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南渡立东晋,繁衍古竹林

2018-12-22 10:04:08来源:王族宗亲

打印 字号: T|T


竹林王氏,溯源传奇  

王道首

竹林王氏古文明,传奇文化琅琊人,

王氏开宗原始祖,周朝灵王太子晋,

吹笙引凤音律精,博学多才辅朝政,

智慧超群治世勤,毂洛水泛护黎民,

直谏父王废庶人,相遇高道浮丘公,

德行修炼缑山中,英年驾鹤乘仙去,

升天太子神传奇,留有二世王宗敬,

自幼聪明有德行,官至司徒奉朝中,

仕至周为上大夫,王族乃昌贵血统。

生有三世名为凤,周室混乱仕未就,

延续四世名曰覃,抱道躬耕自力生。

乃至五世名王渠,奉周王室为司徒。

亦曰六世荘与丰,初化范中智伯臣,

遂入东都为封人。第七世人名王芝,

仕周东都城守长。八世王亿隐不仕。

九世王错上将军,魏上大夫功卓著。

十世王墳魏大夫,第十一世名王渝,

官至仕魏上将军。第十二世息和诩,

王息司冦上将军,王诩云梦隐鬼谷。

十三世人恢和昱,仕至司冦伊阳君,

官至伊阳阳城令。十四世大名王亢,

官拜大夫上将军。十五世人名王颐,

秦以大夫召不就。第十六世名王剪,

自习兵法武艺强,秦始皇封大将军,

攻赵平燕破楚齐,多项战役立大功。

第十七世剪子贲,事秦同封大将军,

父子为秦平天下,统一六国立大功,

秦始皇封武陵候。第十八世名王离,

事秦将军武城侯,秦二世时统领军,

攻钜鹿城败下阵,项羽所虏志自焚。

第十九世元与威,王元隐退琅琊祖,

王威事秦左长史,扬州刺史汉仕居,

山西太原王氏祖。第二十世名王忠,

官至刺史勤恭俭。第二十一世王浑,

官奉京都骑将军。第二十二世王曜,

字讳明德耕不就。第二十三世王袭,

字讳公武仕不祥,第二十四世王吉,

子阳渊学称博士,官至汉谏丞大夫,

仕致退休迁琅琊,临沂兰山孝友村。

第二十五世王骏,伟山官御史大夫。

第二十六世王崇,德礼官拜大司空,

王帝赐封扶平候。第二十七世王遵,

伯业官拜中大夫,光武帝嘉其忠义,

汉代著名经学家,儒学发扬贡献大,

佛教传道开局面。第二十八世王音,

青州刺史大将军。第二十九世王融,

巨伟公府南康尹。第三十世名王览,

光禄大夫任西晋,同父异母名王祥,

卧冰求鲤孝榜样。第三十一世王裁,

镇军司马好清谈,抚军长史于西晋。

第三十二世王导,东晋宰相辅三帝,

司徒多职大都督,权臣王马共天下。

第三十三世王洽,王导三子郡内史,

官至征拜中书令,亦是东晋书法家。

第三十四世王珣,才华横溢好典雅,

东晋大臣书法家,教任太子尙书令,

中军长史秘书监。三十五世王昙首,

皇上宠信宫任职,功绩卓著仁见智。

三十六世王僧绰,幼有大成有风度,

许之国器少年志,洞悉朝典掌机密,

朝政变乱遭祸害,武帝追䬜骑常侍,

金紫光禄上大夫。第三十七世王俭,

南朝名禄文学家,尚阳公主拜驸马,

太尉长史秘书丞,学士馆主太子傅。

第三十八世王骞,字讳思寂号守愚,

仕致梁为中书令。第三十九世王规,

字讳明威号本斋,仕梁太子中允职。

左部尚书淦文敬。第四十世名王褒,

七岁能文字子渊,博览史籍梁元嗣。

第四十一世王鼒,玉铉隋封明威候,

四十二世王弘直,字讳长宗隋刺史。

第四十三世王缄,隋州司马字方举。

四十四世王思哲,海州参军立功勋。

四十五世王希倩,光州刺史配范氏。

第四十六世王昌,令升翰林授福州,

朝散大夫贤学士,后镇庆元都监史,

晚年返乡居奉化。第四十七世王海,

兄弟汉江海添溪,唐观察使字巨源。

第四十八世王玩,隐居不仕字士隆,

王瑷王珪剡长潭。第四十九世王洞,

唐授江西中书省,改湖广行中书郎,

又迁潭州路总管,赐金虎符拜海道,

运粮万户两浙运,嘉议大夫四明郡。

第五十世王敩𤣱,居住钱塘后新昌。

兄长敕𤣱居定海。三弟敬𤣱居奉化,

四弟敌𤣱居临海,五弟教𤣱居慈溪。

第五十一世王缙,官大理寺评事卿,

唐末五代迁塔山,隐居竹林总始祖。

 

