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兴化)是潮汕人的摇篮

编者按:本文摘自网络论坛,内容仅供大家参考!
不止是潮汕.广东潮汕人、海南人、雷州人乃至化州人、儋州人、临高人自认祖上来自福建莆田,莆仙话和潮汕话不能相通、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就如河南话和福建各地方言大不相同、也不能作为反驳福建人先祖不是迁自河南的事实。但不可否认的一点:莆田县在朱元璋时是朝廷“设局驻员”的移民管理机构的驻地,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地理优势。据《明实录》载,“凡民欲他迁”,需先在朝廷指定的地点集中,编排队伍,等候官府放行。所以不可排除其中有的祖先可能来自漳州和泉州的其他闽南地区。
但事实是相当多的移民,他们本身就是土生土长、在莆田居住过几代甚至十几代的、发祥在莆田的大姓望族,比如潮汕海南的林氏居民多为发祥于莆田的“九牧林”,黄氏多为莆田“黄岸派”等等,再如李嘉诚在潮汕的先祖李明山,李明山本身就是土生土长的莆田人,其祖上已在莆田居住过十几代。
在正史、野史中都难以找到从莆田大批移民到这一带沿海的具体记载。现在的莆田仙游是宋代从泉州府分出来的兴化军,当时大家说的都是早期的闽南话,现在的莆仙话已经和泉州、漳州地区的闽南话有很多不同了。但是一些方言词汇却明白反映了潮州、雷州、琼州的闽南话是和莆田仙游一致、而和漳州泉州不一致的事实:除桌子称床之外,还有白肉(肥肉)、地生(花生)、沸水(开水)等。这些情况不但可以证实潮、雷、琼一带说闽语的人确实是从莆田迁去的,而且还可以把移民的时间断定为宋代。可见,口口相传的方言词有时比历史文献和地下文物更能说明某些历史现象。当然,语言的词汇会有借用,这种同源的比较必须是批量的、常用的特征词。然而,历史文献不是也有伪托的、地下文物也有搬动过的吗?这是用方言差异来证明历史上的移民过程的典型事例。"
翻开中国的移民史,莆田是和“山西大槐树”“宁化石壁乡”齐名的三大移民中转地。而莆田的移民现象又有别以“山西大槐树”和“宁化石壁乡”,莆田不单只是北来移民向南迁徙的中转站,更是对外移民的原乡。广东的潮汕、湛江、以及海南等地区、民间都有“先祖迁自莆田”的说法。广州籍吏部尚书方献夫,潮阳籍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状元林大钦、潮州八贤的卢侗、张夔、刘允、抗清名士郭之奇、清翰林佘志贞等,其原籍或先世皆是莆田或由莆田迁入。
关于潮汕一带居民的族谱上记载有莆田字眼不假,但是后面都会加上三个字,完整的记载就是莆田甘蔗园(或莆田甘蔗田)
这个下面提到的几个移民中转地应该是一个性质的,
稍微了解中国古代移民史的,都应该知道这几个词语
A,山西洪洞大槐树,
B,福建宁化石壁
C,广东南雄珠玑巷,
D,湖北麻城孝感乡
E,江苏苏州阊门
F,河北滦平小兴州
这几个地方都如实的写出了具体的地名,其实说白了,就是移民的中转站或者集结地,因为如此狭小的区域不可能提供那么多的人口迁移他乡。
可是,或者说,唯有莆田,极少提起莆田甘蔗园这一完整表述,这是为什么呢???有待大有继续探讨。

潮汕地名的“莆”与莆田
宋末、莆田是全国抗元最惨烈的一个地方,明朝、倭寇数次洗劫莆田、乃至莆田在宋末和明朝两次被诛城,很多人为了避难移民外地、特别是潮汕湛江海南等地。他们被迫背井离乡、离开故土。潮州的古地名,曾带许多“莆”字,如东莆都、上莆都、外莆都、韩莆都,明代状元林大钦、人称“东莆先生”,这些决不是机缘巧合,而是一种必然、是流落他乡的莆田人及其后人对故园眷恋的一种情感体现和对昔日乡亲的念念不忘。
众多地名带“莆”字,分明和潮汕移民史有关。“莆”是海边一种草。潮汕先民多数自中原辗转南下,大部分集中福建莆田这一滨海地带,成为“河洛人”;然后再陆续移居粤东,成为潮人。明代状元林大钦,人称“东莆先生”,便因其先祖自莆田移居海阳县东莆都(金石)仙都村。大部分潮人的祖先都沿着这条漫长曲折的道路走来。定居潮地之后,为新村庄命名仍带上“莆”字,反映他们对故土的眷恋,对昔日乡亲的念念不忘。潮阳练江边,有一个“湄州村”(贵屿),也是先民们取自莆田地名的。
莆田在福建东部沿海,南朝时置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这就是说,当年莆田人是听过后主《玉树后庭花》的。她的历史,比我们潮州绝大部分县的历史都要长。尽管面积不是很大(今天她和仙游合称莆仙市,面积便大得多)。
在潮汕民居门楼额匾仍可见到“莆田旧家”、“莆阳世系”等莆田印记。海南可考的入琼始祖有九十多个、数量为来自莆田为最,包括陈、吴、李、张、周、郑、何、杨等传统大姓。考其族谱可见这些移民多为土生土长的莆田人,祖上均在莆田居住过几代、乃至数十代,出仕和避难是这些莆籍乡民移民该地的两大重要因素。
今天,许多带“莆”字的地名已消失了,但潮汕的不少祠堂,在门联或匾额上,仍喜欢写上“莆田分派”的字样,生怕子孙把这一点忘了。此外,潮汕人对妈祖的崇拜,除了信仰之外,与潮人这一历史渊源多少也有些关系。

