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古人崇尚“忍、善、乐、静、动、和、雅”,它们的汉字本义挺有趣

2019-05-31 15:34:50来源:今日头条

打印 字号: T|T
      自从先人群居后,做人便是一个重要问题。古人在长期实践中,总结了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例如前文讲到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等等,它们都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人类之所以能形成文明社会的缘由,也是立身和立国之本,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再来讲讲“忍、善、乐、静、动、和、雅”,这些字我们每天都会付之于行动,少了几分仁义道德的正统,多了几分亲民。从古到今,不少文人墨客将此付之于诗词歌赋和书画作品。一起来体验和回溯它们的本意吧!
忍是一种智慧
 
     忍,金文(刃,用刀切割)+(心),表示心痛如割。造字本义:动词,比喻心痛如割,但强迫坚持。篆文承续金文字形。《説文解字》:忍,能也。从心,刃聲。 后引申为:人之心能承受刀割之痛(不是刀割心)且不表现出来或明显克制表现,引申泛指人心能承受各种负面的感受且不表现出来或明显克制表现。
      忍不是懦弱,不是无用,忍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慈悲,是一种智慧!
 
《六尺巷》
清·张英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乐是一种天性
 
      樂,甲骨文中的“乐”字(图A,见《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第3728片)是个象形兼会意字,下面是弦乐本身的木结构(图A1),上面是以丝做成的弦(图A2),表示其本义是一种弦乐器,因为音乐使人愉悦和高兴,故“乐(yuè)”字后来转声为喜悦欢乐的“乐(lè)”。图B(见《乐鼎》)是东周时代金文中的“乐”字,乐架的结构从图A1的形状变成了图B1的形状。东周以后,“乐”字发展为图C,在两条丝弦之间多加了一面鼓(图C1),把打击乐和弦乐揉合在一起。图C1是“白(bò)”,作“乐”字的声符用,使得“乐”字变成形声字。小篆中的“乐”字(图D,见《说文解字》)、隶书中的“乐”字(图E,见《好太王碑》)和楷书中的“乐”字(图F)都是由“乐”字的东周金文(图C)递演过来的。到了东晋时代,出现了书法大家王羲之草书的“乐”字(图G),于是,六朝以后,便出现了草书楷化的民间俗字“乐”(图H),最终成为如今使用的简化“乐”字。
《说文解字》:乐,五声八音緫名。象鼓鞞。木,虡(jù)也。意思是:乐,五声八音的总称。像鼓鞞(古代军中常用的乐器。指大鼓和小鼓)的样子。木,表示鼓鞞的支架。
 
《对酒五首》
唐·白居易
 
巧拙贤愚相是非,何如一醉尽忘机。
 
君知天地中宽窄,雕鹗鸾皇各自飞。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善是一种良知
      善,会意字。甲骨文里没有此字,现在发现的,最早的要算是周代中期“克簋( guǐ, 读鬼,古代盛食物的圆口两耳的食具)”里的“善”(图A,金文)了。
      “善”的形体,是上面一只“羊”,下面两个“言”,而这只羊的颈上,系着一个绳套。图(B)的金文,是周代晚期“毛公鼎”里的“善”,羊脖子上的绳套取消了。“善”在战国文字中(图3、图7、图10),异体很多;齐、三晋等系的“善”字变化也很多。这些异体字在秦始皇“书同文”的政令下,均被淘汰。秦代小篆(图D )的构形和金文一样,都是上从“羊”,下从二“言”。两个“言”字并列,这个古字音dàn,读淡,是“争说”“竟说”之意(见《广韵》)。从全字的结体来看,以“羊”表意,以“二言”(dàn)表音, 有人人称道(争说)“羊”的驯良美好的品性之意,所以“善”的本义是“良”、“好”、“驯善”,其后又引申出“友好”、“擅长”、“赞许”、“容易”、“熟悉”等等意思来。图(C)的金文把“羊”下面的二言省剩一“言”。到了隶书阶段(图12),字的下部形体起了很大的讹变,把“言”变成(E1 )的样子。楷书(图F )继承了这种讹变的形体,发展成今天的“善”字。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静是生命的本质
      静, 从青从争。本义:彩色分布适当。古同净。青,初生物之颜色;争,上下两手双向持引,坚持。静,不受外在滋扰而坚守初生本色、秉持初心。造字本义:动词,努力去除杂念,清心寡欲。清心为“静”,无滓为“净”;“静”与“净”近义,古籍中常通用。
《说文解字》:静,审也。从青,争声。意思是:静,自审内省。字形采用“青”作边旁,采用“争”作声旁。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动是一种生命状态
 
      甲骨文和金文还没发现“动”字。西周时期以“童”为之(毛公鼎),楚帛书“毋童群民”,“童”读为“动”,与毛公鼎同。“童”本意为奴仆,以“童”作“动”大概是因为僮仆是要整天奔波劳碌为主人服役,无时不在动中。后分四路发展:一路加意符“辵(chuò)”,以“童”为声,如字形6,或以“重”为声,如字形7。从辵者表示动作之进行,与动义亦切合,与从力无别。一路加“攵”,以“重”为声,如字形5,或以“童”为声,如字形11。从攵与从力相通。一路加“力”为意符,以“童”为声,如字形4、10。一路也加“力”为意符,以“重”为声,如字形3、8、9。最后一系发展成为现代汉字。简化字作“动”,左边的“云”只是一个记号,用于代替声符“重”。
       动的异体字“働”是日本造的汉字,用于“劳働者”“劳働同盟”等词语中,后传入中国。《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把“働”作为“动”的异体字。
      《说文解字》:动,作也。从力,重声。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和是一种立身之本
 
 
 
 
 
      和,金文( 口,说话)+(禾,即“龢”,吹奏多管的排笛,造成谐音振),比喻不同人的言论相互响应,相互协调、合拍。金文异体字以“言”代替“口”,明确“言论不同而协调”的含义。造字本义:动词,言论、观点不同,但主调合拍,宗旨一致。古籍多以“和”假借“龢”;而“龢”被“籥”代替。在汉语词语“和谐”中,“和”与“谐”近义而有所不同:“和”表示不同声音、不同观点因相合拍、相融合而产生共鸣,强调诸异而致同;“谐”表示相同的声音、相同的观点因一致而统一,强调诸同而大同。“和”的统一性比“谐”更为丰富。
 
      《说文解字》:和,相譍(yīng,古同“应”。)也。从口,禾声。+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雅是一种情怀
     雅,籀文(牙,即“呀”,惊叹)+(隹,借代鸟羽),表示为鸟羽惊叹。造字本义:名词,令人惊叹的艳丽羽毛。篆文承续籀文字形。
《说文解字》:雅,楚乌也。一名鸒。一名卑居。秦谓之雅。从隹,牙声。 意思是:雅,楚鸟。另一名称叫“鸒”(yù,寒鸦)。还有一名称叫“卑居”。秦地叫它“雅”。字形采用“隹”作边旁,采用“牙”作声旁。
 
《定风波》
唐·李珣
志在烟霞慕隐沦,
功成归看五湖春。
一叶舟中吟复醉,
云水,此时方认自由身。
花岛为邻鸥作侣,
深处,经年不见市朝人。
已得希夷微妙旨,
潜喜,荷衣蕙带绝纤尘。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