           

 

 

 

竹林先宗,东晋导公

王道首

移镇建邺,衣冠南渡

"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

佳诗出其李清照,东晋建业功在导,

竹林先宗王导公,琅琊望族览之孙,

小名阿龙字茂弘,胸怀大志才出众,

清谈言语庄子风,移镇建邺立奇功!

爱妾智巧名宋伟,配合默契有智慧,

郭樸卜易卦未济,八王之乱西晋离,

远离漩涡南渡益,王旷南方有熟悉,

奇谋良策汇雄才,匡扶正宗司马睿,

五马渡江一马龙,江左王氏王导统,

司马睿登宝殿中,开创王马共天下。  

 

 

观禊立威,江左归心

 

北方人士虽南渡,难以安心怀故土,

每逢闲暇赴新亭,名士周顗感叹声,

怀念中原落夷手,家国无望悲痛首,

垂头伤气涕泪收,王导严词立信威,

众当齐力护王室,克服困难男儿志,

众顿觉悟振作神,长江洛河有别存,

名士清谈又阔论,风雅吟诗信倍增,

举杯共饮赏美景,安抚情绪皆稳定,

王导感召团结紧,江左势族更齐心。

孙吴氏族渐靠近,实力增强大调整,

僮仆成军民皆兵,闭门成市兵亦民,

天下归心众望临,尚有余族不拥戴,

影响王权空地带,王导殚精竭虑思,

郭璞谋划皆出奇,风俗三月三修禊,

达官贵人民到齐,祈福求运保平安,

水边洗濯消病灾,修禊规模创宏盛,

皇帝坐驾华轿临,旌旗仪仗造势兴,

前护后拥精壮人,王导王孰骑马行,

人马队伍彩旗领,修禊大节大活动,

人山人海热闹中,龙颜大悦气宇宏,

目光炯炯神釆风,贤德谦和大度君,

观望人们然生敬,纷纷跪拜行大礼,

皇帝下驾将扶起,亲和感召观望人,

帝王出巡效果佳,皇族威望万里扬,

江左归心立政权,开创东晋新气象。 

                          

                                           

                         

王马共治,愦愦为政  

 

东晋政权初建齐,王导制定帝王制,

谦以接士俭供求,清静廉政抚新旧。

谦俭静抚四方针,制度纲领宜施政,

司马睿顺亦常称,朕之萧何朕放心,

尤见委杖称仲父,王导全权理朝政。

西晋灰灭东晋起,琅琊王族凝聚齐,

司马建康称元帝,王导相辅帝登基,

睿拉王导共御床,王导固辞皆谦讲,

太阳一个照万物,苍生何以有二君。

再三谦让不勉强,以表尊导自安祥,

史称王马共天下,帝求臣下同御床,

实属罕见不荒唐,君臣尊卑皆分明,

王导宰相守本份,励精图治忠心耿,

弘以大纲愦为政,政法久治东晋安。

 

           

                 

开发江南,绥靖北方   

 

门阀政治体制成,江左实力雄厚增,

王导忠诚辅三帝,王马天下称传奇,

开发江南经济兴,北方流民大涌进,

分而安置北侨民,专设户籍同优待,

长期享受减赋役,侨士大族大开垦,

大量土地稻麦丰,振兴经济气象新,

江南鱼米乡繁荣,强悍北族南方融,

良好政策兵马勇,国泰民安江山稳,

王导兴教礼仪邦,帝王之务重学堂,

创办学校创文明,处士博士师有品,

孔孟之道匡正民,笃道崇儒学传统,

东晋文明书香兴,北方胡族敌对势,

釆用绥靖对政策,有人建议要北伐,

王导主张不称霸,国家安宁一方兴,

修身齐家平天下,  东晋王导美名扬!