莆田市人民政府主要办公楼
莆田兴化名称由来
莆田、仙游两县人民称为“兴化人”,说的是同一种方言叫“兴化话”,那么,兴化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查《兴化府志》,宋朝初,莆田、仙游两县属泉州管。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太宗阅泉福图志,念游洋洞地险,思欲以德化之,以其地立兴化县,建太平军,改兴化军以统之。宋太平兴国五年(980),以泉州之莆田、仙游二县来属,始正体统,齐于列郡。
这是关于“兴化”名称的最早记载。宋太宗为什幺要在游洋洞立兴化县、建兴化军以领之呢?因为当时游洋洞附近百丈和广业里霞溪一带,农民起义军势力强大,号称十万之众,他们活跃在深山密林之中,因地势险阻,朝廷屡次派兵去征剿,都未能奏效。宋太宗便在农民军附近设兴化县和兴化军,(注:“军”相当于“府”一级的行政单位)就近来农民运动。
那么,宋太宗为什幺把这个军和县命名为“兴化”二字呢?细细推敲,原来有其念意:宋太宗的年号叫“太平兴国”,要求国家太平,以振兴宋朝,而游洋洞地带偏偏发生了规模很大的农民运动,地方不太平,宋太宗以“国欲以德化之”。也就是说太平兴国年间建的军和县,地险不太平,要以德化之,,所以,取名“兴化”二字。宋《陈仁壁军厅记》:“太宗阅泉福图志,以为游洋洞界两郡,地多险阻,民或未信,必择其人往教之,乃可从化”也就是说,要“兴德化民”,“兴化”二字从此确定下来了。
兴化军原设在游洋,宋太平兴国八年(983)转运使杨克浪(让)以军治设在游洋交通不便,“请徒治,莆田县。”朝廷从之。从此兴化军军治迁往莆田城里,但兴化县县城仍设在游洋,管辖莆田、仙游、福清、永泰等所属山区地带,纯粹是山区县。
兴化军初隶江南东路,雍熙二年,改隶福建路,“兴化”名称便一直沿用下来。
那么,“兴化”为什幺又叫“兴安”呢?至今散居外地的兴化人,建有许多的“兴安会馆”。那是因为宋朝末年把兴化军改为“兴安州”。“兴安”二字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元朝时,把宋朝的兴安州升为兴化路,仍沿用兴化名称管莆田、仙游、兴化三个县,隶属福建省中书省。
元朝仁宗皇庆二年(1313),以游洋地窄人稀,而“广业里人烟辐集”,兴化县城从游洋迁至广业里湘溪。前者称“旧县”,后者称“新县”。
到了明朝英宗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作为山区县的兴化县再没有设县的作用了,便把兴化县撤消,把所属地带并入莆田、仙游二县管辖。
明、清两个朝代,莆田、仙游两县属兴化府管辖。从此“兴化”二字的名称一直沿用下来。

明朱元璋在莆田县设移民管理机构的驻地的历史
原来明代从朱元璋开始就建立了严格的户口管理和移民管理。公元1388年,朱元璋经过激烈战争,打败了元朝统治者和各路农民义军,建立了明朝。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生产力受到大规模的破坏,人口明显减少,大量土地也相对减少。朱元璋要巩固政权,当务之急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他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一条就是奖励移民。他移民的原则是把农民从“窄乡”迁到“宽乡”,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人少地广的地方。潮州自宋代以来,经济文化已有了很大发展,随着南宋统治势力的南移,潮州已成为重要州县。但是,潮州人民对元朝统治者的反抗最为激烈,受到的==和屠杀也最惨重。元末明初,潮州人口锐减,急需补充,于是,潮州这块肥沃而又待开发的土地就成为移民们的目标。时值中原地区战乱方息,瘟疫又起,中原农民纷纷效法历代移民,沿着他们开辟的移民路线一路南下。
朱元璋虽奖励移民,但又怕流民失去管理,“惹事生非”,影响政权的稳定。于是在奖励移民的同时又实施了严格的管理,在全国几个重要的移民必经之地,设立类似现代移民局的机构,如山西通河南的洪洞县古驿道,陕西、河南二省交界的潼关及泉州府莆田县等。莆田县成为朝廷“设局驻员”的移民管理机构的驻地,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地理优势。据《明实录》载,“凡民欲他迁”,需先在朝廷指定的地点集中,编排队伍,等候官府放行。移民多于“晚秋前后启程,发给川资凭照”。于是大批从中原南来福建的移民,便纷纷涌来莆田县。当然,有的到来之后,只作短暂逗留,等领到过关凭照,便结伴沿着古驿道,翻过分水关,进入潮州境,各择地安居,繁衍生息。有的则在莆田就地安居,过于数年再继续迁徙。明代这种有组织的移民活动,一直持续了半个世纪,直到永乐末年才结束。朱元璋时代的移民活动吏称“洪武移民”,朱棣时代的吏称“永乐迁民”。以后,全国人口渐趋平衡,由朝廷组织和给予物质奖励的移民活动便中止,但设在各地的管理官员并未裁撤,自发的移民仍须来莆田集结等候领取“凭照”。


最新推荐
- · 老家来人啦!
- · 儋州王氏家谱编修圆满收官,王大伦老先生挥
- · 额尔古纳的夏天
- · 固始县委领导莅临福州调研访问
- · 我与世王会亦鸣秘书长的结缘
- · 王昱(王宗浩子)
- · 王大举(王伯大堂弟)
- · 第十八届世界王氏联谊大会精彩回顾
- · 世王聚吉 光耀宗林——吉林经济发展大会暨
- · 王氏始祖姬晋传