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三湖王氏茶陵下土坑兄弟谈家史

开卷絮语

王 家 史 述
王 堂 美
王 堂 美
(二0一七年三月)


荫荫子孙、济济一堂、昌盛繁荣、幸福美满。
四世同堂的王家,2014年春节于茶陵 序言
二0一六年三月,我在家庭微信群里发表了一部《家史简述》。因为是“简述”,内容也就简短而不够全面。紧接着六月份,我又写了一部讲述我自己个人经历的《坎坷人生路——我的回忆》。内容虽然祥尽一些,但里面并没有涉及多少家人家事。其实我很想写一部比较完整的王家家史。让后来子孙了解王家的发展历史,弘扬先辈的创业精神。只是羞于自己才疏学浅而迟迟不敢动笔。中国传统文化极力倡导“注宗史,扬祖德,溯血源,兴家道”。是的,宗祖乃子孙之根基,而子孙乃宗祖之枝叶。培根孝祖,子孙之枝叶方能畅盛发达。写家史就是一项弘扬祖德、兴盛家道、培根孝祖的神圣事业。昔轩辕制衣冠以载史册,神农教稼穑而载书籍。我作为一个王家长子,了解的史事相对多一些。为什么不能将王家世史撰辑成章遺世后人、让先辈之恩子孙相继而铭心无忘呢?掂量再三,我还是下定了决心,立意执起拙笔来完成这一王家的神圣使命,实现自己的多年夙愿。
家史到底应该怎样写?其实也并无定论。有的注重于家族血脉的延续;有的注重于人文历史的变迁;还有的注重于经济事业的发展;写法可以不具一格。但史料内容都必须做到真实准确,故事严谨无虚。我喝的墨水并不多,写作上不可能做到标准规范,甚至连语言文字也会漏洞百出。好在我的家史只是用于家传,并不流于社会。随意一点也无关紧要。我打算以讲述王家先辈故事、记叙家族成员轶事的形式,将王家的发展历史记录下来。然后冠以《王家史述》来献给大家。
我掌握的史料并不多,又没有多少精力去作多方调查,无法挖掘更深层次的历史史事。我只能将自己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的一些切身往事作如实记录。在这里,我首先要感谢我的祖父和父亲。小时候爷爷在闲聊中流露过家祖宗史的一些只言片语,让我铭记在了心底。而父亲早几年写的《我的记忆》却给我充实了不少珍贵的家族史料。如果没有他俩,我今天的家史写作肯定会无从下手、无处落笔。
树有根、水有源。写家史必须溯本思源。我的家史也要从血脉根源写起。我家的根在下土坑王氏,而下土坑的根又在衡阳三湖王家宗祠。自从开基祖宗王公惟綋老大人从衡阳三湖来到安仁定居,后来又带领他的次子斯雨、三子斯再来到下土坑定居生活。这才奠下土坑的王氏根基。自此已历时近二百余年,下土坑王氏也繁衍了九代子孙。我的《王家史述》肯定要从下土坑王氏写起,从衡阳三湖王氏家族宗室的血脉根基写起。但是由于三湖王氏的历史非常悠久,下土坑王氏的历史也有这么多年了。而这些历史前人都没有留下任何记载,唯一的文字记载《王氏族谱》也于“文革”时期被销毁殆尽。因此,王家的早期历史只能凭爷爷的传述和我小时候阅谱记忆来记叙。
本部《王家史述》我将重点记叙自己的祖父母、父母,以及我们兄弟姐妹六人的创业史、发展史和生活史。同时简略叙述一下下土坑王氏的繁衍变迁,介绍一下王氏家族的各位堂系祖辈、父辈和平辈兄弟姐妹们的一些趣闻轶事。至于我们王家的各位子侄们,因他们的人生道路还刚刚起步,事业还在发展之中,历史还没有将他们完全定型定位。所以《史述》中我只能简单讲述一下他们的出生和青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其他们成年后的婚姻生育状况。而对于他们的工作和事业,我不打算在这里予以表述。
