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累世的科第,累世的显达:明清新城王氏家族兴旺发达之道(1)

2019-06-20 13:25:55来源:果果老师文化故事会

打印 字号: T|T

(新城王氏第四代王重光“四世宫保坊”)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家”天下的宗法制农业社会。建立在血缘、婚姻关系基础上的家族是社会构成的基本细胞,也是立国之本。
 
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农业社会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不少大家巨族,但更多的是普通百姓家族。那么,那些大家巨族是如何发达起来的?平民百姓之家为何难以跻身于贵族之家?一个平民百姓之家又该如何走上显达之路?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徵传》)研究历史,研究历史上名门望族的家族文化,探索其家族发展历程,从中得到启迪,无论对于个人的成长发展,还是对于家族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商周时期,贵族世家都是依靠分封世袭而使家族获得荣华富贵的,都是世卿世禄的贵族世家。
 
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瓦解,出现了百亩之田、五口之家的核心家庭制,秦汉以后,世家大族逐渐形成。汉代以经学作为晋身入仕的条件,而经学传授又多限于家学私门,“累世经学”与“累世公卿”融二为一,形成了文化家族世代相因的局面,文化世家既是国家政治的中坚,也是文化传承的主体”。
 
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人用人,“中正”的评定内容,本身就有“家世”、“行状”、“人品”三项,选人要考察家族几代人的文化背景。人才的选举与士族家族制结合在了一起,这就为文化世家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保持了文化世家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地位的延续,“故家大族,虽无世袭之名,而有世袭之实”。
 
历史上贵族世家既是政治主体,也是文化上的垄断者。显然,平常百姓人家,以农为业,只能得到基本的家庭生活保障,在生产水平低,再赶上年成不好,连基本的家庭生活保障都很难。所以,隋唐以前,平民百姓,往往世代都是平民百姓,根本不可能跻身于贵族行列,除非出现骤变的机缘。可这样的机缘,一般平民百姓,是难得遇见的,不可能凭空而来。一个家族要有大的发展,不仅要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以及政治基础、文化基础。
 
一个人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一个家庭乃至整个大家族的发展,最能影响个人发展前途的,就是国家的取才用人制度。通过国家的取才用人制度,个人得以发展、晋身,其后便会直接影响到家族的发展。
 
隋唐至清代实行科举考试选人用人制度,破除了自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世族文化垄断,为庶族士子开启了晋身仕途之门,这是一个以科举文化传承为主导的时期。在这个漫长的科举时代,新的文化世家的出现往往要经历由文化之兴到科举之名,再到仕宦之显的发展奋斗过程。而仕宦之家的优越条件,家学、家风的传承影响,往往使世宦、世科、世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科举文化世家。
 
耕读传家,诗书继世,是文化世家的共同特征。一个充满书香的门第,虽然崛起于乡野小农之间,却未必有足够的力量推动家族获得更大的发展,唯有令其子弟刻苦读书,勤奋治学,通过经世致用而建功立业,光大门第,才能推动一个家族迅速崛起。这就要求其子弟必须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以从政谋取高官厚禄,为整个家族的高贵和后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以农立家,以学兴家,以仕发家,是历朝历代文化世家的共性。农—学—仕,既是文化世家形成与发展的三个必要阶段,也是文化世家建设与构成的三个必要因素,三者缺一不可,而学居于核心地位。文化世家本质属性在于学,无学不成其文化世家。
 
在士、农、工、商四民中,士往往来源于农,由农家子弟经由读书治学转变而来,这在隋唐实行科举制度以后尤其如此。
 
魏晋是世家鼎盛的时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政治格局是其基本特征。隋唐时期,虽然科举人物已经登上政治舞台,但在政治舞台上占据主要位置的仍是世家子弟,这是一个门阀世家向科第世家过度的时期。到了宋代,科举出身的政治人物已经占据了政坛的主导地位,但是门阀制度的残余并未扫荡干净,其主要表现时恩荫制度和任子制度的过松过滥。明清时期,是比较完全彻底的科举时代,进士出身的政治人物完全占据了政坛。有学者将明清时期论定为科举望族时代。
 
明清时期的新城(今桓台县)王氏家族,由科举入仕是家族发展的主要途径。
 
新城王氏家族,自明初先祖王贵由山东诸城迁居新城到清末,数百年时间,整个家族经历了农—学—仕的三个阶段,最终形成了有名的文化世家和豪门望族。
 
累世的科第,累世的显达:明清新城王氏家族兴旺发达之道(1)
(新城王氏第四代王重光忠勤祠大门)
 
