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端午节里说文化,触摸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2019-06-07 12:08:40来源:中国网

打印 字号: T|T

 
 

      端午佳节,具有明显传统文化符号。奋揖向前的龙舟竞技,驱邪正气的雄黄艾草,棱角分明的香糯粽子,这些传统民俗文化的事与物,构成了端午对于国人的最深印记。

       作者:谢伟锋

       谢伟锋 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孟夏时节,万物并秀。又是一年粽飘香。

       端午佳节,具有明显传统文化符号。奋揖向前的龙舟竞技,驱邪正气的雄黄艾草,棱角分明的香糯粽子,这些传统民俗文化的事与物,构成了端午对于国人的最深印记。凡事皆有源头。当我们把这些端午文化脉络都汇聚于一点时,一个伟大人物再一次清晰起来,他就是屈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这个时代维度,在传统佳节里体现得最为生动形象。仔细想来,一个人与一个节日关系如此之紧密,中国历史上唯有屈原一人。在年年端午之中追祭屈原,这种大众的文化行为,不啻是对民族精神的一种咀嚼和回味——忠君忧民之情、救国济世之策、强国复兴之梦……屈原身上的纤纤一脉,所荡起的涟漪波及中华民族两千多年,至今经久不衰。

        站在时光长河那一侧的我们,除了仰望屈原的雄经伟略、满腹才情之外,更是崇敬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的爱国精神缔造者。铭记这一份中华民族的气节,是我们重拾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

        端午时节,假日经济火爆。商家利用市场之手,大做粽子文章、大兴龙舟文化,红红火火的节日场景正是民众生活千姿百态的缩影。但传统节日赓续千年的不仅仅是熙熙攘攘、热热闹闹的表象,在文化端午中触摸这个民族的精神内核,让先贤那一份融于血、浸于魂的爱国主义得以传承和赓续,是我们在新时代对传统佳节的赋能——“粽者,忠也”的意喻、用龙舟来抢救屈原的竞渡、插菖蒲艾叶表达对奸佞的驱逐……在农耕和儒家的文化加持下,善良美好的愿景总是被最简单的映照,但它的生命力却能走过历史长河,直抵每一代人的内心。想来,如果没有民族的精气神在里面,恐怕是难以做到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精神是一个民族的魂。端午文化历经时代岁月的洗礼,能够较为完整地传承至今,秉轴持钧的关键是屈原。《离骚》之后再无《离骚》,对于很多人来说,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耳熟能详,或许对“虽九死而犹未悔”也似曾相闻,但溯本追源起来,恐怕都不会把这些“金句”联系到屈原身上。况且,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屈原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名字,不是网红不带流量,在历史记忆中把这根民族的铮铮铁骨打捞出来,谈何容易?

        好在,有文化这一拉近心与心距离的最佳路径。拂去历史的云烟,掸落鏖战的尘埃,让屈原的形象和故事在国人内心清晰和丰满起来,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之道。目前来看,对于屈原的大众文化传播却难言成功,最具有现象级的还是前几年网络IP剧《思美人》,这部由当红小生主打的影视作品,却又跳不出虚构历史、错位人物的窠臼。

        从厚重的历史文化中汲取营养,是一个民族之幸,国家之福,我们有时候却像是在暴殄天物。一方面,通过端午佳节完成遥想屈原的应景之义,另一方面,更多地艺术文化工作者应该紧紧围绕着“忠烈屈子,千年一叹”的情怀叙事,去创作具有大众传播度的优秀作品。

        是家国情怀的活化石,更是民族精神的基因库。扪心自问,面对屈原这样的“珠玉在前”,又怎能让他束之高阁被光阴虚掷,又怎能忍心把他置于历史的废纸堆里不闻不问?屈原是我们这个民族史诗中的一个厚重标题,他不仅仅也不应该是在端午佳节里才被人想起。是内核,更是硬核。在屈原身上,有我们在这个时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前行动力。对此,当深以为然。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