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写真:制鼓达人王锡坤
台湾写真:制鼓达人王锡坤
【解说】鼓作为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常常被用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在台湾也不例外。走在新北市新庄区的街头,人们不时会听到阵阵鼓声,这鼓声不是鼓艺练习,而是“响仁和鼓艺工坊”的制鼓师傅王锡坤正在测试鼓音。
【解说】“响仁和”沿街而建,从外面便可以看到工坊内摆满了大大小小各种形制的鼓,68岁的掌门人王锡坤正对着一面被粗麻绳五花大绑的鼓忙碌着。
【同期】响仁和鼓艺工坊第二代传人王锡坤
现在我在一面绷一面听它的声音,一面看它的鼓面是不是有完整,因为各个皮,一张皮它的部位处在不一样的环境里面,它的伸缩性不一样,所以在绷得过程中有时候会有状况。
【解说】据王锡坤介绍,“响仁和”的招牌是父亲“阿涂师”在1929年所创。在庙会戏班活跃的年代,“阿涂师”的鼓做工精湛、声名远播。1973年,“阿涂师”突然去世,王锡坤不愿父亲毕生的家业就此断绝,挑起了“响仁和”的担子。
【同期】响仁和鼓艺工坊第二代传人王锡坤
其实开始的时候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光是磨刀磨了好几年。是靠着记忆,靠着爸爸以前那个思路,从记忆中找回技艺,记忆中找回技巧。
【解说】制鼓工艺繁琐,单单一张鼓面就需要经过开水滚烫、去腥、脱毛等等步骤,既便如此,王锡坤仍坚持纯手工作业。为了令鼓皮变得更加柔软,制鼓过程中,王锡坤还要求必须让人站在鼓上一遍又一遍地踩。
【同期】响仁和鼓艺工坊第二代传人王锡坤
皮的位置不一样,其实要用的力道不是死的,不是死的,你如果用锤子或是什么下去的话,力道太硬了,我们要感觉,做的感觉。
【解说】王锡坤说,一面鼓好坏与否,不仅要从外观和声音上作判断,还应看鼓声能够“活”的时间。有的鼓刚买时似乎还不错,但没打几年鼓皮就会松掉,声音也变了味。
【同期】响仁和鼓艺工坊第二代传人王锡坤
你现在这种声音,可是你等五年十年之后,它声音是不是维持现在的状态?那就要靠那个师傅的用心,他的技巧了。
【解说】王锡坤秉持严苛制鼓的理念,令“响仁和”的招牌再度响亮起来,如今,“响仁和”鼓遍布台湾寺庙,甚至还随着一些艺文团体走向世界。
为了改变人们对制鼓行业的刻板印象,2001年,王锡坤建了“响仁和鼓文化馆”,馆内摆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鼓,但王锡坤最珍贵的是父亲七十六年前制作的一面鼓。
【同期】响仁和鼓艺工坊第二代传人王锡坤
当我晚上,隔壁我做累的时候,我会到我们文化馆,看看鼓,和爸爸说说话。
【解说】指着鼓面上包用十年的字迹,王锡坤说,其实不只十年,做好鼓本就是制鼓师傅的责任。
记者路梅刘超新北报道


最新推荐

贺福州市王审知研究会
福州市王审知研究会: 龙潜蛇舞、律转& 8203;春回,在这普天同 [详细内容]
- · 贺福州市王审知研究会将举行十周年庆典
- · 王大高:我听父亲讲抗战
- · 王大高:我听父亲讲抗战
- · 张家口浙江商会政协委员工作室赴宣化走访会
- · 川商人物 | 眉州东坡董事长王刚:传承东
- · 历代黄帝画像大全(值得收藏)
- · 王大高·我听父亲讲抗战
- · 《世界王氏》第19期总第20期(电子专刊)
- · 《世界王氏》第20期总第21期(电子专刊)
- · 新质领航 再创辉煌——张家口浙江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