《新城王氏世谱》清刻本记载:“(王贵)原籍青州府诸城县初家庄,明初避白马军乱,移居新城县之曹村,居赵氏庑下。为人质朴无华,力本重农。”可见,新城始祖王贵是在明初为避战乱迁居新城的,而且当时十分贫寒,寄居在赵氏门下过活,靠种地为生。该家族代表人物之一的王之垣在《修谱凡例》中说先祖王贵“长益硕德敦善,敬老怜贫,乡人感之,乐于亲厚,遂家新城”。因为王贵憨厚老实,品行好,敬老怜贫,深得乡人好评,最终在新城安家落户。
 
王贵生有五个儿子,幼子王伍,“性醇谨,事父母、诸兄,皆得其欢心”。怜贫惜弱,乐善好施,乡人称之为王菩萨,被其后人尊称为“善人公”或“桑植公”。
 
新城王氏家族前两代是普通匠户,直到第三代王伍次子王麟,“方濡染书香,始肇文脉”,继而走上了科宦之路。王麟十四岁考中贡生,但后来举业不顺,没做多大官,仅仅做了个颍川王府教授(从九品)。王麟在家族发展史上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首先,“始肇文脉”使王家由下层匠户开始上升为书香门第,并走上了仕宦之路。王麟官阶虽然不高,但作为王家第一个读书仕宦之人,他使家族从此跻身于绅士阶层。王家后来科宦辈出,王麟无疑具有开源之功。其次,王麟以《毛诗》起家,不但为后代科举奠定基础,而且开启了王氏家学之源,家学的积淀造就了一大批诗人、学者。
 
王麟共有八个儿子。其中长子王耿光和次子王重光取得了功名。王耿光岁贡出身,官居马朝府经历,正八品;王重光进士出身,官居贵州右参议,正四品。新城王氏从第四代王耿光和王重光兄弟开始,随着举业的成功,真正发展为一个地方的名门望族。
 
 
新城王氏,作为明清时期山东最负盛名的官僚世家,其科举发达,出仕官员也众。
 
明朝中叶,新城王氏家族至第五、六代时,发展至最盛,成为明代海内著名的官僚世家。如明末文坛领袖钱谦益云:“嘉靖以来,其门第最盛。”明人陈继儒称为:“今海内推乔木世家,首屈新城王氏,名公卿累累,项背相望。”
 
新城王氏家族第五代有进士3人,举人1人,贡生2人。王重光七个儿子,其中五个取得了功名。王之垣,进士,官居户部左侍郎,正三品;王之辅,举人,官居户部员外郎,从五品;王之诚,贡生,官居温州府同知,正六品;王之猷,进士,官居浙江按察使,正三品;王之栋,贡生,官居高阳知县,正七品。王耿光四个儿子,四子王之都,进士,官居开封知府,正四品。
 
第六代,王氏家族进士10名,举人1名,贡、荫生13名。
 
这样,新城王氏五、六两代,共出进士14人(1名武进士),举人2人,贡、荫生15人。获取官职的37人中,官位至大臣者(正四品以上)9人。同门父子、兄弟数十人同朝为官,布列权要,时人有“王半朝”之称。
 
第七代,王氏家族进士3名(含1名武进士),贡生1人,荫生3人。
 
第八代(到了清朝时期),进士5名,举人1名,贡生3名,监生2名。
 
第九至十三代,新城王氏有30人取得功名,官居从一品、三品、四品至八品都有。
 
据统计,明代新城王氏入仕39人,清代入仕42人。明清两代,新城共出文武进士81名,文武举人184名,贡生530名。其中新城王氏共出进士29名,占35.8%;举人38名,占20.7%;贡生115名,占21.7%。可见新城王氏家族势力之大,影响之广。新城王氏家族凭借科举入仕之路成为海内闻名的文化世家,名门望族。
 
新城王氏家族的发展历程表明,只有累世的科第,才有累世的显达!
 
 
(新城王氏第八代王渔洋:清初一代诗宗,官至刑部尚书)
 
自隋唐以至明清实行科举制度以来,历朝历代,人们崇尚“学而优则仕”。无论富家子弟还是寒门子弟,刻苦攻读诗书,以求考取功名。历史上流传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的。以学入仕,入仕为官,不止是个人的发展,更为重要的,通过个人的发展,带动整个家族的发展,进而至于,家族的发展,也必然影响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
 
[说明:除部分个人文字外,图片及大多文章内容选编自山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王志民主编的“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之《明清新城王氏家族文化研究》,2013年版。著作者:何成。]
 
(除了通过累世的科第,获得累世的显达,建立在极高的名望、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基础之上的新城王氏家族婚姻关系以及交游关系,也为其家族的兴旺发达奠定了丰厚而庞大的社会关系基础。另文再述。)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