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祝年】秦平:民俗文化扮靓美美中国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历经千百年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也已形成了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年味”需要民俗文化支撑,春节就是各种民俗活动最丰富的节日。不管信与不信,“年味”都从未走远,就在你我身边,在那一项项民俗文化里。
传承精神命脉,民俗文化更有味道。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就在于我们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民俗文化经历了中华儿女的代代传承,也早已融入到了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比如秧歌拜年,其俗称“沿门子”,春节期间陕北几乎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借助这些民俗载体,春节更有喜庆味、家国味。
融入时代气息,民俗文化更显生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民俗文化一旦没有传承和展现的有效载体,就会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比如华阴老腔、皮影戏、西安鼓乐等表演,就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身边。经过改造、精简,川剧变脸更是走进了更多的普通民众。这也足以表明,让传统文化涌起新时代的浪花,必须寻找到转化发展的表达方式,注重发掘当代价值。
植根群众沃土,民俗文化更具张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见证者;是剧中人,也是剧作者。也只有根植于群众沃土,民俗文化在新时代才会更具张力。比如手捏的面人、糖画,唢呐吹出的曲子等等,其在浓郁了“年味”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们认识民俗文化、接触民俗文化,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注入了强大力量和不竭动能。
文化铸魂,中国春节成为“世界节日”。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脉,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大街小巷红红的灯笼、中国结,家家户户红红的窗花、对联、福字,都让“年味”香飘万里。尤其是腊八、祭灶、守岁、拜年、祭财神、逛庙会等民俗活动,也让春节越来越有吸引力。承载着扎根神州大地的“中国价值”、立足千年传统的“东方智慧”,中国春节正在跨越国界,成为“世界节日”。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尽管各地民俗文化不尽相同,但守岁、吃团圆饭、创作生肖纪念品等却一代代传承至今,越来越成为春节的“标配”,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继承好、弘扬好、延续好传统文化,既是文化进步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民俗文化扮靓美美中国年,就激励着近14亿中华儿女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在新时代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秦平)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