我确实无才,此番贸然捉笔实属无奈。因此,《王家史述》只能大略叙述,不能慨全。此《王家史述》中的史料我都进行了多方的核实,特别是经过了父亲的亲自审核和修正。如还有误差,敬请各位及时指出,以便修改。本《王家史述》完成后,原微信版的《家史简述》请大家予以删除,不必再予保留。以防出现史料错误。
下土坑王氏“大”字辈第七代传人 王堂美自序
二0一七年三月十二日
王氏兄弟谈
《下土坑人是从哪里来的?》
清朝乾隆末年,也就是大约200余年前吧。湖南衡阳地区遭受了一场大旱灾,许多村庄都颗粒无收。在衡阳地区北边的衡阳县,有个渣江镇三湖村(现在已改为三湖镇了)。村子很大,有上百户人家。村里有一位勤劳诚实的中年汉子,人很聪明,在当地做私塾先生。尽管收入不高,却也能养家糊口维持生计。然而这次大旱,村里的许多家庭都揭不开锅,不少人都含泪逃离了家园外出谋生。私塾先生也走投无路,只得携妻掳子离开了生养长大的三湖村。《下土坑人是从哪里来的?》
他首先来到安仁县,在樟桥附近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落户安家。因生存条件实在太艰难,熬了几个年头孩子长大后。私塾先生让长子留在安仁,自己却带着妻子和三个未成年的小孩再一次外出另谋生路。一天,他来到茶陵县界首镇土坑村地段。一眼就发现这里是个风水宝地。于是搜刮了囊中所有家当,在一个小山坡脚下买了一块三分大的荒地(约200平米),用黄泥巴抖了三厢土草房。就这样栖身安下了家。从此以后,这个荒芜的小山坡就有了人家、有了村庄、有了生机。这个简陋的小土屋就是我们下土坑村庄的最早起源。而私塾先生就是我们下土坑王氏的开基祖宗王公弥横老大人。
王公弥横老大人字惟綋。在下土坑生活居住了一段时间,待身边的几个孩子长大成年后。他又想念起了一个人孤身在安仁生活的大儿子斯丙。于是又带着那个最小的四子斯酉回到了安仁,回到了大儿子斯丙的身边。辛劳奔波数十年,王公仙逝了。孩子们把他安葬在当地安仁县樟桥附近的鹏塘教化冲。
留在下土坑的两个儿子,一个是老二王斯雨,一个是老三王斯再。斯雨无子,而王斯却生育了一个儿子,从此留下了后代。这才繁衍了我们下土坑王氏这帮子孙,这才有了我们如今人丁昌盛的下土坑。二世王公斯再逝世后安葬在豹冲双丫塘莽形山。这块墓地是斯再公生前亲自精选购置的,荫及了一代又一代王氏子孙。这块墓地就是我们下土坑如今还在使用的那块祖坟墓地。
王公用黄泥吧抖的那三厢老土屋也历经了一百六十多年历史,传承了八代子孙,直到1996年才当作危房拆除了。甚是遗憾。

王氏兄弟谈
《圣祖显灵,王家归宗续族谱》
王公弥横(惟綋)老大人仙逝后,后辈子孙因一系列的困难和原因,再也没有一个人回归到祖居故地衡阳三湖去看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的淡忘,这帮流散在外的王家子孙与祖居宗祠自然而然就断失了联系、失出了踪迹。甚至连自己的祖先是哪个?在哪里?都没有人真正搞得清。就象一匹落队的野马、失群的孤雁、孤帆只影、破浪披风而行、心地的酸楚凄凉只有自己知道。《圣祖显灵,王家归宗续族谱》
