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闽王祠 传承“海丝”文化

位于福州庆城路中段的闽王祠
N海都记者陈晋/文马俊杰/图
海都讯福州鼓楼区庆城路上,在众多大楼大厦中,有一座红墙蓝纹雕花的古建筑,它就是闽王祠,为五代十国时期的闽王王审知故居。
王审知在遗训中说道,“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他以一生致力于促进福州的海上贸易,开辟了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甘棠港,他的遗训甚至影响到千年之后的福州,令许多福州人向往着乘风破浪、扬帆大海。
2006年,福州市博物馆接收了闽王祠。2013年7月,经修复后的闽王祠开始长期对外开放。为颂扬王审知德政惠民、护统拒独的历史功绩,每年4月,海丝沿线国家的王氏宗亲都会以闽王祠、闽王墓、闽王纪念馆为主要场所,共祭闽王王审知,祈福求安。
设立“榷货使”,专管海外贸易
昨日,记者来到庆城路的闽王祠,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碑高4.9米,宽1.87米,厚0.29米,为黑色页岩所制。闽王祠主任陈静介绍,这座碑是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唐哀帝李柷在906年赐建,碑文记载了王审知家世及其治闽期间政绩,特别记载了王审知在闽期间开创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情况。
王审知从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入闽,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去世,在闽39年,其中,在福州主政的29年期间,他力主推动海上贸易,使得福州成为当时世界上主要的外兑贸易大港。
“当时为方便管理海外贸易活动,王审知还专门设立了榷货使,专门管理福州对外贸易活动。”陈静介绍,唐朝在历经安史之乱后,国力衰落,西北疆域急剧收缩,陆上丝绸之路变得艰涩难行。王审知看到这一点,推出了一系列海外贸易政策,促进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记者在闽王祠的正殿内,看到了王审知的墓志铭,碑文记载了他为推动、扩大海外贸易,在福州设港,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辟甘棠港。“王审知儿媳妇墓出土的葬品中,包括波斯蓝釉陶瓶,可以判定,当时的海外贸易航线,最远到达了中东一带。”陈静说,这些航线的起点,都在甘棠港,它是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甘棠港,福州对外贸易南至越南、苏门答腊及马来西亚,北抵日本、朝鲜等。
闽王信俗准备申报国家级非遗
陈静表示,福建人从古至今,都希望走出去做生意,这与王审知“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的遗训有关,而这也为海外贸易的全面兴盛创造了良好条件。
据史料记载,自汉代开辟东冶港以后,福州人民出海经商从无到有、日渐增多,从事海外贸易成了福州人的一种风尚。唐末五代时期,王审知除开辟甘棠港、疏浚闽江外,还在福州首次设立了市舶司,铺开了南北并举的海外贸易结构。
“福州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期间,成为船队的主要驻泊地,海丝之路的重要性不断提升。”陈静说,清初,清政府设立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海关”之称,从此开始。
1961年,闽王祠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7月,经多次修复,闽王祠正式开始长期对外开放。“王审知在闽期间,福建境内国泰民安,他还鼓励百姓发展农耕,后继官员继承王审知遗志,继续发展农业,于每年立春率百姓祭祀闽王,俗称‘迎春牛’。”陈静说,之后“迎春牛”相沿成俗,发展到现在护闽王金身(神像)绕境巡安祈福、踩街会香的民俗文化。
“每年4月18日前后,闽王祠、闽王墓、闽王纪念馆都很热闹,来自闽台和海丝沿线国家的王氏宗亲等都会来春祭。”陈静介绍,闽王王审知信俗文化早已延伸至八闽大地,并被传播到我国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日本等地。福州作为闽王建都所在地,吸引着四方信徒,年复一年前来瞻仰、祭奠。
2017年,闽王信俗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今又着手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级遗产。今年4月18日,由福州市王审知研究会举办的2018年纪念八闽人祖王审知祭祀大典,在闽王祠隆重举行。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