 

 

竹林深处有神灵

耕读文化古竹林,第一始祖尊王缙,

廷评大夫大理寺,石晋始迁隐塔山。

五世维缨迁竹林,感恩生态宜居临,

竹林沃土象布袋,卜有风水能聚财,

耕读传家丰收来,每逢重阳九月九,

家家麻糍擂捣臼,九盘福礼稻神请,

猪头纯肉大盘盛,东海鲜鱼请神灵,

双夹豆芽菜肴青,心腐香干千层饼,

绿豆长面心透明,移稻卜珠奉神位,

花楼庙里香烛明,卧龙岗上鞭炮声,

全村老少齐欢庆,水牛黄牛耕耘勤,

功不可没披红庆,喂上麻糍把牛敬,

保稻节日年年盛,千年继承竹林人。 

 

 

 

 

 

竹林保稻节,传承逾千年

作者:童相宾


 

金秋十月,水稻陆陆续续成熟了。为了保护、庆祝水稻丰收,在宁海西乡竹林村,有一个特殊的节——保稻节,在宁海绝无仅有。

 

 

保稻节要从竹林始祖说起。

 

竹林始祖王缙,字敬之,唐末五代人,籍山东琅琊郡,生于新昌剡之长潭乌来村。

 

 

唐末官居大理寺评事卿,五季之乱时,为了躲避石敬瑭建立的后晋,避而不仕,举家迁至宁海塔山隐居(今前童孝女湖西侧),聚居地叫下王头。

 

在嗣后的100来年间,王氏都在这里生息繁衍。从五世祖王维缨开始,众多王氏祖宗开始外迁,王维缨这一支就从前童的下王头迁至今天的竹林村,时间大概在北宋嘉祐年间,村址选在一片翠色掩映的竹林丛中。

 

 

 

这一年,竹林人种植的水稻和番薯、玉米等获得了大丰收。

 

竹林人在历史上波折太多,遭受五季之乱,经历了多次的火烛之灾,到了竹林以后,生活稳定了,粮食丰收了,他们觉得要好好报答大自然的恩惠,于是将刚刚收割来的最好的水稻,做成农村里最好的食品——麻糍来庆祝一下。

 

这一天正好是农历九月初九,他们把做好的麻糍,连同祭品一起拿到田头,祭拜他们最神圣的神——水稻。

 

开镰前,在成熟的水稻田里,竹林人挖出一株完整的水稻卜株,然后在水稻卜株前拿出麻糍、福礼等贡品,以祭拜“田头谷母”。

 

福礼主要有荤菜:猪肉、鱼、鸡(鸡一般以鸡蛋铺替代);素菜有豆腐、香干、豆芽、绿豆面等。福礼要并成单数,如7、9、11盆。同时还要准备以下祭品和物品:黄酒、酒盅若干,筷子、羹饭,还有念好的经、纸幡,备好香、烛,在田头点燃祭拜。当九月九祭拜结束后,在第二天即九月初十,村民会把剩余的麻糍送给四邻八乡的亲戚和朋友。

 

这个祭拜每年都举行。

 

 

后来,竹林人把这个仪式变成全族的节日,为了获取、保护水稻更好丰收,族里事前对水稻要举行“保稻”仪式,时间在水稻抽穗以后的灌浆期举行。

 

为了举行保稻节,竹林人在村北剡山的凤凰山下,一块平坦的卧龙岗上,专门造了一座庙用于保稻,这座庙叫花楼庙。花楼庙保存完好,位于现在的新甬临线北。

 

 

在这一天,全村的人都要去庙里,抬着麻糍、福礼等,请来道士在庙里念经,举行保稻仪式,小小的花楼庙挤得水泄不通。

 

从王缙开始至今,历1000余年,竹林从当初的颠簸流离之族,发展到现在西乡的望门大族,这水稻功不可没。

 

竹林人世代筑砩坝引水,改良土壤,引进优良品种,改进水稻栽培技术,使得他们种植的水稻在四乡八邻名气最大。每家粮食吃不完,一直是卖给国家稻谷最多的。

 

有人说:只要嫁给竹林人就不愁饿肚子。

 

“九月九麻糍擂捣臼”是竹林人对水稻的赞美。

 

在历经了1000多年后,竹林的保稻节这一习俗还在继续,相信大自然会给竹林人更大的恩赐和回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