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海峡都市报》个人访谈专版

2019-04-14 19:46:11来源:福建王志安书法

打印 字号: T|T
     前不久,《海峡都市报》的几个老朋友再次到访工作室,记者小吴美女组织文字,良标兄摄影。清茶数盏,交谈甚欢,意犹未尽。
 
 
     报纸今天出版,《花巷》公众号还要迟些天才发。现将相关文字内容配合图片提前发在我个人公众号上,存档。
 
 
王志安:将笔墨大方融入生活
 
N海都记者  吴月芳  林良标
 
      在“蔗园”的书斋里,是我第三次见到王志安老师了。
 
      书斋的名字有点儿甜,像极了他当下的生活状态。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培贵曾在《快写春风慢写秋》一文的末了写道:“我不能预测他将来能走到多远,登到多高,但可以确定一点,只要他这样坚持下去,等闲江左、婉转山阴的气质,将会深入他的骨髓,使他长久地走在最合适他自己的道路上。”
每隔几年再见王志安老师,都能感觉到他正在向文章所说的方向靠拢着。
 
 
()“前卫”的美学探索者
 
   欣赏志安老师的作品,一直能感受到纸上弥漫的诗意,仿佛文人窗前的诗意小景,让人眼前一亮。
 
     2013年,对王志安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年份。他在泉州市区一家艺术机构办了一次个展。传统观念中参展作品须是“一大张白纸一首诗”,书法作品在尺寸和内容上皆是“硬核”,但他的个展不同于此,以数十件书法小品为主,布局笔法、结构和章法,使之成为富有装饰意味的作品。还未开展前,作品就被人“包场”。也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料想到,那次个展后,还带动了本土一阵书法审美的风潮。
 
      彼时的王志安,身份是南安官桥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真正的提笔投身、书法的世界,正是在成为中学老师之后。那是1998年,他想寻找一个方向打发课余时间,从小在艺术世界浸润的记忆蹦了出来,他便选择了毛笔书法。
 
    在学校狭促的宿舍里,除了居住空间之外,就是书本和纸笔。他每天抽出大段的时间练字,也入了几次重要的展览拿了些奖。他后来在自述书法学习的文章里写道:“学习书法最初的想法只是培养一个兴趣爱好来消磨时间,完全不知道作品写完还可以投展,不知道啥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就更不知道投展成功之后还有后续相关联的一系列……”我们到访过他的宿舍,那是第一次见他,他不舍昼夜地埋头疾书。
2014年,王志安调入南安市文化馆,终于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和创作了。他曾直言:“现在的书法人是幸福的,接触书法之初就知道什么是国展,一拿起笔就有了一个为之奋斗的目标。他们心里很明白,‘我要学书法、我要投展、我要加入中国书协、我要获得一系列利益。’”甚至还有现成的培训班可以“速成”。“然而在这样速成的模式下,就很难如当年的我们,虽然艰难,但能看见书写路上的成长轨迹。”王志安说。
 
 
()融入基因的审美偏好
     圣斗士、七龙珠、海贼王……在书斋“蔗园”里,除了雅致秀美的书法作品,以及青苔、团扇等文玩外,还有这些年轻人喜爱的玩意儿。这不禁让我们对王志安的童年产生了好奇。
 
     8岁那年,王志安随父母离开南安官桥老家,来到兰州,住进了部队大院。大院对门就是西北师大。“大学美术生开暑假班,我没事就去报名。”王志安记得第一节课画素描,后来也接触过水粉水彩,写毛笔字。写字从描红开始。“别人一个笔画描好几遍,我一遍能描好也是技术不是?这样容易找到成就感。”王志安说。
 
     喜欢艺术和喜欢卡通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后来也不曾改变。只不过画画这事搁置了,书法在后来又拾了起来。
 
    求学路上,王志安一直对于文史科目有着格外的热忱。工作后,又在文学、国学、美学上花心思,以期提升书法背后的文人气息。
 
    “我自己学习书法以来,就确定了个人的主基调,宋蔡襄、苏轼,元赵孟頫,明董其昌都是我心摹手追的对象,有时候我很偏执,我就是要这种风格。评委的喜好或他人的喜好并不能动摇我,我投展也一直是坚持自己的书写风格。但我并不排斥其他风格,甚至以欣赏、学习的心态去对待。每一种存在的东西都有它的可取之处,包括‘展览体’。”王志安曾这样写道。
 
     “也许人的基因里,早已确定了审美偏好了呢。”他自己就一直偏爱雅致秀气的风格,并往这个方向靠拢着。
 
 
()让艺术出现在生活中
 
    书画收藏是投资,并束之高阁吗?答案是否定的。王志安说,除了一些经过时间洗礼的名人佳作外,大多数作品不妨就视作艺术性的装饰品,大大方方地让它们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吧。
 
    厅堂、书房、茶室……家居空间的功能细分越来越细致,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书画作品的装饰作用,并在装修之前有意识地预留出空间。王志安认为,对艺术品进行一些日常消费,是顺应时代的生活方式。
 
     这些年逐渐为人所认识的书画“私人订制”现象,在早年也许被视作异类。一些文人觉得“谈钱便失了颜面”,但“文人也得考虑生存的问题吧。”王志安笑着,坦诚地说。
 
     “私人订制”并不是要迷失自己,王志安继续探索着自己的书法之路。最近一段时间,他临摹蔡襄碑帖,为学生解析蔡襄书法用笔规律和特点。既着眼区域文化,也不忘放眼八方。4月20日即将在宜春举行的“泉墨流风——全国中青年获奖书法家24人作品展”,王志安便是入展者之一。本次活动还是国家艺术基金书法创作人才培养班的一次雅集。
现在,有些人喜欢说“看看古人如何如何”,对比时痛心疾首,捶胸顿足。实际上,这个对比的前提是不公平的。社会变了,一些观念或许也可以随时代更迭。
 
 
人物名片:王志安,1977年3月生,福建省泉州南安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国学修养与书法•第二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成员,“国家艺术基金”2016书法创作人才,鼎甲•2017中国古文字艺术创作研修班成员,南京艺术学院•江苏省书法创作研究中心书法家,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北京人文大学客座教授,福建省三明学院书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西太湖刘海粟夏伊乔艺术馆书法研究员,墨社社员。个人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展三十多次,其中全国书法展最高奖四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