群体的、非常亲近的族人,其共同的可考的祖先,称为“太祖”,往往是该小族群非常认可的祖先。古籍大多记载为往上第七世为“太祖”。
高祖:曾祖的父亲。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对高祖及以上历代之祖先,皆可泛称“高祖”。
高祖母:曾祖之母、高祖之妻。
曾祖:祖父的父亲。虽然亲而近,然己身未曾见过,只在祭奠中才有的形象。
曾祖母:祖父之母、曾祖之妻。
祖父:父亲的父亲。公、太公等,皆可称祖父。对人称其祖父曰“家公”、“家祖”。称人之祖曰“尊祖父”。称已故祖父曰“故祖”“故先祖”等。
祖母:父亲的母亲。称已故祖母曰“故祖妣”。称人祖母曰“尊祖母”。
父亲:生你之人。称已故父亲曰“故先考”“先父”“亡父”。称人之父为“令尊”。
母亲:生你之人。称已故母亲曰“故先妣”。称人之母为“令堂”。
中国人对本祖一脉上下或亲戚关系称谓有着严格的规定,在现实中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难题,一个上下差7代的晚辈不知道如何称呼比自己大8辈的长辈,出现令人难堪的场面。现在依据中国《汉语大辞典》、东汉《尔雅·释亲》和《春秋公羊传·庄公四年》等史书考证,根据国人普遍的习惯,基本确定了中国人本族内“上下九代”的称呼。
附:据《尔雅·释亲》等古籍记载,同时依据国人对九族亲人的习惯称呼,整理如下:
01 父为考,母为妣。
02 父之考为祖父,父之妣为祖母。
03 祖父之考为曾祖父,祖父之妣为曾祖母。
04 曾祖父之考为高祖,曾祖父之妣为高祖母。
05 父之兄为伯父,父之弟为叔父,父之姐妹为姑。
06 谓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
07 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
08 兄之子、弟之子,相谓为堂兄弟。
09 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
10 母之考为外祖父,母之妣为外祖母。
11 母之兄弟为舅,母之姊妹为姨。
12 妻之父为外父,妻之母为外母。
13 姑之子女、舅之女、姨之子女,均互称表亲。
14 兄弟之子为侄,姊妹之子为甥。
15 子之子为孙,女之子为外孙。
16 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妇。
17 夫之父曰公,夫之母曰婆。
18 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
五、五服九族图

说明:本文大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有错误之处,尚请谅解!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中国古代军队里的官职
- ·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
- · 感恩母亲节祝普天下王氏母亲节日快乐!
- · “王”字的造字本义考
- · 年岁别称与寿称
- · 列祖列宗生平简介
- · 明朝皇帝列表
- · 科举名词解释-科考功名及生员名词
- ·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
- ·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王姓多半有贵族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