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匠人 · 花了43年时间,他把修谱做成了一件唯美的艺术品

2018-11-07 14:08:54来源:正午文化

打印 字号: T|T
一门古老的手艺,正以另一种方式存活至今,还养活了一村子的人。
 
存活在博物馆的木活字印刷术,
其实也在浙江省瑞安市飞云江畔的东源村
被完整地保存着。
  

 
字盘装点妥当,
用扁担穿起,
王超辉走在村里青石板路上再次出发了。
浙南人对血脉宗族尤为重视,
千百年来,
祠堂和族谱一直是重要的传承印证,
族谱每过三十年就需要重新翻印,
谱师这一职业也应运而生。
 


 
一个黑漆发亮的长方形小木框里,
密密麻麻排列着一厘米见方的小堂梨木块。
每一个木块上,
刻着一个反写的老宋体汉字。
蘸了墨汁的棕刷在字模上反复刷涂,
原本浅黄色的木质字模,
因长年涂刷,
早已与“字盘”融为一体。


  
 
等字模着墨均匀、充分后,
再用一张上好的宣纸覆于其上。
片刻后,
又用另一把棕刷在纸面上轻轻扫动,
直到纸背慢慢显出墨迹。
宣纸揭起后,
一张竖写繁体宋体书页,
飘出了淡淡墨香。
  
 
若干张这样的文稿装帧成册,
就成了一本典雅厚重的线装古书,
这就是东源村传承了数百年的“木活字”印刷术。
  

 
已过花甲之年的王超辉说,
在他的记忆中,
他的爷爷就做得一手好谱。
因当时家境富裕,
并不希望子女分担谱师这份辛苦,
就将这门手艺传给了两名同宗的侄子。


  
 
解放后,
王超辉只念完了小学,
便去参加劳动,
但他天性爱舞文弄字。
一位授业于爷爷的族伯问他是否愿意学,
他一口答应。
  



 
此后的几十年间,
王超辉每年要刻1万多个木活字、
用掉近100支刻刀、70000多张徽制熟宣……
15道木活字印刷工序,
他都了然于心。
“刻字要趁天气好,
一般在上午做,
一个字10分钟,
午饭前能刻完15个字。”
王超辉说,
做好修谱没有捷径,
就是一刀一刀刻下去。
  

 
木活字有很大的软肋,
使用多次后会失去棱角,
字形模糊,
需要不断地补充字块。
  

 
“旧时修谱是件大事。
谱师携家带口,
带着工具搬入要修谱的祠堂。
客气的家族甚至还会用轿子请谱师来。
工作结束后,
宗族在祠堂内大宴四方,
举行圆谱仪式。
制谱经常就要一年。”
王超辉说,
现在修谱的需求没有以前旺盛了,
而且电子排版、铅字印刷更受现代人欢迎。
  
 
32岁的王建新,
是王超辉唯一的传人,
当年因为生意失败,
亏了几十万元,
“想来想去,
最终还是学了这门老手艺。”
  
 
在最核心的老宋体刻字技艺上,
王建新还不太成熟,
他在这道门槛上,
停留了近10年,
“感觉自己进步缓慢”。
 
 
END
 
 
 
王超辉
修谱师
浙江省瑞安市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术传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首席记者│张爽  
编辑│王小轩  高原  李晨璐  田小摔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除注明外内容均为正午文化原创
转载请联系
个别图片来自网络
如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