日升月落、斗转星移,时光悄无声息地不觉就流失了一百余年。懵然间历史的列车已经前行到中华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此时的下土坑王氏已经延续了五代,到了“兴”字辈出生、“朝”字辈当家的时代。那是一个风爽日暖的深秋季节。男人们正在田间兴致地劳作,女人们带着孩子在家里享受着天伦之乐,静谧的小村依然是那样清新祥和。也不知是谁第一个忽然发现,村子南边的田埂小路上有两个行人从大洞山方向缓缓向村子走来。他们边走边向田间劳作的农人不停地打听。当他们得知前面就居住着一支从外地迁徒而来的王姓子民时,顿时兴奋了起来。他们忘记了身心的疲惫,艰难的步履也键飞了起来。进了村,得知这里确实是从衡阳来的王家子孙时,就像父母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子女一样,欣喜若狂,兴奋至极。大家热泪盈眶、相拥相抱、问寒问暖、亲密无间。原来,他俩正是从衡阳县渣江镇三湖村来的祖家亲人。来这里就是为了寻找这支已遺落了百余年的王氏后裔。
这么长的时间了,为什么今天才来寻找这些亲人呢?事情还得从炎热似火的这年夏季说起。
当时衡阳县渣江镇三湖王氏宗祠正在进行三十年一轮的例行宗室族谱续修。这是一件宗室大事,家族宗祠早在几个月前就已收集了资料,撰辑了谱稿。万事俱备,只待良辰吉日烧香祭祖、鸣炮开印了。就在这时,谱印室早已排好的谱版突然“嘭”的一声无缘无故的漰盘了。版字散落一地,无法开盘付印。重新排版又是漰盘。反复三次,終是不能解决问题。咋原因?宗室主事感觉到此事异常蹊跷,不能仓促行事。于是他果断决定暂停族谱开印。
这天晚上,忧不能眠的他倦卧在祠堂的床榻上,脑海里还在想着这件解不开迷的离奇怪事。恍惚间房门被轻轻推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站在了床头。“谁?”惊诧的主事定睛一看,原来是王家一世圣祖老大人。他慌忙地从床上爬起来,一头跪拜在地。这时只见圣祖脸带愠色却话语轻柔地说:“孩子,你办事也太粗心了。宗室续谱这等大事,为什么遗漏了一支宗脉你都不知道?还不快去派人寻找?”说完竟飘然而出。吓得族长猛然惊醒了过来,原来是南柯一梦。他即刻意识到这是祖宗显灵,为他指点迷津。
第二天清早起来,他火速召集宗室人员,铺开族氏谱系,逐一仔细查寻。这才发现还有一个叫王惟綋的子民后代已几十年没有续修族谱了。如今不知流落何方?这才派了他俩外去寻找。他俩历经千辛万苦,花了三个多月时间,访遍了周边各县乡村。终于在界首下土坑找到了这支已遗落八十余年的王家宗室血脉。自此,下土坑王氏终于正式认祖归宗,延续了王氏宗祠的根宗。
王氏兄弟谈
《识族谱、认宗祖,弄清辈份懂礼数》
下土坑王氏认祖归宗后就参加了衡阳三湖王氏的四修宗谱。当时在世的第三、四、五代的“万”字辈、“朝”字辈和“兴”字辈的子孙都入了族谱。早已离世多年的一、二代“惟”字辈、“斯”字辈也增补入修了族谱。第二年,三湖王氏祠堂派专人将新版族谱和宗室总谱根送到下土坑。全套族谱一共有二十多本,齐齐整整、崭崭新新。让下土坑人真正体念到父母的爱怜,感悟到家的温馨。这些族谱从此成了下土坑王氏的传家至宝,一直由家族长者细心珍藏。《识族谱、认宗祖,弄清辈份懂礼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进了中学。逐步开始懂事的我假期在家里的阁楼上发现了这些族谱。它被爷爷收藏在一个专用的黑漆小木箱里。我好奇并小心翼翼地打开木箱,里面整整齐齐地躺着的是满箱王氏族谱。族谱全部是牛皮纸线装木刻活字竖印版。除了纸张已经泛黄外,其它没有一丝的破损,甚至还带有一丝淡淡的印墨馨香。经过爷爷的同意,我一有空就会拿上一本翻翻看看。爷爷总是每次提醒:“小心,不要损坏”。只缘当时我才十三四岁,年纪还小,识字不多,終是看得还不太明白。谁知两年后,汹涌澎湃的“文化大革命”风暴席卷而来。“造反派”认定这些族谱都是“封、资、修” 的四旧毒品,一把火就将族谱烧成了灰烬。多么珍贵的史料啊,就这么烟消灰灭了。真是一项莫大的损失,实在是痛心、可惜。
