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网络摘录·王雪峰教授寻根修谱寄语

2019-06-06 08:36:18来源:网络转载

打印 字号: T|T
     1.不知始于何时,很多地方形成了一种传统,修谱应该上接天、下着地,最好从轩辕黄帝到自身,一代一代完美衔接!然而这里的难度可想而知,于是各种穿凿附会、妄拜汾阳的现象层出不穷。窃以为,这虽然很美妙,其实却是修谱大忌!不客气地说,任何这样完美无缺的谱系,都存在巨大争议!
 
     为照顾民间情感,修谱人可以提供这样一种谱系,但同时也一定要告诉后人,这种谱系充其量只是当下的一种主流意见而已;一定要告诉后人,这里还有其它几种说法;一定要告诉后人,各种说法的证据是什么。
 
      窃以为,越完美无缺的谱系越不可靠,恰恰那种存在大量矛盾的谱书,它所蕴含的历史证据最为丰富,最具研究价值,真实答案或许就在其中。
 
      2.还有些地方,存在一种修谱陋习,新谱完成后,为了保证她的权威性,焚毁既往宗谱。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这其实是修谱人水平低劣、严重不自信的充分展现,是在制造一种神话的同时,毁灭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是历史犯罪!
 
      我们可以推荐一种主流观点和谱系,但也应当把争议和资料以及自己的考证心得毫无保留地留给后人。有多少家谱漏洞百出,让后人困惑不已,这种恶劣行为不正是重要的罪魁祸首之一吗? 
 
      3.修谱最忌一家之言,抱残守缺,死守祖宗留下的谱书不放!我们应当尽可能结合方志、正史、名人文集等历史文献考证,最大程度纵向横向与其他近枝宗谱比对,以科学态度进行考证和扬弃。
 
      4.应当重点加强家族历史上节点人物的考证,包括仕进者或者方志上留下名讳者的考证;应当把谱系记载的人口流失与巨大事件,和方志以及正史上所记载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考证。通过这些考证,我们甚至可以判断先代修谱者的学问功底和治学态度,也可以藉此判断所编谱书的可信程度。
 
      我个人修谱时,不仅尽可能比对近枝宗谱,而且《四库全书》、24史、通志方志等,相关内容几乎翻遍了,举凡疑点都尽心进行了考证。
 
       5.关于上源及早期世系,窃以为,宗谱越古老越可靠;宗地比迁徙地可靠;修养与底蕴越高、治学越严谨,所修宗谱越可靠;没有断修的宗谱尤其可靠。关于方志和历史资料,国史最可靠,历史事件的同期文献更可靠,但个人文集一定要多方验证。此外,我个人坚持孤证不立,碑文比文字可靠等等,当然这些观点,也不绝对,需要大家辩证考证。
 
       6.证据缺乏,难以去伪存真时,切忌固执己见,摒弃一方。文字表述方面,应当多种观点与史料并存,可以采用一种主流观点叙述,但一定不能排除其他观点和证据。
 
      须知主流观点并非无懈可击,否则,争议何来?尊祖敬宗收族,修谱是功德无量的大事,上对得起祖先,下对得起子孙,然而湮灭历史证据,管窥之见,恰恰是祸害子孙的斧斤之伐,切忌!
 
      确认可以确认的,否定应该否定的,存疑必须存疑的,为后人留下自己宝贵的心得和考证线索。
 
      7.收族、挂靠和冒顶,是民间修谱的一种常见现象,无可非议,对此本人秉持遵从民间意愿和传说的观点,但是,谱书一定要清楚陈述,为后人留下充分的文字依据,不能把困惑留给后人,而且传承代数的衔接以及年龄时间上的吻合,一定要尽可能的对齐,不要整出荒唐的对接效果,比如爷爷比孙子还小。
 
       8.轻易不要乱主张!我们的宗谱已经够乱了,谱匠们的胡作非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导致的以讹传讹、修谱人文化欠缺诱发的胡编乱造,这些都让有志修谱的后来人困惑不堪,我们还有什么理由给我们的后来者添乱呢?
 
      再说说寻根问题,供广大寻根人参考。
 
      麻城是全国八大移民圣地之一,大量川渝百姓都宣称祖先来自麻城。我是湖北麻城人,族居地就在当年的孝感乡境内,宗谱亦有大量入川记载,也不乏下四川经商的先祖,比如我的八世祖昆仲。据父辈介绍,1949年以前,仅我老家一个自然村,便有24条船下四川。
 
       每年我都要花费大量精力与寻根麻城的王姓宗亲交流,然而非常郁闷的是,他们大多殷切前来,扫兴归去,成功者少之又少,甚而有些所谓成功者其实也很牵强!十余年来,我只成功对接了一例,这还是因为迁徙者带走并保存了我们1723年撰修的宗谱原版!
 
       1.民间修谱,似乎是明中叶才多起来的,真正大规模的都是康乾以后,甚至清末的事,尤其勘刻宗谱。这样一来,几百年以前的族人迁徙,如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迁徙,特别是举家迁徙的,老家没有后人,近族追述也难!宗谱自然鲜有记载。
 
      2.各支始迁祖,如为生计所迫,或为官方强迫,早年文化程度和生活压力,都会导致记忆与记载偏差,能够留下准确文字资料的,非常稀少,再加上普遍存在的谱匠张冠李戴等滥作为,先人留下的族谱,必须进行认真反思和质疑!
 
      3.关于始迁祖名讳在寻根地的衔接问题,大家也要注意,由于方言、通假、记忆有误等多方面的原因,迁徙者保留下来的始迁祖名讳与寻根地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这个时候不妨在留下存疑依据的同时,灵活处理,没必要追求完全对应,窃以为,读音接近或者字形接近、时间吻合等等大面上一致就可以考虑衔接了。
 
       4.据说川渝两地,有半数以上百姓都认为祖先来自湖北麻城孝感乡,然而孝感乡在麻城存在的时间非常短,她的人口基数支持不了这种美好的传说,我见过很多西南王氏宗谱,他们对麻城孝感乡的描述,五花八门,这些都充分表明了传说的不靠谱性和宗谱的不确定性。一代代口头相传的东西,不可尽信,只能参考!
 
      5.各家字派,大多起于明中叶,盛于康乾以后,他们对寻根的帮助,也只能用于确定字派以后的迁徙者,康乾以前的迁徙者,建议不要依据字派寻根。
 
      6.关于三槐堂堂号问题,由于苏东坡的“三槐堂铭”非常出名,全国王姓很多使用三槐堂堂号,以麻城王氏为例,大多使用三槐堂,以前姓氏冲突,王氏全部打起三槐堂灯笼相助。然而真正考证起来,他们普遍缺乏直接证据证明与狭义上的三槐堂(王祜后人)有关,三槐堂几乎成了所有王姓的公共资源,所以千万不要根据三槐堂堂号相同来寻根和联宗。
 
      7.所有有志寻根的宗亲,建议你们勤练内功,消化完族中资料、周边资料、碑文和传说,充分查阅网上信息后再去宗地寻根,否则一定徒劳往返,一无所获,给宗地增加负担,给自己带来失望。修谱不能只凭一腔热情,而应循序渐进。
 
    
有道是:
纂谱联宗修大德,求真务实见贤良;
湮焚史料来孙惑,妄拜汾阳远祖伤。
守抱孤残称暗昧,拼链始末更荒唐;
人文事略须详考,网际翱翔顺族纲。
 
羲之公苗裔•禹偁公三十七世孙 雪峰
   2019年5月19日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