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这座百年古厝,堪称铁观音走向世界的见证者…
泰山楼,位于西坪镇南岩村,是该村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享誉海内外的梅记茶行发祥地,因此又称“梅记土楼”,始建于1892年,历时十年落成,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是安溪铁观音走向世界的历史见证,被列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01
楼房建筑别具一格
记者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来到南岩村,发现该楼为石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依山而筑,且采用外环廊式设计,别具一格。

走进楼内一看,主楼二层整体布局均为十房二厅一天井,左右护厝分别为四房二厅一天井和五房二厅一天井的布局。主楼及护厝外墙全部用花岗岩浆砌,内墙体为土木结构,天井则全部用石板铺成。上厅和下厅屋架均为斗拱结构,雕刻各种动物、人物和花草,雕工精细,形象逼真。上厅有六根圆形杉木柱从一楼直通二楼,长度超过9米。每个房间正面墙均为杉木板,二楼面向天井那面安装有18个窗,34片窗户均为精雕细刻的柳丝条或梅花状结构。门口埕分上下二埕,上埕用石板铺成,下埕为土埕,埕边种花草。门口埕右侧因与地平落差较大,构筑高1.2米石栏杆。
整座建筑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二楼房间与外墙体之间增设一条走廊。外墙体四面各设四个喇叭形(内宽外窄)洞孔,用于观察外面动静及防御性射击,易守难攻。据护楼老人王志森介绍,清末民初,安溪匪患不断,逢匪患发生,独特的建构也使得泰山楼成为族人避难的场所。
02
名人对联寓意深刻
除了独特的构型外,泰山楼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主楼大门上镶嵌着的一方石匾,长1.5米,宽1米,楷书阴刻“泰山楼”三个大字,右侧小楷阴刻“大清光绪甲辰年造”,左侧小楷阴刻“仲春林心存书”。

林心存系安溪人,清末泉州市举人,是当时泉州有名的大书法家,其书法以刚劲雄伟著称。当年曾到西坪南岩村讲学,适逢泰山楼兴建,见其建筑独特,欣然提笔为楼书写“泰山楼”三字及几副对联,字迹清晰,至今仍保存完整。
在王志森的指引下,记者看到,泰山楼大门有对联为“泰运亨嘉沐先人德泽,山川秀丽瞻后起书香”,正上方还有两副对联,一副阴刻在二楼石窗两侧,右边为“泰运云霞呈瑞色”,左边为“山居风月畅幽情”,横批为“幽赏奇观”;另一副对联书写在泰山楼两侧上方墙上,白底黑字,每字60厘米见方,左边为“萏峰如笑,永对高楼”,右边为“槐荫敷荣,无忘世泽”。
据介绍,这三副对联寓意深刻。比如泰山楼两侧上方墙上的对联,左边对联写景,即站在泰山楼门口,可远眺西坪境内最高山峰菡萏山(海拔1265米);右边对联写育人,即教育后人,缅怀先祖功德,饮水思源。
此外,二楼大厅上方悬挂一块“大夫第”匾额,也是林心存撰写。据悉,此匾系泰山楼主人王三言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荣受奉政大夫(同知职衔)时,闽浙总督兼福建巡抚许应骙亲授。
03
茶叶对外贸易物证
泰山楼主人王三言,生于1836年,系南岩村茶农。据史料记载,王三言的父亲王源臣是当时乌龙茶制作的行家里手,王三言从小就跟随父亲种茶做茶,而后师承家传,他也成为乌龙茶制作的一方行家。

35岁那年,王三言把自己生产的乌龙茶挑运到漳州、潮州销售,而后转向厦门。因其茶叶品质优异,质量稳定,得到厦门“源泰茶行”和“同兴茂茶行”的信任,成批交易,掘到第一桶金。于是,1876年,他就在厦门开设梅记茶行,批零兼营,销售业务逐渐扩大。到了清末民初,梅记茶行成为内安溪人经营的最大的茶行,内安溪所生产的铁观音,一半以上通过梅记茶行转销各地。
据王志森介绍,王三言经营茶叶时坚持亦商亦农,在厦门开设茶行的同时,仍在安溪种茶做茶,从不间断。这种以茶叶基地支撑商品质量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借鉴;作为生意人,王三言善于在经营中发现商机,出奇制胜。为打造自己的品牌,他精心筹划,把铁观音大箱包装改为小包装,茶包封口贴上印刷的王三言黑白头像,以防假冒;为了扩大经营规模,1906年,王三言派儿子王金玉到台北市创办泰山茶行,孙子王炳炎到印度尼西亚巴城开设梅记茶行,他也成为安溪乌龙茶开拓海外市场的开路先锋。
王三言逝世后,其后裔仍以泰山楼作为根据地继续拓展海外茶叶市场,如在新加坡有王光南创办的南美茶行,在印尼有王炳文创办的梅记茶行,在台北有王炳京创办的圣峰茶行等。如今,旅居香港、台湾及东南亚的王三言后裔已超过200人,泰山楼成为铁观音对外贸易的重要见证,也是联系海外乡亲的桥梁。
04
后人科技创新基地
除了小箱包装外,王三言还大胆改革乌龙茶制作工艺,首创布巾包揉技术,不仅为安溪乌龙茶腾飞插上翅膀,而且激励后人不断创新。

↑↑↑铁观音茶饼
王三言曾孙王振忠,利用泰山楼作为茶叶科技创新基地,采用铁观音传统制作工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研制出铁观音茶饼,为铁观音增加新的花色品种。来孙王大伟等人,在泰山楼创办中闽弘泰茶叶专业合作社,2009年5月,中闽弘泰旗舰店在淘宝商城开业,通过网络销售,实现让铁观音从茶园直达客户的茶杯,大大缩减了销售环节,降低了客户的购买成本。
此外,王三言玄孙王曼源在香港创办荣源茶叶有限公司,和世界各国爱茶人士共同组建世界茶文化交流协会,并任创会会长,为弘扬中国茶文化,促进茶文化学术交流,发展茶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原文刊载于2013年3月15日《安溪报》,略有修改。作者章桂林)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