不过我还是隐隐约约记得族谱上的一些关键记载。比如,衡阳三湖王氏第一代奠基人是王公少怀老大人,他是从江西安福金田村迁徙衡阳的。而下土坑王氏的第一代奠基人是王公惟綋老大人(他的常用名叫王弥横,下土坑人习惯称为弥横公)。他是衡阳三湖王氏的第十六代。根据族谱上的辈份,我是三湖王氏的第22代子孙,同时也是下土坑王氏的第7代传承人。这是怎么知道的呢?因为族谱上有明确记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族谱吧。
三湖王氏宗室族谱除了记载各位先辈的生殁时间、子孙繁衍和婚配情况外,在第一本总谱的谱根上,还有一个王氏宗祠的辈份排序表。辈序是以五言格律诗的形式排列的,一个字代表一个辈份,全诗四十个字,代表四十个辈份。这个辈份的排列顺序是:“少,本、宾、学、宗, 必、茂、世、代、友, 仲、仁、天、百、福, 惟、斯、万、朝、兴。 远、大、延、先、德, 明、达、昭、继、光, 积、 庆、崇、式、序, 元、会、永、嗣、昌。”
下土坑王氏的第一代开基祖宗王公惟綋老大人,是“惟”字辈。在上面这个辈序表中是第16个字,所以他是三湖王氏的第十六世公。我是“大”字辈,是第22个字,所以我是三湖王氏的第二十二代子孙。而在下土坑王氏中,从“惟”字辈算起,后面是“斯”、“万”、“朝”、“兴”、“远”、“大”、“延”、“先”、“德”……等。我们“大”字辈在下土坑王氏中是第7位个字,所以我又是下土坑王氏的第七代子孙。又比如王远前,他是“远”字辈,在“大”字辈的前一位,所以我要叫他叔叔。而王延桥是“延”字辈,远前比他前了两个字,所以王延桥要叫王远前爷爷。其他人是王氏的第几代?是哪个辈份?都可以根据上面那个排序表对号入座数一数就知道了。这个辈序诗词一定要能够熟悉背诵,记得这个辈序表,懂得自己的辈份,就能尊老敬长,就能展现自己的良好素质。不管自己的年龄多大,不管对方的年龄多小,只要对方辈份高,该叫叔叔就叫叔叔,该叫爷爷就叫爷爷,不要乱了方寸、忘了大小。
在下土坑的历史中,总共只修过两次谱。我小时候看到的那套族谱是1918年的王氏四修支谱。而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下土坑又进行了一轮宗室续修族谱。这一年比上次续谱轻松顺利多了。当时衡阳三湖王氏宗祠派了两位族人来到下土坑。他们一个叫王兴民,一个叫王兴元,两人都是同爷爷一个辈份的“兴”字辈。他俩在下土坑住了三天。收集整理了下土坑王氏近三十年来人丁繁衍情况和其它有关续谱所需的全部资料。下土坑1948年以前出生的都收入进了族谱。包括王远顺、王丙观、王大朋等都入了谱。第二年,衡阳来信要我们下土坑派人去衡阳接族谱。但此时茶陵已经和平解放。人民政府正在大力宣传打破宗族观念,不分姓氏、不分住地、不分民族,天下人民是一家。而对于家族历史却并不提倡。当时下土坑的当家人王远球是乡农会主席,更不敢违规,因此没有派人去衡阳把族谱接回来。(本文由三湖王氏王延军推荐· 未完待续)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湖南王氏源流概述
- · 山东文登王姓
- · 《湖南双峰县同德王氏》“湖广填四川”名单
- · 江西会昌王姓的迁徙流布概况
- · 湖北省蕲春县王姓概览之一
- · 云南镇雄王氏寻源
- · 江苏泰州王姓的来源
- · 海南王氏族谱
- · 山东乳山王姓村庄略
- · 广西博白王村王氏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